如何教少儿学习小提琴更有效

世芳 1172分享

  许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具备一些音乐的细胞,而小提琴就是很多父母的选择,小孩子要怎样练习小提琴才更有效果呢?

  如何教少儿学习小提琴

  小提琴演奏由于是单手拿琴站立演奏的,这3-4岁的宝宝过于勉强,5-6岁宝宝骨骼发育较好,学习小提琴较好。但父母可让宝宝做些准备:如接触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培养对音乐的兴趣等。有条件还可让宝宝学习钢琴,了解些初级的音乐理论和知识,对他将来无论是学小提琴、大提琴、管弦乐或者民族乐器都有帮助。

  宝宝学琴要选择合适的地方让他们好好学琴,父母亲要好好把把关,应该找相关人士咨询清楚学习小提琴的相关事项,并且问问身边一些父母亲相关小提琴的学习的地方的信誉和内容。各方面收集好资料在斟酌要选择什么地方让孩子们学习小提琴。

  虽小提琴看似简单,但要想学好它不易。他有许多规则要遵守——演奏时站着拉,左、右手动作不对称,左手还须把琴持平,琴头与眼睛等高,手心得转向左边,其次小提琴的音准完全靠演奏者灵敏的耳朵和手指的感觉。想要教好孩子学好小提琴,父母要想好各种方法,多多积累一些经验和知识,相信通过努力就会获得很好的效果,孩子慢慢进入音乐的世界。

  儿童学习小提琴的好处有哪些

  学习音乐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好处,这一点已经被教育界和儿童心理学家普遍公认了。无论是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对手脑配合,对美的追求,还是对修养的提高,学习一门音乐都有着其它学科无法代替的益处。还不仅于此,一个孩子的智力和修养都提高以后,将来的生活素质无疑能得到优化。他们不太容易去欣赏低级趣味的东西,不太容易觉得空虚无聊。华裔子弟在申请大学的时候,拥有音乐的特长也相对较容易些。音乐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把你的孩子带入这个世界,正是很多父母要做和正在努力的事情。

  给孩子选一种什么乐器呢?这里要给大家讲讲以小提琴为乐器的好处,谈谈小提琴这种乐器的特点。中提琴和大提琴都和小提琴是同一个家族的成员,很多地方都是异曲同工,这里不再赘述。

  小提琴从发明那天起到如今,大概有400多年了。在16世纪的意大利绘画里,就可以看见小提琴。已知幸存下来的小提琴产于16世纪下半叶意大利北方。经过许多著名小提琴制作家呕心沥血的努力,人们才有今天小提琴这种美妙动人的乐器。可是,无论科学家怎么努力,都无法模拟出小提琴那种真正的浪漫和梦一般的袅袅余音。小提琴的美,只有通过实际的学习和演奏才能展现。

  小提琴比其它的乐器更有人情味儿,它比较接近人声,可以高昂,可以委婉,可以短促,可以悠长;有时如火如荼,有时又如泣如诉。小提琴振动人们的心灵,鼓起人们的想像。她不像其它乐器像一架机器。小提琴没有金属的冰冷感,也没有金属的坚硬感,它可以是一团挚热的火,一股感情的宣泄,一道势不可挡的洪流。这些都是由小提琴的一些物理特征决定的。

  小提琴用弓拉,每个音可以从弱到响,从响到弱;从弱到弱,从响到响;一个音甚至可以强弱反覆变换,奇妙无穷。这与钢琴,吉它,竖琴都不同。钢琴自有钢琴的优点,但是当一个键敲打下去,音响总是从强到弱,无一例外,这个区别让小提琴的表现力大大增强。

  小提琴虽然与二胡都是弦乐,可是二胡只有两根弦,而且弓夹在两弦之间,很受束缚。而小提琴有四根弦,弓子可以自由活动。演奏家可以拉可以拨。不但右手可以拨,左手也可以拨;不但可以拉一根弦,也可以拉双弦,三根弦,甚至四根弦。弓法包括跳弓,顿弓等等几十种弓法。这样小提琴就比同样是弦乐的二胡灵活很多。其它乐器的发音方法相对比较单纯,比如小号单簧管等只能吹奏;钢琴竖琴只能弹奏。还没见过钢琴可以拉的,黑管可以弹的。

  此外,小提琴还有一个与吉它,钢琴,竖琴等不同的地方,就是没有固定的音高。两个音之间,可以有十多个过渡音。而钢琴从C到D之间,只有一个升C键。由于这个区别,小提琴可以根据乐曲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夸张,演奏出的乐曲特别有感情。小提琴教育家德宾先生亲自为人们表演过用小提琴模拟汽车,猪叫,喇叭等等效果,这在其它乐器上,是无法想像的。

  小提琴比钢琴轻,体积小。几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演奏。一个人不用工具,可以携带四五把小提琴不成问题,而钢琴四五个人用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一定能移动。人们可以把小提琴带到花园里去,带到河边去,甚至带到飞机上去。因为小提琴携带轻便,所以可以很多人在一起组成乐队,一起排练,一起巡回演出。除了绝大多数的高小、初中和高中都有学校自己的交响乐队以外,州里还组织区域性和全州性的大型青少年交响乐团。有的乐队可以有30-40把小提琴一起演奏,还加上各种小提琴比赛活动等。孩子学习以后大有用武之地,如一个乐队如果有两台钢琴一起演奏,就显得拥挤;有些孩子在家学钢琴,孤家寡人,为了参加乐队再改学小提琴,实在有些首尾难以兼顾。

  小提琴有那么多的优点,可是对孩子的要求也很高。孩子必须要有很好的听力和对音乐的悟性,加上脑子眼睛双手耳朵的高度协调性,才能领会小提琴的奥秘之处。但是这些挑战也同时带来回报。有人曾经见过一些肢体不方便的儿童,通过学习小提琴,康复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其它乐器也各自有其优点,比如钢琴对和声的训练很有好处。但是相比之下,小提琴的优点实在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学习小提琴,为什么乐团的首席只能由小提琴家来担任。虽然人们不甚了解小提琴是谁发明的,可是这种天才的乐器确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骄傲。

  小提琴教学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

  一、持琴。左手手形和右手运弓姿式的正确性。二、音准的问题。三、左右手的有机协调。四、音乐的感受能力。即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把理解的东西倾注到演奏中去的能力等。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孩子们学琴的兴趣,尽快打下扎实的基础。尽早取得优异的成绩,教琴的老师无不绞尽脑汗。尤其小提琴这一专业,非同钢琴以及其它门类乐器。比方钢琴,学上一年,甚至几个月就可以弹奏一些简单乐曲,不存在音准问题,不存在非常难纠的姿式问题。但学小提琴则截然不同,左手的音准概念问题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又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在弦上,手指移高或移低一点,拉出来的作品则五音不全,真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而有一部份学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难纠正过来。然而右手的运弓及姿式,则更难了。一长弓的运行,在弓根不施加任何压力,发出声音的响度到弓尖如要达到同一声音响度,则需要1。9斤的压力,才能达到,而且,随着运弓点的不断移动,上下来回施加的压力则不断调整变化,并且运行在一种无形轨道中,周而复始,可见其难度。因为,乐曲处理的轻、重、缓、急,情绪上的喜、怒、衰、乐,全靠右手运弓来表现。音符拉得准不准确,靠左手,拉得动不动听,靠右手。最后如何把左右两手有机协调起来,拉出来的每一个音符都在同一个时间点,即左手按的音符,右手拉的弓,在同一个时间同步动作,特别是对每分钟120拍速度的乐曲,则难上加难了。

  值得提到的是,现在考级如同“赴京赶考”似的,学生、家长、教师每年临近考级,压力过重,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原本是课外的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现在反而成了又一个应试的教育。有的地方老师教学生半年考“三级”,两年教“五级”,均取得“优秀”或“合格”的证书。学生、家长、老师个个皆大欢喜,好象又有一个世界级的天才小提琴诞生了。谈这些,笔者并非有意贬低这些老师的功绩,因为本人也教学多年,深知其中的艰辛和无奈。这里是要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在短时间内让这样一门难学的乐器急速获得高级别的考级证书,是否能衡量一个孩子的真正的演奏能力和真实的演奏水平?是否能真正培养出孩子们学习音乐的乐趣?是否能真正有利于孩子们今后的成长?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中看到当今最负盛名的梅纽因小提琴学校的教学片断,深感中西方的音乐教育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他们的做法是每年在世界各地招收二十余名音乐天赋极好的男女儿童组成一个班,半年之内,根本不要他们摸一下小提琴,上课时,就让学生把一个“T”型棍当作小提琴放在左下额与锁骨之间。这样做的好处是没有重量,能使学生的肩和左手臂非常松驰地自然到位,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持琴和按弦的姿式学好了。老师教右手运弓姿式的方法是让学生蹲在地上,用右手握着一个铅笔粗的小棍,不停地在地下画长椭圆圈的游戏。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不经意地就把运弓的无形轨道练准确了。其它时间就让孩子们做跟音乐“似无关系”的游戏。课堂上兴趣盎然,教师“不教而教”,学生“不学而学”一切全在“无意无心”之中。

  我国在音乐教育方面和西方相比,无疑还是非常落后,“音盲”还是大多数。在西方发达的国家中,很多普通人都能和你交谈音乐,谈论许多音乐家和他们的创作或演奏。

  而我们现在许多人连闻名于世的“国歌”、“黄河大合唱”、“梁祝”是出自谁的手笔,创作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下创作的。都一无所知。根本不知道,聂耳、冼星海、黄自等为何方人氏,就更谈不上巴赫、莫扎特、贝多芬了。我们现在的小提琴教学跟国外小提琴教学一比较就可见一斑了。

  在国内练琴,特别是业余教学,只注重技巧和如何快点把作品拉出来,不太注意基本功的训练,而忽略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更不重视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孩子们练琴极不情愿,甚至个别是眼泪汪汪。而在西方,练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老师强调的是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作曲家那个年代的了解,是循序渐进,是首先使孩子们产生对音乐的热爱,增进对音乐的兴趣,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音乐素质培养。正如国外的专家所评价的那样:“中国培养的是演奏家,而国外培养的是音乐家。”个中道理令人品味深思。

  最近看到一个资料,美国波士顿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潮田益子来上海音乐学院访问,当她听完三位10岁的附小学生演奏的乐曲后说:“他们年纪那么小,就能拉那么难的曲子,拉得很不错,但看得出,都是老师教的。我在担心,他们将来会怎样?”潮田教授上课时,并没有教这些孩子什么演奏本领,而是充满抚爱地与他们对话:“你喜欢看电影吗?喜欢运动吗?”当问他们“你愿意拉琴给我听吗?”三个孩子都摇头回答:“不愿意”。这番话是令人吃惊的。通常国外来的专家无不为我们音乐学院附中、附小的学生演奏喝彩:“你们有那么多的优秀人材,他们将来会有很好的前途。”但潮田教授却说:“我看教得太多未必是件好事。”一位外国的音乐教授曾说过这样的话:“中国老师的本事最大,他们甚至能教会电线杆拉琴。”确实,我们的老师呕心沥血,尽心尽职是没得说的。中国的家长望子成龙,自己舍不得吃穿,对子女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孩子们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出成绩”越来越早。但留给他们的空间似乎也越来越小,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也越来越少。看看近二十几年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十几位“少年神童”,小时候在国内国际频频获奖,长大后,除吕思清、薛伟外,大多并没有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成为世界大师级的人物。在他们之中,有的人反倒出现了厌恶拉琴的情况。只有从未获奖的大提琴手王健,正以强劲的势头向前发展着,越来越趋于成熟,成为国际公认的继马友友之后的世界级大提琴明星。

  现在学琴的孩子,都是业余学琴,每天能坚持练琴一小时的学生,实话实说都非常少。大部分学生每天练半小时,每周大约练3个半小时至4小时。那么全年练琴的时间也就是180至200来个小时。在半年的时间中能达到“三级”标准,其基本功——持琴、左手手形、右手持弓的姿式、流畅的音阶和练习曲,就可想而知了。练习过多过难的曲目,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和对练琴的厌烦情绪。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往往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考级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在一次考级中,一位教授看到一位乐感很好的学生拉琴,因其姿式不正确而难过得哭了。其实这不是培养学生,而是无意中贻误了学生。总之,在儿童小提琴教学中,要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入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扎实基础,循序渐进,充满爱心的教学,才能最终使孩子们变成驾驭自己和音乐的主人。

  首先,我必须毫不夸张地说:"音准是小提琴的生命。"会小提琴的也许都明白:小提琴的音拉不准,十分令人难受,几乎没有继续练下去的必要。否则,一切都是白费力气。所以,要学好小提琴,非得把音练准。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

  第一。多练耳---要拉得准,就必须听得准。当然,从来没音乐基础的人也谈不上良好的音高辨别能力。我们可以这样训练,在老师的帮助下,把要练的曲目反复唱熟唱准,然后再拉。平时还可以多作些有关的基础训练,例如听唱音阶、琶音等简单乐曲,促使自己的听觉越来越敏锐。

  第二。养成正确的左手手型---学习小提琴必须注意正确的手型。因为演奏小提琴,左手手型比较特殊,不象很多乐器的手型都比较自然舒适。很多情况下,左手肘关节以至腕关节需要向内拐,这个动作不太自然但是必须这样。五个手指呈半圆形自然环绕,按在弦上的1指与4指随时都要保持准确的四度关系。4个手指离弦的高度大体一致,处于低空待命状态,并且指甲几乎在一直线,朝着自己的脸部。手指之间摁弦距离要根据全音半音随时调整。半音两手指一定要紧挨着,全音则隔开(两个半音的距离)。

  第三。左手动作训练---良好的音准还依赖左手准确敏捷的动作。刚开始练习发音或训练音准(如拉音阶和琶音)时,注意手到还要心到,要把自己拉的每一个音,与自己事先唱准相应的那个音进行印证。并根据音高差别及时调整手指在弦上的位置。这个阶段很重要,是将来的基础,一定要有耐心练好。以后,还要注意手指按音要有准备,要有预见性。力争量出下一个音的准确距离,尽量减少音高的误差。还有,在摁弦的过程中,要根据乐曲需要,有的手指要提前按,有的手指要提前抬,还有很多情况下,手指需注意保留。尤其是在不同的把位,一指要注意正确的位置(关系到其它手指位置正确与否)。

  尽管如此,小提琴音准训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必须通过长期系统严格的训练,才能取得尽可能理想的效果。

    459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