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应该如何练习换把
换把是小提琴左手技术中最重要的基本功。它的作用主要是扩大音域,增加表现力。换把的"把"字,说明要在指板上移动的是整个左手,而不是某个手指,因而必须要做到左手放松,尽可能地给左手以自由。具体要如何练好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练习小提琴换把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练习小提琴换把的方法
一般要求左手拇指轻贴在琴颈上,食指根部稍离开琴颈,仿佛没有托琴一样。一般情况下,换把时小臂、腕、手同时移动,移动方向要顺着琴颈,不能偏离碰撞琴颈。近距离只移动一个把位换把,腕部要先做好准备。1-4把换把,小臂带动手指运动。5-7把换把,拇指随着把位的升高而逐步移到琴颈的下方,肘也向右转。8把以上肘又往回转。
换把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通过手指滑动换把(包括同指和异指换把);
二是借助空弦换把,
三是通过伸缩手指换把。
第一种是基础,特别是同指换把,是一切换把的基础,必须先学会。
换把的基本要求是:手指减压擦弦而过,不要离弦跳跃,否则会产生多余的空弦音。移指时,两音之间不能出现滑音,也不能出现过渡音(作品风格需要除外)。在初步练的时候,先让它出现滑音,然后再取消滑音也是个办法。
有人刚开始换把时,琴总是跟着动一下,弓子也跟着颤抖。我觉得主要是左手持琴姿势不对和活动不稳的问题。除了姿势要正确外,一开始要慢一点,稳一点,心平气和一些,找准要到达的位置。就像投篮一样,需要不断地瞄准练习。另外,琴一点儿不动也是不现实的。只要在练习中找到运动中的平衡,不影响音准,那么稍微动一点儿,也不算什么问题。
对于过渡音,也叫媒介音,书上都推介过,但我感到使用过渡音练习,只是增加负担而已,所以没怎么练过。另外,换把时的心理因素很重要,恐惧、紧张的心情会严重影响换把练习的程度。
小提琴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小提琴的起源,史学家有许多不同说法,有说是起源于北非,有说是起源于印度,也有说是起源于西欧等等。有这么一个传说:5千年前斯里兰卡有一位君主名叫瑞凡那,他把圆柱形的木头掏空制成了与我国二胡极为相似的乐器称瑞凡那斯特隆(Ravanastron),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随着贸易往来而流传四方,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不过从有史料记载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意大利北部城镇布里细亚(Brescia)名叫达萨洛制成的(Gaspa ro da salo 1542-1609)。但在同一个时期,格里蒙那(Cremona)城中的A.阿玛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制作了与现代小提琴更为相近似的小提琴。从16世纪到18世纪,意大利的小提琴制造业随着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G.P玛基尼、N.阿玛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C.爪内利四位杰出名匠。18世纪以后,世界各国的小提琴制造业都是仿照意大利这些小提琴制作者的琴型和尺寸来制作小提琴的。近百年来,小提琴的结构也没什么大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大利是小提琴的故乡。而玛基尼、阿玛蒂、斯特拉第瓦利、爪内利当年所制作的小提琴,现今已成了稀世珍宝、旷世杰作。
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小提琴大约产生于十六世纪中叶,那时的许多珍品现在还保存在欧洲一些博物馆内。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埃及乐器“里拉”(Lyre),十五世纪,意大利人对其进行了改革,并用马尾制成弓子拉奏,定名为Violin,即小提琴。后又经过多年演变,小提琴的形成与制作才基本固定下来.
近代小提琴约在1550年就已为人们所熟悉,系由当时流行的乐器雷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变而来。通常所说小提琴前身维奥尔,在构造、调弦、演奏技巧等方面,对现代小提琴的形成都无决定性影响。人们曾普遍认为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威尼斯、布雷西亚和克雷莫纳一带是小提琴的诞生地。16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小提琴制作业出现了两个著名的小提琴制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马蒂父子为代表的克雷莫纳制琴派;另一派是以萨洛的加斯帕罗(1540~1609)和他的学生 G.P.马吉尼为代表的布雷西亚制琴派。这两派制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长,经历了几百年,至今仍属上等珍品。
1650~1750年,是小提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著名小提琴制作家,如N.阿马蒂、J.斯坦纳,以及被人们认为最杰出的制作家A.斯特拉迪瓦里和G.瓜尔内里等人。阿马蒂所制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弧度较大,音质好,用来演奏室内乐,有如明亮的女高音。18世纪后期,G.B.维奥蒂赞扬了斯特拉迪瓦里琴,维奥蒂的老师G.普尼亚尼与N.帕格尼尼喜爱瓜尔内里琴之后,这两位制琴大师的作品才被人们所欣赏,并取得了巨大名望。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尔内里琴具有在大厅中演奏协奏曲时所需要的音响传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