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学小提琴的好处有哪些
学习音乐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好处,女孩学小提琴也是如此,那么女孩子学习小提琴有什么好处呢?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女孩学小提琴的好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女孩学小提琴的好处
小提琴从发明那天起到如今,大概有400多年了。在16世纪的意大利绘画里,就可以看见小提琴。已知幸存下来的小提琴产于16世纪下半叶意大利北方。经过许多著名小提琴制作家呕心沥血的努力,人们才有今天小提琴这种美妙动人的乐器。可是,无论科学家怎么努力,都无法模拟出小提琴那种真正的浪漫和梦一般的袅袅余音。小提琴的美,只有通过实际的学习和演奏才能展现。
小提琴比其它的乐器更有人情味儿,它比较接近人声,可以高昂,可以委婉,可以短促,可以悠长;有时如火如荼,有时又如泣如诉。小提琴振动人们的心灵,鼓起人们的想像。她不像其它乐器像一架机器。小提琴没有金属的冰冷感,也没有金属的坚硬感,它可以是一团挚热的火,一股感情的宣泄,一道势不可挡的洪流。这些都是由小提琴的一些物理特征决定的。
小提琴用弓拉,每个音可以从弱到响,从响到弱;从弱到弱,从响到响;一个音甚至可以强弱反覆变换,奇妙无穷。这与钢琴,吉它,竖琴都不同。钢琴自有钢琴的优点,但是当一个键敲打下去,音响总是从强到弱,无一例外,这个区别让小提琴的表现力大大增强。
小提琴虽然与二胡都是弦乐,可是二胡只有两根弦,而且弓夹在两弦之间,很受束缚。而小提琴有四根弦,弓子可以自由活动。演奏家可以拉可以拨。不但右手可以拨,左手也可以拨;不但可以拉一根弦,也可以拉双弦,三根弦,甚至四根弦。弓法包括跳弓,顿弓等等几十种弓法。这样小提琴就比同样是弦乐的二胡灵活很多。其它乐器的发音方法相对比较单纯,比如小号单簧管等只能吹奏;钢琴竖琴只能弹奏。还没见过钢琴可以拉的,黑管可以弹的。
此外,小提琴还有一个与吉它,钢琴,竖琴等不同的地方,就是没有固定的音高。两个音之间,可以有十多个过渡音。而钢琴从C到D之间,只有一个升C键。由于这个区别,小提琴可以根据乐曲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夸张,演奏出的乐曲特别有感情。小提琴教育家德宾先生亲自为人们表演过用小提琴模拟汽车,猪叫,喇叭等等效果,这在其它乐器上,是无法想像的。
小提琴比钢琴轻,体积小。几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演奏。一个人不用工具,可以携带四五把小提琴不成问题,而钢琴四五个人用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一定能移动。人们可以把小提琴带到花园里去,带到河边去,甚至带到飞机上去。因为小提琴携带轻便,所以可以很多人在一起组成乐队,一起排练,一起巡回演出。除了绝大多数的高小、初中和高中都有学校自己的交响乐队以外,州里还组织区域性和全州性的大型青少年交响乐团。有的乐队可以有30-40把小提琴一起演奏,还加上各种小提琴比赛活动等。孩子学习以后大有用武之地,如一个乐队如果有两台钢琴一起演奏,就显得拥挤;有些孩子在家学钢琴,孤家寡人,为了参加乐队再改学小提琴,实在有些首尾难以兼顾。
小提琴有那么多的优点,可是对孩子的要求也很高。孩子必须要有很好的听力和对音乐的悟性,加上脑子眼睛双手耳朵的高度协调性,才能领会小提琴的奥秘之处。但是这些挑战也同时带来回报。有人曾经见过一些肢体不方便的儿童,通过学习小提琴,康复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其它乐器也各自有其优点,比如钢琴对和声的训练很有好处。但是相比之下,小提琴的优点实在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学习小提琴,为什么乐团的首席只能由小提琴家来担任。虽然人们不甚了解小提琴是谁发明的,可是这种天才的乐器确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骄傲。
小提琴音孔的作用
1.由琴马传递到面板的振动,可在面板上横向传播到上下区域,扩大了面板的振动面积,对振动具有放大作用。这种放大作用除了与面板的弧度、厚度和木料的品质有关之外,音孔放置位置的正确性、两个音孔之间的距离、音孔的斜度等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面板的放大作用对于制作者具有极大的引诱力,琴马虽然把琴弦的振动传递给面板,但同时由于它的压力也妨碍了振动的传播。人们就想加大两个音孔之间的面积,使它有更大的自由振动面。但无论是加大音孔之间的距离,或者不改变上珠之间的间距,仅拉大下珠之间的距离改变音孔斜度以扩大面积,这样虽然扩大了中间部分的面积,但由于琴弦的振动能量是有限的,因此琴马能够带动马脚下面板振动的面积也有限。结果是振动反而局限于中间区域,不能广泛地传播到整个琴板。推动背板的力量也更微弱,后果是琴声柔弱肤浅、缺乏谐波和泛音,弓拉弦时响应也不灵敏,小提琴的音色和可演奏性都受到影响。
3.实际上琴声的连绵不断,除了振动在面板内横向传播外,面板通过琴马脚下的音柱把振动传给背板,背板起振后产生垂直方向的回顶。与此同时侧板也产生横向运动,加上琴箱内共鸣的空气通过音孔把振动向外传播,从而发出洪亮而又悦耳的声音。
4.音孔的位置、间距和斜度是古代小提琴制作大师们经过多代的摸索和改进而确定的,已成为提琴制作者们必定遵循的规则。如琴颈的中轴线要与尾木块的中线对准成一线,更重要的是这条线必须在音孔上珠圆心所在位置处,两等分中腰的宽度。克雷莫那学派非常重视琴颈应该与琴马、音柱、音梁、弦板、音孔上珠之间的区域处在一条直线上。两个上珠离琴边的距离要相等,两上珠内侧弧之间的距离必须与琴马的宽度一样,这里的误差常在0.5毫米之内。
5.两上珠内侧弧之间的间距基本上确定了马脚的宽度,以及音孔之间面板的面积。但若把琴马往音孔下端移动,即使音孔的位置是正确的,因为音孔下部有些向外偏斜,琴马所在处的面积变大,也会使振动局限于音孔的中间区域,从而减弱了振动的横向传播和对背板的推动力,使琴声浅薄虚弱、高音区发抖、低音区平淡,演奏时琴的反应不灵敏。但琴马的位置往上移,对音色的影响较小。
6.两个音孔之间的距离过宽,增加了中间区域的面积,无力的振动会使面板的叩击声变模糊。当然小提琴的音色也必然模糊不清。但距离过窄使中间区域的面积减小,同样会减弱振动,而且使面板的叩击声偏高,必然要减薄面板的厚度才使面板能更好地自由振动,以及达到需要的叩击声。薄的面板虽然声音较响,但不丰满、音色发噪不清晰。
7.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小提琴,音孔体斜度与面板的等高线基本平行,从侧面观察音孔与侧板的弧形相平行。这样安排使中间的振动区域排除了各种不利因素,所以在制作等高线时也要顾及音孔的位置。
8.为使音孔体的形状美观,音孔各处的宽度要相互协调,并保持弧形的曲线流畅。与珠的连接也要做到珠联璧合,故翅的直边与珠连接处的尖角略微修圆些,而在端头圆弧处保持为尖角。一些制作者在翅的直边尖角和端头圆弧与珠相连接的地方,各延伸一段过渡的弧线,使珠的形状变成椭圆形或一滴水珠状。
9.音孔体的宽度要恰当,过窄不仅安装音柱困难,琴声也会软弱无力而且发闷。音孔偏大虽然声音洪亮,但发涩刺耳音色不优美。
鉴别一把小提琴方法
说起来先从发音入手。好的小提琴,大家希望它的音量音色要好。音量判别起来比较简单,至于音色,用我的方法来说(不采用那些用谱线解读的方法,它在我国还不普及),一把琴的音色大致可以用两大类发音特性来决定。第一是它有一种和谐的共鸣声,打个比方就象管风琴那样的共鸣,这使它发音洪亮、高贵、醇厚;第二是有一种结实而有力度的颗粒感,打个比方,就象双簧管发高音时,或者是优秀的意大利男高音发声时的那种结实感觉。这使它发音明亮、华丽、激越。这两种感觉要同时存在,比较均衡,那样这把小提琴就有了很好的音色。再进一步说,大家一般认为:斯特拉德琴在同时含有两类音色的同时,它是略微向第一种音色靠过一点,所以给人以高贵的谐和感觉,有人说它音色象丝绒一样;而一般认为瓜内里琴就向第二种音色靠过一点,给人以明亮的光泽感和颗粒感,更具有穿透力。这两种音色在同一把琴里是要求同时均衡地存在,不可走向任一极端。假如琴的音色大多是第一种特征,那么这把琴就感觉音色非常“空”,即使很响,其音传不远。反之,其音色大多是第二种特征,那么这把琴就感觉音色过分“硬”发出象“划玻璃”那样的音色来。
这儿人人都知道,小提琴的音色是会变的。这种变化,在不作任何修理改造的情况下,对于品质正常的琴来说,它是一种慢慢从具有第二种音色向多具有第一种音色来过渡。所以我以往一直说,买新琴,一定要挑发音偏“紧”一点的,以后时间推移,就会逐步变得陈化、谐和同时还能保持穿透力。从制作工艺来说,不管制作者掌握了什么奥妙,只要用新料制琴,那么其琴板一定要比制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状态作得厚一点。那样,日后才可以保持其优美的音质。
那么,那些著名的意大利小提琴大师是否了解这一点,答案是肯定的。在300年前,科学没有现在发达,没有现在的仪器仪表,连电也没有,没有杨氏模量的测试仪,他们怎么判别作琴木料的好坏呢?根据现在可以查到的记载,主要是选料。他们只用一把斧子,在锯下的树干的根部猛烈敲击一下,然后很快跑向另一头,用斧子柄顶在树干头上,耳朵贴在斧子柄的另一端,听树干的余响,决定其好坏。说到这儿,那么我要引入:“小提琴文化”这个概念,在当时,制作者是完全了解他用的材料的,而现在,小提琴制作者很难了解自己用的料。由于现代社会的分工不同,供料是一批人,用料(制作)又是一批人。这是古今小提琴文化的不同。
然后说制作。古代大师是否了解琴板要厚一点?毫无疑问,到了斯特拉蒂瓦里和瓜内里的时代,他们都了解这一点。斯特拉蒂瓦里的琴,琴板现在测量还有3.5毫米的厚度,瓜内里的琴个别有4毫米甚至5毫米多的厚度,这说明,考虑到年代会使木料干缩,制作时大致还要放出0.5毫米的厚度。这些琴用油性漆,这非常重要,和后来(包括我们现在也是)的酒性漆又不同。油性漆会渗入琴板,酒性漆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