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换把位教学
手指在小提琴指板上的位置,称之为把位。那换把的方法教学是怎样的,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小提琴换把位教学,一起来看看吧!
小提琴换把位教学
在连音上换把
如果在乐谱上换把写成连音的话,那么,以最后用的手指滑行至所期望的把位去的那种技巧应该仍被采用,如果需要的话,可变动手指来扣击琴弦,扣击动作只是在左手到达所期望的把位时才发出。这个时刻,扣击动作保证是坚定、有节奏的。这里也有各种不尽相同的、同样可以被采用的换把效果,但是,这个特殊的方法对所有换把技巧以及各种学派来说,是一个极佳的基本方法。
用不同的手指作手臂换把
当一指到四指的来回动作能够轻易地、富有节奏地建立起来后,便改用一指到三指,一指到二指,等等。随后,用同样的训练法练到第三把位。然后,再开始第一把位和第四把位,等等。既要练习分弓演奏,也要练习连弓。
不靠墙而用颈部的换把法
一旦换把动作变得有节奏感了,把小提琴从墙上移开,继续做滑行动作,但是,只有在向下运动即从高把位滑行至低把位时,才得借助一点颈部对腮托的压力。
此时,让小提琴时断时续地抵在墙上或许是明智的,直到你用一种可称之为“正常姿势”而建立了安全感时。以二指作为滑行的起点基础来练习这个技巧。同样把三指作为滑行的基础来练习,等等。什么时候加快换把速度,这就由你自己去决定了。同样,要在所有的琴弦上练习。
小提琴的出声教学
小提琴是一件最接近人声的乐器,良好发音的基本特点是音色圆润,富有共鸣,纯净、均匀。演奏要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情感,必须掌握声音强弱变化——即音乐力度变化。音乐力度变化范围是广泛的,有音响上的强弱、紧张度的不同、声音的尖柔等。何种效果用何种弓段,何处接触点都是有讲究的。一般先要练习强、弱、渐强、渐弱、顿和连等弓法。在奏强音时弓弦接触点应在近琴码处,弓速较快,右手根据需要加一点外力,应使用自然的重量,去掉手指人为的强制性压力,在奏弱音时,弓弦接触点应在近指板处,弓速较慢。
左手的手指尖是我们全身最弱的部分,只有用指根关节来完成指尖提负的任务,手指尖和琴弦的接触是由指关节所产生的作用。在演奏时尽可能高的把手指和指根关节抬起来,这样指尖与琴弦的接触由指关节的重量决定,更容易找到音乐中需要的音色。
琴弓因抹了松香,增大了弓毛的摩擦力,当琴弓在琴弦上拉动时,琴弦就会震动。琴弦的震动会有一个主共振频率,如A弦是440Hz。它会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
另外一条声音的路径是通过小提琴的共鸣箱发出的。琴弦震动通过琴马作用在小提琴的共鸣箱上面板,然后通过共鸣箱内的音柱再传到下面板。一个好的共鸣箱可以在一个很宽的频率上得到共振,放大了音频幅度,然后大部分声音从音孔( f 孔)放出。
小提琴背谱的步骤
第一阶段:动作记忆。
随着对新曲的逐渐熟悉,左右手的动作从有意识逐步形成下意识。
第二阶段:音响记忆。
随着对新曲的旋律、音型、节奏等逐渐熟悉,心里的声音开始引导左右手的动作。有时,尽管心里的声音是准确的,但左右手的动作仍然不能到位,因此开始增加具体的音名来帮助记忆。也就是说,有时需要有具体的音名来指导记忆,像某处的门牌号码一般。
第三阶段:结构记忆。
通过第一、二阶段,曲子一般可以背出来了。但此时的记忆比较脆弱,受不了上台等演奏的“惊吓”,所以,结构记忆就是来帮助自己在感性居多的记忆成份中增加理性的内容。通过对乐曲结构的分析,让自己明确所演奏的部分、区域、段落、调性等。
第四阶段:综合记忆。
综合记忆就是把上面的三种方法全部综合到一起,加上个人的被谱习惯进行记忆。
演奏背谱的问题,可以写成一大篇学术论文。所以上述的内容绝对不全面。不过,我的一些实践的体会也许对你有用,可以供你参考:
看谱演奏久了,突然看见自己的左手,会觉得动作既陌生又怪异,所以视觉的习惯也有作用的。经常用眼关心一下左右手的动作,在台上看自己的动作时不会吓着。
曲子里的旋律常常开头一样但结尾却不同,一定要记住它们进行到何处转弯。
平时练习比较困难的地方,上台后反而得心应手,错误却发生在最不该发生的地方,所谓阴沟里翻船。所以,旋律悠长技术简单的句子,最好记住长音的具体时值。
十次事故九次快,如果录下音来,台上发生的错误百分之九十是速度太快造成的,所以练习时多关心节奏与速度。
小提琴换把位教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