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例文最新
中国人的年承载着太多中国人自己独有的文化内涵,可以说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大家对于过年的感想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例文最新5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例文(一)
说起年味儿,小朋友都会想到熬肉、炸丸子、包饺子、穿新衣,我家的年味和其他小朋友家不一样。
今天我的好朋友涵涵来找我写作业,每次我写作业时,妈妈都会放下手中的活,默默地陪着我,她练字,我学习。我看到妈妈今天没练字,就好奇地问了妈妈,妈妈说:“近腊月,年就越来越近了,我在整理红纸。”涵涵好奇地问:“阿姨,这是在干什么呀?大红纸折过来折过去的?”妈妈说:“准备写过年用的春联呢!”“第一次见写春联的,你们家不买春联吗?”涵涵反问道。“我们家都是贴手写春联,这样才有年味儿,妈妈说过,过年的仪式感不能丢,手写的春联,红纸黑墨,很有感觉。”妈妈在旁边边听边说:“其实,春联最早并不是现在这种形式的,它是源于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就是后世俗称的‘桃符'是镇宅驱邪的。随着人们对音韵和格律研究的深入,对仗的文字开始大量出现,对联就出现了,挂桃符就逐渐演变成为贴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咱们中国人,从宋代开始手写春联,明代开始,因为朱元璋极力推崇写春联,所以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写春联,贴春联盛行,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门前手写的春联越来越少见了,都变成了金光闪闪的印刷品。印刷字体雷同,内容千篇一律,一眼望去,我家与你家贴的没有什么不同,手写的祝福被整齐划一的工业印刷品取代,这不能不说是中华传统民俗的一种缺失。你俩说是不是?”听了妈妈的一席话,我和涵涵一起点了点头。我和涵涵睁大眼睛看着妈妈拿出笔墨纸砚,准备写春联儿了,看着妈妈一笔一画的写起来,不一会儿就写了一副漂亮的春联,涵涵看的目瞪口呆,她小声地、吞吞吐吐地对我妈妈说:“阿姨,我爸爸妈妈不会写毛笔字,我们家过年都是买对联,您能给我家写一副对联吗?”妈妈停下手中的毛笔,抬起头笑了笑,说:“好呀,孩子!这副刚刚写好的春联,吉星高照家富有,大地回春人安康。牛年大吉。你喜欢不?”涵涵高兴地直点头:“没想到20_年我们家也有手写春联贴,我也要和您学写字。”“好呀!那阿姨就再送你一副----牛耕福田四季春,牛转乾坤新机运。牛年大吉”
我们高兴地连蹦带跳:“好呀!好呀!贴手写春联才更有年味儿!”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例文(二)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说过:“时光通过腊月这条河,一点点驶向年底。年意仿佛大地寒冬的雪意,一天天簇密和深浓。”
春节是中国人心中分量最重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承时间最长、节庆气氛最浓、影响范围最广的盛大节日。游子归家,亲人团聚,朋友相会,表达亲情,畅叙友情,抒发乡情,其乐融融,喜气洋洋。
20_年是农历牛年。俗话说,“牛马年,好耕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同以往,20_年为防控新冠疫情,倡导就地过年,许多人都留在异地他乡,不能回老家跟亲人团圆。但无论相隔多远,年味都把人们的心暖暖地包容起来,照亮人们对来年的希望。
想到“年”,就想到亲人们喜笑颜开的面容,想到丰盛的年夜饭,想到璀璨的烟花和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我对过年的最早记忆来自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北京四合院。
大年三十这天的晚宴最丰盛,虽然平时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但这餐的鸡、鸭、鱼、肉也是必备的。接下来是守岁,当时有电视的家庭还不多,大家多是听着广播里的相声节目,打着扑克守岁,倒也其乐融融。
那年月,人们生活还不富裕,一年只能置办一件新衣服。妈妈给我买的一件或蓝、或绿、或灰的小小中山装,总是在大年初一这天,才能穿上身。
大年初一互相拜年,感谢邻里间互相照顾。此时家家必备了糖果瓜子花生,小孩子穿着刚刚上身的新衣服,跟在大人后面,走东家,串西家。如果嘴馋,可以大饱口福,此刻大人不会嗔怪,因为,过年了嘛!
鞭炮烟花,最属腊月三十和正月十五放得欢,对“年”的这一迎一送,将欢乐吉祥的气氛推向了沸点:烟花映红了夜空,鞭炮响成了一片,伴着下饺子的沸腾,年味升腾,弥漫了人间,那是童年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那是亲情的味道,那是团圆的味道!世态人情、民俗礼仪也尽在其中了。
是啊,年味永远是家的味道、亲情的味道、团圆的味道,年味熏陶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如今,一进腊月,上小学的儿子便张罗着贴春联、贴福字、挂灯笼、挂中国结,还准备了长长的春节致辞,要在除夕这天的年夜饭前宣读,写的是什么?为了给大家一个惊喜,他还要保密,但肯定是祝福老人、感恩父母、汇报学习成绩等内容,只是每年的表述方式连同他的中西合璧的小西服、小领结的着装,都分外有创意,总是让奶奶和姥姥笑得合不拢嘴。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过年,中国人都倍加怀念逝去的亲人。亲人的音容笑貌,总是浮现在眼前。如果亲人还在,此刻又要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了。
20_年因为疫情防控,很多人主动选择就地过年。除夕之夜,虽不能与亲人团聚,但也免了奔波之苦。有微信,有视频,宅在家,“云拜年”,万里传情,咫尺之间,仍然是浓浓的年味、满满的亲情!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例文(三)
又是一年春节到。此时此刻,想起我所亲历的_多个春节的变迁,我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小家的奋斗实干,都是与国家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争当奋斗者,老百姓的日子就能越过越红火。
我出生并且长于南方一个小县城,在上世纪_年代,度过了我整个童年时代。
儿时的过年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满城的烟火气息。
小时候,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买来大盘鞭炮,用大红的塑料纸包上,看上去很是喜庆。过年的鞭炮,一般要买三大挂,一挂是在年夜饭前点,一挂是在午夜12点跨年时分点,还有一挂是大年初一早晨时点。噼啪作响的爆竹声,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
当然,富有南方特色的年夜饭,同样令我怀念不已。
小时候,家里并不宽裕,平时难得吃上几顿肉菜。即便如此,年夜饭还是不能含糊的。年前一周,父母就会忙着大采购。那时候菜市场的服务不像现在这么周到,很多菜品都需要买回家自己再收拾。幼时的我,经常看着母亲冒着严寒洗菜煮肉,如此忙上好几天,才能准备好年夜饭。这样自己动手完成食材的制作,让小小的我,对于劳动才能收获幸福的观念有了生动认知。
年夜饭里一般还会包括自制蛋饺。母亲一般使用小煤球炉作为灶具,用铁制的大汤勺当工具,略微蘸点油,舀一勺鸡蛋液,在勺上平平地铺满一层,然后放在炉火上转着圈慢慢地烤,不一会儿,金黄的鸡蛋液便凝固成一张鸡蛋皮,这时再把肉馅放进去,用筷子顺着边把鸡蛋皮合拢,掐好边,最后放在平盘里,晾凉了就是一个个芳香四溢的蛋饺。等到年夜饭时,把蛋饺放进火锅煮,水一开,锅里飘起金黄的蛋饺、肉块和蔬菜,热气腾腾,看上去诱人极了。而在一边眼巴巴地等着的孩子们,早就一哄而上,一双双筷子直奔主题而去了。
时光飞逝,儿时满是烟火气息的过年记忆仿佛还在昨日,我自己早已成了远在他乡的中年人。这么多年来,随着国家逐渐繁荣富强,每一个小家不仅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环保观念也逐渐提升。
现在,为了保护环境,即便是在家乡的小县城,过年也不再燃放烟花爆竹,过年虽然少了爆竹声,却让人体会到了空气清新。
年夜饭更不用说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里平常也能吃上各种荤菜,父母再也不用为了筹备一桌年夜饭而忙上好几天了,还总是说,多准备点蔬菜,有益于健康。
再说亲情,随着交通通讯的便捷,亲人们虽然分居天南海北,通过微信或是电话就能拜年,亲情的维系,早已不受距离限制。这样的年味,虽然不同于儿时,却一样拥有了新时代的气息。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例文(四)
开炸锅,是鲁西北地区——至少是茌平、高唐一带,对炸年货这一年事的形象说法。开炸锅是过年的重头戏。在我生活不富裕,食物不很丰fengshan赡的儿时,开炸锅是我过年最期待的事情了。
那时候,家境好的乡亲会提前开炸锅。当炊烟袅袅升起,当空气中飘荡着让人垂涎三尺的香气,我便一遍又一遍问娘,什么时候咱也开炸锅。娘一般会选择腊月二十八这天——日子提前了,会加剧炸货的消耗,过了年来亲戚或者走亲戚(你相信不?那时来亲戚走亲戚的主要吃食和礼物就是各种炸货),就会捉襟见肘。
开炸锅这一天,老爸和娘会早起,做各种准备工作。
要炸的东西最多的就是藕盒子。藕盒子需要夹馅,事先洗好的藕要切片。一个藕片要切两刀,一刀不能到底,要留着点,藕片不能切太厚了——炸起来不好起锅,不容易熟;又不能太薄了——太薄容易脆断,夹不上馅的。所以,这是个技术活儿。这活儿,一般都是娘来做。
老爸的拿手绝活就是和面糊。和面糊看似没啥,这里面却很有技术含量,不单单是稠了加水,稀了加面那么简单。面糊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下面的工作。面糊要稠稀适中,不能“牛筋”了,更不能有面疙瘩——有面疙瘩下锅时,容易崩,这犹如一颗小型炸弹扔油锅里,热油飞溅可要伤人的。和面糊要用新压上来的凉水(那时还没有自来水,家里吃水用压水井),要提前和好,醒着。
夹馅就是弟弟和我能做的事了。馅一般是胡萝卜,娘事先煮熟了,攥去水分,剁碎,加入花椒面、盐、葱花,要咸淡适中。
除了藕盒子,还要炸丸子,炸鱼。丸子,有绿豆丸子、馍馍丸子。绿豆丸子当然是绿豆面的。馍馍丸子是蒸好的馍馍扒皮,揉碎,加入面粉、水,盐、葱花,或者剁碎的香菜,和好。这样炸出来的丸子很暄,不发死。炸鱼呢,带鱼是必备的,老爸还买咸鲅鱼,咸鲅鱼闻起来味道好极了,吃起来太咸了,口感也不怎么样。它不如鲜鲅鱼或者带鱼好吃。
准备就绪。油已倒进锅里,我这火头军该粉墨登场了,大锅头,烧棉柴或者劈柴。烧火,也是技术活儿。该大必须得大——挂着面糊的藕盒子乍进锅时,火必须得大;该小必须小——藕盒子浮出油面,那火就不能太猛了,不然,外面糊了,里面还不熟。所以呢,烧火火候拿捏好了,炸出来的东西色泽金黄,而且不会半生不熟。这是我多年经验所得,一般人我可不告诉他。
炸出来的第一碗藕盒子,要先上供,要让天爷爷地奶奶尝一尝后才可以吃的。这是多年的习俗了。
一盆盆金黄色的藕盒、丸子、炸鱼,是多半天忙碌的成果,也是过年餐桌上的美味。在那些食物不甚丰裕的年月,藕盒丸子炸鱼,是餐桌上的主角。这些东西,通常要吃到二月二——天气暖和了,有的长了绿斑或者变了味,娘也舍不得扔掉。
这些,都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了。而今,炸锅,过年还是要开的。只是,我们都少了一份期盼。娘说,20_年过年,不炸那么多东西了。多咱愿意吃了,多咱就炸。什么年不年的,现在的日子,要啥有啥,天天像过年。
娘说得对。现在的我们,欣逢盛世,国泰民安,衣丰食足;现在的日子,真的是——
天天过年!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例文(五)
寒假已经过半了,一直宅在家里——过年!可怎么都觉得这“年”过的没有了一点儿兴致,除了赴宴、逛街,就是睡觉,真有点儿害怕过年了。我一直认为现在只是时间上的过年,真正的过年是在童年的时光里。
在儿时的老家,一到腊月,对村里人来说就是放了长假,地里、湖里(就是老家的庄稼地)都空了,只有小麦苗,其他的都归仓了,偶尔有未成年的驴儿、牛儿、狗儿在湖里和孩子们玩耍,大人们就开始打扫院子,码好柴禾,窖好山芋,盘算着20_年的年怎么个过法。
那时,对我来说,等待过年的日子是难熬的。从天已变冷开始,就算着放寒假的日子,算着离过年的天数。那时,我最期盼的就是我小舅过年回老家,因为我和姥姥住在一起,他回去就是到我们家。他来了除了带我玩之外,还会从他大大的皮包里掏出一份城里带来的礼物,在那时,一份从城里带回的礼物会让我的心里漫溢着惊喜。只在过年,生活的日历上才会出现这一抹亮色,只在过年,我的童年才能开启这份惊喜。
终于到了期盼的过年,在儿时老家的过年是从腊月底开始的。
年前的几天,是家里比较忙的。父亲是名教师,天一冷,学校就给孩子们放假了,父亲安排好学校的事情,就会顺便带些年货回家,父亲购置的多是猪肉和家里没有的蔬菜,猪肉带回家后,父亲会用绳子挂在屋里的梁上,主要是防止老鼠和猫给先吃了,因为这块肉要用来过年招待客人,但是有时也防不胜防。一回到家,父亲就会张罗给村里的人写春联,老家叫写对了,因为父亲是村里的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父亲在案上写,我也在旁边帮忙裁纸、牵纸,到了上三、四年级了,一些门边、门楣上字我也给写几个呢。这一写就是三五天,全免费的,父亲到去世前几十年一直坚持这件事,而且乐此不彼。
母亲和姥姥在年前工作,我的记忆中就是熬糖、蒸馍,油炸一些面食等。印象比较深的是农村过年蒸馍,每家都会蒸好几笼屉,先放在外面晾,然后放在缸里储藏,一直能吃到出了正月。那时经济条件差,家里都会蒸两样馍,一种是纯山芋面的,有时也有玉米面的,一种是山芋或玉米面外面包裹着一层小麦面的,后来条件好了,也会蒸一些纯小麦面的,主要用于家里招待客人的。前一种馍,刚蒸出来的吃懒做,妻子为了教育丈夫改邪归正,想一计策,假装生病迫使其丈夫为她擀面叶。从此以后两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大路上来了我陈士铎,一去赶会三天多”,这个出名的唱段村里的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
年,就这样年复一年地过着,我们在企盼中由小孩子长成了大人,年的味道也在年轮中,不知不觉地渐渐淡了。也许是人们现在的日子过好了的缘故吧,对年的那种祈盼、期待、欣喜都被眼下富足安康的生活情趣湮没了。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在每每想起儿时在乡下过年的生活就感到分外的甜蜜、亲切和弥足珍贵。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例文最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