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初中生征文记叙文

倩仪 0分享

过年是多姿多彩的,过年是喜气洋洋的,过年是烟花满天的。不同地方的人的过年方式都不一样,那么大家的牛年春节是怎样的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初中生征文记叙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初中生征文一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馒头,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儿,大年初一扭一扭。”不远处幼儿园孩子们欢快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唤醒儿时记忆,鼻尖略略酸涩,那些烙印在心底的童年趣事,一如曾经烟花绽放后的烟火味儿,萦绕鼻尖,经久未散。

幼时的我,对于“年”的最初记忆是从满街的各式烟花爆竹开始的。“飞碟”“仙女棒”“陀螺”“电光花”,各式各样的小烟花,在我的眼中,是比四驱车还要有趣的玩意儿,心满意足地抱回家,欢呼雀跃地等待春节的到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伴随着二踢脚“嘭”的一声响,期盼已久的春节终于来了。幼时,奶奶总会用面粉熬上一锅浓浓的“胶”,贴上红底黑字的春联,寄托了全家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期盼,上联,下联,横批,一点点抚平,仿佛旧年的烦恼也被一一抹去。帮着父辈们贴好春联,换上新添置的衣服,兴奋地去寻自己的玩伴,你追我赶,嬉笑打闹,妈妈声音还在身后:“小心点,别弄坏衣服”……“东南西北”“拍洋画儿”“骑马打仗”,每一项游戏都好玩极了,叫喊着,疯笑着。

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红彤彤的大灯笼,年味儿十足,可爱极了。缕缕香味伴随着“滋啦”的声音不断从厨房飘出,“别野啦,回来吃饭啦”,呼啦啦一哄而散。春节的餐桌上总少不了几个“硬菜”,炸丸子、红烧肉、熘鱼片、红烧鸡块,这肉香,早已安抚了我的五脏六腑。每做好一道菜,奶奶总会先夹出一点来,放在条台下香炉旁的碗里,说是要先供奉祖先,他们会保佑我们的平安。

暮色被炊烟笼上了一层薄纱,像是镶嵌在天幕里的流苏。屋里被浓浓的香味笼罩着,浓得化不开。饺子,又名交子,更岁交子,新旧交替,是年夜饭欢快的终章,既是一年的结束,又是一年的开始。胖乎乎的饺子在沸水中不停翻滚,我们一个个的都踮起脚尖往里面瞧,寻摸着,都想找到那个包了硬币的“福饺”。

吃着水果糖,磕着瓜子,剥着开心果,盼望着,期待着,零点的钟声终于敲响。“去吧”,终于得到首肯的我们,叫喊着跑出去,一样样将各种烟花小心摆出来,借奶奶递过来的一支燃香,对准“陀螺”的引线,“嗤啦”,它开始飞快地盘旋向上,“电光花”顶端冒出的烟花,四射迸开。“嘭”“嘭”“嘭”,我们抬起头,形态各异,瞬息万变的烟花,曼妙地展开她一张张浅黄、银白、洗绿、淡紫、青蓝、粉红的笑脸,美不胜收。巨大的烟花在空中绽放,花瓣如雨,纷纷坠落,似乎触手可及。

年,是印刻在中华儿女心底最深的记忆,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红彤彤的的灯笼,白胖胖的饺子,绚烂的的烟花,共同都构成了我们集体的,“年”的记忆。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初中生征文二

腊八一过,年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年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是视觉、味觉上的盛宴,底色是浓烈的中国红,氛围是暖暖的喜悦,一旦置身其中,被那欢快的气氛包裹,就会不由自主随着一声声由轻及重、由疏及密的鼓点声,雀跃起来,不自觉卷进忙年的氛围之中。

陈丹青曾经说过,小时候的大欢喜大惊讶,其实最珍贵。我想,过年,就是小时候的我们最大的欢喜了吧。儿时的年,是由一个个关键词组成的,极具仪式感。从年货的准备,到迎年的扫尘、理发、洗澡、准备新衣、红包,等等。每一个步骤都彷佛在有力地宣告:近了,近了,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于是,我们家的年,也进入了倒计时。

在又一次清点备好的菜肴后,我和妈妈会坐在一起,拟定宴客的菜单。妈妈说,我记录。凉菜,炒菜,炖菜,鲜汤,甜汤,一道道菜肴,各式的面点,随着她的讲述,浮现在纸上。然后,我们开始一遍遍商讨,绞尽脑汁地为菜单增添些新意和巧思。那些年,除了家家都准备的腊味、面圆子、四喜圆子之外,熏鱼、珍珠圆子、凉拌八珍、蜜汁豆干,这些我至今仍垂涎三尺的佳肴,逐次地增添在我们家的菜单上,出现在那张圆圆的大桌上,赢得亲朋们一次次的交口称赞。每当此时,已十分疲惫的妈妈,便自豪地笑了,那笑声夹杂在满屋的欢声笑语里,分明就是对年的最动听的赞歌,升腾着幸福生活的满足和欢畅。

我们准备菜单的时候,爸爸坐在他的画案前,练字。他写的是春联。不用看对联书,只一凝神,笔下就依次出现一个个字,汇聚成一副副春联。爸爸一遍遍地写着,已经练得极熟了,就在笔端似的,信手就拈来了。到了年二十八,爸爸带着哥哥,开始叠纸,裁纸。然后挥毫泼墨。先写春联,爸爸写的不仅是我们自家所需的,那些年,我们家族里,几乎所有人家里,都张贴着他写的春联。之后,爸爸还要写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福”字。望着红纸上爸爸书写的各种字体的春联和“福”,有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好像新年一点点的鲜活起来;那浓郁的墨香似新年的气息一般,充斥鼻端,萦绕在家家户户对年呼之欲出的渴盼里。

贴完春联,哥哥就忙活起过年用的挂鞭。那大大的一盘鞭炮,要摆放在一根竹竿上,在新旧更替之时,随着新年的钟声,用喧天巨响迎春纳福,昭示着团圆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比起鞭炮,我更喜欢烟花。所以,我常常一边捂紧耳朵,一边盼着鞭炮快点放完,因为接下来的视觉盛宴更令我期待。当夜幕被焰火点亮,正应了那句火树银花不夜天。满天绽放的烟花,璀璨绚丽,令我目不暇接,于是,也就在那极美的一瞬,年,具象成一方中国印,完整端方地烙在了我的心上。

而现在的我,对年的执念便投射在美食上了。美食就是这么神奇,能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慰藉。于是,香肠,腊肉,咸鱼,鸭腿,圆子,紧锣密鼓地备齐后,松了一口气,自认为万事俱备矣。不料,老公却提出异议,他说没有了他们家乡藕圆子的年,就不算是圆满的年。我则力荐淮南的面圆子和四喜圆子,认为这两者的美味足以抵消他心中的缺憾,但是我们的争执似乎无果。我们都对自己家乡的美食,或者说对自己儿时味觉上的记忆,坚定地捍卫着。冷静之后,我想我们捍卫的或许不是某一种美食,而是那些我们记忆深处最珍贵的快乐。那也是对家乡、对自己的根的坚守和执着。

一念即此,我们就和解了。我开始向妈妈求助,让她尝试着做那种纯素的藕圆子,因为那里寄着一位无法归乡的游子,内心深处的缺憾和乡愁。

或许,我们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烙着专属于自己的年的印记,这印记化作一声声鼓点,随着年的临近,不断激荡在耳边、在心底……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初中生征文三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大街小巷的年味越发浓郁起来。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过年的习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我小的时候,对过年总是充满向往和期盼。那时家里生活拮据,很多平时想吃的美味只有过年才能吃到。每年冬天,父母便操持着腌腊肉、灌香肠,然后风干。临近春节时,他们又忙着蒸包子、炸圆子、剁饺子馅、炸年糕……虽然日子不宽裕,但父母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做出各种美食。记忆中,炸圆子是我的最爱,做这道菜是很花工夫的:母亲先把糯米淘洗干净,蒸熟,拌入剁好的猪肉馅,加葱末、姜末、生粉、鸡蛋、盐、鸡精,使劲搅拌,然后搓成乒乓球大小的圆子;父亲把圆子一个个轻轻地放入油锅中,此时炉火不宜大,要小火慢炸,否则会把圆子炸煳;待圆子炸至金黄色时,就可以用漏勺捞出来了。此时屋里弥漫着圆子的香味,我和姐姐看得口水直流,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那叫一个香!等除夕来临时,华灯初上, 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笑语不断,温馨幸福。近些年,生活条件好了,我和姐姐不愿年迈的父母再为年夜饭辛苦操劳,总是提早在酒店定下年夜饭,不仅可以品尝不同的风味,而且省时又省力。

贴春联是过春节的重要标志。记忆里,正放寒假的我总是在年关将近的某天跟着母亲去街上买春联。母亲紧紧地拉着我的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路边的摊贩把春联从大到小依次排开,供人挑选。那时的春联多是手写的,大红纸上黑色或金色的毛笔字苍劲有力,洋溢着吉祥。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联大多是印刷的,纸张质量比原来好了许多,购卖的时候选择面也更多了,只是与透着墨香的手写春联相比,似乎少了一点年的韵味。6年前,表弟报了书法辅导班,几年下来,技艺不断提高,于是,我家的春联几乎都被他“承包了”。看着大门上家人书写的春联,我感觉特别亲切,仿佛有一股暖流在心里涌动。

过年少不了置办年货。过去买年货, 往往要来来回回跑很多趟。记得小时候,我家附近没有什么大商店,母亲常常带着我去较远的地方买年货。那时拎着大包小包的年货挤公交车的滋味实在不好受, 而且有些外地特产在本地根本买不到。如今, 电商、微商等各种新兴商业平台火爆升温,网上买年货成了“新气象”,快递物流服务方便快捷,我只要在家里轻轻点击鼠标,各种年货很快就会被送上门来。

儿时的年是少不了鞭炮的。每逢过年,家里总会买上好些花炮类产品,有“摔炮”“神仙棒”“冲天炮”“地老鼠”等。虽然我对鞭炮有些害怕,但小伙伴中有胆子大的,主动要求放鞭炮,我只要听着、看着就很高兴了。除夕的夜晚,当家家户户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绚丽的烟花在空中次第绽放, 新年就这样热热闹闹地来了。虽然放鞭炮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但它对环境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近些年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鞭炮,或改用电子鞭炮,这样做不但净化了环境,也消除了安全隐患。

拜年是过年最具仪式感的事。大年初一早上,父母会带着我和姐姐到亲戚或朋友家拜年,而现在则变成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电子贺卡拜年、微信语音拜年,传递祝福的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便利。

小时候过年,长辈们给的压岁钱都是现金,如今,小字辈们收到电子红包已不足为奇;过去交通不发达,我们都在家里过年,如今, 交通业发展迅猛,我们偶尔也会选择去外地旅游过年。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旧年俗里,包含着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团圆的期盼;新年俗也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寄托。悄然变化的年俗折射出生活的日新月异,然而,不管过年的方式如何变化,亲人阖家团聚、辞旧迎新、祈求幸福吉祥的情怀依然不变……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初中生征文四

旧时,爷爷和二爷爷两大家人挤在一个院子里。爷爷性格温和,二爷爷脾气暴躁,俩兄弟一文一武。爷爷幼时读过几年私塾,写一手好字,家族里有结婚嫁娶的,记账、写对子都是爷爷的事儿。

每年过了腊月二十,村里来找爷爷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大家写好了春联,拿回家,等着腊月三十贴春联。我们家的春联也在这天贴,俺家的、二爷爷家的屋门口、大门口,甚至饭棚、猪圈、牛棚都贴上春联。爷爷负责写,二爷爷负责指点晚辈张贴,春联一上门,年味儿便浓了。

有一年腊月,二爷爷为琐事和爷爷发生争执,二爷爷暴脾气上来,竟然要和爷爷楚河汉界划清界限,连大门都分得清清楚楚,一家一扇,各家走自己那半边儿。父亲和叔叔觉得二爷爷欺人太甚,要和他理论,爷爷摆手不让说。二爷爷就这脾气,“作”几天便好了。

谁知道,那次二爷爷火性升级了,大半月过去了,也没见脸上露笑容,还故意在院子里摔摔打打的。

腊月三十,爷爷照旧摆下纸墨,写他的春联。叔叔说,今年少写几幅,只贴咱家这边即可。爷爷笑笑,不理会,写完晾干后,冲着东屋里的二爷爷喊,他二爷爷,快来指点着贴春联。

二爷爷假装没听到,爷爷差父亲去请二爷爷,父亲进了东屋,求二爷爷说,二叔,俺爸请您外面看着贴春联呢。没您在场,这春联谁也不敢贴呀。二爷爷黑着脸,思考片刻,踱着步子走出屋门,坐在院子里,让父亲只贴爷爷这边的房屋。当父亲要给二爷爷屋子贴春联时,二爷爷瘪着嘴说:不贴。

父亲为了难,进屋请示爷爷,爷爷说,别理他,照旧给他贴。那天,叔叔负责给二爷爷点烟,父亲和家中晚辈忙着给二爷爷家贴春联,二爷爷脸上总算阴转晴了。最后贴大门口春联时,二爷爷亲自过去,父亲和叔叔一人贴一边,二爷爷一会儿说这边高了,一会儿说那边低了,费了半天功夫才算贴好。

爷爷借机好好夸奖了一番二爷爷,说他从小眼神好,若不是太爷爷不让他当兵,他早去部队了。就凭二爷爷这英武勇敢的劲儿,肯定是一位神枪手,说不定还能成为战斗英雄呢。

爷爷说时,二爷爷笑得眉眼都弯了,上前拉起爷爷手,一起来到自己东屋,吩咐二奶奶赶紧炒菜热酒,他要和爷爷喝上几盅。

后来,谁家有兄弟不睦,邻里不和,找爷爷写春联时,爷爷都多写一套,嘱咐来者,借贴春联的机会,化解矛盾,别带着不愉快过年。

爷爷的春联效应真有效,矛盾和摩擦不用村委会调解,也不需中间人说和,过年贴春联时,主动将对方大门上贴上一副春联,再将余下的春联塞大门内,连招呼都不用打。对方一看春联便知道是爷爷字迹,来爷爷这里一打听,便知道是谁给贴的了,怒气也就消了,转身开始反思自己的错儿。

春联都是喜庆祝福的话儿,贴上一副春联,等于变相道歉认错了,既不失面子,又彰显自己大度。爷爷这招真是高明。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初中生征文五

今天2021年2月8日,腊月二十七,马上又到除夕,我首先想到的竟是小时候芥末的味道。

小时候的一个大年三十,应该是中午吧,爹蹬着他那辆引以为豪的东德自行车,口鼻边冒着白汽,呼哧呼哧地闯入我家小院。不应说是闯入,这本是他的王国,他是这个王国里唯一的国王、无上的权威,再说那时家连个像样的大门也没有。爹闸住车子,用力擤一下鼻涕,大声招呼着妻儿,我动作稍微迟缓,就被他大声呵斥。车后座捆着一个鼓鼓的编织袋,里面大概是葱、芹菜,也许是稀罕的蒜薹,前面车把上还挂着他的黑提包,里面是一些小东西,调味品、鞭炮、小工艺品······我慌着解后面捆编织袋的绳子,眼盯着前面的黑提包,幸运的话那里面也许会有一本新小人书。不过,爹直接将黑提包提入北屋,我的希望落空了,要是有小人书的话,爹会直接拿出来冲我炫耀,进而享受我的欢呼雀跃。爹又出来,我绳子还没解开,他嗐了一声,厉声道“一边去”,将我拨到一边,三两下就解开绳子,将袋子拎入西屋里。西屋是厨房,里面是大锅土灶,娘正在忙碌呢。我摸摸被爹扒拉过的胳膊,他是那么有力、那么敏捷,我一时非常惭愧。

爹转身进了北屋,一屁股坐到八仙桌东首的圈椅上,将藏青色的有遮掩儿的帽子摘下来,放到身后的条几上,他的头上顿时热气腾腾。圈椅,在我们鲁西北老家也叫太师椅,在我看来爹的神态不亚于评书里的高官大员。娘很快摆上一两个菜,爹并不慌着动筷,他吸一支烟,喝几口水,起身掀开门帘,走进里屋,只听得一阵咚咚有声的切菜声,他很快一掀门帘又走出来,在八仙桌西南方的煤球炉子上架锅倒油,油热了,微微冒气青烟,爹将菜肴原材料一下子倒进去,嗤啦一声响,爹手持一细长的黑黑的圆勺翻炒起来,叮当二五,一盘他得意的尖椒溜肝片儿很快出锅。爹用那块脏得看不清本来颜色的湿毛巾擦擦手,再次坐回太师椅里,放松得如同“葛优躺”。

爹夹起一片肝儿,放入口中,筷子一放,双眼微眯,咀嚼几下,发出满意的嗯嗯声——爹部队转业,被分到国营食品公司,是工人更是一位厨师。他又夹起一片,伸向我,我确定他已经忘记我刚才的笨拙了,才面上笑着、内心忐忑地上前张开嘴巴。“憨小,好吃不?”爹问,我连连点头,其实只觉得有点儿烫,滋味还没品出来呢。滋味品出来了,肝儿有点苦,可也不敢给爹说。爹又给娘夹,娘倒敢直言:“嗐,什么吃头儿呀!有点苦,还拉嗓子!”爹就笑骂娘憨,不知道好东西好吃。

爹往往喝一口酒只夹一口菜,很少连夹两三口,喝到醉眼蒙眬时,就只喝酒不吃菜。爹曾给我们兄弟仨讲过一个笑话:一个年青人在酒桌上旁若无人,接连举筷,大快朵颐,同桌一个老江湖嘲笑道,小伙子,那双筷子就算是你爹,你也应该让它歇会儿啦!爹经常给我们讲这样经典的故事,能穿越时空的。爹喝了两三口酒,突然嗐了一声,啪的一下,将筷子拍到桌上,我吓了一跳。只听他大声说道:“哎呀,忘了买芥末油啦!嗐,晚上吃饺子蘸么啊?”娘说不是有醋吗,爹哼了一声:“光醋怎么行?吃晌午饭,我再跑一趟!”娘说:“嗐,值当的不!因为一瓶芥末油,再跑这么远!”爹一摆手:“你别管了,醋里放点芥末油,蘸着才有滋味啊!你说是不,小三儿?”我鼻子条件反射地酸起来,却嗯嗯连声。爹匆匆喝了两三杯,催促娘端饭,他草草吃过,午觉也没睡,戴上帽子,戴上两副线手套套成一副的手套,拎着东德自行车往后大幅度一转,一下子跨上去,将娘织的长长的浅灰色的围脖往身后一甩,瘦高的身影冲了出去。

来回六七十里的路,太阳快落下去时,爹才回来,口鼻边白汽更多,脸上却带着心满意足的笑容。从那个黑提包里,他不仅拿出一瓶金黄色的芥末油,竟然还有一本新小人书!天哪,是对我违心支持他的奖励吗?

我们仨已经将娘写的对联福字贴好了,家后田野里传来零零散散的鞭炮声,爹带着我们仨去家后祖坟上请先人,娘在家继续包水饺。太阳已不见了,余晖笼罩着大地,父子四人仿佛在梦幻中穿行,来到爷爷还有老爷爷、老奶奶的坟前。鞭炮很快响完呼唤,烧纸仍在坟头前闪烁着温暖的黄光,爹在前面跪下去,我们仨跪在他身后,学着他的样子将头低垂到地上,地上凉凉的,头发却感觉着前面火苗的热度。爹站起身,凝望着眼前爷爷的坟头,又蹲下去,用一根棉花秸秆拨弄着尚在燃烧的烧纸,火光映着他高隆的颧骨和愈发严肃的面庞。一时间,我感觉往常嬉笑怒骂皆形于色的爹安静了许多,他的沉默和轻微的叹息将我带入到朦朦胧胧、迷迷蒙蒙的状态,感觉长眠于此的先人和小小的我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却感觉是那么陌生遥远,顿生神秘感、敬畏心。我们仨静静看着父亲,也沉默不语。

“好了,请到你爷爷他们啦,走,回去!”爹恢复了果断和利落,脚步轻快,我们仨的心情也顿时轻松起来,回去的路上叽叽喳喳,这时爹不会再严词厉色了。

回到家,娘让我们放鞭炮,炮声一响,水饺下锅。同样身材瘦高的奶奶已经端坐在八仙桌西边的太师椅上,我过去问她我们请来的爷爷他们在哪里,奶奶白了爹一眼,似乎埋怨他不该给我们说这些,然后俯下身子,将我抱到膝盖上,转身扭头指着刚刚挂好的族子(家谱),说他们都在那上面呢。我看着那上面一个个蝇头小楷的名字,半信半疑。

水饺出锅,奶奶端着第一碗水饺,在院子里四下走动,口里念念有词,娘说那是上供呢。后来,三碗水饺又摆到族子前,我们才开始吃。爹将一白色小碟子放到八仙桌上,深色的醋上面漂浮着大小不一、圆圆的黄色透明液体,当然是芥末油。在爹的威逼利诱下,我轻轻夹着一个水饺轻轻蘸一下,轻轻咬一口。啊,一股辛辣的味道直冲鼻腔,眼泪和喷嚏齐飞,哎呀和咳嗽共鸣。见我们仨狼狈的样子,爹哈哈大笑,仿佛自己处心积虑地恶作剧得逞一般。我咳嗽几下,赶紧吃没蘸料的水饺、喝饺子汤,总算平复下来。爹不顾奶奶的笑骂,又让我们再蘸他特制的魔幻调料,他说再蘸着吃就不难受啦,还会越来越好吃。我们仨似乎也被这颇具反抗味道的蘸料激起了征服欲,爱逞英雄的小哥仨又夹着水饺伸向小白碟子。嗯,别说,爹没糊弄人,果然越吃越好吃,越吃越有味道,心里还升腾起征服胜利的快乐。接下来,爹端着酒杯,用筷子指点着桌上的菜肴,开始念叨经典台词:“这些都是你爷爷没吃过的,那时咱家连饭都吃不饱,别说什么菜啦!唉,现在要是你爷爷活着······哼!”他最后哼了一声,横眉立目,似乎在表达不满,是对爷爷还是对命运?

现在,我已四十有六,那时我七八岁的样子吧,将近四十年的时光过去,不知道为什么,每到过年,我总想起这些陈年往事。奶奶早已作古,爹也去世多年,但每到这时,伴随着刺激的芥末味儿,他们的音容笑貌穿越时空,在我的脑海里鲜活起来。如今,物质条件优越数倍,一瓶芥末油更算不得什么,那年过年爹再次骑车离家的身影却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记事起,除夕夜吃饺子要蘸醋加芥末油,就被爹一直坚持着成为我家的传统。其实,那时爹不仅仅确保了三个儿子的温饱,还提供了生活的新鲜、刺激和浪漫,而最宝贵的是对生活的热爱。

想起一句希伯来谚语:“父亲帮助儿子的时候,两个人都笑了;儿子帮助父亲的时候,两个人都哭了。” 爹并没给我们帮助他的机会,他平素身体强壮,六十岁时却一病不起,当年新年后不久就撒手人寰,从此父子天人永隔,再见只能在梦中。

每年除夕夜,我们兄弟仨携妻带子,陪母亲吃年夜饭,醋加芥末油的蘸料依然每次必备。只是每次蘸着吃水饺时,我总是鼻子隐隐发酸,我知道那并不是芥末油的缘故。

吃着越来越丰盛的菜肴,我也很多次想对儿女子侄说“要是你爷爷活着······”可我一次也没有。我心酸却不敢让人察觉,若无其事,载笑载言。嗯,就应该陪着母亲妻女哥嫂子侄享受新年的快乐,否则爹的在天之灵也会骂我糊涂蛋的。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初中生征文记叙文相关文章: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650字5篇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优秀作文5篇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学习强国征文作文5篇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优秀作文1000字5篇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优秀作文5篇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学生优秀作文2021范文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作文范文5篇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优秀作品5篇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作文5篇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600字

    相关文章

    44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