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2021年征文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大街小巷的年味越发浓郁起来。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过年的习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今天小编整理了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2021年征文五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1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每到春节,人们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这时是小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年”是什么样的?“年”是彩色的。鞭炮、灯笼、红包的红,对联、“福”字的金,新衣服的彩,再加上烟花的绚烂,一下子就凑成了一个彩色的“年”。 从鞭炮的火药味中我嗅出一股浓厚的年味。
“年”是什么样的?“年”是香香的。大年夜,家里到处是糖的甜味、糕点的香味、腊肉的鲜味、海鲜的腥味…家里的亲人都聚到一起吃饭,大家畅谈这一年里的趣事和收获。共同畅想美好的未来。我从饭的香味中感到了一股浓浓的年味。
“年”是什么样的?“年”还是暖暖的。只要“年”来了,爸爸妈妈就会好好地休息下来,陪我读书,陪我看报,陪我去做很多我想做他们又没有时间陪我做的事,有爸爸妈妈陪伴,“年”多么暖暖啊!只要“年”来了,我的“小小银行”就会塞得满满的,因为长辈们都要给我压岁钱,我可以趁机发一笔小财,这些钱我能用来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哈哈,这样大家都温暖了,“年”多暖暖啊!也只有“年”来了,很多外出打工的人才能赶回家里团聚,使他们品尝、享受着团圆的温馨和幸福,“年”多暖暖啊!
“年”,我喜欢你的色彩,你的味道,你的温暖,愿你永远陪伴着我!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2
在鲁西北那片广袤的平原上,有一个叫“三图李”的小小村庄。我在那儿度过了欢乐的童年时光。尤其是儿时过年的记忆,曼妙了四季轮回的风景。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幼年时那快乐的童谣,在阳光里穿梭着,至今犹在耳畔萦绕 ……
一进腊月门儿,便有了一两声的“手摔炮儿”的炸响,于是,小村子里便热闹起来,年味儿也会愈发地浓重 。
腊月初八,是母亲最忙碌的第一天,她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了,淘洗各种米、豆、红枣和花生米等,然后在大地锅里舀上多半锅水。等把水烧开了,便把淘洗好的混合米下到锅里。白色的泡泡儿托着各种颜色的粥料,上下翻滚着,煞是好看 !香气氤氲里的母亲,那姣好的面容,更加白净俊美了 !我常常趴在炕沿儿上,翘着头,看母亲熬制八宝粥 。在我期盼的眼神里,八宝粥终于熬好了。母亲总是先让我给五保户陈奶奶送上一小盆儿 ,陈奶奶每次都笑呵呵地夸赞我的母亲:“孩子,你妈妈真是个善心的大美人儿啊!”回到家之后,母亲早已给我们姐弟几人盛上了满满一大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热气腾腾的八宝粥,笑语盈盈,其乐融融,那香糯清甜的味道,在我心里无人能及 !
腊月,是奶奶剪窗花儿最忙活的时候。母亲常常用童谣来形容奶奶剪的窗花儿“剪只鸡,剪只鸭,剪只喜鹊叫喳喳。”奶奶剪的窗花儿,十里八乡都有名气,外村人家办喜事,还有不少慕名前来让她剪窗花儿的呢!因此,我们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儿,都爱往我家跑,来跟奶奶学习剪窗花儿,奶奶当然是有求必应 。于是,小小村庄的窗户棂上 ,贴出的窗花儿,几乎都是奶奶打样儿设计并亲自裁剪出来的 。奶奶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感念和向往,都绕成了指尖儿的绚烂 ,她剪出的那些活灵活现的小生命,陪奶奶度过了岁月里的安暖时光 !年幼的我,最喜欢干的活儿,就是帮奶奶打扫碎纸屑,那些大红的纸屑,被调皮的我,任性地安放在院子里的大雪堆上,像极了朵朵红梅傲放于寒雪之中 ……
腊月,也是老爸最忙活的日子 。毫不夸张地说,全村过年和孩子们结婚时所用到的对联儿,老爸全部承包了。要过年了,乡亲们早早地在集市上买来了大红纸,老爸逐一在红纸的一角写上名字,然后抽空就写上几幅春联。老爸写春联时,我绝对是最好的小帮手。别看我当时才六七岁,却啥活儿都能干,帮老爸裁纸、叠格儿、研墨、晾字 、涮笔……老爸写好之后,我就双手端起来,放在院子里 。红红的春联,被我摊晒在冬日的暖阳里,柔和的光线亲吻着她,散发出缕缕醉人的墨香。那时,我家的院子里简直是一片红色的海洋 ,壮观得很,我常常引以为傲 !墨迹全干之后,我小心翼翼地卷起来,按照老爸的吩咐,挨家挨户去送春联。乡亲们都亲昵地称呼我“送福小天使”,听了之后,那欢跃的心情无法比拟 !
腊月的记忆里,还有飘香的炸绿豆丸子,一家人欢欢喜喜赶年集,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孩子们手提自制灯笼的嬉戏声 ……
儿时过年的美好点滴,都已刺绣在记忆的帷幕上,岁月的风雨,无法让其褪色,且愈来愈清晰,愈来愈珍惜 !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3
“过年”是中国人经几千年流传演变、积累丰富的年俗文化,被人们视为一年中所有节令中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每一家都喜气洋洋,幸福快乐。
我家乡的春节习俗是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开始筹备过年的物品,把家里彻底打扫一遍,让家变得焕然一新;家里摆放饰品和床品等进行清洗,寓意着扫除“霉运”。谓之“采囤”,家里人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买鸡、鹅、鸭、鱼肉,蔬菜水果等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是指女子多要剪发美容,现在也这样呢!
到年三十(除夕)清晨时,在门口挂上红红的大灯笼,贴上新的对联。奶奶、妈妈、姑姑等人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圆饭。团圆饭,顾名思义就是一家人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一家人围在一起,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争吵,这个时候也都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一起吃饺子快快乐乐的。将至新年的钟声,每家每户把挂着的衣服都折好,免得日挂夜挂。在前几年的时候每到深夜十一点左右时,鞭炮声逐渐响起,噼里啪啦好不热闹,鞭炮声一夜不绝。
每个小孩争着摸福字想要好运连连。大人拿着美味佳肴,诚心拜祭供养着的神仙佛祖们,托他们保佑全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正月初一,不许扫去鞭炮纸,以免扫去财气,地面上一片红彤彤的,看着心里就喜庆。我去衣柜拿新衣服准备换上去拜年,因为新衣服肯定有挂牌,所以我要拿剪刀剪掉,但是我怎么也找不到剪刀,哦~我恍然大悟——因为年初一不能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去亲戚家拜年时,要说一些吉利的话,千万别说不吉利的字眼。以前在正月初二时,人们会买一条鲤鱼,用来拜神后,就带鲤鱼到河里湖里放生。正月初五,人们放鞭炮迎接财神爷。正月十五,是春节最后一天。家家户户都煮元宵,老人家吃一碗长寿面。闹元宵,吃元宵,骨肉团聚满欢喜!
在喜气洋洋的节日里,虽然各地的风俗各有不同,但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争奇斗艳的花,心连心,开心度过又一个的春节。因为春节正是中国人最重视最能感受到幸福美满的节日啊!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4
我知道,也见过,江淮一带的年是有颜色的,也是有味道的。
从冬至入九开始,整个世界似乎一下子变成了灰色:灰蒙蒙的天,光秃秃的树,太阳有气无力地从云层下露出脸,又躲了回去。这个灰暗的色调,一直要熬到腊月二十五或者二十六日的下午,当街边上第一个卖春联的摊子摆出来后,灰色才被打破。
有了第一个,就有了无数个。卖春联的摊子像雨后春笋一般从街边巷尾冒出时,太阳也渐升起来,年的第一个颜色就绽开了,那就是红色。
当第一朵红色绽开时,各种颜色也随即在街边绽开:金色、红色、黄色和绿色。这些颜色中有福字的颜色,有糖果的颜色,还有水果的颜色。年的色彩,宣告着除夕即将到来。红色点燃了年的颜色,但年的味道,则来得更早一点。
腊月二十三日,在中国的北方,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俗称吉灶。吉灶与正月十五一样,属于中国人的小年节。中国的农历春节的味道,就在灶王爷述职那天到来。
在我儿时,家家户户会在吉灶日开始卤菜:常见的卤菜是猪肝、豆腐干,偶尔还会在卤锅里放上一点花生米;经济状况好一点的人家,就会卤上牛肉或者猪耳朵。这些卤菜之中,倒是相对便宜的猪肝的味道最浓厚香醇。
孩时自己的嘴边,常常挂着垂涎三尺的口水,从邻居们的大门边上走过,看着邻居煤球炉上的铁炖锅,闻着香味去猜锅里煮了些什么。牛肉的味道是最难猜,厚重的大料气味,掩住了牛肉的香气。与猪肝一样,猪肉的香气异常浓醇,有肥有瘦的臀肉,价低肉实,往往极受到家庭主妇的欢迎,但要把它卤到腻而不柴,就要看个人的本事了。
吉灶那天卤菜,多半要留到除夕当晚吃。但大部分孩子,会在随后的六天中,把家里的卤菜吃得七零八落。有些菜是家中的锅卤不出的,比如捆蹄,那肉冻一般的外皮下,藏着入口即化的猪腿肉。
捆蹄是淮河菜,大约只有苏北和皖北人爱做。捆蹄也是给牙口不好的老人们的福利。香甜可口的捆蹄,因为做法复杂,在三十多年前,大概只有在街上的卤菜摊才能买到。今天,网店里销售的捆蹄数不胜数,而且都自称是用猪后腿肉做的。
我吃过一次,与儿时的捆蹄相比,眼下的捆蹄,又香又咸,大约是少了些记忆中的鲜味。
中国年的色彩是红色的,中国年的气息与味道是香醇和鲜嫩。
儿时,从吉灶傍晚开始,鞭炮声就此起彼伏。啪啪啪的声音伴着硝烟,往往让年少的我异常兴奋。鞭炮是红皮的,似乎也在为春节绽放出红色。但鞭炮也留下了很多后遗症,含着硝烟的空气,从不缺席的被鞭炮炸伤的人。最后,淮南也禁放鞭炮。
这是个永恒的话题,中国人该不该放鞭炮?这个话题永远是充满辩证的。我个人觉得应该禁放,空气污染以及噪音,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的伤害太大。“爆竹声中一岁除”,只是诗的意境,在硝烟和噪音之中,大部分人是失眠、咳嗽和血压升高。
除夕当天很有趣。那天的早晨,路上的人开始增多,但到了中午时分,马路上除了空荡荡的公交车,几乎看不到人。转眼到了初一,街上的人又聚了起来,春节的人潮,直到初五才会散。
春节的街市上,大体是混乱的,什么商贩都会出来。龙湖公园门口有卖白棉花糖的,印象里似乎只有春节时才会出摊。最夸张的是套圈的,拿着一大堆劣质的玩具和雕像唬人,按照概率算法,你用两个圈,套中一次白线后前三排的物品,你是吃亏的。但问题是,还真有人愿意入套。
套圈的价格,从最初的一角钱三个,到后来的十块钱十一个,贴近了物价上涨的规律。大部分套圈的人大呼小叫,极享受套圈的过程。我想了很久,大概套圈的人也知道这是一种圈套。只不过,在这个圈套里,他们也享受到了年的慷慨和放纵。
江淮一带的年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大部分都是正月十五左右,带着回南气息的东风,把湿气一点点吹到人的身上。春风的出现,意味着新年的结束。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年是有颜色的,年是彩色的;年也是有味道,年是香醇的;年也是有声音的,是喧闹,是大呼小叫。我们中国人经历了很久的农业社会,习惯在家庭的环境里面对人生的惊涛骇浪。而年,则为我们所有中国人,竖起了一座可以休息、可以疗伤、可以欢聚、可以高歌的地上宫阙。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5
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那个清贫的儿时记忆里,春节不仅有新衣、美食,更有温馨和热闹,盼望过年的心情充满着激动和快乐。
我的小学是在本村上的,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天天掰着指头计算放寒假的日期。放假的当天,都要召开班会,颁发三好学生奖状,每到这时,我总是低着头安静的坐在座位上,内心忐忑的听老师公布领奖状的名单,多数时候都能如愿以偿领到奖状,这个时候就感到脸上有光,也能向父母献上了一个过年大礼,偶尔领不到奖状,觉得内心很失落,感觉对不起父母,也很影响过年的心情。
放寒假过不了几天,生产队就开始杀年猪了。杀年猪是我最喜欢的热闹场面,我家住在村西北头,饲养院在村东头,早晨我约上小伙伴早早来到杀年猪的饲养院,几个壮汉从猪圈里挑出几头体格健壮的肥猪,把四条腿捆上拖到院子里。杀猪匠在一旁霍霍磨刀,不一会儿,四个壮汉把猪抬到杀猪床上,杀猪匠高高举起一把大号铁锤,对准猪的耳后部位猛力击打,猪的嚎叫声戛然而止,杀猪匠拿起尖刀对准猪脖子下方用力刺进,猪血喷涌而出,猪渐渐没了生息,身体发软耷拉下来。
杀猪匠在猪的后腿上割开一个小口,把一根两米多长的铁棍伸进去,捅遍猪身体的各个部位,使猪的皮肉分离,杀猪匠口对着猪后腿的小口吹气,直到猪全身鼓胀起来后,再把猪抬到大铁锅上,用滚烫的开水浇遍猪的全身,褪去猪毛,这样白白净净的白条猪就加工完成。最后杀猪匠剖开猪的腹腔,热气腾空而起,杀猪匠熟练的取出猪的内脏,每到这时,我都要向杀猪匠要一个猪尿肚,先在松软的土地上用脚揉搓,去除附在表层的脂肪,让猪尿肚变薄,回家把猪尿肚涂上颜色,充满气当气球玩耍。
剔除骨头的猪肉,生产队按人头平均分给社员,分配猪肉的部位由抓阄决定。那个时候人们普遍缺少油水,都喜欢抓到肥肉。父亲每次都说小孩子手气好,让我抓阄。这是我很愿意干的事,抓到肥肉时如愿以偿,偶尔抓到瘦肉,正符合了母亲的心愿。
腊月二十五,是全年最热闹的辛安大集,这一天我都要跟着父亲去赶年集。那个时候大集是最主要的购物场所,人们省吃俭用一年的积蓄大都在年关消费,辛安大集比平时大出几倍的规模,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人流摩肩接踵。
我紧紧跟在父亲身后,生怕被人流冲散。春联市口是一片红色海洋,父亲在拥挤的人流中蹲下身来,选中几幅寓意美好、字迹清秀的春联,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收入囊中;父亲带着我再到百货、海鲜、蔬菜市口选购年货,买足过年吃的和用的全部商品;我的心思早就飞到了鞭炮市口,鞭炮摊位一字排开,足有上百米,为了吸引顾客购买,业主不停轮番燃放鞭炮,你方燃罢我登场,好不热闹!燃放过后就是一番争购高潮,这时我挤进人群,拿着父亲给的几毛钱买上一百鞭炮,如获至宝;中午时分,年货已置备齐全,这时父亲总是把我领到小吃摊前,买上几个炉包,此刻早已饥肠辘辘,几个金黄酥脆的炉包下肚,心满意足。
临近春节的几天,在快乐和游戏中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大年三十。这天一大早起来,大哥和二哥要把清洗干净的水缸挑满水,把院子清扫干净。我则用清水刷洗门板,把旧对联泡湿,用菜刀把旧对联清理干净,二个哥哥一个刷浆糊、一个贴新对联,我则争先恐后的贴出门贴、炕贴、小福字等附件。贴完对联后我喜欢跟邻居小伙伴一起走街串巷,观看各家各户新张贴的对联,用自己的眼光评头品足,每年都能从新对联中学到不少新词。
一番走街串巷之后回到家里,母亲开始贴年画。那个年代美术品平时很难见到,父亲从集市上买回年画后,我几乎天天都要打开欣赏。母亲小心翼翼的贴好年画,由于整个房间都用新报纸糊过,房间焕然一新,心中无比敞亮。
贴完年画,母亲领着我们开始包水饺,这一天要包足两天吃的水饺,一直要吃到初二晚上,往往要包上四、五百个。
年三十的午饭是比较简单的,垫吧垫吧就行,重头戏是晚上的大餐。中午时分刚过,父亲在中堂的北墙上挂上柱子,相当于在家中摆上了祖先的牌位。接下来父亲领着我们兄弟三人到山上去上年坟,到先辈的坟上摆上供品,燃放鞭炮,请先辈回家过年。
晚上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大餐,并且要提前吃,既是对请回家先辈的尊敬,也是对午饭草草应付的补偿,更为五更吃水饺留出间隔时间。
晚饭后家里热闹起来,一年到头见不到面在外工作的乡邻们,这天晚上都会来到我家喝茶聊天,各自谈论一些天南地北的见闻,我倍感新鲜。乡邻们很守时,到晚上十点钟准时离开。按照风俗这个时辰家里不应该有外人,父亲在院子里燃放几只二踢脚和爆竹,随后把大门关上,俗称“拦门”。接下来就是我期盼的时刻,父母准时会为我们兄弟三人分压岁钱,那个时候我得到的多数是几毛钱,偶尔也会得到一元,我满心欢喜。
接下来全家会熄灯睡觉,到夜里两点左右准时起身。正月初一这一天对女性有特殊优待,全天不用干活,煮水饺的任务都有男人承担。大年五更起来后,二哥烧火,大哥下水饺,父亲则要布置大桌的供品,点燃蜡烛。待水饺出锅后,父亲要把盛到碗里的水饺端到大桌、锅台、院子供上,并且点香、烧纸、磕头。年三十的晚上父母再三叮嘱,五更不能大声说话,也不能说不吉利的字眼。五更起来后,烟气缭绕,气氛神秘,我有些诚惶诚恐,悄悄跟在两个哥哥身后来回转悠,不敢开口说话,唯恐惊扰了祖先,亵渎了神灵。
在我们兄弟三人依次给父母磕头后,全家开始吃水饺。五更的水饺包上了一些硬币和大枣,谁吃到它寓意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为了能吃到硬币和大枣,我每年都要多吃不少水饺。
吃完水饺,我穿上新衣,这个时候外面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我央求二哥带着我出去捡拾尚没燃烧的爆竹筒,平时性格刚强的二哥这时变得很温柔,总能满足我的心愿,循着鞭炮的响声,二哥提着灯笼领着我逐家逐户捡拾,捡拾到的爆竹筒很多都可以二次燃放,可以补充我爆竹数量的不足。
接近天亮时分,我跟着两个哥哥走出家门,给五服之内的长辈逐一拜年,每到一家都要磕头问好,长辈们都会拿出糖果奖赏,偶尔有几家富裕的长辈也会分给几只香烟。我们家的门户很大,长辈很多,拜年一圈下来,要耗时三、四个小时。
拜完年即是上午九点多钟,卖糖球和卖泥塑老虎、泥人的小贩,就跟约定好了似的,每年准时出现在村西头大街上,这时我拿着父母给的压岁钱,买上两只糖球和一个泥老虎,心花怒放。直到现在我对小时候的泥老虎还情有独钟,前些年在西海岸新区组织的唐岛湾年货大集上,偶然发现了小时候的泥老虎,我很惊喜,当即买了一对,直到现在还放在我办公室的书橱里。
正月初一、初二没有外人打扰,是尽情玩耍的二天。初二晚上又是一顿大餐,名曰“送年”。送年的意思是把接回家过年的先辈再送回阴府,一番复杂的祭祀仪式过后,连续吃了二天水饺之后,终于可以换换口味,吃到美味大餐。
正月初三开始,两个哥哥就要分头走亲戚拜年,我由于年少只能留在家里帮助父母接待来家拜年的亲戚,姑家、姨家的表哥每年准时会来我家拜年,他们大不了我几岁,我与他们非常亲近,高兴地为他们端茶倒水,形影不离。
过年的日子,既不用干活,也不用上学,还有新衣和美食,更有浓浓的亲情包围,真想日子过得慢一些,但往往越这样想日子过得越快,不知不觉就到了正月初七、八,这个时候也是生产队开始上工的日子,大人一干活,家里就显得冷清,这时我也要脱下新衣服,到坡里开始砍柴拾草。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年关的一个重要节日,小时候很期盼它的到来。每到元宵节,为了省钱,父亲都要到集市上买一些散装的燃放烟花的火药,回家后找几块比较厚的青砖,在砖的一面掏一个洞,里面放上烟花火药,表层塞紧黄土封住,砖的对面钻一个小眼,放上燃芯,土烟花就制作完成。当夜幕降临,全家人来到大门口的宽阔地带,把土烟花的燃芯点燃,土烟花的烈焰喷溅而出,火树银花,照亮了夜空,引来众多邻居观赏。
土烟花放完之后,我和邻居小伙伴拿着从大集上买来的“滴滴金”,沿着大街小巷燃放,“滴滴金”燃烧释放的火花在月夜下异常明亮,长长的燃放队伍,形成一条蜿蜒的火龙,这是元宵节街头的一道风景,我完全不顾寒风凛冽,小手冻得通红,直到半夜时分才能回到家中。
按照传统习俗,二月二应该算是年关的最后一个节日,但正月十五过后,学校就开学了,尽管对过年意犹未尽,但不得不收回过年的心思。
现如今久居城市,生活环境和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但过年的年味却越来越淡。每年春节我都要回老家走一走,感受浓浓的年味。看着老家熟悉的一切,亲切感油然而生,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2021年征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