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敬佩的词人苏轼作文_我读懂苏轼作文10篇(2)
我所敬佩的词人苏轼作文范文六
【邂逅苏轼】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苏轼
我手中拿着一本《宋词》,随意地游荡在人声喧闹的街市上。身旁有身着棉衣绸裙的行人匆匆而过。我知道他们看不见我,但我却透过他们,看到了大宋的繁华。
我走走停停,犹疑不决。我在寻找一个人,他的名字沿着历史的激流顺势而下,连同他的笔墨文字,在所有世人中口口相传。他叫苏轼,一个独一无二的神话。
上天眷顾了我。迎面有一群人策马走来,个个都是华冠锦衣,气宇不凡,只是为首的一个却与别人不同,眉宇间自有一番豪气冲天,偶尔与旁人谈论,也是谈吐不凡。
我从未见过苏轼的画像,却一眼认定他就是那个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东坡居士。他略带狂傲的笑声让路人纷纷驻足,他们在悄声议论这个出尘脱俗的大才子。
气质十个很奇妙的东西。它源于一个人的内心。它能将一模一样的两个人变得迥异分明,因为它是比容貌更加一丝不苟的界线。
我尾随他们来到一所幽静的别院。院中并无奇花异草,但遍植青翠,令人耳目一新。再往里走拐弯,就看见一座二层小楼,走进去就闻到了一股墨香。只见四周书架上摆满了书籍,中间的案几上也都铺满宣纸、书卷。只见苏轼大步走到案前,提笔蘸墨,顺手拿过一张纸,一挥而就。旁边几人看得目瞪口呆。我连忙走去一瞧,只见一行如神龙般的浓墨大字盘踞在纸上,字体雄浑,自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势在其中,章法井然有序却不失大气。
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这便是上帝对人间的恩赐。
天色渐暗。屋中的人一一散去。良久,苏轼踱着步子从房中走出,手中拿着一壶酒。他已脱去身上的华美冠服,换上了朴素的棉衣,席地而坐。他仿佛是喝醉了,眼神有些恍惚地看着皓月当空。他的目光中含了几分无奈、哀痛、疲惫及不甘。他的执着、孤高为后人称颂,却不被现世所接受。
他靠在柱子上缓缓睡着。我走近他,看见月色朦胧中,他犹如一个自天上而来的仙人,在凡间沉沉入睡。或许乘风归去,是他最好的归宿。
我轻轻地后退,逐渐远去。在这大宋的万丈繁华下,庆幸有你,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愿人常好,月长圆。
我所敬佩的词人苏轼作文范文七
苏轼这位北宋的文学家,书法家,用它短暂而又漫长的64年为后人留下无数名作。他虽然没有获得“诗仙”“师圣”这样的美称,但是他却是中国文学艺术上罕见的全才。
他一生的命运十分曲折,虽然拥有满肚子的才华却无处施展,朝廷对他的‘戏弄’,曾多次被召回朝,但又多次被贬他乡。他还遇到了更阴险的人,企图祸害他,可怜的苏轼因此在牢房中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差点就丢了性命,还好赵匡胤的国策保住了他的脑袋。
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被列入了“唐宋八大家”之中,现在想一想一家中有三位获得同一高等称呼,那我们一定十分兴奋,我想:能获此殊名一定不是简单人物,他们一定有着极高的文学成就,他们一定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他们一定是后人所崇敬所欣赏的诗人、词人。就说苏轼,他的《水调歌头》是众所周知的一首名词,其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换个角度看,苏轼被贬杭州未尝不是件好事,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他在杭州所写的。
苏轼在散文、诗、词、书法上都有极高的声望,例如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书法更是出人头地,与黄庭坚、米芾、蔡囊,并称“宋四家”。我想:从这些评价上就可以看出苏轼这个“全才”可不是浪得虚名。因此他在我心中的地位又拔高了一等。
在我看来苏轼是一个忠心报国的人,他在经历无数次朝廷对他的打击后还能一心向着朝廷,想要报效祖国、为国立功,他的这一愿望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雕狼。”表现出苏轼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心思。
虽然苏轼已经去逝很久很久了,但是我相信他永远是北宋时的一颗闪亮的明星,并且光芒从未减弱一直闪耀至今还会沿着历史的长河一直光辉下去。
我所敬佩的词人苏轼作文范文八
很小的时候,我就读过苏东坡的诗词,可对他真正的认识,还来源于今年暑假,一本林语堂先生撰写的《苏东坡传》,这本书使我对苏东坡的生平、学识、志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曾经在我眼中,苏东坡是以他的诗词闻名中外,《水调歌头》、《浣溪沙》等作品名垂千古。他热爱祖国,走遍河山,就如他所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热爱生活,乐观积极,就如他所作:“谁道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他生性豁达,为人豪放,就如他所作:“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不过,读完《苏东坡传》,我眼中的苏东坡不只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公元1061年,苏东坡担任凤翔判官,开始他的政治生涯,之后担任过通判、尚书、太守等职务,不管担任什么职务,苏东坡总是坚守一个原则:“以民为本”。这一思想和当时的朝廷重臣王安石相悖,不同的理念导致他与王安石成为北宋政坛上的宿敌。王安石的变法具有现代思想,以纳百姓的税并强制贷款来增强国力,最后变法以失败告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王安石没有考虑到民生。苏东坡虽然因为反对王安石,坚持自己的初衷而被贬黄州等地,两度流放,一次入狱,但他没有后悔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描写西湖的美句来自苏东坡,被人们津津乐道。可我没想到,苏东坡与西湖有着很深的源渊。《苏东坡传》一书介绍,苏东坡在杭州做过通判,曾修过西湖,对解决杭州人民的饮水有着巨大的贡献,杭州人民很感激,把西湖上的一座堤坝称为“苏堤”,把一道名菜取名“东坡肉”。我曾多次游过西湖,走过“苏堤”,被西湖的美景所折服,没想到里面还有苏东坡这么大的功劳!我想,这应该也是苏东坡关于“以民为本”理念的一个体现吧。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着苏东坡的作品,我眼中的苏东坡变得越来越丰满,曾经失意却从不失信心,就如作者林语堂先生所说,他就是一位值得学习、追忆的人。
我所敬佩的词人苏轼作文范文九
自我认知中的苏东坡
在教学课本里时不时会教到苏轼的文章,其实根本就记不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或许是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始,也或许是从“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始,多年前的细节早已无可追寻,但那些诗句给我的感觉还鲜活如昨,在时间的长河里,不可磨灭。
可能你会笑话,但事实上,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东坡肉”。东坡肉其实就是红烧肉,以前跟着爸爸去杭州旅游的时候在一家小饭馆的菜单上看到的,然后就有人说起这典故,说苏东坡深爱百姓,百姓也因此深深爱戴着这位太守,其实能够让这个名字流传至今,也足以见得了。
当然,一看到苏东坡就想到东坡肉这种事很啼笑皆非,所以请原谅我的失误。
调查后的苏东坡
光靠这么一点点记忆里的残破碎片,实在无法准确的描述苏东坡,所以上网查了一下,然后近乎是惊异的发现我用过很多苏东坡的诗句在小说里,有那些诗句做水,稿费也是稍微被这水泡涨了一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我说这些只想表达一个意思,目的单纯,无可厚非。
类似于说笑般提起,他的诗句有不少能用在古代言情小说里,而且都体现得十分浓情厚意,说明他的感情丰富盛于常人。
其实这话并不适合用说笑的语气提起,因为事实如此,苏东坡就是苏东坡,无论是被贬谪或者辗转流离,都只是一个坚毅的苏东坡而已,从不曾变过。
我所敬佩的词人苏轼作文范文十
综观古今,历史画卷上留下的武术历史人物的印记闪闪发光。无论是李白的浪漫,还是杜甫的沉郁,抑或李清照的婉约。可是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苏轼。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苏轼集》,读着他的诗词,一股豪放之气流动于字里行间,心生不禁感慨,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他也说自己如叶如萍如舟,于黄州惠州澹州之间奔波。也许是他的直言不讳,给他惹来了麻烦。苏轼是孤独的,他没有像普通官人,可以每天上朝下朝,都有家人作伴,他只有自己一个人远在异乡。望明月,抒情思,写下了《水调歌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佳句。他没有其他人幸运,他在官场的时时碰壁,仕途的失意,随着被贬的州的越发偏僻,他的孤独感便越发沉重,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清冷意境的孤独。就算仕途失意怎样,官场碰壁又如何,这并不能驱使他屈心从俗,反而使他更加独善其身,更加旷达乐观。至少我还有家人,才气,一切都在,没必要跟生活过不去。生活是用来快乐地挥霍,不要用郁闷来填补空白。苏轼用他的诗句告诉我们:“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生活才会回报给你一个微笑。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好的心态,才致使苏轼一直坚强度过一生,虽然坎坷,却一样快活。
读苏轼的字词,更像读苏轼的人生。收获的不仅是他的才气,更多的是他的坦荡,面对生活不顺的旷达,才造就“大江东去浪淘尽”的万丈豪情。
终于读懂苏轼,那一份乐观的态度,伴随我,教会我,懂的坚强,别忘了快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