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范文700字5篇
在我们的身边,有一种感动叫做感动你我,有一种伟大的情感叫做感动中国,在观看了感动中国节目之后,我们就会明白平凡人的感动有多伟大。今天小编和同学们分享几篇关于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700字【1】
近日,黄文秀的先进事迹感动着全社会,中宣部追授她“时代楷模”称号。在学习了她的先进事迹后,我深有感悟。
黄文秀生于1989年,于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毕业。对这样的她来说,想要投身于一线城市,找一份高薪的工作更加容易。可是她却没有选择这条路。年7月,她成为广西定向选调生,被分配到百色市委宣传部工作。年9月至年3月,挂任百色市田阳县那满镇党委副书记;年3月起担任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硕士毕业后,她毅然选择了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像她这样,走出去还要回来,在百坭村,她用自己这么多年的学习成果,施展学识、建设家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扶贫一线的青年干部更应该学习先进,发扬模范精神,坚持在最艰苦的地方,扎实推进工作。
不仅如此,黄文秀不仅敢于涉险滩、走泥路,更是将群众放在第一位。2019年6月16日,黄文秀同志利用周末回田阳县看望病重手术不久的父亲后,因暴雨心系所驻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连夜开车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山洪暴发不幸遇难,年仅30岁。可以说,她的青春,全部都奉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是真正的用实际行动来诠释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几个字一定一直牢牢地记在她的脑海里,她的心里。
学习了她的事迹后,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感触。“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句话应该是一份使命一份责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时刻走在最前线,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的脱贫攻坚任务。无论是基层党员还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向榜样看齐,向典型学习,学习黄文秀同志,注重在基层一线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攻坚克难、担当作为,不负青春。我们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不和组织讲条件,不给组织添麻烦,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奉献在边疆,奉献在基层。
黄文秀说过,“每天很辛苦,但很快乐”。正是因为她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了党的理想之中,才会因为理想的更远大而快乐和自豪。她是我们青年的榜样,是激励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勇于担当作为的楷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700字【2】
每年,都会有这样一群人,站上感动中国的舞台。这是一个朴实无华的舞台,没有绚丽的背景,也没有耀眼的闪光灯。但这个舞台,却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如同这舞台一样,朴实无华,但他们却在这样一个经济繁荣的年代选择去追求精神上的富有。他们,感动了中国。
在他们其中,有隐姓埋名三十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年届九十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段爱平;有三十五年前仆后继,追逐科技梦想的“油菜花父子”;坚持出诊的仁医吴佩兰;有为子女筹学费,耗时三年绣出《清明上河图》的重病母亲姚厚芝;有荣誉迟到二十八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见义勇为好市民方俊明;还有守护开国将军梦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龚全珍。他们,都有着同一种精神——奉献。
在他们当中,有一位老人最令我印象深刻,他就是——刘盛兰。他是一位标准的“五保”老人,七年来坚持拾荒助学,而自己却几乎未尝肉食,未添新衣。老人的衣物以及许多的食物都是捡来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而不平凡的老人,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这七年来所寄出的金额竟多达七万余元,前后共资助了一百多名贫困学生!七万元,对于这样一位“吝啬”得连馒头都舍不得买的老人,该是一笔多么巨大的金额!七万元,或许仅仅是企业家随手抛出的一张支票。从一方面来说,那些企业家们的确是富有的,但他们的内心,却是空虚的!刘盛兰老人的精神财富是他们不能用金钱换来的。
刘盛兰老人为这些学生们倾其所有他在自己风烛残年之时,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到了极致!老人是普通的,或许在茫茫人海之,我们不能寻觅到他的身影;但老人却又是不平凡的,因为他有着一颗善良博爱的心。或许,他的身体已经变得佝偻;但是,他却用自己高贵的心灵,在九旬的高龄上俯视生命。
当我们大把地挥霍着父母的金钱时,我们是不是该想想,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有一位老人,将一堆堆废品小心翼翼地放进编织袋里,用这些废品,攒起一个又一个贫困学子的梦想!
几多落花擦过额际?几多枯叶缀上衣襟?几多流水带走熟悉的人群?几多雁阵驱走脸上的笑颜?时间悄然掠过我们的头顶,万物以惊人的速度和奇妙的规律变化着。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老人善良博爱的心。是他,让我在2020年为之动容;是他,让温暖的阳光照进了寒冬。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700字【3】
“当年在湖南郴州女排训练基地,在简陋竹棚里带刺的自制地板上,我们每天要进行上万次的翻滚救球,身上磨出一道道血痕,经常从上午七八点钟练到下午两三点,然后吃几口饭继续训练。人练到极限,走路要扶墙,两条腿直哆嗦。”“五连冠”时期的老女排队员张洁云向记者回忆当年苦练情景,依然刻骨铭心。她记得袁导总是和她们说,遇到困难要克服它,战胜它,才能赢得最终胜利。
1976年,袁伟民出任重新组建的中国女排主教练。经过三年多训练,1979年,袁伟民和他所执掌的中国女排只剩下“华山一条道”——这支队伍如果再不能冲出亚洲,就可能面临被解散的命运。当年,中国女排在香港战胜日本女排,拿到亚洲杯冠军。1981年,中国女排在世界杯赛上接连战胜苏联、美国、日本等劲旅,拿到首个世界冠军。
1981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刊文首次提出向女排姑娘学习,发扬女排精神,振兴中华。从那一天开始,中国女排和“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就紧紧连在一起,激励了几代国人!
1982年秘鲁世锦赛,中国女排再获冠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实现了“三连冠”!袁伟民卸任后,由他的助理教练邓若曾担任主教练,拿到了1985年世界杯冠军。1986年,又由袁伟民的弟子张蓉芳率队,拿到世锦赛冠军。至此,老女排取得“五连冠”,成为世界上第一支5次获得世界三大赛冠军的女排队伍。
接下来,女排陷入过低谷,也有过新的辉煌,中间经历了不少教练。陈忠和执教,中国女排拿到过2003年世界杯冠军和2004年奥运会冠军。郎平执教,中国女排又拿到了2015年、2019年世界杯冠军以及2016年奥运会冠军,让中国女排的世界三大赛冠军数量达到了10个。
细心的人会发现,陈忠和曾是袁伟民执教时的陪打教练,郎平是袁伟民弟子。他们都得到袁伟民的真传,可谓一脉相承。
陈忠和带队,训练方法和袁伟民惊人相似,以高强度训练打磨队员技术,锤炼她们的意志。和袁导一样,陈忠和也是选择在偏僻艰苦的郴州集训,也是每天练到下午3点多才吃午饭,也说能给予队员的最大武器仅有刻苦。
2015年,郎平率队拿到她执教后第一个世界冠军,面对镜头哽咽失声,最感谢的人是恩师袁伟民:“是袁导在我备战最困难的时候给我鼓励,他说作为强者,你就要面对任何困难,勇敢地战胜它。”
“没有袁伟民就没有中国女排的今天。”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全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袁伟民将中国女排带到了世界排坛的顶峰,更重要的是,他带队缔造了女排精神,培养出陈忠和、郎平这样世界级的教练,”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700字【4】
从6月16日黄文秀同志因公牺牲以来到现在的近半个月时间里,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各地广为传诵、经久不息。可谓,“文”洒扶贫路、“秀”亮新时代。
天之骄子,“文秀”于时。27岁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说她是天之骄子真是毫不为过。“她本可以有很多选择,以她的能力,留京或出国都没问题!”她的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郝海燕满怀遗憾地说。但她却义无反顾地考取了选调生,返乡工作。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业绩,不到两年,她就当上了百色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市委宣传部副科长,又令多少人艳羡!但她却又一次义无反顾地响应号召、主动请缨到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如果说《扶贫从“新手”到“熟路”》以及两本驻村日记展示了她的文采,那么在百坭村一年的时间里她交出的答卷则见证了她的才华: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3%降至2.7%,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4万元,百坭村被评为2018年度“乡风文明”红旗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她的感召下,会有越来越多的黄文秀们正走出象牙塔,勇敢坚定地把才华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
党之英才,“文秀”于心。为什么要选择返乡?为什么要申请派驻?追寻她的人生足迹,我们发现,一切早已注定。2008年,黄文秀考入山西省长治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在这里,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背后有红色老区的基因传承,也有“求真、求实、求善、求美”的精神感召,还有徐本禹等榜样的力量感化,更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真理引力,以及她自己的亲身体验。“没有政府的扶贫资助,家里不可能供我上大学。我选择读思政专业,选择加入党组织,都是发自内心的。”从赤子之心勃发出来的是怎样一种力量?从后进生到班级前十名,从勤工俭学到发愤读书,她用“打不死的小强”精神,一步一步践行着报效乡梓、党、祖国和人民的理想信念,义无反顾地行进在自己“心中的长征”路上。现在,她用自己年轻而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忠诚和担当。
国之栋梁,“文秀”于民。为什么要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作为来自百色市田阳县农村贫困家庭的姑娘,贫困是她心里挥之不去的痛。直到2016年,她毕业参加工作后,她的家庭才因卸下了她这个包袱而刚刚脱贫。正是疾“贫”如仇,她才发誓说“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一年2.5万公里兑现了她的诺言。她在总结中这样写道:一年来,我坚持带领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吃住在村,摸透村情民意,团结党员群众,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带领村“两委”干部如期完成百坭村2018年的各项脱贫攻坚任务,从一名扶贫“新手”变得“轻车熟路”。面对重重困难,她以“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的气概,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坚持运用土办法入户调查、建档立卡到认真听取社情民意、查摆问题,从被怀疑排斥到死缠烂打,从“我还不够勇敢”到“我发现我的方言进步了、可以和贫困户完整用桂柳话交流了”……她笔下这些斗智斗勇的扶贫故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她“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我想,这一定是她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了。这是何等的情怀啊!
黄文秀同志,以优秀的文才展秀于伟大时代,以坚定的政治信仰忠诚于伟大的党,以坚实的前进步伐奉献于伟大人民,值得我们学习!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700字【5】
5月17日晚8点,《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2019年感动中国人物”揭晓。“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他们温暖着中国、感动着中国,他们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致敬每一位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的奋斗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都应成为坚守、努力、拼搏向前的追梦人!
她用满头白发换来敦煌容颜永驻,她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陌上花开无声响,心之所向是敦煌”,把青春挥洒在祖国最偏远的地方,把一生奉献给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经历半个世纪的“风沙”吹打,她守护着大漠石窟的历史,更见证了美丽敦煌的涅槃。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作为江南闺秀和北大才子,本可享有更加闲适的人生,她却选择了将生命托付给古老敦煌,把国家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在守护国宝中默默奉献一生。她率先在全国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投身科技研发,上线“数字敦煌”资源库,守护千年壁画的最美容颜,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得到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作出巨大贡献。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樊锦诗院长的身上正是文化工作者的坚守与传承,更是一种属于中国人的精神,他们用汗水书写着文化强国的不朽篇章。
他们是青山忠诚的卫士,危难的永恒对手——四川木里森林扑火勇士
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30名逆行勇士在海拔3700余米处与大火搏斗,他们把青春和梦想永远地定格在了逆行的身影中,他们把血肉之躯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们之中,1个80后,24个90后,2个00后,面对火海,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把生死置之度外,用生命守护了一方安宁,在这个属于青年人的时代中,他们不畏艰险义无反顾,扛起了国家和民族赋予的重任,他们无愧于时代的青年英雄。为了祖国山河的无恙,这一群忠诚热血的“火焰蓝”负重前行,逆火而行的无畏只为保卫国家森林资源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坚毅的背影永远地镌刻在了人们心中,时间记得、国家记得、人民记得,他们的人生是那样短暂,矢志坚守、向火而行的烈士精神将激励着我们,照亮我们奋斗前行的方向。
鞠躬尽瘁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一片赤诚,他是“糖丸”爷爷——顾方舟
一颗履立功勋的“糖丸”造福无数人,一条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坎坷路写满拳拳赤子心,一个心系国家卫生事业的人民科学家为中国儿童健康创造了奇迹,他是“糖丸”爷爷顾方舟,他是战士,也是“国士”。他说:“我一生做了一件事,值得……值得……”而就是这一件事,控制了中国脊髓灰质炎,让中国成为“无脊灰国家”,更让千千万万儿童免于罹患小儿麻痹症。1955年,脊髓灰质炎大规模暴发,在祖国和人民最艰难的时期,顾方舟团队临危受命扎身于疫苗实验室,与生命赛跑、与病魔较量,成功研制出脊灰病毒单克隆抗体试剂盒,在为人类健康这条道路上书写了一个伟大成就。生于战乱年代,放弃当医生投身于公共卫生事业,埋头深山克服重重困难,在疫苗研发过程中,面对未知风险以身试药,甚至舍己幼为人之幼,那颗“糖丸”是治病灵丹,而“糖丸”爷爷正是人民的方舟。
虽看不见阳光,黑色的双眸里却自带光芒万丈,她是盲人中医师——朱丽华
“我把经历当成磨砺,苦难也是一笔财富”,黑暗里,她用心中的光照亮了无数贫困学子的求学路,她用勤劳的双手为经历磨难的人送去阳光和希望,盲人中医师朱丽华豁达与坚毅的人生,给人深深的感动。18岁的一次意外让她跌入失明的黑暗中,在短暂的人生迷茫期,张海迪的故事唤醒了她,她说,身体残疾不可怕,心灵残疾才是最可怕的,只要心中有光,人生就不会黑暗。她走出家门,靠自己的双手安身立命,并且用实际行动帮助相似经历的人走出黑暗,与他人分享经历和生活,以自强不息集聚越来越多的正能量。从1991年到2019年,她捐资助学的脚步从未停止,为480名孩子圆了上学梦,她的人生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刻画着无私奉献,更镌刻了身残志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不屈精神。
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下是他们不灭的爱国星火,他们是澳门濠江中学的校长——杜岚、尤端阳
70年如一日,五星红旗在澳门上空冉冉升起。她是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第一人杜岚,1949年10月1日,她在濠江中学升起了澳门第一面国旗,从事教育工作数十年,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精神、永葆一颗爱国心,坚持爱国主义教育,用无畏和勇敢为澳门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爱国爱澳的优秀人才,她一生辛苦耕耘关心民族兴衰,并把手中的接力棒传给女婿尤端阳。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学工作者,杜岚校长和尤端阳校长将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埋在心中,培育青少年的家国情怀,教导一代又一代澳门青少年懂得中国的历史,懂得澳门的历史,把爱国融入孩子们的心中,引导孩子们走向更好的未来。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记录了澳门最美的样子,更延续着两位校长身上不灭的爱国星火,爱国主义精神让中华儿女备受感动和鼓舞,鲜艳的五星红旗将更加闪耀。
走遍中国,用最客观的笔触讲述最真实的中国故事,他是最中国的“老外”——潘维廉
相知无远近,感动无国籍。在中国工作生活31年,从“小潘”到“老潘”,从了解中国到热爱中国,“不见外”的潘维廉教授用最客观的笔触向世界讲述和传播最真实的中国故事。1994年,带着对中国土地的“求知”“求真”“求实”及热爱,潘维廉驾驶着一辆小小面包车开启了长达3个月的自驾游,这一行让他对厦门、福建之外的中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不凡的经历丰富了其客观的笔触,随后,他如实地记录和传播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从32岁到63岁,从求学厦门到走遍中国,从写信到写作,潘教授写下了精彩的中国故事。他的书籍《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更是记录和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变革,字里行间满是深情,这份浓浓的厦门情、中国情,让中华儿女为之感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这种“不见外”真的很了不起。
英姿飒爽、铿锵玫瑰,一支点燃青春的力量,她们是几代人共同的偶像——中国女排
作为中国体育的王者之师,女排姑娘第四次站上了感动中国的颁奖舞台。自1951年第一代女排成立起,近70年的风雨兼程,女排姑娘在世界舞台上频频创造奇迹,荣誉背后是付出和坚守,面对逆境她们从不低头服输,怀着对排球的热爱和对祖国的责任感,一往无前所向披靡。从走出低谷到重回巅峰,从默默无闻到登顶夺冠,女排姑娘们日复一日脚踏实地地艰苦训练,几十年不抛弃不放弃拼搏不息。她们在赛场上祖国至上、团结协作、永不言败的模样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时代最强音,她们身上坚忍不拔、顽强奋斗的女排精神,增强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激发着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热情。正如颁奖词所说,“你们的身影是民族性格的缩影,你们的脚步是一个国家成长的过程”,胜不骄败不馁的王者风范诉说着“当你真正准备好的时候,胜利就一定在前方”。
还有深藏功与名、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优秀共产党员张富清,脱贫战场上最醒目的黄花黄文秀,以及超越港岛的远见、不让须眉的担当“001小姐”伍淑清,“感动中国”人物的身影留下一道道深刻的辙,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车轮滚滚向前。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范文700字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