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700字范文5篇
2020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在5月份播出,看着他们的事迹,我们才明白一个人如果用一生去做一件事情,他所做出的贡献是伟大的,也是感人的。今天小编和同学们分享几篇关于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700字【1】
5月17日晚,《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众多英雄人物将“伟大”与“平凡”画上等号,用担当和勇气感动中国。
其中,被称为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14亿国人的救星,被称为“糖丸爷爷”的顾方舟成为了所有医药研发人员,特别是疫苗研发人员的榜样。
感动中国如此评价到:
舍己幼,为人之幼
这不是残酷,是医者大仁
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
功业凝成糖丸一粒
是治病灵丹,更是拳拳赤子心
你就是一座方舟
载着新中国的孩子
渡过病毒的劫难
的确,以当时中国的医疗水平,能迅速做出“脊髓灰质炎疫苗”可谓是艰难重重,万千压力承于肩,顾方舟却不负众望,奋勇前行。
1955年,江苏南通发生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小儿麻痹症大流行,引起全世界的震惊。这场“大瘟疫”般的灾难,席卷了南通1680名儿童,病死率高达近28%,瘫痪率近70%。1960年前,我国每年有2-4.3万个孩子会患上小儿麻痹症,并且每年这个数字都在呈线性上升。
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变形,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弛缓性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可以说,当时的中国,全国父母都笼罩在恐惧的阴影中。
而也正是在此国家危难之际,顾方舟临危受命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克服技术与人员上的种种困难,日以继夜在医疗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仅耗时4年,可以说让全中国14亿国民,都免于“脊髓灰质炎”的困扰。
1957年,顾方舟首次用猴肾组织培养技术分离出病毒,并用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方法证明了I型为主的脊灰流行 。1958年,顾方舟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并成功定型 ,为免疫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1959年年底,国家采纳了顾方舟的建议,中国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的研究工作展开。1960年,经过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顾方舟带领团队研制出脊髓灰质炎活疫苗 。
4年间,最让人钦佩的是“顾爷爷”那份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那份对“科研”的制作不舍的坚韧劲。
在当时,动物实验已经完毕,以猴子为主体的试验也已经完成,但整个疫苗研发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来了,以当时的中国,如何完成那“临床试验”难倒了所有人,几乎实验组的人员都觉得可能进行不下去的时候,顾方舟却用震惊中外的方式,证明了他对科研事业的坚持(不鼓励),他把这些副作用还不明确的疫苗首先自己喝了下去,这位科学家是用生命在为全国的孩子们拼命,所有参与的科研人员在震撼之余,也选择跟随其脚步,全部喝下第一批疫苗。
更震惊的是,针对“成人本身的抗体对脊灰病毒存在抵抗,高发的孩子才是重点”的问题,顾方舟含着眼泪,给自己的孩子吃了全中国第一批的脊灰疫苗,其它研究人员纷纷效仿。
顾方舟对脊髓灰质炎的预防及控制的研究长达42年,是中国组织培养口服活疫苗开拓者之一,被称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而如今,采访当事人,顾方舟却只是淡淡的说到“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
恰逢如今,新冠疫情的“肆虐”,让国人提心吊胆,世卫组织与国内众多专家对“新冠疫情”定义的“与人类长期共存”,从侧面上与当年的“脊髓灰质炎”是如此的相似,全国人民翘首以盼的“特效药”与“疫苗”却迟迟未到,我想“临床试验”或许就是其最大的困难。
近日,有关媒体报道,5月15日,国新办就新冠疫情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举行新闻发布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绍,疫苗研发目前总体进展顺利,已经有一项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和4项灭活疫苗相继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批准,开展一期和二期合并临床试验。截至目前,5个项目一期二期临床试验共有2575名志愿者已经接种。其中,一期临床试验已累计完成了539名志愿者的接种,有的已经获得了初步安全性和保护性抗体产生的数据。二期临床试验已经累计完成了2036名志愿者的接种,正在开展全过程接种和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预计今年7月将陆续完成二期临床试验。
能如此迅速且顺利的将新冠疫情“临床试验”进行下去,相信众多科研人员也是做出有目共睹的风险,对比当年,志愿者的行为也是受人尊敬,但笔者在此希望有关研究机构,不说能像顾方舟教授一样,但求能对大众及时、有效的公布具体的研究进展与困难且及时的与同行们进行交流,不求看懂,只求能看到疫苗研发中的每一份努力,如此才是民众所期盼的,也是对“科研事业”的尊重。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700字【2】
张然,今日年轻人大多不熟悉。正是他,培养了袁伟民、孙晋芳、张洁云、殷勤等名将。
89岁高龄的张然,接受记者采访,居然聊了一个下午,滔滔不绝,思维缜密。一生献给排球的他,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也有着永远不老的排球情怀。
张然年轻时曾是八一男排队员、国家男排二传。1957年,张然退役,组织上安排他转业到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体育教研室工作,由此开启了他与江苏排球、与中国排球结缘的人生历程。
“1958年江苏组建排球队,为的是备战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当时,江苏排球一片空白,主教练人选最后选中了我。我有在国家队效力的经历,又是大学体育老师,会打球也会教球。”张老对于这段过往记忆犹新,“就这样,我成了江苏男排教练兼队员,在我首批选中的5名队员中,一个是后来的中国女排主教练袁伟民,一个是后来的中国男排主教练邹志华,两人都曾入选国家队。”
1973年起,张然担任江苏女排主教练,向国家队输送了孙晋芳、张洁云、殷勤等球员。1981年,张然执教中国青年女排,队伍中有十几人入选中国女排,其中包括杨锡兰。
今年3月,张然出版专著《新编排球训练纵谈》。袁伟民在该书序言中写道:“张然是新中国排球发展史上所剩无几的先行者、实践者和见证者。”
“尽管文章发表的时间跨度较长(1958年—2019年),然而,真理的实效性,不受时空跨越的制约;凡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训练理念和业务观点,只会不断发展,不会过时失效。”袁伟民希望干排球工作的人,认真读一读收录进张然书里的这些文章。
袁伟民对老师的评价如此之高,是因为当年他受益匪浅。运动员时期,袁伟民学习模仿老师的二传技术;教练员时期,袁伟民除了学习日本的大松博文,其执教之道亦深受张然影响。
当教练时,张然总是对队员说:“训练艰苦,比赛从容;训练轻松,赢球困难”。时至今日,他仍然反对“快乐排球”,甚至认为“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在《我的执教之道》这本书中,袁伟民说,“一般的苦,一般人都能忍受;超人的苦,只有战胜自己才能忍受。要想成功,只有吃苦这一条路!”正是靠着这种刻苦训练和拼博精神,中国女排才登上了世界最高领奖台。
2019年10月26日,袁伟民将毕生所藏3000余件资料物品捐献给家乡苏州体育博物馆。在博物馆前言中,袁伟民再次深情表达对恩师的谢意:“我一生永远不会忘怀两位教练,其中一位是张然。”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700字【3】
95岁的张富清是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他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获大军区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退伍后,他自愿申请转业到当时条件坚苦的来凤县工作。他艰苦朴素,淡泊名利,深藏功名64载。2018年底,在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工作人员发现老人一张泛黄的“立功登记表”,才知道他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
“共产党处处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为国家昌盛办事的。只有跟着共产党,进一步受党的教育,使自己为党、为人民做点工作。”
今年95岁的老革命、老党员、老干部张富清,这样讲述着自己的入党初心。
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张富清舍生忘死,只要部队一有突击任务,就报名参加。翻城墙、缴机枪、炸碉堡……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敌人的子弹和弹片,掀起过他的头皮,灼烧过他的腋下,撞碎过他的牙齿,但击不穿他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么都不说,祖国知道我。
在看不见硝烟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张富清公忠体国,响应组织号召,脱下军装,收起奖章,直奔当时湖北最艰苦、最边远的恩施来凤,一干就是三十年。
时局艰难时,他以身垂范,动员妻子下岗;忠孝两难全时,他坚守岗位,没奔母丧成为毕生遗憾;改革开放时,他殚精竭虑,破除陈规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劳肯干,任劳任怨,不矜不伐。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为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应该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离休了的张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没有离休。他时刻铭记着自己老党员的身份。
当他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岁截肢的他,拒绝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白内障手术期间,明明可以给自己安一个好的晶体,他却选了的一款;明明没人会动他的药,但他每次都将药瓶锁上,生怕别人挪用他全额报销的一粒药。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富清的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
张富清曾说,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
的确,在人生的征途上,因为信仰,他也一往无前。
71年党龄,见证“绝对忠诚”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位党龄71年的老战士、老党员,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对党“绝对忠诚”。
在张富清老人眼里,在战场上,共产党员应做到“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敢于冲锋在前、敢于牺牲生命,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在祖国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应做到“党让我去哪就去哪,哪里最艰苦就去哪儿”,不讲条件、不计得失,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认为,做这些,只是共产党员的本分,根本不值得夸耀和“显摆”。军功章,他压进了箱底,就连对至亲好友都不曾提及;干工作,遇到困难和委屈,想想牺牲的老战友,他什么都释然了。
新中国走过了70年的风风雨雨,张富清老人的岗位、身份也一再改变;不变的,是他对党的“绝对忠诚”。从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不改初心”,什么是“淡泊名利”,什么是“克己奉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70年前,理想信念之火熊熊燃烧的共产党人,克服了千难万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缔造了新中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需要共产党人以同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同样不畏任何艰险的豪情,去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700字【4】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表示,黄文秀同志不幸遇难,令人痛惜,向她的家人表示亲切慰问。他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黄文秀同志作为优秀的基层干部,在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白坭村第一书记。从贫苦人民中来,再到贫苦人民中去,因为亲身体会过艰辛和苦楚,才更加以满腔的热忱俯下身子扎根泥土,执着于脱贫攻坚第一线。燃烧自己的生命,绽放美丽的花朵。这种精神深深的感动着我们,也激励着我们新时代年轻干部要有扎根基层的定力。
基层是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大好平台,只有深入基层、深入民众,才能不断在基层这一广阔空间中缔造初心、锻造品质、磨砺意志,在基层实践中不断成长。然而有些年轻干部怕吃苦,抱怨基层待遇差,不愿在基层扎根。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700字【5】
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张富清舍生忘死,只要部队一有突击任务,就报名参加。翻城墙、缴机枪、炸碉堡……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敌人的子弹和弹片,掀起过他的头皮,灼烧过他的腋下,撞碎过他的牙齿,但击不穿他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么都不说,祖国知道我。
在看不见硝烟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张富清公忠体国,响应组织号召,脱下军装,收起奖章,直奔当时湖北最艰苦、最边远的恩施来凤,一干就是三十年。
时局艰难时,他以身垂范,动员妻子下岗;忠孝两难全时,他坚守岗位,没奔母丧成为毕生遗憾;改革开放时,他殚精竭虑,破除陈规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劳肯干,任劳任怨,不矜不伐。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为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应该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离休了的张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没有离休。他时刻铭记着自己老党员的身份。
当他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岁截肢的他,拒绝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白内障手术期间,明明可以给自己安一个好的晶体,他却选了的一款;明明没人会动他的药,但他每次都将药瓶锁上,生怕别人挪用他全额报销的一粒药。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富清的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
张富清曾说,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
的确,在人生的征途上,因为信仰,他也一往无前。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700字范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