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选材技巧集锦五篇
写文章好比做衣裳,有个选取材料的问题。人们常说,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学生在作文时,取材上的雷同和陈旧是常见的弊病,这就使得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没有新意。我就如何选材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作文选材技巧,供大家参考。
作文选材技巧1
一、写一些自己的切身体验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会经历各种不同的事。习作是小学生最真实的反映。如,没有完成作业而因此被老师批评。学习好被老师表扬。自己做错了事,因此而感到后悔;再如:第一次学做饭,第一次校园节目上台演讲,第一次独立外出,等等,都可以将其写进作文。因帮助别人而感到内心喜悦,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动回味悠长。作文选材来自身边真是的生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写一些较常吃的水果
水果在日常生活中和我们关系十分密切。水果占据着我们生活中重要的比例。如;去乡下体验摘果子―买果子―吃果子的乐趣,就是一篇很好的习作素材。水果的外形、颜色、质地、口感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
三、写一些有意义参加过的活动
不管是校园、家里还是社会,都充满了无数有趣而又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各种野游活动、体育活动、课间活动。足球、篮球、踢毽子、捉迷藏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好材料。再如,家庭里的聚会,联欢会,卡啦ok比赛,故事会,趣味活动等也可以变成我们的作文素材,将其写进作文里会更生动奇趣。
四、写一些熟悉的动物和植物
小学生都喜欢经常去动物园看动物。动物的外形,毛色,神态,动作以及生活习性就会慢慢地为小朋友们所熟知。这样对动物既有了了解和认识,又能产生感情。因此,我们写动物是比较简单的事。因为常接触到,对这类动物比较熟悉,所以也愿意写进作文中去。植物也是如此,如,家里的花草,院子里的树木,森林公园里的树木,都可以写进来。
五、学会改写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中“妈妈下班回家后很累了,可是还要给婆婆洗脚。孩子看到后也模仿着妈妈的样子,端来了一盆水要给妈妈洗脚。这个例子引发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有过哪些感动的事迹。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每天怎么做的,从广告中的小男孩身上学到哪些?
六、续写一些必要的经典课文
如;学完了《凡卡》之后,我让学生写《凡卡今后的生活》;学完《穷人》之后,我让学生写《桑拿拉开了帐子之后》;学完了课文《小珊迪》之后,我让学生写《小珊迪的弟弟长大了》。效果都不错。
七、联系生活实际写看图作文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在看了一幅画后,让学生把这幅画写成一篇文章。看图作文一直在小学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喜欢图画,就会慢慢喜欢上看图作文。可以让学生把漫画写成一篇文章。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假文盲》那幅漫画就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而完成一篇优秀作文。
八、丰富习作素材、写读观后感
提倡学生读书,写出读后感,读后感可多可少。读书一直是小学生最经常的活动,读完后的感受,受到的启发,如果能写下来,那么读书的品位和质量就会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一部电影,动画片看完后感想也一定不少,把观后感写下来也是很好的作文。 可以作为习作素材的内容还有很多。只要学会细心观察,记住生活中的事迹是写之不绝的习作源泉。只要热爱生活,习作素材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作文选材技巧2
一、开拓思路,再现生活
教师未能开拓学生的取材思路,使他们去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因而作文时只好捏造事实拾人牙慧,是学生群体上取材雷同的主要原因。小语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里为小学生作文的“写什么”提供了依据,即写真实的生活。尽管学生的生活面不怎么广,生活内容不怎么丰富,但毕竟还是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有所历的。作文时之所以会感到没东西可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没有养成积累生活并及时把它记下来的习惯,只是到了作文课,老师布置写几次就是几次。因此,课堂中的取材作文,就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即“写什么”大多来自广阔的生活空间,指导“写”多在狭窄的课堂中,“有什么”在先,“写”在后,空间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无法即时联系。学生对生活中原已感知过的事物,随着空间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除了印象特别深刻的以外,将会日趋模糊、淡忘、消失,这时就觉得脑中空荡。其二,课堂上,老师根据作文题目指导学生作文时,其取材思维有两个特点:一是对作文题中的“例举材料”和所指范围具有优先选取的心理。如:“我们每天都要做许多事情,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件写下来,如买东西,打扫卫生,做游戏等。”多数学生都只选取“买东西,打扫卫生,做游戏”来写。这三项被别人选取后,许多学生将陷入困境。这说明,例举材料能给学生指示取材方向,也能使之陷入此中不易开脱。二是前一个学生的取材会引起尚未取到材料的学生的注意并作好“我也写什么”的心理准备。这对尚未取到材料的学生来说具有提醒和开导作用,但也使这些学生大多只能沿着先前学生的取材思路选取类似的材料。这两点可以说是定势思维的作用。
二、选材新颖,体现时代风貌
学生作文取材的陈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陈旧,如《我的妈妈》这种题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写的都是同样的内容,比如我生病了,妈妈如何连夜把我送到医院,如何照顾我之类,没有新意。二是思维方法上的陈旧,对于具体题目的取材,你这样写我也这样写,写猫总写猫是捕鼠能手;写做好事总免不了拾金不昧,或者冒雨帮助某生病的老人买药;写爸爸妈妈总是写他们怎样关心自己,等等,假话连篇,漏洞百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训练学生独立思考、提炼生活、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在取材上的独立,要指导学生学习“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方法。
人弃我取,要求我们指导学生打破陈旧的思维框架,大胆求异求新,选取真实生活中比较有新意的东西。一次,我出了个作文题目:《一次考试》。有个学生通过记叙外国专家来我国进行儿童心理测试取得成功的事例,反映我国儿童一代新的思想风貌,文章选材新颖别致,记叙生动具体,立意深刻而有意义,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称赞。这样一个新颖的材料是怎样选择出来的呢?这位同学拿到题目之后,首先进行了一番审题,然后把平时生活中的素材像是过电影似的在脑子里思索了一遍,回想起一次次的语文考试、数学考试、体育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他经过分析比较,觉得这些考试太平常,太一般了,于是他想起一位美国专家曾到某小学做过的一次心理测试。专家设计了一个矿井,里面放着三个小球,小球用三条线分别系着,代表三名矿工。有三位同学被叫到前面做试验。专家说:“我喊一、二、三,看谁能最先将小球拉出井外。”意思是说,当矿井充水的时候,看谁能最先逃出矿井而脱离危险。井口通道很窄,如果三个人争先恐后,势必卡住通道。其中一个机灵的同学在听到命令的一刹那间,迅速地将两个小伙伴抱在一起,悄声说:“你一他二我三。”“呗儿!呗儿!呗儿!”三个小球顺利地被拉出境外。“试验成功了!”同学们欢呼起来。美国专家高兴地说:“我在许多国家做过这个试验,都没有成功,今天在中国成功了,中国的孩子真了不起!”这不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考试吗?在“你与我”“生与死”面前,中国的孩子经受住了考验。小作者选取了这样一个真实的而又富有儿童情趣的新颖材料作为写作题材,创作出一片优秀的作文来!
此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取材的方法。对于具体作文题目的取材,学生往往取面不取点,取虚不取实,取大不取小,取表不取质,取同不取异等等,写出的作文缺少个性和童趣。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之自能依法取材才是作文取材指导的目的。如:(1)弃虚取实。不写自己不理解的、体会不深的内容,写自己实实在在经历过、看过、想过的、印象深刻的。以“心爱的红领巾”为题作文,不少学生都选取其历史意义和作用等自己不理解的大理论来写,写起来干干巴巴的。有的学生则不这样取材,如有个学生写他刚进一年级时,见别的同学戴着红领巾很好看,回家后便要妈妈去买一条。没想到戴着它去学校,却被同学取笑了,连老师也劝他不要戴,并和他讲清原因。他在羞愧中摘掉红领巾,心中暗暗发誓:这条红领巾总有一天要重新戴上。从此他就向老师要求的条件去努力,终于符合条件重新戴上它了,所以他特别珍惜这条经历曲折的红领巾。这样的材料真实可信,富有童趣,写出来具体生动,读起来感到亲切。(2)以点代面。当作文题所包含的面比较广,可写的内容比较多时,指导学生选取有代表性的某一点来写,通过这个典型的“点”来反映面,不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如要求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来反映农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多数学生习惯上都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去写,这就很难把作文写出新意。有个学生的取材就起到以点代面的效果。他写一个五十多岁的农村老大娘去商店,要售货员给她挑一条最好最贵的毛毯,售货员以为她是买给女儿结婚用的,就为她选两条红色的。没想到居然判断错了,老大娘说是买给自己用的,还说家里没有人缺这个。对此售货员发出感慨说:自己以前总能根据顾客的年龄、身份判断出对方能买什么,为什么而买,顾客很满意,现在不行了。这样取材新颖,收到“窥一斑知全豹”之效。此外还有以小衬大、以反托正、同文异取、同取并用等。
三、材料典型,文章生动有趣。
作家魏巍很注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作为写作的题材,比如他写得很感人的文章《再见了,亲人!》,就是其中一例。作者为要表现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选取了三个代表人物,四件震人心弦的往事来写,达到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三个代表人物是朝鲜大娘、大嫂、小金花,这是老中少三代人的代表,是全体朝鲜人民的代表。四件震人心弦的往事,第一件事大娘领着全村妇女给在阵地上拼了三天三夜的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而大娘却累得昏了过去。第二件是在敌机轰炸时,大娘首先把志愿军伤员背进防空洞,因而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女。第三件是小金花协助妈妈营救志愿军侦察员,因而失去了妈妈。第四件是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炮弹炸伤致残。这四件事的的确确表现了中朝人民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比山高比海深的,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典型材料。想一想,连自己的生命和亲骨肉的生命都舍得牺牲的人,还有什么不肯无私的奉献出来的呢?文章通过这样的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来说明:这是怎样的一种亲人呀?文章的中心思想因而非常集中、鲜明、深刻。
作文选材技巧3
一、引导学生发掘素材
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多彩,如何将这些体验与作文联系到一起呢?如何让学生建立起素材发掘意识呢?这些都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首先,教师在作文命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升作文与学生生活的契合度,为学生顺利选材奠定基础。其次,教师不妨给学生更多提醒,指导学生从哪些角度展开思考,甚至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素材信息,让学生自由选择。
如教学统编教材第十一册《草虫的村落》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之后,为学生布设了习作任务:作者通过生活观察,发现草虫的世界也有社会性。回忆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相似的经历。你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者一些物象有过细致观察吗?不妨先在学习小组内讲述你的观察经历,然后共同讨论,对你的观察发现进行评定,确定写作的价值。学生拿到习作任务后,展开积极思考,并在小组之中进行讲述。教师则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的讲述给出必要的引导。有学生讲述了观看蚂蚁的经历,蚂蚁也有比较强的纪律性和团队意识。教师给出引导:对蚂蚁的行动过程进行详细介绍,要表现出蚂蚁什么样的精神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顺利进入了习作操作环节。
教师为学生布设习作任务,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观察、展示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交流机会。学生在具体讲述过程中,需要对观察内容进行梳理,对习作结构进行铺垫,确保习作更为规范。教师及时跟进指导,给学生以明确方向,自然能够提升学生的习作效果。
二、指导学生筛选素材
作文离不开素材,教师在指导学生筛选习作素材时,需要从不同角度展开引导。第一,结合作文主题展开素材筛选,只有贴近作文主题的内容,才是最有价值的素材。第二,在素材选择时,需要考虑其典型性、新颖性,教师要给出具体的提示,哪些内容是独特的,哪些内容具有更强的表现力,让学生有明确的选择方向。第三,素材筛选要充分考虑多种制约因素,求新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求变不能违背生活真实,体现素材的大众化,展现生活的个性化,这样才能赢得素材筛选的主动权。
统编教材第十一册第三单元《习作:让生活更美好》,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历,写出生活中的美景和先进人物,彰显积极、向上、健康的主题。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写作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选定的素材进行集体讨论:同桌两个人合作,每人先讲述写作素材,对方要给出一些评价,再对素材的适合度进行讨论,提升素材的典型性。学生根据教师的布设展开讨论。教师在听取一些学生的意见后,给予了学生更多提示:写作素材极为丰富,如果经过评估,这些素材价值不高,应及时替换。生活中有那么多好人好事,也有那么多美景,只要用心筛选,一定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学习启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互动讨论热烈,对素材的处理也越发合理。
教师为学生布设素材选择讨论任务,其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对素材的应用价值展开评估。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对这些素材的品质有了一定认知,自然能够做出科学的取舍。
三、启发学生整合素材
小学生大多是“现场直播式”地运用素材,给人的感觉就是“记流水账”,这是缺少素材处理所致。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多正面的案例,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处理素材,为作文提供更多支持。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要凸显人物的什么特点,要反映事件的什么主题,都需要做好统筹考虑。因此,对现有素材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组合、润色便显得至关重要了。
统编教材第十一册第七单元《习作:我的拿手好戏》,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最为拿手的本领,这个习作内容很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理障碍。学生大多没有太突出的本领,不知该选择什么内容来写。于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线索:你的拿手好戏不是别人的,自然没有和他人比较的必要,只要能够体现你最好的方面就可以了。做家务时、运动时、唱歌时、绘画时、值日劳动时、写字时、作文时、讲故事时、演讲时,都可以成为你选择的方向。想想在这些活动中,你有哪些满意的表现呢?学生听教师这样一说,顿时有了更多思考的方向。有学生说最拿手的是炒菜,也有学生说最拿手的是打乒乓球,还有学生说最拿手的是吹笛子,一时间,课堂成为学生的特长展示会。教师对学生的个性表现给出积极评价,引导学生将这些拿手本领写出来。
教师为学生做出针对性引导,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的角度,成功调动了学生的习作热情。学生都有很多内容可写,这无疑是教师调控的结果。当学生思维出现堵塞时,教师需要进行合理的疏通,让学生顺利进入良性思维轨道,这样才能给习作教学带来丰富的支持。
四、指导学生应用素材
学生习作时,大多缺少科学应用素材的意识和方法,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给出针对性引导。如教师常常要求学生作文要点题,但如何操作,学生大多不是很清楚。有些学生也有点题的意识,但点题方式程式化,自然不能获得画龙点睛的效果。对此,教师要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方法,让习作素材呈现出旺盛生命力。
在教学统编教材第十一册《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学生都会被作者典型的人物描写所打动,教师为此给学生布设了习作任务: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你对这些人有过细致观察吗?如果让你学习作者描写闰土的写法,对你所观察的人物进行重点描写,你会如何操作呢?学生开始了热议,甚至在现场展开了观察,课堂学习气氛浓重起来。教师适时给出引导:要描写人物,就要抓住人物的突出特点,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长相、气质和性格,不妨从这些角度展开思考,看你能够塑造出怎样的典型形象。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展开了习作操作,教师跟进观察学生的表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学生有丰富的观察体验,但缺少观察和写作的方法,教师需要给出针对性指导,让学生顺利进入写作状态,快速形成写作能力。教无定法,习作教学也是如此,让学生养成方法意识,能够对多种方法进行筛选,可以使学生获得丰硕的习作成果。
教师平时指导学生筛选习作素材时,常常强调素材的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可小学生根本找不到思维切入点,面对众多习作素材,不知该如何操作。为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发掘生活素材,还要指导学生科学地筛选、整合、优化素材,以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作文选材技巧4
01
叙述好事件的起因。
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02
描写环境,烘托气氛。
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03
激人兴趣,引人入胜。
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清脆的上课铃声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04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
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作文选材技巧5
记事作文
此类文章,是指以写事为中心,通过对事情的描写,反映人物思想,社会变化等问题。
1
写清楚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使叙事具有完整性
写好记事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按事情的发展规律,把事情交待清楚。也就是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发生,发展和结果这六大要素。
要想文章内容完整,主题明确,六点中的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最为重要。
2
注意选择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典型材料
小学生写记事作文,一般都是些自己身边的熟人的平凡小事,那么,就应该越具体越好。生活中的小事很多,要从中选择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表达文章要求的深刻道理和闪光思想。
进行描写时,应对事件的成因,人物的行动等进行细节描写,特别是对文章的重要部分,如事情发展的关键时刻和高潮部分,应该写得越具体越好。
作文选材技巧集锦五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