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的阅读心得感悟
推荐文章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来反衬居住在里面的人心灵的高雅。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陋室铭》的阅读心得感悟,供大家参考。
《陋室铭》的阅读心得感悟1
金钱,一个很诱人的字眼,然而,大千世界,拥有它的人并不多。那么,当它不属于你的时候,你应当用一种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呢?《陋室铭》很清楚地告诉了你的这一点。
人的物质欲望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的,在人生路上,难道你就愿意把这短暂的一生耗费在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上,最终沾得满身的铜臭味,以致身心疲惫吗?只有不贪慕虚荣,不奢求,安贫乐道,才会有恬适的心情。尽管只有“陋室”,但是“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劳形”。这种闲然和怡雅,正是金钱所难买的,因为那些在物质上万分富贵的达官贵人,很难成为精神上的富有者,也很难有安心理得的快乐。
记得曾经读到一段话: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愉快;钱可以买到谄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只相信金钱的“拜金者”最终会成为“败金者”。相反,金钱所买不到的人,人永远无法征服他。
透过这些,我看到了另一种境界,看到了一种我所推崇的精神――在现代这个商品经济的世界里所需要的精神――淡泊。淡泊,并非没有欲望,属于你的当仁不让,否则,你会失去良好的机遇,千里马若不珍惜与伯乐相遇的良机,那么它永远只会是一匹凡马;不属于你的,不要刻意追求,否则你会付出太多的代价。《项链》的女主人公若不爱慕虚荣,就不会为了一条假项链白白辛苦了十年。
淡泊,能让置身于纷忧中的你在心中开辟一方净土,让你的`心如一面明镜,折射出人间万象,令你保持清醒。花花世界里有太多的诱惑,有太多的欲望,也就有了因满足不了欲望而产生的太多不满。一个若想从容处世,就必须以淡泊为伴。
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无所追求,而是以脱俗的心灵对待人生。有人说过:“唯有那些不注意物质缺憾的人,才可以集中力量去追求精神上更可贵的东西。”正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淡泊的心境,在大千世界中努力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吧!
《陋室铭》的阅读心得感悟2
今读《陋室铭》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千古绝唱,更重要的是对诗人崇高思想、品德的深层思考。
《陋室铭》全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多么优雅漂亮的文章,每次读起来都仿佛置身优雅的环境、恬静的生活,心情格外的轻松。
一般读《陋室铭》的时候都从文章的本意上去理解,比如:“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不忘记,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一种文体。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就是要就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今天读此文就不单单是对诗的本意的理解,我更看重和敬佩的是诗人的品德。
诗人刘禹锡当时所处的环境之艰难,他能够如此乐观的对待,写出精辟的文章,成为传世佳作。是由他的博学才识、品德崇高所铸就的,正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写照。
刘禹锡官职曾经是监察御史,由于“永贞革新”被贬为郎州司马,后迁安徽和州通判。和州县长是个势利小人,看刘禹锡是被贬之人,就不按规定安排他的住房,先安排他到城外临江三间小房居住,刘禹锡住下,在门上贴上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诗人的情怀是如此的高尚。这个势利小人看后,又将刘禹锡移至德胜河边,面积也减少了,刘禹锡不但不生气,看到面对流淌的小河,两岸杨柳青青,又写一对联贴上,“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个势利小人又将刘禹锡迁至城内的一间简陋的小屋里。于是千古绝唱问世了——《陋室铭》,传诵至今仍是人们学习的、喜欢的名篇。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作者的乐观心情是宝贵的财富。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也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但我觉得诗人是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思想深度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他是用乐观的态度看待社会,用冷静的思维对待人生,用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能够弹奏朴素的古琴。这样的一种值得敬仰的心境,乐观对待现实的态度,留给后人的是深深的思考、是无穷的财富。
《陋室铭》的阅读心得感悟3
午后,女儿在读文章,我也拿起书,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读来却另有一番感触。全文81个字,字字写陋,却不觉得陋。开头的“仙”“龙”写了山水之色,实则喻陋室之主。文章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主人的高尚思想境界,这就突出了陋室主人不追求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也不求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更突显主人的“安贫乐道”之心。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的高洁品格。
想起自己和孩子的老师,不仅再度感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要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然近段舞钢教育界的中青年优秀教师纷纷跳槽,不论原因如何,对教育、对学生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也许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教师确实处在社会的底层,走的实有自己的不得已。然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学者能对学生抚琴研经,教书育人,远离嘈杂的世俗,远离伤神的公务,寻求这个时期的一方净土,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吾自认为也不失是一种风雅的生活。
《陋室铭》的阅读心得感悟4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名篇。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十一字,却谱写出一首陋室颂歌,一直流传至今。全文表达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字里行间都渗透出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每次反复读诵的时候,都能感到意味深长。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全文中我最为欣赏的一句话。作者虽然居住的环境简陋不堪,但却十分重视内心的品德修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我们难以想像当一个人的生活环境窘迫,但生活的信念和意志丝却毫不动摇,并能保持一种从容的心境。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的。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物质文明发达,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里。当今世界又有太多的诱惑,因而人产生了太多的欲望,而当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心灵变得开始扭曲。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会回归到心灵的平静,去重视品德的修养呢?也许我们可以用金钱买到我们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我们也可以追求生活中我们所需要的一切,但我想今天我们所追求的仅仅就是这些吗?我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
从刘禹锡的这篇文章里,我能感受到古人生活的'一种境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种淡泊、优雅的生活情怀,真的让人充满了向往。而这样的生活,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呢?
《陋室铭》的阅读心得感悟5
最近,我读完了刘禹锡的《陋室铭》。文章虽短,但内容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恨不得一吐为快。
陋室铭》是一篇铭文。它极力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形容陋室不陋,从而抒发自己的志趣。其中,“斯是陋室,唯一吾德馨”句与我产生的共鸣最为强烈,令我浮想联翩。
这句话的大意是:这虽然只是一间破房子,但只要我品德好,有思想,它依然会蓬荜生辉。我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得知:杜甫也住在茅屋里,且屋顶随时可能被秋风吹走;可他不还时创造出了许多流芳百世、脍炙人口的作品吗?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那些被抓的高官们。他们个个都有几百甚至上千平方米的别墅、几百万个人财产、几部豪车。想必大家都知道近几个月被抓的“微笑局长”“表哥”杨达才吧,他在体察民情时经常以笑脸示人,仿佛十分爱民;可他却被查出至少有八十三块名表,九百万人民币的现金!他该受了多少贿、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啊!他在虚荣心的驱使之下,变成了“拜金主义者”。正是因为他成了“拜金者”,突破了思想底线,心中只有钱,所以才被抓,自食其果。
再看看我自己,虽然没有锦衣华食,住的也不是琼楼玉宇,但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群能同舟共济的朋友;可我还总在抱怨生活如何苦、条件如何差。写到这里,我忍不住为我自己感到羞愧,因为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就会沦为过分依赖物质条件、没有思想的人。
因此,我想向全中国的孩子们呼吁:“我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的思想决定了未来祖国的命运。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吧,这样,祖国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陋室铭》的阅读心得感悟6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周末,我在家里细细的品读这段古文——《陋室铭》,呀!真是美!作者刘禹锡仅仅用了81个字,通过赞美陋室而表现出了他那种不求功名、不慕荣利的精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意思是: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大家会发现,这两句话中的仙和龙应该是突出山或水的,但是,作者却是用仙和龙与他们的陋室相比较,突出了他们身居陋室,但是他们的行为,语言、并不”陋“,突出了刘禹锡的高尚情操。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意思是: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晚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刘禹锡认为他们都是一个个有才的学者,来和他们谈论,所以,无论每个人,在他的心中,都是博学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刘禹锡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意思是: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看得出刘禹锡把地位、财富……放到了最后几位,他是一个不求功名的人,因为他是一个追求之高雅的人。
从《陋室铭》之中,我知道了:一个人受不受人的尊敬不在于它的家是否华丽,而在于这个人人品怎么样。我还感受到了刘禹锡是一个不慕荣利的人,并且对这个世界有一种不求闻达的生活情趣!
《陋室铭》的阅读心得感悟7
诗人刘禹锡在遭贬期间虽身居陋室,但高尚的品德依然,他和朋友谈经诵佛,抚琴吟诗。来往的仍然是品高雅士,富学鸿儒,他们高谈阔论,论国、论证、论道、论人间不平。
互谈抱负,写诗作赋,没有了朝中的尔虞我诈,没有了政界的繁琐礼仪,没有了如山的公文,也没有了人间的嘈杂和烦恼,乐乎乐乎,悠哉游哉!
虽粗茶淡,虽草履布衣,依然心平气和,不忧不愁。完全没有当今官员下台后的烦躁、失落、怨恨、无奈和无望。
但是我们仔细研读,诗人静中有动,他自比诸葛亮,还希望皇帝能像刘备一样三顾茅庐请自己再出山,这样他就能重新施展才华,为国为民再做献。这时他就能向杨子云一样重新入政做出一番事业!
诸葛亮有意隐居陋室等待明主,扬子云隐居陋室是无心参与宫中那不平和肮脏的交易,而诗人是遭受谗言被贬,无奈中的隐居等待。
他绝不心甘情愿!他在等,等待再次的辉煌!
当然他也看透了当时社会的不平,权贵的腐败,皇帝的昏庸,也羞于他们为伍!这就是当时诗人的矛盾心理。
我们要学习诗人安居陋室,宁可清苦,也不与猪猪狗狗之辈合流的光明一面!做一个高尚的人!
《陋室铭》的阅读心得感悟8
陋室也就是简陋的屋子,简陋的屋子会怎样呢?从文中我读出作者认为屋子简陋不重要,关键在于屋中的人。
我也同样认为一个真正有才华,是君子的人,无论住在什么地方都无所谓,屋也只是一个落脚的地方罢了。真正的智者、君子并不是为名利活着。屋之陋,反而会更突显君子、才子的本色。
但有些人不论屋陋,或屋好都不能成材。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没有一颗真、善、美、正直的心,没有后天勤奋的意识,所以陋室只不过是一个在人生之路上的小风景罢了。
文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正是体现陋室中人的重要吗!但我认为真正重要的是陋室中人的高尚品格。”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虽是写景,但不难看出屋主的清幽,不拘小节。使我看出那种自然的美丽。加上后几句更使我想到一幅美丽的画面。一间房屋,台阶上一些碧绿的苔痕,周围有一些杂草。虽简但有着一番古典的气息。从窗中望去,屋主在优雅地弹着朴素的琴,琴声动人心弦,而那种境界更是有一种脱俗。
读完《陋室铭》使我回想起不少出自陋室的名人,如诸葛亮、杨子云……现代也有不少英雄才子出自陋室,现在我们总能听到某山里的孩子考上某知名大学……,是陋室给了他们一股向前冲的力量,但并不是陋室造就君子,要不是君子住过陋室,谁又会提到陋室呢?
我现在也算住的是陋室,下雨天屋里则成水帘洞,所以我希望这房也能由我而名。以后有人写什么《陋室传》、《陋室说》……,能把我这房当个例子。
陋室不重要,关键是心不陋,思想不陋,陋室中有君子。
《陋室铭》的阅读心得感悟9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陋室铭》全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多么优雅漂亮的文章,每次读起来都仿佛置身优雅的环境、恬静的生活,心情格外的轻松。
人的物质欲望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的,在人生路上,难道你就愿意把这短暂的一生耗费在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上,最终沾得满身的铜臭味,以致身心疲惫吗?只有不贪慕虚荣,不奢求,安贫乐道,才会有恬适的心情。尽管只有“陋室”,但是“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劳形”。这种闲然和怡雅,正是金钱所难买的,因为那些在物质上万分富贵的达官贵人,很难成为精神上的富有者,也很难有安心理得的快乐。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作者的乐观心情是宝贵的财富。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陋室铭》最后点题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让我悟到,人的生活当然需要物质基础,但人的生活更需要精神支撑,当一个人精神生活充实时,物质生活的欠缺也就不会显得那么不堪忍受了。
让我们带着淡泊的心境,在今后人生中享受那份淳朴、心安理得的生活吧!
《陋室铭》的阅读心得感悟
刘禹锡这首流传千古的《陋室铭》,据说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从五品)时所作。根据当时规定:通判应住三间居房,而和州知县媚上欺下,见他是被贬的官,故意在住房上横加刁难,最初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心安理得的住了下来,并且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见了这副对联大为恼火,认为刘禹锡对贬官不服,就故意将刘的住所由城南迁到城北,并将原有的三间居室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迎风,溪水流淌,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首诗:“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依然悠游自在,吟诗作赋,便变本加厉地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这次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最后只有这一小间斗室,他气愤这七品芝麻小县官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命笔写下了《陋室铭》。
《陋室铭》堪称佳作,整篇文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扬清激浊,讽刺权贵;读后令人感到情景相融,描述细致,砺世磨钝,无与伦比。不知此室何陋?但觉风流儒雅,景物鲜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仿佛一幅丹青尽收眼底。‘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真是春风沂水,宾客盈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更是瑶草奇葩,心旷神怡;这首不朽名篇终于流传千古。
但这篇《陋室铭》,唐代时无论在刘禹锡自编的诗文集里还是别人给他编辑的集子里,都没见到,最早则出自宋人所编的《古文集成》一书中。因此,一直以来关于《陋室铭》是否刘禹锡所作颇有争议,质疑系浙江文人假刘禹锡之名而作。
不论《陋室铭》是否刘禹锡所写,但此文确是一首名篇佳作。当今之世,阿谀奉承之辈,媚上欺下之徒,亦不罕见,感慨之余特赋七律一首以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