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读书心得感想范文
推荐文章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心得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爱的艺术读书心得感想范文,供大家参考。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感想范文1
在自己学习之余,抽出时间认真的阅读了大师佛洛姆的作品《爱的艺术》。感受十分深刻,我们学习工科的,平时注重了太多理性而忽略了对一些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的现象的分析,对爱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这使得有些人可能在自己的感情处理中遇到很多问题。读这部作品最大感受就是能在享受中警醒,在反思中顿悟。
《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所谓的"爱"与人们普遍认为的那种"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于其中的一种纯粹的快感"不同。佛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来描述爱的主动特征,那么,它主要是给予,而并不是接受。或者说爱是一个人的活动能力,而不是两个人的偶然相遇。因此,人们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爱进行系统的学习,才能真正具备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实践爱。
一个人在世界上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人从开始有自己的意识以后一直在追寻的问题。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就是"爱"。这也是人与其他自然界东西的本质区别,我们的全部的人格都是在这里体现出来的。当然会不会爱也就体现出人生的真正的价值。要想探索出爱的真谛,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说起。
爱的起源应该追溯到人们从脱离自然界开始后的孤独和无力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从自然界的束缚中逃离并获得自由,却又转而依附另一种精神权威而逃避自由,就是为了克服孤独和无力感,但这种方式永远也无法让个体获得真正的自我,实现人作为人的真正价值。然而,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终究要实现,并且这种发展的最终归宿就是爱。
尽管当今社会的人们在爱的旅途中到处碰壁,比如高离婚率、自杀率、犯罪率等等问题对这个社会的和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人们对爱的实践感到空前的茫然,对爱的关注和渴望更是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代。但是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忽略探索爱的本质含义,在行为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尽管他们对爱如饥似渴,却又认为几乎每一件事都比爱重要:成就、名望、金钱、权力——几乎人们所有的精力都用来研究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这是作者对世人的这种行为表达了深深的不满,"难道只有那些能够赢得金钱和名利的东西是值得学习的,而爱只对精神有益,在现实意义上并无利可图,是一种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精力学习的奢侈品吗?"可以看出爱才是最珍贵而且是人生的真谛。
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各种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关心是首要因素,这在母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爱的本质是为某物而劳作,是促使某物成长,爱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从真正意义上讲,责任完全是一种自愿行为,是我们对另外一个人表达或没有表达的需要的反应,而当今我们理解的责任却多是指职责,从外部加于人身上的某些事。尊重和责任是互相依存的,假如没有尊重,责任就完全有可能是支配和占有。尊重不是害怕和畏惧,它是指按照个体的本来面目,发现个体的独特个性,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顺其自身的规律和意愿。了解是为爱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现实的依据。
所以爱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自已应该对爱有进一步的理解才能够在爱的实践中取得正面的效果。从而面对自己的人生才能不迷茫,真的掌握人生的真谛,在生活中处理好"爱"。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感想范文2
1、女人以超脱自我的态度对待幼儿,他对孩子的爱赋予了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男性之所以迫切要求以人化自然和创造性观念来超脱自我,正在于他缺乏由抚养孩子来满足他出人头地的需要和能力。
2、也许我没能希望让爱我的人高兴,说不清原因,总是存在一种爱可能消失的恐惧,如果你仅因为令人高兴而被爱,那你根本不是被爱,而是被利用。
3、爱产生的基础在于人有分离的体验,希望通过结合来客服分离焦虑的需要。
4、性爱是对另一异性的完全融合,结为一体的渴望,从本性来说,它是排他的,不具有一般特性的爱,也许是所有形式的爱中,最,靠不住的。
5、所有类型的亲密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结果是另寻新欢,寻找新的陌生人的爱,这个陌生人又会变成“亲密的”伴侣,坠入情网的感受富有刺激性,强烈的,慢慢的这种感觉又变的越来越弱,并以希望再征服一个人,获得新的爱而告终……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感想范文3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便是爱恨情仇,而最让人想要探索的便是爱。那么爱是什么?在《爱的艺术》中,作者指出“爱”是可以通过耐心学习而得来的一门艺术,类似于对艺术的感受力,爱情、母子之爱、朋友之爱,都是走向完善价格、丰富灵魂的人生实践。
文中作者先提出爱是一门艺术然后阐述原因,再提出有关于爱情的理论,最后提出爱的实践。对此我有些属于自己的想法。
人在社会中总是免不了孤独寂寞的感受,有些人选择释放自身欲望无关感情,而有些人选择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另一个同道中人给彼此温暖陪伴。这两者都是本能,但后者应该承担的东西更多,我们称这叫爱情。
在当代社会的观点中,爱情总是与性挂钩,但依我看来,爱情只是爱情,你可以因为爱情产生欲望,但是你不能因为欲望去获得爱情。欲望是本能,而将欲望能控制在手,承担责任,奉献关心,给予尊重这是爱情。
爱情在各阶段都存在着,小时候的青梅竹马,长大一些的怦然心动,成熟一点的柴米油盐,老年后的白头到老。既是付出也是收获,双方付出了时间与精力,在不断磨合适应下走到最后这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
但是怎样去爱别人呢,又怎样接受其他人的爱意呢?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困扰着大多数人。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的爱情总是前期美好后期苦涩,分手之后郁郁寡欢,更有甚者放弃自己生命。这是错误的爱情观。在我的观点中,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只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你学不会爱这个美好生活,便会看不到世间美好,也就学不会爱其他人。连自己的生活都不会爱,谈何爱别人。先过好自己的生活感受美好才有爱别人的能力。而你如果没有爱别人的能力,你又怎么能够感受到别人的爱意呢,你将永远不会得到爱的满足。先爱自己再爱他人,这个顺序反了,最后是失败的。你想想这样的场景,在你们恋爱过程中,你每天抱怨着这个社会的不公,发泄着自己的糟糕情绪,你的另一半听着这些,他不会被影响然后消极吗,他最后不会被你的负能量打倒想逃离你吗?换另一个场景,当你的世界围着他转,因为他的一句话影响你一整天的心情,没有独立的人格和空间,另一半不会觉得累吗?所以,在感情中,爱自己,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空间是十分重要的。这些东西在恋爱中才能与对方一起获得快乐和对生命的感悟。
好的爱情是两个人收获更好的人生,理解彼此包容彼此,虽然平时的鸡毛蒜皮很让人烦躁,但是闹完矛盾过后仍然爱着彼此,相信爱情相信这个世界依然美好,这才是好的爱情,积极的爱情,而不是每次爱情的争吵都让你抑郁怀疑自己产生自卑心理。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感想范文4
我们的全部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
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
不仅同一性可以减轻恐惧,工作和娱乐的循环交替也起同样的作用,人作为劳作大军和管理阶层的一员仅仅是一个号码而已。他几乎不需要有任何主观能动性,他的任务由劳动的组织派定。领导和被领导之间也几乎没有区别,因为他们都在行使由整个组织结构规定的任务,不仅要按规定的速度,也要按规定的方式完成。甚至他们的各种感情,如高兴、宽容、信任、雄心以及同每个人顺利合作的能力都是预先规定的。他们的娱乐方式即使不那么强求一律,也都是大同小异。阅读的书是俱乐部选定的;看的电影是电影院老板和他们出钱登印的广告选定的;其他的娱乐方式也都雷同:星期日驾车远足,、看电视、打牌和社交活动。从生到死,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从早到晚——所有的行动都是千篇一律和按照预定的方式运行。
请问:一个被围困在这么一个罗网之中的人如何才能不忘记他是一个人,只存在一次的人,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能经历希望、失望、担心和恐惧的人,渴望爱情和受到虚无和孤独威胁的人呢? 有的人由于内心极度的不安活着孤独而狂热的工作,有的人则是为了升官发财。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就是一种狂热、一种热情的奴隶,而他的“积极性”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性”,因为他是受外力的驱使。他是一个受苦的人,而不是一个“行动”的人。
资本集中带来的另一个决定性特点是劳动组织的特殊形式,这也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特点之一。高度集中、分工严密的企业导致一种新的劳动组织,在这一组织中个人失去了个性,而成为机器中一个可以随时调换的齿轮。现代资本主义中个人的问题可以归纳如下:
现代资本主义需要大批能在一起协调工作的人。这些人对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但他们的口味是标准化的,既容易受到控制,又能预测。现代资本主义需要的人是一方面能感觉到自己是自由和独立的并相信自己不屈服于任何权威、原则和良心,另一方面他们又准备执行命令,完成别人交给的任务,服服帖帖地进入社会这部机器中去,规规矩矩地听人摆布,自愿服从领导,盲目地受人指挥——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他们要不遗余力地干活,永远地发挥作用和力争晋升。 那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现代人对自己、对同代人和对大自然产生异化。他变成一种商品,体验到自己的生命力实际是一笔资本,这笔资本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要给他带来最大的利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是互为陌生的,是自动机器之间的关系,其安全感的基础就是要想方设法靠拢一群人,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中通这一群人保持一致。虽然每个人都努力同别人接近,但实际上都是孤独的,充满了不安全感、恐惧感和负罪感。只要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得不到克服,这种感觉就会不断出现。但我们的文明提供了各种可能性,是人们感觉不到这种孤独。
这首先就是人们每天都重复着千篇一律僵化的机械性工作,这种工作秩序使他们不再自觉地感到人追求超越和统一的基本要求。但是光靠这个还不行,因此人就通过享受,通过娱乐工业提供的音乐、画片,以及通过不断地购买新的物品去减少这种尚未意识到的绝望。
事实上现代人很像赫胥黎在他的《美丽新世界》一书中描绘的那副样子:“营养充分,穿戴讲究,性欲得到满足,但却没有自我,同他同时代的人也只有表面的接触。”现代人的宗旨正如赫胥黎简明扼要地总结的那样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或者是“今日,人人幸福”的颂词。现代人的幸福就是享受,就是满足消费和同一群人同化的要求。他们消费商品、图片、食品、饮料、香烟、人、杂志、书籍、电影,真是无奇不有。世界只是为了填饱他们的肚子,就像一个巨大的苹果,一个巨大的酒瓶和一个巨大的乳房,而我们是婴儿,永远在期待,在希望,却永远是个失意者。我们的性格努力地适应进行交换、接受和消费的要求。所有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东西——都成为交换和消费的对象。
至于爱情,当然也完全符合现代人的社会性格。自动机器是不会爱的,它们只能交换“一揽子特性”,想做一笔好买卖。在这一异化了的结构中,人在爱情上的基本要求是“结伴”思想,这在婚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无数宣传美满婚姻的文章中,一对毫无摩擦的伴侣被奉为是理想的结合。这一宣传和社会要求职员应得心应手的标准毫无两样。
所有这一切无非是表明两个人的关系如上了油一样毫无摩擦,但这两个人一辈子都会互不了解,永远达不到“中心关系”,而是敬如宾客,只是尽力使对方舒适,给人一种幸福的样板而已。
对许多夫妇来说,银幕是他们体验爱情的唯一可能性——不仅自己是这样,而且两个人会一起成为他人爱恋故事的观众。只要爱情是一个白日梦,他们就能加入进来,但如果爱情成为两个真实的人之间的一种现实关系——他们就僵化了。
一对夫妇可以通过回忆过去的爱情而受到深深的感动,虽然他们当时根本没有感受到爱。这种情况和幻想未来的爱情完全一样。不知有多少定过婚的男女或新婚夫妇仍在憧憬未来爱情的幸福,尽管他们现在已经开始感觉到对方的无聊。这种倾向符合作为现代人标志的一般态度。现代人不是生活在过去就是生活在未来,但不是现时。他们满怀感伤地回忆童年和母亲——或者为未来制定伟大的计划。
有些人之所以要孩子是因为他们想把自己的生存问题反射到孩子身上。如果当一个人感到自己没有能力赋予自己的生活一种意义时,他就会试图在他的孩子的生活里找到生活的意义。但是这必然会在自己和孩子身上造成失败的结果。失败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存问题只能由自己解决,而不能通过一个代理者。另外一个原因是有这种打算的人恰恰缺乏必要的能力,以引导孩子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同时孩子还往往被当作投射的对象,以缓和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些父母经常使用的理论就是为了使孩子不失去一个共同的家,所以不愿离婚。但深入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这样的“共同的家”中笼罩着的那种紧张和不幸的气氛往往比公开的决裂对孩子的损害更大,因为公开的决裂至少表示一个人有能力通过一项勇敢的决定来结束无法忍受的现状。
生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寻求物质上的享受和劳动力市场上的成功。我们在世界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基础是冷漠和自私(后者常常被“个人能动性”或者“个人主义”的叫法所取代)。
现在人已经变成了一种商品,他体验到的生命力是一项资本,他可以根据他在人口市场的地位用这笔资金去获得尽可能高的利润。他的主要目标是把他的技能、知识和人格同他人进行有利交换,而那些人则与他一样的行事。生活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活下去,准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做一笔好买卖,满足消费需求。
不仅要逃避无聊的谈话,而且还要避免同不三不四的人来往。我这里指的不仅是要回避那些有破坏性的凶恶之人,应该回避他们,因为这些人会使人消沉和压抑,而且还指那些内心无生命力的人,那些思想和谈话都没有内容的人,这些人不是在谈话,而是在闲扯,他们不会思考,只会把一套套的世俗之见搬出来。
如果我们看都有许多可行的办法,能使我们的青年一代熟悉那些活着的和死去的优秀人物,并通过这些人了解人能不断完善自己,如果我们想到文学和所有艺术的那些不朽之作,我们就相信有可能去传授人应该如何清醒地、充满活力的生活。
真不知又有多少妻子认为她们的丈夫无能或者软弱,而实际上仅仅是因为丈夫不符合她们童年时代想象中的光彩夺目的骑士啊!
一个把苟安和无忧无虑作为生活基本条件的人永远不可能有信仰。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感想范文5
最近朋友推荐了一本弗洛姆所著的《爱的艺术》。我不敢以读懂爱的艺术自居,在这里仅是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梳理一下爱的艺术。
一、爱的知识
在作者弗洛姆的眼中,对爱情的定义是客观而全面的。客观是因为他对于爱的理解是符合人性的,而全面则是他将爱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考量。在书中无论是对爱的定义,还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爱的阐释都更侧重于社会这个维度。在他的眼中爱情可以解释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于给与得的认知。我认为基于社会的角度去分析爱情是必要的。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活。爱是维持各种社会关系的纽带。从弗洛姆对个人到族群到国家到社会的进化这一过程的客观描述中,表述了人为什么需要爱。掌握爱的知识,人将更容易摆脱孤独、恐惧和自身的局限,达到完整和统一。
二、爱的给与得
弗洛姆说:“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的情绪,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给与得充满弗洛姆关于爱的每一个观点。对给与得的关系的阐述,让我们区分天真的爱同成熟的爱的不同原则。正如弗洛姆所说:天真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得先于给)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给先于得)。天真的爱源于需求,成熟的爱是基于贡献。对于爱的给于对象的不同,弗洛姆带我们领略了不同种类的爱:之于众生的博爱,之于孩子的母爱,之于爱人的性爱,之于自己的自爱,以之于神明的神爱。
三、爱的实践
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是的,不知道什么是爱的人是苍白的,不知道如何去爱的人是盲目的。从社会的维度去解读爱的动力,是人们为了摆分离、脱孤独和恐惧,达到同社会或者说自然的一种统一性。这种动力是我们爱的勇气,但同时也是对自我认知的局限。弗洛姆说,爱是实践就是对客观的认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体验的确认。他来源于你的的情感体验,投射于你的思想,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这个东西变成了我们所认知的爱。体验需要客观的认识,投射需要理智的确认。
四、以爱之名
爱是一门艺术。它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撒下种子,爱是人的本能。但让我们感到悲哀的是,这种本能正在随着社会的更迭和时代的变迁渐渐的退化,与我们生命的本质渐行渐远。如果我们对自己及自己所生存的社会进行反思,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道德和良性的社会关系正在以爱之名渐渐消融。爱变成了一个标签,变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爱是我们生命过程的体现,更是体验生命过程的通途。学习爱的知识,修炼爱的艺术,在爱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摆脱人性和社会的局限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我们爱,不是仅因为我们值得,更是因为以爱之名让一切完整。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感想范文6
认为这本书和谈恋爱有关的同学,自觉出门右转。
当我满心欢喜的开始系统学习的时候,发现这本书和谈恋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是一点一滴的阅读,却让我重新开始审视“爱”这个话题。
爱一个人并不仅仅是一种感情——这是一个决定,一个判断,一个承诺。如果爱仅仅是一种感情,永远相爱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一种感情能够凭空产生,也能逐渐消失。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如何去爱一个人,因为学习如何去爱是如此的荒谬。从出生到死亡,我们被父母所爱,我们爱自己的爱人,我们被子女所爱,我们的人生如果有一颗缺乏爱,那就等同于死亡。但是,什么是爱?爱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要爱?
弗洛姆提出一种新的想法:爱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感受。爱是一门艺术,既需要掌握理论,又需要学会实践,还需要赋予它我们最大的关心,才能让爱最终开花结果。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她)是你的唯一,而是因为在恰当的时刻他(她)出现在那里,而你刚好需要爱一个人。
这个理论的提出没有任何严格的证明,而且对解释能够持续吸引异性的人群毫不适用,因为显然他们没有仔细研究过爱的定义。但是,对于持续处于孤独中的人,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也许你感受过,也许你听说过那一时刻,那种偶遇“灵魂伴侣”的时刻:
两个素昧平生的人,有一天突然发现他们之间的隔膜消失了,彼此非常接近,感到有结合为一体的强烈要求,那是人生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两个人彼此越熟悉,他们的结合就越丧失其神奇的魅力,直至最后相互间的反感,失望和厌恶把残存的激动兴奋一扫而光。然而,最初他们不可能遇见这一切,他们互相迷恋来证明爱情的浓烈,但事实上,这恰好表明他们之前是何等的空虚寂寞。
每天刷朋友圈都会有人在不停的约人,每次都是零回复(包括我)。很多时候都觉得是没有遇到一个对的人,没有刚好在街头遇见一个打着油纸伞的姑娘。如果给爱重新下一个定义的话,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去爱,因此,我们总是落寞的一个人。在这一点上,弗洛姆说对了一些东西。
如果说到如何去学习爱,真的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就像问一条鱼,什么是水一样。
如果爱真的是一门艺术,那就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实践,然而实践是离不开具体的对象的。因此,如果弗洛姆可以假设爱是一种能力的话,那我的假设就是爱是一种针对特殊个体的一种能力。我们不仅仅需要内在的强大,才能够有对于一个外在的人进行爱的表达,我们也确确实实需要一点运气,去遇到一个可以让我们爱的人。很遗憾,我还没找到,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到此截止。
关于爱的问题,弗洛姆还给了我们其他积极的启示:比如爱的本质是给予而非索取。在沉浸在一段感情中是,只有当我们奉献出自己的时候,我们才会最为感动,我们才会感到爱的存在。如果一味地索取,就像婴儿之于母亲,只有母亲对于婴儿的爱,而婴儿对于母亲有的只是物质上的索取,并不是爱的表示。如果婴儿具有思维之后对于母亲的回馈,另当别论。
弗洛姆的理论基本都是处于自己的解释和观察,在攻击弗洛伊德的过程中,采用了和弗洛伊德一样的不严谨论证方法。虽然关于人类行为的观察值得称道,但是关于两性,同性问题,受限于时代,他的思维在现在看来也几乎不能接受。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感想范文7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总有各自的不幸”也有人说“相爱的艺术是相同的,失去爱的人各有各的失误。
毕竟是读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才写下的文字,让我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艾里希·弗洛姆,德裔美籍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他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是家中的独子。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执教于高校。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病逝于瑞士家中。除了《爱的艺术》,他还创作了《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著作。
《爱的艺术》是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在第一章中,弗洛姆明确提出,爱是一门艺术,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成熟的爱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虽然爱情中包含着克服分离和孤独感的渴望,但只有双方首先是有独立意识和独处能力的个体,才能使爱情长久地滋润彼此的生命。爱情中的磕磕绊绊,多是由于一方或者双方个性上的不成熟。两个人关系好,能持久,不是看蜜里调油的时候,而是看两个人节奏不一致的时候,能不能彼此调整情绪,心平气和地翻篇。既可以有独立节奏,互相信任;又能够彼此互相帮助,互相吹捧的长期关系,才有意思。
很多人以为爱是遇见了对的人,就自然而然能学会的能力。在这本书里,作者说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爱就像音乐、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通过知识和努力加以学习的,这便是爱的智慧。
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一是人们认为爱就是被人爱;其实恋爱的成熟阶段,都不是再需要从对方身上强求得到些什么才会继续爱,而是我爱你,因为你本身的存在,让我看见人性里的愉悦之光!《圆桌派》采访严歌苓,她说她最讨厌的最瞧不起的就是那种把自己当花养着,自己的每一分美丽都要榨取男人一分价值的特别计较特别算计男人的那种女人,事实上,她说的这种女人很可怜正是因为她不爱自己,她才要榨取男人。如果你认为男人只要挣钱就好,那你得到的就是一个只知道挣钱的连碗面也不会做的男人。二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在《人类简史》里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就是当今社会,金钱已经打败了任何一个宗教,成为人类行为和沟通的基础工具,几乎已经没有任何一个社会行为,能完全脱离金钱的影响了。男女关系也和赚钱一样。不可能一年赚满五十年的开销,不可能一直浪漫,或者对方是个非常有情趣的'人又愿意一辈子带领你。认识一个本来不认识的人,从陌生,到礼貌,到沟通,到交心,到亲密关系,或者到愿赌服输,这一步一步,都是能力的成长。三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就像许多人说结婚之后爱情就变为了亲情,都他妈扯蛋,我非常反对夫妻变成亲人,我妈或我以后的小孩是我的亲人,但我的老公永远是我的情人爱人。没爱情的婚姻,就不叫幸福婚姻。
张方宇在《单独中的洞见》中说:确实有少数女人曾经如天鹅一般的高贵与优雅,但是婚姻最终使她们沦为家禽,(第一次看到男作家能给女性这么深厚关爱)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很多女人婚后都把时间和金钱全部花在孩子身上,导致在现代生活上最基本的生存必备品都没有,一个自己都不会爱自己的女人能否正确的爱孩子和老公?
最后用弗洛姆的话送给大家,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应该也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感想范文8
初拿到这本书时,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希望在这本小册子中学会如何去爱或是一些具体的方法。然而前言就已经告诉我们,这绝对不是一本秘籍类书籍,而是一本心理哲学的书籍。这本书告诉我们:爱是一种能力。
我想这种能力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已经用越来越难获得了,尤其是在这个独生子女占多数的环境当中。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成长在爸爸妈妈无尽的爱之中。这样一种观念早已烙在脑子里:我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爱我关心我帮助我。以至于习惯了获得,从而忘了给予。以为对妈妈的爱就是亲吻妈妈的脸颊。这就是弗洛姆提到的天真的、孩童式的爱,即"我爱,因为我被人爱。"长大了,离开了父母的庇佑,人们开始感到孤独,开始害怕孤独,开始需要爱,包括友情,爱情。这便是另一种不成熟的爱"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
我想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最近很火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四岁的王诗龄向当地居民要辣椒,当小伙伴质疑她不吃辣椒的时候,她说:"我爸爸爱吃辣椒啊,我爸爸饿了怎么办。"我想在这一点上,她比大多数人都棒,此时她的心中不只有自己,还有爸爸。
要想获得爱的能力,首先要从自我的世界中走出来,世界不会以任何人为中心。就以现在的大学生活为例,包含一个人的集合有很多,除了这个人自己组成的集合外,朋友圈,寝室,班级,学院,社团,乃至学校都是一个有时会需要自己的集合。然而这几个集合不是互斥的。当个人的利益同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内心中的选择就会暴露自己"自我"的世界。 爱是一种给予,不是只物质层面的,还有是精神层面。我们应该给予我们爱的人所有内心当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应该同我们爱的人分享我们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张丽莉老师对学生们的爱就是一种无私的,忘我的给予,这道她爱的人们和自己中只能二选一的选择题,她及时的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她爱她的学生们,所以他被所有人爱。
爱除了给予,还要有这几个要素: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母亲爱她的孩子,所以关心他饥饱冷暖,士兵爱他的祖国,所以站岗放哨保家卫国,爱人爱他的伴侣,所以尊重他的习惯和选择,朋友爱他的知己,所以愿意了解他的全部。
校园中的也不乏可以证明以上要素的例子,我们这一代,从出生到大学走的都像是顺理成章的相似的路,从小学到中学,从中考到高考,就连谈恋爱也要保持高度的一致。两人或是同上一节课相识,或是参加同一个社团活动相知,或是通过某社交网站互相了解,经历了暧昧表白确认关系等必要阶段成为了男女朋友,然而这样的爱情能持续多久呢?分手理由也大概可归为几类:他不关心我,他不在乎我,他不尊重我,他不了解我。
人们为了摆脱孤独保持跟他人的一致,为了摆脱孤独渴望爱情,可是不会爱的人,没有爱的能力的人,为了被人爱而爱,这样的爱情注定是失败的,只会让他更加孤独。
我自认为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人,因此也没有完全领悟成熟人的爱:"我被爱,因为我爱。"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以上只是我读完《爱的艺术》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一些简单的感触,谨以此与还没有爱这个能力的人们互勉,懂得爱人,学会爱人。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感想范文9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领,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的能力。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我时常在想,我为何总是厚颜无耻的不感恩自己已经拥有的生活。满足和感恩并不是一对同义词。用弗洛姆的说法来讲,是你不会爱,不会爱自己,不会爱他人,更不会爱生活。单身的对幻想的对象要求甚高,拒绝着冥冥中的缘分。相恋的爱人在激情后,沉默的瞳孔中倒映着对方的缺陷。她温柔,你嫌她不够勇敢。她安静,你嫌她不够开朗。她独立,你嫌她不会撒娇。每一个被生活细化的性格特征,在你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被点燃的时候,就会变成顽固的旧疾,刺的你坐立难安,一定要把情绪宣泄到蜕她一层皮为止。
其实这和她无关,和原生家庭无关,和钱也无关。你对付出爱情的恋人的生命和生长毫不关心,你对自己的情绪和状态也从不积极反思改进。
当她一件小事没做好,你想发脾气责怪她幼稚无知的时候,再多问一句自己:
你自己就是完美的吗?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感想范文10
近期有幸拜读弗洛姆先生著作《爱的艺术》,略有所感。
显而易见的,这一著作中,他一方面结合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及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一方面又根据他对病人精神分析所获得的重要经验对这两位大师的理论进行检验,补充,和提出爱的艺术的新的看方法。
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了解了西方文化的实质,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弗洛姆认为,人应该不再同自己的力量产生异化,并且不再通过崇偶像——生产,消费的方式——去体验自己的力量,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当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时,爱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那么什么是社会的异化呢?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偶感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其次,我明白了,爱是摆脱异化的一种途径。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的,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爱的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大多数人认为爱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爱是一种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种能力,在自私、自利等观念笼罩下的现代社会,有些人丧失了这种能力。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的倾向,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因为丧失了这种能力,你就感觉不到爱,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爱,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平淡的心去发现它。没有爱的能力,你就不会发现爱,也不会欣赏爱,更不懂地珍惜爱。没有爱的能力,爱就是到了你的身边,你也不会接受爱,不会去爱。爱是一种能力,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领,并非想爱就爱那么容易。要想会爱,就得用心去学习,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去灌溉和培养,那么如何的培养呢?
如何留住爱,如何更新爱,如何让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永远爱你。这便是最难的课程。所谓相爱容易,相处难,就是这个意思。也有人比喻爱就像是捧在手里的沙,抓得越紧,失去的越多。人在爱别人的时候失去自我,也束缚了别人。让自己失去了光彩,也阻挡了别人寻求明媚。
有智慧的人爱别人也爱自己。追求和爱慕别人受挫,应该返回来关注自己,审视自己,同样也给别人一个关注和审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你便找回为爱迷失的自己,重新光亮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升华自己,不断地更新自己。这样你便永远是鲜亮的自己,改变和鲜亮自己的过程,也是留住爱的过程。操控这个过程的能力实际上也是爱别人的一种能力。让别人不断地爱上你和你去不断地爱上别人是统一的。当你发现别人不断地爱上你的时候,也发现了别人的可爱之处,此时你便拥有了爱别人的能力。
或许当代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的。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所力所能及的物品。人们一方面渴望爱,另一方面却把其他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我们似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努力达到上述目的上,却很少学会爱的艺术。难道只有获取名利才值得人们付出代价吗?而爱——只对灵魂有用,在现代意义上毫无用处的爱只一种不值得人们付出代价的奢望吗?
对于这样的疑虑,我想引用卡尔。马克思的一句话作结,"应为我有眼睛,所以我有看的需要。因为我有耳朵,我有听的需要。因为我有大脑,我有思考的需要。因为我有心,我有感觉的需要。简言之,因为我是一个人,所以我需要任何世界。"这便是我们对爱的需要。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感想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