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边城心得体会10篇
《边城》这部作品是沈从文于1943年所作。这部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的“牧歌”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人性的淳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读边城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读边城心得体会1
读罢《边城》,脑海里留下的只有一片青翠的绿色,那种绿不同于油画家笔下沉稳厚重的墨绿,也不同于水墨画中轻描淡写的石青,而是一种纯粹且通透的青翠,翠得发亮,翠得莹润,翠得仿佛能凭空沁出芬芳的水气,翠得仿佛草木间所含的天地灵气都劈面扑来。
想必是沈老先生难以忘怀故乡的葱翠,所以他赋予女主角同样秀丽的名字——翠翠。翠翠就如同白娟前的一条灵巧绣丝,乌黑油亮的发辫透露出青春的气息。她一跳,白娟上就出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她一笑,白绢上就现出了一座玲珑的吊脚楼,她走得越远,白娟上的景象就越多,当她拿起那支古旧的船桨时,一座湘西边城的全景便跃然展示在读者眼前。
发乎情,止乎礼。翠翠的爱情似乎戛然而止,年复一年的渡船上何时才会重现当年那个翩翩少年的身影?死亡建筑起一道看不见的桥梁,被桥梁生生分开的爱人可还能重聚?年复一年执着等待的翠翠不知道,最终允准这段姻缘的顺顺也不知道。若是回来,便是爱情战胜了死亡,无论结局如何,茶峒里的人们都真诚地活着,他们不愧于天地,无悔于自己,淳朴而高贵。
读边城心得体会2
再一次读完了《边城》,我的心也变得酸涩、潮湿起来,不知是因为窗外不曾停歇的雨点,还是文中的翠翠那飘渺的幸福。或许,二者皆有吧。
《边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从我的脑海里卷过,留下了淡淡的凄凉和哀伤。我本不是什么易动感情的人,却在这个昏昏沉沉的阴雨天,因为这个简单的故事,生出了想哭的冲动。
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悲剧美就美在它的它的残缺。《边城》就是如此吧。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模凌两可的结尾似是给了些希望,但又像是对翠翠的安慰,读起来有些悲哀和无奈。
合上书页,我不禁遐想,如果没有那场暴风雨,如果爷爷不那么木讷,如果大老没有死,如果翠翠主动一点,甚至,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这个时代,那么,她现在该是幸福的吧。又或者,有了那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来的翠翠,边城便不是这一个边城。
文末,那座在暴风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来了,似乎是在告诉读者,虽然那场暴风雨中逝去的很多东西已经回不来了,但风雨过后,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生活的。
《边城》让我品出许多对现在生活有裨益的道理来,比如沟通,比如坚强比如……
读边城心得体会3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边城》是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用人物象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看《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与隐忧。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着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以《边城》等作品享誉文坛,蜚声海外。
沈从文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旧军官家庭,后因家境转入困顿,刚刚小学毕业、年龄还不满十五岁时,即厕身行伍,到人世间去“学习生存”。其后数年间,他随当地军阀部队辗转于湘、川、黔边境及沅水流域各地。
三十年代初,沈从文在创作的同时,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以其在文坛的广泛影响,被视为“京派”作家年轻一代的领袖。一九四九年以后,由于“历史的误会”,改行从事古代文物研究,并先后出版《明锦》(与人合作)、《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古代文物图案集及学术论文集。受周恩来之嘱,着手编着《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文化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进行了整修。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每天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读边城心得体会4
《边城》是我国文学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征稽)”,却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处是一片繁忙的劳作、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的纤夫……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河街上,就连女人也为世风所感,“永远那么浑厚……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在远远的一个人身上,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这些客观生动的描写,反映了沈先生凤凰县生活的深厚基础,当年对“河街”生活细腻的观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精彩的瞬间,给人以鲜活的生活场景。“河街”上虽有三教九流,以及“纤夫”、“船夫”、等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但做为当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许是为了爱情主题,未提及阶级对立或社会矛盾。
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沈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读边城心得体会5
在读这本书时,我的脑海常常会浮现出这么个人:满头银发,双手生满了老茧,站在船上,慈祥的望着你。没错,那就是翠翠的外祖父,他是个淳朴的老人。他的一言一行里舞步透露出对翠翠的关心。就连去世前,也在挂念着翠翠的婚事。
我好羡慕翠翠,羡慕她能有一个这么好的外祖父,无微不至的照顾她,时时关心她。我的姥姥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我喜欢姥姥做的菜,在印象中,似乎没怎么停过“奶奶菜”这个说法,而“外婆菜”确是非常耳熟。外婆煮的菜很好吃,我常嚷着“到外婆家去”,只因为喜欢她做的炒饭。
油在锅里“滋滋”地跳着舞,被搅匀了的鸡蛋在此时看起来特别嫩黄。翠绿的葱被切得整整齐齐装进了白色的盘子,清清爽爽。一想到马上可以迟到美味的炒饭,我的心也与油一同跳起了舞。于是,双脚迫不及待地奔向了饭桌。
望着眼前的炒饭,我大口地吃起来。鸡蛋被炒得嫩嫩的,有些脆脆的,香喷喷的葱味直钻鼻孔。在大火的冶炼下,米饭少了些水分,多了些嚼劲儿,姥姥笑眯眯地合不拢嘴。她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我,因为她知道我不爱别人唠叨。
姥姥年纪大了,岁月爬上了她的脸庞。在她中年时,抱着小小的我到处游玩,我们一直走着,走到我的心里,就像老船夫走到脆脆的心里。
读边城心得体会6
清莹的河水摆动着,弯曲了光线,斜射在水底的碎石上,微风拂过,带来细碎的草叶及竹雀草虫婉转的歌声。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狗。
简单的人,简单的故事,简单的情感。它没有大悲大喜,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撕心裂肺。它就那样静静地诉说着,那样真实,那样细腻,它就象一眼清泉,轻柔地将人包围,慢慢地将人感化。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个朦胧的天堂。这里有秀丽的山水,醇朴的乡民,热情的乡风,对于已习惯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人来说,这里不就是心灵的栖息地吗?作者从一个在自然中长大的纯真女孩的角度向我们细细诉说着景与情。
十五六风的女孩的心思最为敏感与缜密。尤其是这样一个纯真的女孩,在美丽的环境与淳朴的民风中,心也就更加柔软了。那个美丽的端午节的夜晚,那个美丽的少年曾触动了她柔软的心,谁知命运弄人,大老与二老却同欢喜了翠翠。他们身为优秀的青年,继承着茶峒地方的优秀品质,彼此鼓励谦让,公平竞争。天保走了车路,便要傩送走马路。傩送唱了一夜的歌,唱软了翠翠的心,也唱黯了天保的心。天保为成全弟弟而决心出走。不想茨滩的水残酷无情,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傩送呆呆在岸边遥望,对老船夫带了误会的傩送最终跟随了哥哥的脚步。在一场大暴雨中,人走了,塔塌了,只留翠翠在河边守望。
仿佛是冥冥中有命运刻意安排,翠翠终究走上了母亲的道路,这种无奈、悲伤、遗憾,就像是一层薄雾给最原始,最纯正的美披上了忧伤的色彩。
读边城心得体会7
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她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
而现在谁会放弃自己的爱情呢?在当今这个社会谁主动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完美的爱情都是我们想要追寻的。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亲情固然重要,但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后来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结局怎样?给人留下了悬念,傩送最后回来了吗?她们俩最后在一起了吗?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们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看过《边城》,让我对世间完美的爱情又一次产生了怀疑,对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应该去争取,争取了,得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读边城心得体会8
最近我读了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大为折服。他笔下的那个湘西边镇深深地吸引着我。
小说的开头就向我们展现了一片宁静自然的乡村景象,沈先生把湘西小镇茶峒上老艄公祖孙相依为命的平凡生活婉婉道来。主人公翠翠是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是湘西山水孕育出的美丽精灵,她天真纯情,善良羞涩,对美好的生活和爱情有着渴望和向往。她就是边城的象征。翠翠与爷爷的至深亲情,翠翠与傩送朦胧无果的爱情,天保与傩送间的手足深情,祖孙二人与村里人之间和谐融洽的乡邻关系……共同勾划出了纯朴的风土人情。
故事随着如溪水般清灵地慢慢展开,每一个字符都熨帖在心上,看似平淡叙事、语言也充满着口语化,却让人能品出一种优雅的美感,这真是令人惊叹。这个故事里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却用真情真意写活了一座质朴的小城和那里淳厚的人们。沈从文先生的笔触细腻恬静,又带着淡淡的愁怨,让生活在喧嚣现代都市的我不再心神浮躁,慢慢沉浸在这个世外桃源中。
读边城心得体会9
主人公翠翠有着水晶一般的眸子,黝黑的皮肤,从小因父母有着一段不道德的爱情而相继辞世。从小受苦的她身边只有船,一条黄狗和年过半百的爷爷。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幼的翠翠竟时不时的帮爷爷拉渡船。
作者开篇就用淳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淳朴的湘西图景。“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庄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小说同时也为我们展开了一段翠翠与大老、二老但毫无结局的爱情悲剧。作者一平和的语调包容的心境静静地为我们述说《边城》这部小说悲伤但略带希望的结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会回来!”
作者将小说人物、主题、背景融合得恰到好处。既表现了湘西淳朴的民风,又写出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悯与无奈。
沈从文用自己独特的风格——朴素、平淡、抒情,静默地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乡土的深情,对生命的无限热爱。
读边城心得体会10
这个暑假,是从读《边城》开始的,读着读着,内心不由地发出一声感慨,世间万物不就是这样吗?
这是一篇以湘西边城一个有山有水,世外桃源的地方为背景的爱情,亲情故事,那里风景优美,民风纯朴。主人公脆脆,和祖父一起渡船过日,后来爱上了顺顺的次子傩送,而傩送的各个天保又爱上了催催,作为兄长,天保选择远走他乡去做生意,却不幸遇难,天保的遇难,让傩送在手足亲情面前,暂时放下了爱情……
沈从文先生用手里的笔,在树上写尽了世间的爱,亲情,友情,手足情,爱情……都说翠翠是爱的女儿,也是大自然的女儿,那沈从文就是描绘爱的人。通过这本书,通过翠翠纯朴的爱,表达出人世间的善良和美好,从而体会出作者追求人世间的善良和美好,一个平静,充满爱的世间,而不是一个动荡的世界。
人世就是这样,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那这样,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
最让人感动的是翠翠和爷爷的亲情之爱,故事结尾,翠翠一边接过爷爷的渡船,一边在等待,都说她在等待傩送,而我认为她也在等待爷爷,等待和爷爷共处的美好平静地时光,爷爷也是她内心最深的牵挂。
故事结束了,但似乎有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