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师的个人心得模板
历史老师的个人心得模板5篇
在课堂中,一定要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不要总是只有老师一直在讲,学生在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老师的个人心得模板例文,希望你喜欢。
历史老师的个人心得模板(篇1)
第一部分:共同亮点
1、每位老师每堂课的设计思路较好。
__实验中学的陈__老师讲的《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一课,通过编写《我的汉书·西汉》,将本课分为三部分:废墟篇、思变篇和鼎盛篇。
2、每位教师都能运用多媒体,大量出示史料,让学生能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培养了论从史出的能力。
3、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好,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并纠正错误。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4、每位教师都能充分挖掘课外教学资源,如将时政内容和乡土史与所教课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导入或者结束新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每位教师课堂上都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部分:最优课例
我认为最优秀的一节课是__学院附中肖__的《匈奴的崛起与汉朝的和战》
1、导入精彩,引人入“境”。他的课堂导入,应用flash出示图片,并有文字说明,值得借鉴。
2、教学结构非常清晰,这节课分为三大块:说崛起、忆战争、唱和平。最后总结还是围绕这三大块,让学生一目了然,效果极佳。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进入角色,对匈奴是战还是和的问题上进行辩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4、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教给学生学法,纠正学生不足。
在学习本节关于匈奴的崛起时,肖老师及时教给学生学法:学习本课第一段时,教给学生用标注法,划出重要知识点,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1、课堂讲授过程中,采用讲典故“落雁”由来,将本节课所学知识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把课堂放给学生,大胆挖掘深意。
昭君的“和”与卫青、霍去病的“战”都得到认可问题上,让学生大胆发言,挖掘深意。
3、练测平台,采用自选。
这种测试方法,更能表现学生的课堂效果。
第三部分:改革历史课堂教学的打算。
1、把历史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历史知识。
2、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传统的未必是无效的。
3、教学过程中,要大量引进史料,包括音频、视频、文字、图画等等,鼓励学生去分析历史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结论,说明自己的观点。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且做到学以致用。
4、教学应让学生既要会学历史,还要会考历史,学习考试两不误。
历史老师的个人心得模板(篇2)
走上教师岗位已经有两个星期了,生活、工作、学习都步入了正轨。这段时间里,有成就感,也有受挫感,但的确收获了许多,成长了许多。随着教学工作的逐渐展开,我发现自己原先设定的教学模式并不贴合学情,导致我开始工作之初便遇到了十分棘手的麻烦。
一、学情分析
我实习的学校在北京,担任八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老师,共负责80名学生。
在北京市历史学科与地理、政治和生物这四门学科均不参加中考,只参加八年级下学期的会考,九年级不再学习这四门课程。这就意味着学生们需要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两个学年的时间里学完初中三年的课程,时间很紧张,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十分大。目前我需要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完成九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的教学任务,是初中阶段的第六本课本,也是最后一本,相对来说时间比较富裕。
就学校的历史成绩而言,并不是十分理想。单从我负责的三个班级的成绩来看,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将近有一半学生历史成绩不及格,但是每个班的优秀率在6%左右,与地理、政治、生物这三科同样不参加中考的科目比起来,优秀率太低,不及格率太高。在我的了解中,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更换过于频繁。
由于学校历史老师资源不足,到目前为止我是任教班级的第四位历史老师,过于频繁的更换老师,是导致学生历史成绩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师生之间是需要时间来彼此磨合,彼此适应的,而每一位老师都有着自己的教学风格,每更换一次老师就意味着学生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适应。长期下来,会使学生感到疲劳,对这门课程也会失去归属感,使他们从心里认为这门课不重要。
(二)时间紧,任务重。
因为学生需要在两学年的时间内学完六本书,资料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以及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迫于教学任务,老师不得已加大课容量,讲课速度也偏快,以致学生知识掌握不牢,也在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历史学科不作为中考科目。
因为历史学科不作为中考科目,学生在历史方面下的功夫可能就相对语文数学等少一些。但这不是主要原因。
二、教学反思
截止到这天,我一共上了十三节课,在将近两周的实际教学,观摩其他教师上课,以及指导老师听评课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会,我总结了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明确了日后需要改善的方向。
(一)学生状况了解不足
这一点是造成我这一阶段教学工作失误的根本原因。由于自小在河北理解教育,了解得最多的也是河北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在一开始设定教学的时候,便较多地体现出了河北教学模式的特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务必要加大对学习历史的投入。然而,在河北历史需要参加中考,这是两个地域最大的区别,而我却忽视了。
再加上长久以来我同高中生接触较多,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更多地偏向了高中历史课堂,资料很多很全面,这样恰恰偏离了出重生的学习特点。受到年龄、经验的局限,初中生对于一些专业名词、较复杂的历史事件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反而加深了他们的困惑,引起了他们的反感。
(二)课前备课准备不足
课前备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直接决定了你一节课质量的高低。最开始上课的时候,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常常出现不明白接下来课件上要展示的资料是什么,甚至有些资料的出现甚至会给我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以致于之后出现了课件带着我走,而不是我来操控课件的局面。
再有一点就是课前备课时,对于一些课外知识掌握不清要提前调查清楚。在讲授俄国十月革命一课时,我提到了“空包弹”这个词,结果学生就这个词提出了更深一层次的问题,而这恰恰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可想而知,当时的场面十分尴尬。
(三)课上时间安排不合理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课上时间安排不合理就十分容易导致讲不完课。第一节课的时候,课前导入我用了十五分钟,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讲解课本知识再加上处理习题,往往就是一课书的资料要用两个但是才能完成,要么就是匆匆收尾,这样就无法帮忙学生对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四)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吸引力
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和学生彼此简单地认识了一下。期间,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小游戏。由于一开始就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加上之前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用心性,在这个环节出现了冷场,整个游戏环节几乎是我一个人完成的。由此,我也充分感受到了一趟无聊的课对学生对老师来说都是煎熬。
(五)讲课平铺直叙,缺少亮点
平铺直叙是我上课最大的特点。为了避免照本宣科,同时也为帮忙学生对历史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在备课的时候,我特意将课本上的知识串成一条线,力求面面俱到。这样非但没有到达设想的效果,反而让我陷入了一个困境。整节课我都在向学生们灌输知识,虽然知识之间的衔接很紧密,但太过于笼统,以致学生抓不住重点,也找不到让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反响自然也不热烈,很显然,这堂课失败了。
(六)细节问题没能提起注意
细节决定成败,而我却常常输在一些小细节上。比如:
1、写字时笔顺不对,这一点指导老师和我的学生都曾给我提出来过;
2、上课时拄讲台,小动作太多;
3、经常忘记写板书,要么板书就是太过简单随意。
细微之处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修养。注意细节,也能够向学生们传递一个用心的态度。
教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职业,每次上课学生的面部表情都会直接碰触到我的中枢神经。为期一个学期的实习工作刚刚开始,万事开头难,我有理由也有信心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今后的日子里,吸取教训,努力钻研,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历史老师的个人心得模板(篇3)
感悟一:丹心热血沃新花
有人说,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__教师从课件的设计,到课堂的活动都精心设计,用尽苦心。从形象直观的图表,精美的图片到中考链接,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形式各异。使单调的历史复习课的形象,在教师,学生的脑海中鲜活起来,丰满起来。整节课时时处处无不彰显着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益而设计。有人说:课堂教学分为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遭受——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第二种境界忍受——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第三种境界感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第四种境界享受——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要想到达第四种境界,我认为应做到向__教师那样用“心”备课、上课。
感悟二:腹有诗书气自华
活力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事业。如果教师自身死水微澜,而期待学生汹涌澎湃,只能是痴心妄想。__教师活力高昂,妙语连珠,实属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样的课堂学生难拒诱惑,“亲其师,信其道”怎能不学好历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回眸__教师这堂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专业知识——深挖井,广积粮
在学科知识方面,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建立起初中学段的历史学科知识树,做到深挖井。在教育科学知识方面,要广泛阅读,做到广积粮。仅有输入,才有输出,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
二、专业技能——多实践,练真功
加强专业技能的提高。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大胆的开发、整合教材,不唯教材。
总之,正如中学教师所说的那样,暖暖的三月,我们蓄势待发,播下期望的种子,在我们细心的呵护下,期待六月绚丽的开放。
历史老师的个人心得模板(篇4)
有关“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教学现象,或者偏离初衷,或者理解有误,或者操作失当。笔者以为,只有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相关因素进行彻底的反思,才能避免类似偏差。
反思一:追根溯源,探寻学科本质。
历史是一门史证的科学,此种说法诚然不错。但仅仅局限于此,就远为不够。众所周知,历史既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又指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复原与解释。因此,历史同时又是一门解释的科学。史料需要考证,史实需要解释。而考证和解释就必须凭借方法,依据逻辑。
陈寅恪在《冯友兰__哲学史上册____报告》中说:“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借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因今日所得见之古代材料,或散佚而仅存,或晦涩而难解,非经过解释及排比之程序,绝无哲学史之可言。”
因此,在处理材料时,教师不可不作鉴别,不能依据孤证,亦不能进行简单的堆砌。史料浩如烟海,学者都力所不逮,何况是年少学生?更且,历史事物复杂异常,仅仅列举其单方面的史料,从而造成片面的印象,不啻于用史实来撒谎。教师应精心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史料,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过程中,锻炼学生丰富的想象和严密的逻辑。
反思二:正本清源,明确教学目的。
为什么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为了证明教师所言甚确、知识渊博,还是为了注解教科书?都不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根本的方法,其目的应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探究,而非灌输。如果是灌输,无需呈现史料,更无需费力进行史论结合。既是探究,则必须有探究的空间,有讨论的余地,有真理与错误的交锋。英国人约翰8226;密尔在《论____》一书中认为,“从真理与错误冲突中”能产生出“对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而在欠缺讨论的情况,“不仅意见的根据被忘掉了,就是意见的意义本身也常被忘掉了”。不仅如此,充分的讨论还能增长人的智慧,“一个人之能够多少行近于知道一个题目的全面,其唯一途径只是聆听各种不同意见的人们关于他的说法,并研究不同心性对于它的观察方式。一个人之获得聪明,除此之外绝无其他方式。”
如果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中,我们选择的史料能反应真理和错误的冲突,能呈现多元的视角,能激发学生热烈的讨论,那么真理将会越辩越清,而学生也将越来越聪慧。
反思三:系统规划,构建方法体系。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方法体系,而非具体方法,绝非一节课所能完成。在教学设计中,很多老师爱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这样的目标空而不当,教师心中无数,难以操作,亦难以评价。
作为方法体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呢?
首先,要学会区分史料和史实。史料不等于史实。史实是指对史料进行考证、鉴别后,提炼出来的客观事实。如梁启超对______的记录是史料,而____太后发动______则是史实。
其次,要懂得鉴别史料的基本方法。一些史料有很强的主观性。引用时要考虑其时间、背景和作者(立场、动机、倾向)等因素,剥离史料中的主观因素。此外,史料可分为一手资料和转手资料;原始史料和非原始史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口碑资料、实物资料和遗址遗迹;等等。史料形式不同,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不一样,其证据力也有所不同。
再次,要学会区分史实和结论。史实是经过考证的,毋庸置疑。结论是思辨的结果,见仁见智。秦始皇____六国、巩固____、实施__,史实清楚,可二千年来对秦始皇的争论不绝于耳。误把结论(如名人的结论、伟人的结论)作史实,再去推导结论,实际上是剥夺学生思考的____。
再次,知道孤证不立,由若干证据组成证据链方可成立。
再次,知道一个史料可能支撑多个结论,甚至是相反的结论,比如上述肯尼迪的言词。
最后,知道常常是史无定论。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提出初步的假设,或者提出进一步寻找史料的方案。懂得随着新史料的出现,结论往往会发生重大变化。即使是面对相同的史料或史实,不同素养的人、不同立场的人、不同史观的人、不同时代的人得出的结论差异很大,甚至尖锐对立。
构建出方法体系之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__和社会阅历,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有计划、有梯度地逐步实施,方能培养出具有“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良好素养的学生。
历史老师的个人心得模板(篇5)
为不断深化我省高中历史新课程____,提升高三历史教学和备考的实效与质量,全省高三历史教研会于__年9月4日在东湖中学闪耀开幕。 来自____武汉宜昌的专家和老师在会上展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精彩纷呈的高质量报告和示范课。这次会议会期虽短,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求真务实。
本次活动追求方法牵引、点拨提升、____发展的目标;从高考试题命题思路、高考试题分析评价、高考阅卷评分和20__年高考第一轮课堂教学复习的角度,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探讨高中新课程____、新高考要求和发展趋势与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三者的有机结合,寻求促进高三历史教学和备考有效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天上午是由国家高考命题专家组历史试题命题专家郝瑞庭作了《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命题原则与发展趋势》。这个报告从命题的角度来探讨新课改的理念,强调“课改引导高考,高考推动课改”。历史新课程的三大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考查的内容上,强调是历史课程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知识;考查的内容与教材的内容不一定有点对点的直接的联系;考查的目标更侧重于思维能力的考查,而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这就要求老师要用课程观去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新课程观背景下,强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成为必然,体现课改理念,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将以往考查知识为重点扭转到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郝老师提醒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历史常识、史观的考查。
2、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____及其背景、社会变迁中的历史背景。
3、用各种方法激活考生思维:包括深入法、特例法、换例法,尽量将问“是什么”变为问“为什么”
4、学科内综合试题的试题结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小切口、大跨度的布局。试题能力与目标:突出历史认知能力的考查,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辨证的认识历史与现实、__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选修模块:范围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考核目标侧重于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力的考查。
第一天下午由华中师大一附中的陶涛老师作《__年文综历史高考回顾与展望》的报告。先对__全国卷分析试题特点:1.完成传统高考的__稳收官;2.彰显新课程____的理念精神3.实现重点、热点问题的科学考查4.关注__历史,强化史学功能。最后对教学、备考提出建议与反思:
一、探索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有意义的专题。
目前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知识点的堆砌,在教材外,无节制地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史实,于是出现多种教材同时用,新老教材结合上等情形。“在新课标下,基本知识点的确定比较困难。在考试测量中,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对此加以缓解,并且这些方法也符合注重能力考察的要求。探索有效的教学设计,实质是把握历史学科的功能,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掌握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设计有效的专题。另一方面,高考命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即结合时下__发展的热点话题,运用历史知识加以阐释,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如今年是辛亥____100周年,全国卷37题以“民本”与“____”为切点,探究近代__________的发展历程,希望引导大家形成认识:__的________建设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单纯的仿效____是行不通的。因此,理性看待时事热点,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考察当下发展问题,是备考中专题设计的重要依据。
二、贯彻新课程理念,在互动探究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常规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用结论解释结论,用概念阐释概念,以致学生知识固化,不善迁移。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概念、结论活化理解,灵活运用。
2、每堂课每个专题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思想,用思想(观念)引领课堂,激发学生思考和共鸣,最后能用这种思想(观念)解决问题。
3、题海式的训练应该被摈弃,指导学生写论文等形式可以尝试。一方面命题人一直没有放弃以小论文形式入题考查(新课标卷评价材料中____崛起的观点);另一方面写论文的训练方式有很多优点,符合新课程理念,因为在论文写作中学生参与了整个探究的过程,找材料、论证、写成文字报告并相互协作等。
4、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已成当务之急。最重要的是史观和史学研究新成果的了解和运用。例如,一线还有不少教师在讲述__外交史的过程中,一边用“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已经被弃置的理念讲近代史,一边又用“__逐渐融入世界体系”的理念贴标签,二者相互纠缠,让学生莫衷一是,无法形成理性的认识。简单且有效的办法是发掘高考题的引导功能,将各种类型、各种专题的高考题加以整合,就可以形成很有意思的新专题。
三、培养考试能力,在教学备考中渗透学科技能培养。
第二天上午由参与__年高考评分阅卷的蒲丽萍老师做《由高考评分细则看应对策略》
一、
制定评分细则的基本原则
1、原则上与标准答案一致。每道题根据试题的主要考查内容比照评分标准制订相应的评分细则。2、整分原则:只给整数分数。
二、阅卷评分的基本要求
1、多评制 2、误差____ 3、回评制
结论:相对稳定、公正、公__原则下的高校选拔人才
学生存在问题:基础不牢,历史概念模糊不清。审题不准,能力欠缺
(1)、对概括等能力要求做不到,只能照抄原文
(2)、对题意理解不到位:要求领会对秦汉隋唐____强盛的作用,结果在谈关中周边地区产生的消极不利影响
(3)、表达能力差;非术语较多。民贵君轻被表达为“民为大,君为小”,“民比君大”,“民权大于君权”。
(4)、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差,答题没有层次,有的跳跃性大,条理不清
(5)、思维不活,不能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政、经、思文、对外)
三、教学建议
1、转变观念:选拔、学生
2、教学中渗透新课程要求,突出新材料、新情境(选材视野开阔,思路大而立意深远)
3、体现课改理念,基础、能力与方法并重,考查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天下午,东湖中学和宜昌中学的两位中学的老师____2堂高三复习课,两位老师都注重研究新课标,从明确课标和考纲要求开始,在注重理解概念的同时,
分析、掌握主干知识中的可考点;结合主干知识,分析相关热点问题。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需把握以下几个结构:
1、明确课标和考纲要求;
2、把握基本历史概念;
3、明确章节知识结构和核心知识点;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探究热点历史问题;
5、解______经典高考、调考题目。
会议展示了我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研究和备考的成就,体现了我省高中历史教学多元发展的特色,发挥了教研的引领作用,必将促进校际交流与校本教研。比如:选修课开设(因省20__年高考方案待定——可能是宁夏模式:在四个选修中任选一,如考生把四个选作题都答则以第一个为准,故建议在四个选修模块里选二个,既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给其高考选择答题余地,只是能力培养如有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在教学里一定要落实),方法论(历史的辩证的看问题。实践上是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概述、评价等能力,这也是高考命题的题眼),试题设计思路(每个主观题都有中心思想,注意立足与课标知识背景下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察新视角,注意区分有效与无效材料的区分),必修与选修教学方法与容量的把握(不过分追求具体知识的记忆,讲究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的螺旋上升、视野的全局开阔)等,我会在今后的历史课堂中不断学习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践行,持之以恒必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