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手抄报简单漂亮
中秋节手抄报简单漂亮(8张)
经了解,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秋节手抄报简单漂亮,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中秋节手抄报简单漂亮
中秋其他国家的中秋节叫法
1、日本称作十五夜、中秋明夜
日本人把八月十五称为“十五夜”、“中秋明月”。日本人在八月十五这天晚上,也有赏月的习俗,日语叫做“月见”。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
2、韩国人称中秋节为“秋夕”
中秋在韩国也是一个非常隆重的大节日,称作“秋夕”,民众也会在这样的节日回乡探亲,并向亲朋好友送礼,韩国人在中秋节会吃松饼。
3、泰国人称中秋节为“祈月节”。
八月十五晚上,泰国人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围桌而坐,对月祈祷,祝福家人幸福安康。
中秋节还有哪些称呼
一、中秋节
因为节日在阴历八月十五日这天,恰在秋季的中间,所以这个节日被称做“中秋节”,中秋节是这个节日最广泛、最通俗的叫法。
有的地方,则把这个节日称为“八月节”、“八月会”、“八月半”,也有的地方直接就叫“八月十五”。
二、仲秋节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长的;仲,在排行中指居中的;季,为最后、末尾。
比如孔子因排行第二故字仲尼;伯夷、叔齐的名字中也直接点名了自己的排行;琼瑶小说《婉君》中三位男主人公的名字也是这样的:伯健、仲康、叔豪。
后来,孟、仲、季被引申用来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古人将一年四季中每季的三个月,与孟仲季相配。即在表示月份时,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
阴历八月,正是秋天的第二个月,所以叫仲秋,八月十五也就成了”仲秋节“了。
三、团圆节
每到中秋节日,在外的人们,不远万里,不辞辛苦,也要回家和家人一起团聚;家中的父母、妻儿更是翘首期盼着远方的归人。如果有人因为特殊的原因不能回家团聚,也会在中秋节晚上,对月祈求合家安康,表达自己盼望团圆的心情。
所以中秋节也称“团圆节”。
8月15日为什么是中秋节
八月十五正好是八月的的一半,是秋季的正中,所以叫做中秋节。中国的农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部分,八月十五正好是仲这个时间段,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祭月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其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据《东京梦华录》载,宋时的东京,为迎中秋节的到来,东京的大小酒店在节前都准备了充足的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中秋节当天,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各家店里的新酒就会销售一空,不得已,只得拽下望子,关门歇业。除了把酒言欢外,吃食也非常丰富,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可以让市人一饱口福。夜色降临后,富贵之家便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最高兴的,当数闾里儿童了,可以连宵嬉戏,而不必在意家长的呼唤。
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中秋祭月:
祭月,是我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描述了我国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民间。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变成了大众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同时,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习俗开始成为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明清时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描述的是中秋节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而后焚毁月光纸,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活动在民国期间仍然风行,只是四九年后才因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消失,所以现代人中秋节只知吃月饼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几年来又重新开始出现由官方或民间组织的祭月活动。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孔夫子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祭祀礼仪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在我国传统“五礼”首位的吉礼,就是祭祀天地神灵之礼。
所以说,祭月活动重新受到重视应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祭祀礼仪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年清明节祭祀黄帝陵、端午节祭祀屈原、中秋节祭月以及孔子诞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活动,将会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中华文明的主要礼仪。
中秋拜月: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 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如今,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中秋博饼:
起源于泉州,是闽南地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近些年传至厦门、漳州、金门等闽南地区。博饼据传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所创。当年,郑成功为了鼓舞思乡将士们,命令其下属发明此游戏。经过几百年的变迁,成为一种独特的中秋文化。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博饼文化逐渐推广到台湾地区,成了台湾老百姓喜爱的一种中秋文化活动。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如今,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