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更需要我们现如今的传承下去。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寓言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不逞之徒
春秋时,郑国的公子子驷,派人刺杀了郑僖公,立僖公之子嘉为国君,即郑简公。郑国一些贵族公子对此非常不满,打算发兵讨伐。可是还没动手,就被子驷察觉,抢先一步,把他们通通杀死了。从此,子驷掌握了郑国的大权。
后来,子驷又重新划分贵族大夫们的封地,少给了田氏、堵氏、侯氏、子师氏四家的土地,他们都非常怨恨子驷。于是,几家就联合起五家贵族及一伙心怀不满的人,共同起来发兵讨伐子驷。最后,他们攻入国都,闯进宫中,杀死了子驷,劫持了简公。
后来,子驷之子子产,平定了这次叛乱,成为郑国国君。
兵不血刃
东晋的屯骑校尉郭默作战勇敢,曾与后赵的建立者石勒等作过战,石勒等都很怕他。但此人一贯骄横跋扈,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因为泄私愤竟然杀死了平南刘胤。事后,还大胆伪造诏书,诬谄刘胤谋反,向各州郡通报。这件事暴露后宰相王导怕朝廷无力惩处他,不但不向他问罪,反而加封他的官职。
陶侃知道这件事后,一方面上书朝廷请求讨伐郭默,一方面写信给王导,要求他采取果断措施。信中有两句话写得非常有力:“郭默杀害州官,朝廷就任命他当州官。难道他杀害宰相,也就让他当宰相不成!”
王导读了这封信,受到很大的触动,便派陶侃率军去讨伐郭默。郭默深知陶侃领兵作战十分厉害,听说他亲自来讨伐,非常焦急,打算率军离开江州南下。但陶侃出兵神速,郭默还未离城,陶侃的大军就已经将江州团团围住。
郭默想固守城池,但又知道自已不是陶侃对手,怕城破后难逃性命;想开城门投降,又怕朝廷要杀他的头,真是左右为难。他手下的一名叛将见大势已去,将他逮捕后开城门投降。陶侃终于不战而取得胜利,平定了这次叛乱。
不得要领
汉武帝初即位的时候,从北方匈奴投降过来的人都说,匈奴打败了月氏,拿月氏王的头颅骨做成大酒杯,月氏人被赶跑,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他们想攻打匈奴,但得不到别国的援助。
当时,武帝正想消灭匈奴。听了这话,想和月氏友好往来。但要到月氏去,必须经过匈奴,于是招募能出使月氏的人。担任郎官不久的张骞应募出使,被武帝批准。
不幸的是,张骞经过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把张骞扣留下来,并且对他说:月氏在我们的西北,你们汉人怎么能出使到那里去?如果我们要出使到越国去,你们能让我们去吗?
就这样,张骞被匈奴扣留了十多年。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儿子,但张骞始终保存了汉朝交给他的使节。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逃走,朝月氏方向前进。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国。大宛的国王听说汉朝十分富足,想和汉朝往来,只是未能如愿;见张骞后非常高兴,问他打算到哪里去。张骞回答说:我奉汉朝之命出使去月氏,被匈奴人封锁了交通,如今从匈奴逃到这里。希望大王能派人给我带路,送我到月氏去。如果能到那里,将来回到汉朝,汉朝将赠送给你们无数财物。
大宛的国王听从张骞的话,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一直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又派人送他到了月氏。原来,月氏遭到匈奴人的攻击,国王被杀,大部分人西迁到了这里,称为大月氏。现在国人已立被杀国王的太子为国王,统治着早先就存在的大夏国而定居了下来。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没有外来的侵略,他们只想太平无事,快乐逍遥,又觉得和汉朝的距离很远,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了。
张骞从大月氏到大夏,始终不能得到月氏对与汉共击匈奴之事的明确态度。他在那里留住了一年多,就起程回国了。
磬鸣有因
在洛阳的一座寺院里,有一只磬(qing)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发出响声,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又没有人去敲击它,它总是这么自己响起来。僧房里的僧人对这只会自鸣的磬十分恐惧,总以为是鬼怪在作祟,时间长了以后,这位僧人因惊恐而吓出了病。寺院里上下都有些惶恐不安,他们请来许多术士、法师,让他们施展出各自的高招,也没有一个人能制止这只磬的自动发声。这件事搞得僧人坐卧不宁,惶惶不可终日。 僧人有个好朋友,名叫曹绍夔(kui),他听说僧人病了,便前往寺院探望。这一天,曹绍夔来到洛阳的这座寺院,见到自己的朋友面目憔悴,眼神惶惑,很是同情,便询问病情病因。僧人把磬自鸣的情况和自己的怀疑都告诉了曹绍夔。正说话间,寺院里敲起了斋钟。忽然,那磬又自己响起来了。僧人一听到磬又响起来,自然是吓得脸色惨白,跳起来一把抓住朋友的衣袖,哆嗦着说:“你听……你听……”曹绍夔已基本明白了磬鸣的原因。他见朋友吓成那个样子,不觉笑了。他对僧人说:“这样吧,我能替你解除磬自鸣的侵扰,你明天摆好丰盛的酒宴等着我!” 僧人迫不及待地央求道:“为什么要等到明天呢?今天不行吗?” 曹绍夔神秘地笑了笑说:“我必须回去拿一样东西来才能解决问题。” 僧人以为朋友跟自己闹着玩,不大相信他说的话,但是,还是抱着一线希望,为曹绍夔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宴席,第二天,曹绍夔果真来了,僧人十分高兴,招待曹绍夔吃过饭,便一同来到那只会自鸣的磬跟前。只见曹绍夔不慌不忙从衣兜里掏出一把锉刀来,在磬上连锉了几下,就告辞走了。 说来也怪,打这以后,这只磬真的再也不自鸣了。僧人不解其中奥秘,便专门找到曹绍夔,问是什么原因。曹绍夔笑笑,解释说:“你僧房里那只磬和你们寺院里那口钟有相同的频率,那边敲钟,钟一响就引起磬的共鸣,于是磬也就发出声响,哪来什么鬼怪作祟!我只不过将磬锉几下,破坏了它原有的频率罢了。”僧人听了,如释重负,病也很快就好了。 凡事只要懂得它的科学道理,就能掌握它并改造它,而不致于疑神疑鬼了。
城下之盟
春秋时期,有一次楚王率军队对绞国发动进攻。楚军连连得胜,一直攻到绞国都城的南门。绞国军队不出城交战,竭尽全力把守城池,楚军几次三番攻城,都没有取得成功。 楚国大将屈瑕见此情形,就对楚王说:“绞国国势弱小,处理事情很轻率而不使用计谋,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弱点,用智谋取胜。”然后,他向楚王献了一条计策。楚王一听,认为很好,就依计而行。 第二天,楚国的几十个士兵扮做樵夫模样,到绞国都城周围打柴,来引诱敌军。绞国将领见到楚人在山上打柴,身后没有楚军保护,就派军队捕捉他们,结果三十个手无寸铁的楚人被他们抓住。绞国官兵见这么容易就获得“胜利”,都高兴得笑了起来。 过了一天,又有一群楚兵扮做打柴的樵夫,到山上引诱敌军。绞兵发现后,没有等到下命令,就纷纷出城,到山上捉拿楚人。这时,事先埋伏在城北门的楚兵一起冲杀出来,绞国军队很快就被打得大败。 绞国军队遭到惨败,城池眼看就守不住了。在这种情况下,绞国国君为了保住国家,被迫在绞国的城下与楚国签订屈辱的盟约。从此以后,绞国贪小便宜吃大亏的事情,便在各国中传扬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