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9~12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小黄2 1172分享

掌握历史概念是历史学习的任务之一,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中心环节,小偏整理初一历史上册4~8课知识点总结归纳,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初一历史上册9~12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9课

1. 孔子:儒家学说创始人。《论语》

主要思想:仁、礼。提倡为政以德。

教育家:教育成就:创办私学;有教无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辩证法思想)

主要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2.百家争鸣: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墨子》

法家:韩非“法治”,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子》

儒家:孟子、“民贵”“君轻”。《 孟子》荀子,人定胜天。《荀子》

道家:庄子,无为而治。《庄子》

兵家:孙武(春秋)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孙子兵法》;孙膑(战国)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3.出现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4.韩非的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有用: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和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在这种形势下,韩非子提出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必胜今;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治”等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秦统一前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第10课

1.秦的统一: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2.秦统一背景:⑴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⑵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⑶秦采用了有效的军事策略——连横破了六国的合纵。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攻势。⑷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3.公元前230—221年,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都咸阳。

4.措施:⑴政治上,创立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司法、军事;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⑵经济上,统一车辆形制;统一货币;⑶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⑷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开发江南,兴修灵渠。(三公九卿制。车同轨,书同文。小篆—隶书。秦半两钱(圆形方孔钱)。秦长城,连接秦赵燕城墙形成,东到辽东,西到临洮。)

5.秦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6.秦统一意义: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⑵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⑶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11课

1.秦的暴政:修建豪华的宫殿和巨大的骊山陵墓;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朝的赋税也很重,农民要把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刑法残酷,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

2.秦末农民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后失败。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着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2)项羽领导的农民军:公元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3)刘邦领导的农民军:刘邦攻取咸阳,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202年,刘邦获胜,刘邦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都长安(西京)。史称西汉。

第12课

1.汉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汉初的汉高祖、文帝、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⑴政治上,颁布“推恩令”(主父偃),进一步削弱封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中央司隶校尉,地方十三州部。⑵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3)教育上:在长安举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4)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5)军事上: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6)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的交往,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影响:汉武帝出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军事上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加强,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3.东汉:25年,刘秀(光武帝)都城洛阳(东京)

历史概念的掌握

掌握历史概念是历史学习的任务之一,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中心环节,是掌握历史的关键,因此对这方面应予重视。

掌握历史概念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分析和综合。所谓分析就是在思考过程中,把对象的整体分解为不同的部分,把一物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分析出来,例如对于“秦末农民战争”,可分解为历史背景、起义经过、起义的结果和影响三部分,而历史背景可分为租税赋役繁重,刑法严酷这几方面,其他方面也可分解,这样学生对秦末农民战争就会有一个深入认识。

所谓综合,即在思维的过程中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例如,中国近代史《十九世纪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一节,教材对美日侵略台湾,俄英侵略新疆,英国侵略西藏作了讲解,由于帝国主义列强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我国的台湾、新疆、西藏,所以中国边疆出现了新危机。

2.比较和分类。所谓比较就是对同类事物认真对比找出其共同点,特别注意明确各自的特点,例如:中国近代史上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不加以比较,这些条约中的条文规定就无法弄清,也就无法对一个具体条约形成准确概念o

所谓分类,就是在思考过程中,依据事物的一般特征,把事物组合成不同层次和类别的过程。例如对于部分历史人物,可分为下列几类:第一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张角、李自成、洪秀全,第二科学家与发明家^张衡、祖冲之、李春、沈括、徐光启、宋应星等,第三医学家: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第四文学家: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罗贯中、吴承恩等,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分类,明确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以形成农民起义领袖、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等准确的历史概念。

以上说的历史概念形成的方法,相互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通常是先分析后综合,也有先综合后分析,先比较再分类,也有先分类再比较,学习中应灵活运用,根据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初一历史上册9~12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掌握历史概念是历史学习的任务之一,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中心环节,小偏整理初一历史上册4~8课知识点总结归纳,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初一历史上册9~12课知识点总结归纳第9课1. 孔子:儒家学说创始人。《论语》主要思想:仁、礼。提倡为政以德。教育家:教育成就:创办私学;有教无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辩证法思想)主要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2.百家争鸣: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墨子》法家:韩非“法治”,加强中央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56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