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4~8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小黄 1172分享

史料分析题是一种提供材料,提出问题,通过分析与提炼进行论证的题型,小偏整理初一历史上册4~8课知识点总结归纳,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初一历史上册4~8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4课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都阳城。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启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2.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亳。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殷。商朝又称殷朝3.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4.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5.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6.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7.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荒淫无道,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第5课

1.西周的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等级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宗法制:)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内容:授民授疆土。 分封对象及受封者的义务:略分封制的作用及影响: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第6课

1.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2.齐桓公称霸原因:东方大国;管仲改革;“尊王攘夷”3. 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4..晋楚争霸: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庄王问鼎中原邲之战。5、吴越争霸:勾践卧薪尝胆6.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三家分晋——秦的统一。战国七雄: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7.战国典型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

第7课

1.春秋时期铁器牛耕(战国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都江堰:战国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岷江流域。“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防洪灌溉水利工程,维护了生态平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灌溉农田上千万亩,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的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主张执照现实需要改变治理国家的政策,不必因循守旧。原因:富国强兵 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成败:一场改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最后被处死了,但变法取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意义)。3.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第8课

1.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金文:商周时期。大篆:西周晚期;战国发明毛笔,写在竹木简或帛上。2.历法:夏朝:就是今天的农历,也称夏历;商朝历法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1个月。战国测定了24个节气。3.扁鹊的四诊法:望、闻、问、切。4.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创造新体诗歌“楚辞”,代表作:《离骚》;世界文化名人。传统节日: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等。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5.钟鼓之乐:编钟 湖北随州2 .铜、锡、铅的合金。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三星堆文化: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史料分析

史料分析题是一种提供材料,提出问题,通过分析与提炼进行论证的题型,具有考查阅读、分析、知识迁移等能力的功能,是近几年历史测试中出现的一个新题型,正类似于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阅读理解题。

解答此类问题时,一般方法是先读懂材料,阅读材料时要捕捉文中信息,所谓信息是指材料中包含或隐藏的时间、地点、提示语、人物、引文出处等,充分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断每段材料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准确地理解材料,把材料和教材相结合,也就是把材料反映的内容定位于历史的某个阶段。每一段材料都会与教材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相联系。其次,读懂材料后应知道材料所反映的是教材中的哪一部分内容或历史长河中的哪一阶段历史,这样运用平时所学的知识、观点去分析材料,把材料和教材的内容结合起来,就有助于理解材料,更好地总结答案。最后,审准提问,总结答案,根据材料的设问要求,概括材料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后回答,回答要紧扣题意。

另一种解法,首先分析问题,打破传统的先阅读材料后看问题的做法。以前做题学生往往先阅读材料,如果材料较难理解又无明显提示,便茫然不知所云,尤其是古文,更是很难读懂。但若先看问题,掌握了问题所提供的有关信息,这样可以在看材料前就已获知材料的某些信息了,如时间、人物、事件或某个特殊阶段的历史等,就有助于理解材料。其次,带着问题阅读分析材料。因为在分析问题时已大致了解材料的一些信息,因此读起来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因为先知道了问题,所以在阅读材料时便会有意识地去找答案,这样省时、省力。所以先看问题,再看材料,既有助于理解材料也有助于组织答案。

总之史料分析分三步①阅读时捕捉文中信息。②把材料与教材相结合。③审准提问,总结答案。

    156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