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
许多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有好的记忆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地点: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
3、经过:日本炸毁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袭击中国军队。
4、结果:东北失陷
5、影响: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6、国共两党的态度:
国民党:不抵抗。导致东北三省沦陷。
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时间:1935年12月9日
2、原因:日本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3、发起者,参与者:北平学生。
4、口号:“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5、性质:爱国救亡运动
6、影响: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4、目的:逼蒋抗日
5、西安事变中的中国共产党: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以民族、人民的利益为重)。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
6、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7、意义:(1)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2)十年内战基本结束。(1927-1936)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初二历史复习方法
一、学会听课
用新的方式听老师复习阶段的辅导课。复习阶段听老师讲课,听什么?听思路,听提炼,听挖掘,听补充、听小结,听解题方法的指导。听课过程中,一有所得,当即记于课本天头地脚处,以供备忘,正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二、学会课后自己整理教材
在历史能力测试中,分成两个部分:一是闭卷的选择题;一是开卷的材料分析题。主要考察同学对历史史实的认知和迁移以及运用基本的历史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千变万化的能力测试题都离不开考察你对教材的认识。所以,要以不变应万变,抓住教材为本。在整理教材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方面:
(1)知识主干化。在知识结构的框架下,记住其中的主干知识,不要孤立的记忆它。所谓的主干知识,是指按课标要求掌握的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内容和影响(或作用)。表现在课文中,即是每一课子目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不多,记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并能由此而链接更多的知识点,提高对知识的积累量,进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效力,以及准确性。这部分往往会在闭卷的选择题部分来考察。
(2)知识线索化。在对每一单元知识结构整理的基础上,联系比较上一单元和下一单元的知识,整理出本册书的知识线索,这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在知识线索下,加强对知识因果关系的理解,有的事件是一因多果,有的是多因一果,有的是一因多果等等,注意全面、辨证、多角度地分析。并要注意这些历史对今天社会建设中的启示。这类知识一般在开卷部分以材料为载体多重设问来体现。有的同学往往认为历史考试中有很大部分是开卷的,所以没必要抓教材,殊不知,在考试中时间紧,如果对教材没整体认识和熟悉,根本没法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测内容。因此,教材知识的线索化这个环节尤其重要。
(3)注意教材中的插图、文献材料和注释和课文中补充的小字。课文中的插图:可以用来加深对课文中相关知识的理解。首先,要善于观察,抓住其中隐含的历史信息。其次,掌握一些识图的技巧,如,注意地形图中的图示含义、线条的走向和古今地名国名的变化;了解人物图中的神态;发现景物图中的细节和特征等。文献材料:一般在课文中用黑体字表现,它是史实来源的第一手材料或第二手材料,学习时,注意其出处,联系课文相关内容,解读其中语句的含义,这样能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论从史出、史证结合的学习方法。小字部分往往容易在检测中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的归纳和知识迁移能力。这个环节的培养有利于我们在考场上把没见过的材料与我们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
三、注意历史复习中的记忆方法。
许多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有好的记忆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知识的记忆法很多,最常用最有效的记忆方法有以下几种:浓缩记忆法、图示记忆法、数字归纳记忆法、联想比较记忆法。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