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七下册历史教案

小黄 1172分享

历史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大家往往会发现很难把所学的知识都一一记住,甚至记了几遍后,隔了不久便会遗忘。下面是小偏整理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七下册历史教案,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七下册历史教案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基本史实,掌握清政府在台湾建制的概况;掌握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措施及其意义;识记清朝巩固西北边疆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措施;知道清朝前期疆域的特点,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本质特征和历史脉络走向的能力,注重把握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叛乱等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那些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贡献力量的人物,是值得我们歌颂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达、班禅和驻藏大臣以及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历史,那么大家能不能把我们国家历史上所经历的朝代一一列举出来呢?在这里,为了方便大家记忆,我给大家介绍这首“朝代更替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今天,我们就要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让我们走进清朝,探寻它对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的贡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教师简单讲述:清朝对全国的统治的确立。

(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清军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为加强统治,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上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目标导学二:台湾的回归和国家的统一

1.教师简单讲述:明末台湾的基本情况。

(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2.学生抢答:郑成功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答案提示:1662年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

3.提出问题:收复台湾有何影响?如何评价郑成功?

答案提示:(1)影响: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2)评价: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4.史料解读。

材料一:东南海岛台湾被郑经占据,郑氏本以恢复明室为号召,但自从永历帝和郑成功死后,失去了号召力和政治领导,郑氏集团内叔侄兄弟失和,内讧不息,已蜕变成失去政治目标的海上武装。

材料二:台湾地处大海中,波涛万顷,作战需赖水师,满族将士娴习马步,而不习水战,必须另选将帅,训练士卒。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推荐施琅可当此重任。

施琅,福建晋江人,有勇略。早年为郑芝龙(编者注:郑芝龙为郑成功之父)部下,后随芝龙降清。郑成功将其父子兄侄一门杀害,结下深仇。施琅在福建与郑氏作战多年,了解台湾情况,熟悉水师机宜及海上风涛之变幻。他一贯主张攻取台湾,但因曾是郑氏部属,清廷并不信任他,把他安置在北京居住,投闲十三年。康熙决定起用施琅,授福建水师提督。福建总督姚启圣只管后勤供应,与施琅和衷共济,保证了施琅出征的粮食和物资供应。

5.结合材料一和课本知识说说康熙收复台湾前的状况。答案提示:被郑氏占据;郑氏集团内部出现内讧;失去了政治目标和号召力;变成了海上武装集团。

6.结合材料二和课本知识说说康熙能够收复台湾的原因。

答案提示:一是康熙个人的魄力,二是选将得其人;三是后勤工作保障有力。

7.结合课本说说收复台湾的概况。

答案提示: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8.结合课本知识分组讨论:清朝在收复台湾后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

答案提示:(1)措施: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2)影响: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9.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史实。

答案提示:(1)三国:孙权派大将卫温到达夷洲。(2)隋:隋炀帝三次派人去琉球。(3)元: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4)明清: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后台湾正式建省。

目标导学三:加强对西藏的统治

1.史料解读。

材料一: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处北纬26°50′至36°53′,东经78°25′至99°06′之间,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全区面积120.2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新疆。2014年末常住人口约317.55万人。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一讨论西藏的重要性。

答案提示:(1)面积广大。(2)资源丰富。(3)战略位置重要。

3.学生分组讨论清政府对西藏管辖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1)册封:顺治帝赐予五世喇嘛金册、金印和喇嘛”的封号;康熙册封格鲁派另一位宗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2)建制: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1751年,清朝在西藏设立噶厦;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目标导学四:巩固西北边疆

1.教师简单讲述: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的基本情况。

(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2.史料解读。

材料一:1757年,大、小和卓诱杀清朝将领,小和卓自立为巴图尔汗,发动叛乱。1758年,乾隆帝派清军进入南疆平叛。起初,清军出师不利。但由于大、小和卓残酷地压迫维吾尔族人民,“兵饷、徭役繁兴,供给稍迟,家立破;及出亡(兵败逃亡),又尽其赀以行,民脂殆竭”。人民不堪其苦,纷纷逃亡,小和卓亲自屠杀逃亡的士卒,也不能禁。在南疆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终于粉碎了这次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

材料二:

3.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简要概括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情况。

(乾隆时,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

4.读课本,学生抢答平定叛乱后采取的巩固措施。

答案提示:(1)设置伊犁将军。(2)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

5.学生根据教材回答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概况。

答案提示:1771年,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的领导下,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目标导学五:雅克萨之战

1.教师讲述:雅克萨之战的背景。

(17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2.图片展示。

3.学生根据图片和教材说出雅克萨之战的结果。

答案提示:(1)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2)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目标导学六:清朝的疆域

读图,学生抢答清朝疆域的界标。

三、课堂总结

在清朝统一政权下,我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包括满、蒙、回、藏、维吾尔等五十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得到开发,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基本奠定了今天的民族格局。清朝疆域的统一和巩固不是靠某个人创造的,而是清朝五十多个民族的共同努力,每一个民族都对祖国历史的缔造作出了贡献。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清朝前期通过反抗外来侵略,平定少数民族上层叛乱,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从而奠定了我们现在的民族格局和版图格局。中华民族是各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今天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言行。

学好历史的方法

历史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大家往往会发现很难把所学的知识都一一记住,甚至记了几遍后,隔了不久便会遗忘。其实,想要把历史知识记住,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学习古代史,可分解为政治特征、经济特征、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块进行记忆。而对于世界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则要注重理解,因为许多历史事件是相互交织、脉脉相承的,这样就组成了一个较庞大的记忆网络,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这就需要理解的帮助,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就较容易将此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清楚。

对于历史科的复习,由于个人情况不同,侧重点也会有差异。我个人认为,考前应注重书本和笔记上的基础知识,因为30题选择题占据半壁江山,而选择题往往是一些基础知识。对于材料题,是需要靠平时积累的,如老师要求我们每星期三题,就算真的不想做,也应该把材料阅读后,对照一下答案,对材料有一个大概印象,因为材料题往往会涉及到我们没有接触过或书本没有详细说明的问题,做材料题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大家都知道,历史是一个不需要很高思维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维的严谨,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能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只要树立信心,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那么在高考考场上就无往不利了。

一、产生兴趣

对历史科有兴趣,成绩自然好起来。如何对历史科产生兴趣呢?

首先,历史事件和我们们息息相关。例如:香港的一九九七问题和1842、1860及1898年的中英条约有关;今天南斯拉夫的内战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关系密切。所以,只要留意时事并探本寻源,定能巩固书本上的知识。

其次,明白历史的用处。历史可以训练思考和分析能力,使人具备求真和讲证据及逻辑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历史对做人处世帮助很大,退可以励志,进可以建功立业----英国著名首相邱吉尔是历史学家,已故港督尤德也是专攻历史的。因此,各位不要因为修读文科,尤其是历史科而感到自卑。反而要努力学好这门学科,在学业上、个人修养上和识见土、及前途上下苦功。

二、历史事件的要素和阅读及记诵技巧

历史事件的要素有四: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而事情则包括原因、经过和结果。

(1)时间有先后,你只要把大事年表里的重要事件多看几遍,自然记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确知其发生年分(如维也纳会议是1814-15年,辛亥革命是l911年),其它只须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后次序(如维也纳会议先於凡尔赛会议),便可以了。

(2)地点有东西南北,你只须认识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对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结合,确认各国今天的政治地图,特别是欧洲和中日的国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条约规定的领土转变也应紧记。

(3)人物是构成历史事件的主角。不过,会考要求并不太高,我们祗要熟记重要的历史人物便可以应付考试了。如自强运动的曾、左、李.恭亲王、慈禧太后是必须熟记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冯桂芬则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则一律不记。不同历史人物的生存时代和事迹也应知其大概,才不会张冠李戴。

(4)事件由时地人三项元素构成。明白了上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自能对重要史事了如指掌。历史事件的相关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课题的次序;次念某课题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19年中国的大事包括自强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瓜分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事件.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然后记诵某事件的其它重大情节,如自强运动分为三阶段,辛亥革命分为兴中会和同盟会两个时期。至於枝节琐事,似非会考的重点。

(5)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方面。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为例:政治方面包括中英的政制不同、司法制度的差异;经济层面有工业和农业经济的不同、公行制度.贸易不平衡、鸦片贸易;社会因素如英国工商业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文化方面如中国中心主义与英国自由思想的分歧,个人责任与集体负责制的冲突;特殊事件包括林则徐销鸦片.林维喜事件。若能紧记这些重大事情,则对鸦片战争的背景有清析的概念了。总之,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等五方面的公式套在任何历史事件中,即可事半功倍。

(6)因果关系应建立於史实和逻辑上。因先於果,果后於因,两者要合乎情理。从这一角度看,不应把历史事件孤立来看,如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导致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但此后法德关系恶化,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则割地是因,而大战是果了。因此,假如能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举一反三,则事件的因果关系了如指掌,而学习亦事半功倍了。

(7)事件的经过祗须记重大事件,如意大利的统一运动略知1820.1830和1848革命,加富尔的改革和外交,马志尼的思想及加里波的的贡献便可以了。因近年会考并不强调背诵史实,故你只须知道最重要的史实便行了。

(8)近年考试强调分析,也会要求考生就历史学家对同一史事的不同观点作出评论。初学者往往被矛盾的史论迷惑,不知信那一学说;同时对历史解释的客观性产生怀疑。我的建议是:首先明白一种解释分析其长短处;但同时却抱著怀疑批判的精神,把它和相反的意见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9)和其它科目一样,只要课前预习,把不明白的地方记下;上课留心听讲,不明之处,向老师请教;课后温习,整理笔记,把重点记熟;多读、多思考、多写、多做模拟试题(在法定时间内完成);考试前重温重点;考试时冷静选题和作答-----能够做到上述各点,自可获得好成绩。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七下册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大全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大全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七下册历史教案 - 5068儿童网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七下册历史教案 - 5068儿童网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七下册历史教案 - 5068儿童网

初中下册历史教案大全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七下册历史教案 - 5068儿童网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优秀范文2020 - 5068儿童网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回顾点2021 - 5068儿童网

    精华图文

    263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