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九上语文教案2021

小黄 1172分享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孤独”的认识,有的学生很积极,有的消极因素较多。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写作《孤独之旅》九上语文教案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孤独之旅》九上语文教案202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一句歌词导入,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自主快速阅读,整体感知内容;通过老师点拨、分组讨论的方法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建设开放的课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品情感碰撞,平等的对话与合作交流探究,拓展师生生命成长的阅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开阔视野,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

分析本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

三、教学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教科书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本文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熟悉课文内容。)

(一)一句歌词导入:

同学们,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你们能领略到其中的滋味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你们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圈点勾画主要信息。

2、小组讨论,理清故事情节。

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3、小说的三要素(自主、合作,师生交流)

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三)跳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1、根据故事情节,概括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体味有关的心理描写的词句。(边找边读,边读边找,合作探究,师生交流)

总结:茫然、恐惧(出发时)——害怕、胆怯(到达芦荡时)——感到孤独(芦荡安顿后)——不再忽然地恐慌(住段时间后)——坚强(雨后天晴)

孤独之旅”是成长之旅。

2、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小组讨论,发言)

明确:原来幼稚、软弱,后来坚强、勇敢、不怕困难、有责任心。

(四)精读课文,找出体现“孤独”的词句,理解主题(圈点勾画,小组讨论发言,师生交流)

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

已无一户人家惟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就是孤独

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

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文题“孤独”的含义:

1、杜小康与父亲一起远离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

2、杜小康心灵成长的过程。

主题:

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意思相近,表达通顺即可)

(五)快速浏览,体味环境(圈点勾画,小组合作找出并选代表发言)

鸭群、芦苇荡、暴风雨

作用:渲染孤独气氛,烘托人物孤独害怕的心理,增强美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学气息。

(六)品味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自主合作,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踊跃发言)

如:“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细节描写)

(七)研读课文,联系生活,点击自己(各抒己见,畅谈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你孤独时的情景和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摘抄文中精彩句段,积累语言。

2、小练笔: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芦荡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风雨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孤独之旅》时,紧扣新课标指出的“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入手,过程中采取方式方法引导他们的情感、思维积极活动。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目标中,给予适时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孤独”的认识,有的学生很积极,有的消极因素较多。我帮助他们认识成长犹如“蚕蛹蜕变为蝶”,“凤凰涅槃”,要经受住痛苦的磨练后才能见到彩虹。不仅杜小康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1、“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教学中就应注重感知、理解、联想与想象、欣赏和评价的规律。我合理设置目标坡度,目标要有拓展性。合理安排师生、生生与文本的互动。以默读、跳读、精读、研读为手段,感受语文教学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来解决问题,在探究中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3、我在教学中,一以贯之地紧扣小说的三个要素,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鸭群、芦荡、暴风雨)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我设计了“联系生活,点击自己”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大自然对话,与小说中人物对话,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有关语文中考复习指导方法推荐:

一、组织利用好系统的复习资料

考前复习的第一步应先对语文复习材料分类进行适当整理。可在以前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综合与归纳,使复习内容更系统化,使知识更进一步“浓缩”。

二、复习既要有重点又要全面

复习要把握重点和方向。并非指非重点的内容就可以不复习。如果复习的内容只有重点而没有其他,那本身也就无所谓重点与非重点了。

有的同学不愿意多下工夫,总想找点什么窍门少复习一点。自认为不重要的就不复习,而自己的主观猜测又往往与考试的重点不相吻合。凭小聪明应付考试,抱着投机取巧的思想参加考试,只能是自己骗自己,贻害无穷。

三、注重考前的强化记忆

考前复习时要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对于一些准确性要求较高的记忆材料,考前不进行强化记忆,是不会有清晰而准确的印象的。而这些材料恰恰是应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抓好考前复习,临考时自己就会有一种胸有成竹的感觉,它不仅为应试答题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消除考前精神上的焦虑,确保考试中最佳发挥。因此要想考场上取得优异成绩。请先从备考复习抓起。

    26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