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人口八上地理教案2021

小黄 1172分享

一边听课一边把学习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圈点下来。如:学到地中海沿岸是冬季多雨,那么,地中海在什么地方?一定要在地图上找到并落实下来。下面是小偏整理的第二节人口八上地理教案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第二节人口八上地理教案202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阅读和绘制我国人口增线长曲线图,并分析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

2、分析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基本国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对我国辽阔的疆域的学习,使我们真正认识了地大物博的祖国。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还繁衍生息着众多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众多的人口。

二、展示目标

三、预习交流

1、2010年第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亿,占世界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的国家。

2、为了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

四、小组探究

利用下图表提供我国人口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

(年)

人口

(亿)

1949

5.4

1953

5.9

1956

6.3

1964

7.1

1974

9.1

1982

10.3

1990

11.4

1995

12.1

2000

12.95

1、绘制我国人口增长曲线。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原因是什么?

3、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

五、当堂检测

1、下列省区中人口超过9000万的是()

A、山西省B、广东省C、河南省D、江苏省

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速度上升快

B、人口开始减少

C、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在减少

D、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在增加

4、小杰想通过某网站购买几本书,他在收货地址中应依次写清楚自己

所在的()

A、省、县、村、学校B、省、县、乡、学校

C、市、乡、村、学校D、县、乡、村、学校

5、在中央电视台2005年春节晚会上,全国各地送来了17副春联,其中一幅春联:“上联: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下联:苍松雪岭,沃野龙江豆谷香”,这幅春联对应的两个省区是()

A、宁夏北京B、内蒙古黑龙江

C、云南吉林D、青海福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分析人口分布的规律。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人口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回忆我们中国有多少人口呢?这众多的人口在我国又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人口分布。

二、展示目标

三、预习交流

1、人口密度是指。

2、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我国总人口数为,总面积为,其平均人口密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为。

3、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人口分布,如果以从到一线为界,则部人口稠密,部人口稀疏。

四、小组探究

1、比较并计算下列各国家的人口密度。

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

美国

面积(万平方千米

1707

998

960

936

人口(亿人)

1.42

0.34

13.40

2.44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143

人口密度排名

摩纳哥15790人/平方公里,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国土面积仅1.98平方公里)

新加坡平均每平方千米可达4400多人,是亚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毛里求斯,面积2040平方公里。人口110万。人口密度为550人/平方公里。是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美洲最大的是百慕大。

孟加拉国是世界上人口在1亿人以上的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2、我国上海人口密度约为3630人/平方公里,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级行政区,另外,我国人口密度在600人/平方公里以上的的省级行政区除港、澳、台外,还有北京、天津、,,,,,等省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是西藏,人口密度大约为2.1人/平方公里,另外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公里以下的省级行政区还有省。人口密度在100人/平方公里以下的有,,,,等省级行政区。

3、试分析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

东部地势平坦,耕地多,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生产粮食多,加上交通便利,工业发展迅速,经济发达,城镇多,所以聚居大量的人口。

西北内陆地区自然条件差,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耕地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因而人口稀少。

五、当堂检测

基础训练6-7页。

计算地理区时的巧妙方法

首先我们要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1.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一般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的地点要比西边的地点的时刻早。

2.地球作为一个近似的球体(360度)每24小时自转一周。即1小时转过经度15度,那么每隔15度就划1个时区。国际上规定,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度到东经7.5度,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度,合为一个时区。

3.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整一个小时。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

4.分清一天24小时的时间表示方法:

凌晨、上午用0:00~12:00点表示,

下午、晚上用13:00~24:00点表示。

5.区时计算用东”加”西”减”法。

当理解以上几个问题后:

不同时区的区时计算参照以下方法进行:

(一)知道“西”求“东”,用西的时间“加”上东和西相隔的时区即可,但有两种情况:

1.如果两数之和在0:00~24:00之间,那么该数即为所求地的时间,并且日期不变。

例如:

已知:A:东四区为3月24日,下午15:00点;

求:B:东九区的区时。(3月24日晚上20:00点)

解:A和B两地相隔5个时区,即两地相差5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东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15:00)“+”相隔时区(5),即15:00+5=20:00点。由于两数相加之和(20:00)在(0:00~24:00)间,故B地的日期不变,同样为3月24日。

2.如果两数之和大于24:00,那么所求地的日期首先增加一天,时间为:两数之和减去24的差。例如:

已知:A:西九区为3月24日,上午9:00点;

求:B:东八区的区时。(3月25日凌晨2:00点)

解:A和B两地相隔17个时区,即两地相差17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东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9:00)“+”相隔时区(17),即9:00+17=26:00点。由于两数相加之和(26:00)大于(24:00),故B地的日期首先增加一天,即为3月25日;时间为:26:00-24:00=2:00,即凌晨2:00。

(二)知道“东”求“西”,用东的时间“减”去东和西相隔的时区即可,同样有两种情况:

1.如果两数之差在0:00~24:00之间,那么该数即为所求地的时间,并且日期不变。

例如:

已知:A:东三区为3月5日,晚上19:00点;

求:B:西四区的区时。(3月5日上午12:00点)

解:A和B两地相隔7个时区,即两地相差7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西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19:00)“-”相隔时区(5),即19:00-7=12:00点。由于两数之差(12:00)在(0:00~24:00)间,故B地的日期不变,同样为3月5日。

2.如果两数之差为一个负数,那么所求地的日期首先减少一天,时间应为:两数之差加24的和。

例如:

已知:A:东八区为3月5日,下午13:00点;

求:B:西十区的区时。(3月4日晚上19:00点)

解:A和B两地相隔18个时区,即两地相差18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西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13:00)“-”相邻时区(18),即13:00-18=-5:00点,由于两数之差(-5:00)为一个负数,故B地的日期首先减少一天,即为3月4日;时间为:-5:00+24:00=19:00,即晚上19:00。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所求区时稍有难度的是:两数之和大于24:00和两数之差为一个负数的情况,只要实践中多练习,我们便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应用哦


第二节人口八上地理教案2021相关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口与人种》教案2021 - 5068儿童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202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2021 - 5068儿童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2021 - 5068儿童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图的阅读》教案2021 - 5068儿童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2021 - 5068儿童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多变的天气》教案2021 - 5068儿童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2021 - 5068儿童网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位置和范围》教案2021 - 5068儿童网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2021 - 5068儿童网

    精华图文

    26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