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九上化学教案2021年
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加强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九上化学教案2021年,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九上化学教案2021年
一、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CO2性质,CO2的用途,CO2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CO的物理性质,CO的化学性质。
(二)能力培养点
1.学会制取CO2,并探究CO2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以讨论形式提出“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CO)中掺入微量难闻气味的气体?发生煤气泄漏应该怎么办?”等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1.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加强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2.通过教材中的“调查与研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活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CO2的化学性质;CO的化学性质。
难点:CO2与水、石灰水的反应。CO还原CuO分析。
疑点:CO2是否不能支持任何物质的燃烧?CO的毒性能否说成是CO的化学性质?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探究法
思路:(1)关于CO2的性质教学,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之中讨论确定的装置来制取CO2,并利用收集到的CO2去探究它的性质——不支持燃烧和与水发生反应,同时联系学生已有知识,介绍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2)关于温室效应的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课前——教师布置教材中的“调查与研究”;课上——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讨论;课后——同学设计制作黑板报、宣传栏等,或撰写关于温室效应的小论文等。(3)介绍CO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4)CO的毒性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可以在教材中讨论的基础上作以下扩展①煤气中毒的生理过程怎样?②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③有人用煤火取暖,又担心煤气中毒,临睡前在煤炉上和地上放两大盆冷水,这样做能预防煤气中毒吗?(5)教学过程中要贯穿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谈谈二氧化碳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与害处。
2.课前热身
(1)收集近几年关于全球变暖的信息、报道等资料,归纳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2)如何来检验CO2?
(3)CO2为可以用来灭火?你还知道CO2具有哪些用途?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本节课主要介绍CO2的性质及其用途,以及对温室效应的认识,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四边互动
互动1
[实验6—4]将CO2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并分析
明确
现象 | 阶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后熄灭 |
分析 | 1.CO2密度比空气大。2.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互动2
[实验6—5]CO2的溶解性实验
明确
现象 | 塑料瓶瘪了 |
分析 | CO2能溶于水 |
根据实验6—4和6—5得出:
颜色 | 状态 | 密度(与空气比较) | 溶解性 | 是否支持燃烧 | |
CO2 | 无 | 气体 | 比空气大 | 能溶 | 不支持燃烧 |
结论:CO2能溶于水,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多
互动3
师:CO2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实验6—6]见图6—15观察四朵花的现象并分析
Ⅰ | Ⅱ | Ⅲ | Ⅳ | |
现象 | 变红 | 不变 | 不变 | 变红 |
分析 | 醋酸显酸性 | 水不显酸性 | CO2不显酸性 | 显酸性 |
结论:CO2与水反应生成H2CO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互动4
CO2+H2O====H2CO3,H2CO3稳定吗?
明确不稳定,容易分解成CO2和H2O
H2CO3=====H2O+CO2↑
互动5
加热碳酸时有何现象发生?
明确CO2从溶液中逸出,所以红色石蕊试液又变成紫色。
互动6
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什么原因呢?
明确是因为CO2与Ca(OH)2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的缘故。
CO2+Ca(OH)2====CaCO3↓+H2O
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CO2。
互动7
师:在一定条件下,CO2气体会变成固体,固体CO2叫“干冰”,干冰升华时是吸热还是放热?
明确人工降雨、致冷剂、制汽水、灭火、光合作用,气体肥料、化工产品的原料等。
互动8
师:空气中的CO2会因人和动植物呼吸、煤等燃料的燃烧剧增多吗?
生:不会,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
明确空气中CO2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互动9
“温室效应”怎样产生的?
明确近几年来,由于人类消耗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大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大气中CO2能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样,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
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CO2外,还有臭氧(O3)甲烷(CH4)、氟氯化烷等。
互动10
全球变暖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明确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以及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采取如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学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措施可有效防止温室效应。
4.达标反馈
(1)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是(C)
A.用石墨做铅笔芯B.用大理石做装饰品
C.用液态氢做高能燃料D.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2)植物呼吸作用放出的气体是(C)
A.O2B.COC.NO2D.N2
(3)去年夏季我国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下列气体中,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关的是(B)A.SO2B.CO2C.NO2D.NO
(4)CO2能用于灭火,主要是因为(D)
A.CO2与燃烧物发生化学反应
B.CO2溶于水可生成碳酸
C.CO2属于非金属氧化物
D.CO2的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情况下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5)在农业生产中,大棚种植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下列物质可作大棚种植中常用肥料的是(A)
A.二氧化碳B.尿素C.碳酸钙D.硫酸铜
(6)春兰空调的广告词是这样说的“科学家预言,地球将愈来愈热,只要您拥有春兰空调,春天将永远伴随着您。”这里所说的地球愈来愈热是由于温室效应造成的,引起这种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此外还有O3、CH4、氟氯代烷等气体。
(7)长期存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常常有一层不溶于水的白色物质,该物质是CaCO3(填化学式),形成这种物质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欲将这种物质洗掉,通常加入的试剂是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8)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控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
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将O2释放到大气中。
②科学家采取“组合转化”技术,将CO2和H2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请在括号中填写化工原料的化学式。
2CO2+6H2===1(C2H4)+4H2O
③为了减缓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abc(填序号)
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
b.限制(或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c.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①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能与水反应②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CO2③温室效应及防止温室效应增强应采取的措施。
(2)方法归纳:通过学生对现有知识探讨有关结论,兴趣大,范围广,学得牢。
(二)拓展延伸
1.链接生活
链接1:将两盆花,一盆用白炽灯泡昼夜照明,一盆放在黑暗处,观察花的长势。
链接2:将一小昆虫放入装满CO2的瓶中,观察其活动。
2.实践探索
(1)实践活动
走访大棚蔬菜专业户;上网查阅有关温室效应的资料。
(2)巩固练习
课本P1194、6、7、8
(三)板书设计
CO2的性质和用途
一、CO2物理性质
二、CO2的化学性质
1.CO2能与水反应生成H2CO3CO2+H2O====H2CO3
2.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此反应用于检验CO2)
3.CO2不能支持燃烧
三、CO2的用途
“干冰“作致冷剂、人工降雨,制汽水,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室里的肥料
四、温室效应
第2课时
(一)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列举煤气中毒事件,对CO有初步的认识。
2.课前热身
(1)你注意过煤炉里煤层上方蓝色炎焰吗?你知道是哪种物质在燃烧吗?
(2)有人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本节课主要讲述CO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通过实验的探究以及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探究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
(2)四边互动
互动1
[实验6—7]观察贮气瓶内CO的颜色、气体和状态
明确C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在贮气瓶的导管口点火,可观察火焰的颜色为蓝色火焰。
互动2
师:把一个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有何现象发生?
生:变浑浊。
明确CO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CO+O2=====2CO2
煤炉里煤层上方火焰的颜色为蓝色也是CO燃烧。
CO是许多气体燃料如水煤气、煤气的主要成分。
[实验6—8]观察血液颜色的变化。血液由深红色变成鲜红色,这是因为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明确CO有剧毒!
互动3
冬天用煤火取暖时一定要注意什么?
明确一定要装烟囱,并要注意室内通风,防止CO中毒。
互动4
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CO)中掺入微量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
明确因为CO无色、无味、容易使入中毒,掺入难闻气味的气体后,可防止煤气大量泄露。如发生泄漏,应立即打开门窗,关闭阀门,严禁烟火等。
互动5
[实验6—9]CO还原氧化铜,为什么实验时,选通入CO,后加热?
明确通入CO赶走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爆炸。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
现象 | 黑色固体变成 |
分析 | CO夺取了CuO中的氧 |
结论:CO和木炭一样具有还原性,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生成CO2
CO+CuO====Cu+CO2
互动6
如何处理尾气?
明确将尾气烧掉或收集起来.
互动7
CO有何用途?
明确①可用于冶金工业,例如CO冶炼生铁②CO作为燃料
4.达标反馈
(1)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A)
A.都可用碳和氧气反应得到B.都具有毒性
C.都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D.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一氧化碳和氢气(B)
A.都是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B.在加热条件下都具有还原性
C.难溶于水,密度都比空气大D.在空气中点燃,火焰都呈淡蓝色
(3)一定量的CO2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xgCaCO3沉淀,若先将CO2通过下列变化CO2→CO→CO2,再将得到的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得ygCaCO3沉淀,则x与y的关系是(D)
A.x=2yB.x=yC.x=1/3yD.2x=y
(4)现有H2、CO、CO2三种气体,请从不同角度指出任一气体与另两种气体不同之处。(略)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①CO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CO能够燃烧,具有还原性和毒性
③CO能作燃料,冶炼生铁
(2)方法归纳:调查与研究是获得理性知识的最好方法,我们在平时要多注意引导学生去调查,去研究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二)拓展延伸
1.链接生活
链接1:改造家用煤炉,采用二次通风,可减少CO的产生。
链接2:将一只小白鼠放入装有CO的集气瓶中,待死后观察其血液颜色。
2.实践活动
汽车尾车是城市空气污染源的主要因素之一,请调查一下,你所在的城市汽车有多少是环保合格汽车。
(2)巩固练习
课本P1191、2、5
(三)板书设计
(1)CO的物理性质
(2)CO的化学性质
①CO的可燃性:2CO+O2=====2CO2
②CO的还原性:CO+CuO=====Cu+CO2(现象:黑色变为红色,生成一种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CO的毒性:与血红蛋白结合
(3)CO的用途:3CO+Fe2O3=====2Fe+3CO2
本课题小结:请同学们填写下表: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比较:
对此物 项目 | CO2(有反应的写方程式)
| CO(有反应的写方程式)
| 备注
| |
物理性质 | ||||
化 学 性 质 | 跟水反应 | |||
跟石灰水反应 | ||||
可燃性
| 验纯 点燃 | |||
还原性 | ||||
氧化性 | CO2 +C高温2CO | 无 | ||
毒性 | 不供呼吸,空气中含量超 10%能使人死亡,无毒 | 有剧毒、空气中1%也会死亡 |
怎样复习好初中化学计算
一、明确范围,做到心中有数
初中化学计算虽然内容多、题型广,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大部分。
1.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化学式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式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或含一定质量某元素的化合物的质量;不纯物质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2.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知某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已知某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有关混合物(杂质不参加反应)的计算;涉及气体体积的计算。
3.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结合溶解度的计算;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有关溶液混合的计算;与化学式相结合的计算;与化学反应相结合的计算。
4.综合计算(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液之间的综合计算)。
二、抓住核心,做到有理可依
部分同学不能正确解答化学计算题的主要原因是混淆了化学计算与数学计算的区别,实际上,化学计算并不是纯粹的数学计算,它主要是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原理和化学定律的具体运用,对物质间相互反应规律及定律关系的理解和应用。只要抓住这一核心,化学计算题便会迎刃而解,因为化学计算中的数学运算往往是比较简单的。因此,在复习时,要切实抓住有关概念、定律和原理,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及应用范围,为化学计算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三、掌握程序,做到解题规范
虽然计算题种类繁多,题型多样,但解答计算题的程序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有以下四步。
1.审题:就是弄清题目内容,审清题目中所给的图像,表格的含义,从中提取出有效信息,理清题中涉及的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这是解题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2.析题:就是运用所学的化学概念、化学理论、元素化合物等知识沟通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解题做好准备。这是解题中最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