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九上化学教学设计2021年最新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元素》九上化学教案2021年,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元素》九上化学教案2021年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的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及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同学友好相处的能力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元素的概念。
难点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课件、相关图片
一、导入新课
师:水中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吗?
生:前几节课做实验时用的药品高锰酸钾、过氧化氢都含氧元素。
师: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师: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生: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师: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师: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师: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生: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师: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2.特点
师: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师: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请看下列练习。
师:投影并展示下列练习。
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1)水是由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2个元素。
生:(1)错误。改正: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2)错误。改正: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师:地球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万万种呢?
生:应该不是。
师: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师:放映教材图4-4的放大图。(分析该图并由学生说出从该图中得到的信息)
生:(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师:通过分析可见,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师:那么,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分布情况又怎样呢?
师: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食品、药品的说明,查找其组成元素。
生:(1)阿莫西林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硫。
(2)罗红霉素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
师:很多的资料表明,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物质,均由有限的一百多种元素经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可见,正是这100余种元素组成了我们周围绚丽多彩的世界。
师:请大家结合前面有关分子的知识与本节课有关元素的知识,共同来看下面的讨论。
4.化学反应的实质
师:投影并展示“讨论”。
师:下述化学反应中:
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分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有不同意见者补充说明)
生:上述两个反应,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元素没有发生变化。
师:第一个反应中,反应物是水,由水分子构成;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分别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第二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分别由硫原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生成物是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
在第一个反应中,水中的氧和氧气中的氧同属于氧元素,水中的氢和氢气中的氢同属于氢元素。第二个反应中,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硫中的氧同属于氧元素,硫和二氧化硫中的硫同属于硫元素。
师: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元素并没有发生变化。
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师:前面我们学过物质的构成可用原子表示,现在又知道元素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
用原子表示物质的构成和用元素表示物质的组成有什么区别呢?
生: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原子时只能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请看下列表格:
师:投影并展示下列表格:
师: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
(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师:投影并展示下列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a.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气分子。
b.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
c.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生:a.错误。改正: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元素和汞元素。
b.错误。改正: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错误。改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
宏观→物质→元素→组成
微观→分子→原子→构成
课题3元素
第1课时元素
一、元素
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特点
结论:(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根本区别为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不同,但中子数不一定不相同
(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3.元素的种类
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4.化学反应的实质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均不变
二、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通过前一课题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同类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而不同类原子的根本区别在于核内所含质子数不同,因此,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给元素下一个定义。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学生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同种类的原子,然后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认识清楚化学并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它却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才开设的一门科学,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事化学,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注行样样离不开化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还应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并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元素》九上化学教案2021年相关文章:
★ 写作《学习改写》九上语文教案2021 - 5068儿童网
★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如何读诗》九上教案2021 - 5068儿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