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活的环境生物必修三教学设计2021

小黄 1172分享

从最简单的方向开始——明确自己在学的是生物而不是其他学科,无论是对教材的学习还是做进一步的练习巩固都必须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下面是小偏整理的细胞生活的环境生物必修三教学设计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细胞生活的环境生物必修三教学设计2021

1.描述单细胞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

2.描述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3.概述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其作用,说明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生活在水中的①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2.人体的体液包括②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③细胞内液约占2/3。

3.细胞外液包括④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⑤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人体血浆的主要成分有⑥水、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

2.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⑦接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⑧蛋白质。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2.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⑩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的渗透压越高。

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Na+和Cl-。

4.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1.唾液及尿液属于细胞外液吗?

2.如何理解血液与血浆的不同点?

3.与人体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四大系统是什么?

知识点一:细胞外液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1.请标出下图各部分名称,并用箭头在图中标出其相互间的关系。

2.根据体液组成成分间的相互关系,标出图中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3.观察血液的组成成分,说出血浆和血液之间的关系。

4.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中的成分吗?

5.渗透压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知识点二: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请尝试用文字和箭头完成下面的问题:

(1)人体内细胞是如何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

(2)人体内细胞是如何从外界获得氧气的?

(3)人体内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到体外?

(4)人体内细胞产生的尿素等代谢废物如何排到体外?

2.你能尝试构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吗?请将以下模型补充完整。

例1下列有关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健康人的体液中,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最接近

C.HC、HP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例2下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人体内环境是指图中的(填字母)等部分。

(2)组织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是如何从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中到达组织细胞的?(用图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

(3)组织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系统才能到达各组织细胞。

(4)由此可见,人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这些细胞只有通过才能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1.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都存在于细胞内

B.体液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

D.体液由细胞内液、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几部分构成

2.红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管中的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依次是()。

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3.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由无机盐的含量决定

B.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这与C、P等离子有关

C.人体内的液体均属于体液

D.血浆中水的来源有组织液、血细胞、淋巴,还有消化道吸收

4.肺气肿是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由于吸氧和呼出二氧化碳很困难,造成缺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内积蓄,导致心脏、大脑、肝脏、肾脏、胃肠道等功能受损,尤其对心脏影响最大。下图是某肺气肿患者的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A液为,B液为,C液为,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试用字母与箭头的形式归纳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2)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B液的pH将略有,原因是氧气不足,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同时排出不畅。

(3)胰腺组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必须通过的系统是。

(4)胰腺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

第1单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课时细胞生活的环境

知识体系梳理

单细胞②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③细胞内液④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⑤内环境⑥水、无机盐、蛋白质⑦接近⑧蛋白质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⑩溶质微粒高大高无机盐、蛋白质Na+和Cl-7.35~7.45HC、HP内环境外界环境

基础学习交流

1.唾液及尿液不属于细胞外液。因为唾液和尿液中没有活细胞,即唾液和尿液不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2.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血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

3.与人体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四大系统是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

重点难点探究

知识点一:细胞外液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1.2.A:血浆B:组织液E:体液

3.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主要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4.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并不都是内环境中的成分。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中的成分;血浆蛋白在血浆中,是内环境中的成分。

5.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反过来,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溶液渗透压越低。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知识点二: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1)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2)外界空气→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3)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外界环境。

(4)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泌尿系统(或皮肤)→外界环境。

2.

思维拓展应用

例1A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其理化性质。血浆中没有血红蛋白,含的应该是血浆蛋白;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都相近,但因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故最相近的是组织液和淋巴;剧烈运动后血浆pH仍能维持在7.35~7.45,是因为血浆中存在的HC、HP等对血浆pH的相对稳定起重要作用;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无机盐等,因水是溶剂而不是溶质,故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例2(1)A、B、D(2)C→D→A→E(3)消化系统、循环(4)内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图中A、B、C、D、E依次是组织液、淋巴、红细胞、血浆、组织细胞(细胞内液),其中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属于内环境。组织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氧先通过红细胞膜进入血浆,再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由血浆到达组织液,由组织液经组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运输到达各组织细胞。可见组织细胞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再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体内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基础智能检测

1.C2.C3.D

全新视角拓展

4.(1)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2)降低乳酸CO2(3)循环系统(4)组织液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及相互间的关系。内环境在组成上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部分。血浆存在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在组织间隙,淋巴则存在于淋巴管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如胰腺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不管是氧气、营养物质从外界环境进入胰腺组织细胞,还是胰腺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尿素等代谢废物排出体外,都必须经过循环系统的运输。

思维导图构建

血浆②渗透压③酸碱度(pH)④循环、呼吸⑤单细胞

高中怎么学好生物

从最简单的方向开始——明确自己在学的是生物而不是其他学科,无论是对教材的学习还是做进一步的练习巩固都必须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问题。深层一点来说是结合实际,分析自身的学习能力而设定一个精确的方向。也就是说找出自己哪些地方需要加强基础学习、增加练习量,又有哪个知识点可以增加练习难度、适当拓展学习的。

有了方向,才能不至于在这个名为学习的森林中迷路。

在一个绿草如茵的足球场上,选手正带着球朝着前方——他意识里的正确方向努力跑去。他做得很好,可问题就在这儿了——他拼命地跑,却没发现在这个足球场上没有球门(目标)所以,无论他多努力、多有方向感都只能是徒劳。没有目标的方向注定是一个错误,没有目标的方向将永远失去它原有的价值。

——只有一个解决办法,树立目标,然后把“球”踢到门里面去。不过要注意,目标不可以只有一个,目标要有阶段性。在新课阶段要注意解释记忆和理解老师讲的知识点,在复习阶段要着重整理错题和易错点,梳理知识点体系与脉络。

    266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