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案物理必修一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境,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案物理必修一,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案物理必修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落体运动研究的史实,了解逻辑推理的特色,理解任何猜想和假说都须要有实验验证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实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规律的过程,体会其推理方法的奥妙,同时了解猜想的必要性,感受探究规律的几个必要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了解体会一些科学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史实能培养同学们的意志和科学的方法观,避免盲目和急功近利思想,提高自己的认识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探索过程,明确探索的步骤,同时了解实验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提炼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观念-思考-推理-猜想-验证”是本节的重点思路,也是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参考。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了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无关。这一正确认识却经历了曲折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的史实知识,了解科学家是怎样研究落体运动的。
(二)进行新课
1、历史的错误:关于下落物体快慢
课件展示:《亚氏观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错误的认识呢?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交流体会。得出错误认识的根源:不注意探索事物的本质,思考不求甚解。
2、伽利略的逻辑推理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四段,提出问题:伽利略是怎样论证亚里士多德观点是错误的?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阐述自己的观点。
点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课件展示:《逻辑的力量》
3、猜想与假说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猜想与假说”部分,提出问题:伽利略在研究落体运动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面对这些困难,伽利略是怎样做的?他作出了大胆的科学猜想,猜想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阐述自己的观点。
点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科学的猜想,或者叫假说,这是对事物认识的模型,是对事物认识的基础,是建立概念描述规律的前提。
4、实验验证
教师活动:(陈述)实验验证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任何结论和猜想都必须经过实验验证,否则不成理论。猜想或假说只有通过验证才会成为理论。所谓实验验证就是任何人,在理论条件下去操作都能到得实验结果,它具有任意性,但不是无条件的,实验是在一定条件下的验证,而与实际有区别。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实验验证”部分,提出问题:伽利略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为什么说,伽利略把他的结论外推到90°需要很大勇气?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阐述自己的观点。
点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5、科学的方法
教师活动:物理学的研究很注重方法,物理学习也要注意方法,所谓科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对现象一般观察一提出猜想-运用逻辑推理一实验对推理验证一对猜想进行修证(补充)-推广应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STS”《从伽利略的一生看科学与社会》短文,对自己进行科学人生观教育。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从伽利略对落体的研究上,学习他的观察思考等科学方法,为我们下一步(以后)的探究打下基础,不能盲目,也不能怕困难,要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我们。
(四)实例探究
☆竖直上抛运动的实例分析
【例题】某人在高层楼房的阳台外侧以20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石块,石块运动到离抛出点15m处时,所经历的时间为多少?
(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
分析:石块运动到离抛出点15m处时,石块的位置是在抛出点上方还是在抛出点下方?如果是在抛出点上方的话,是处于上升阶段还是处于下降阶段?
从题意来看,石块抛出后能够上升的最大高度为m>15m。
这样石块运动到离抛出点15m处的位置必定有两个,如图所示,因而所经历的时间必为三个。
分段法:
石块上升到最高点所用的时间为:
2s前石块第一次通过“离抛出点15m处”;2s时石块到达最高点,速度变为零,随后石块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会第二次经过“离抛出点15m处”;当石块落到抛出点下方时,会第三次经过“离抛出点15m处”。这样此题应有三解。
当石块在抛出点上方距抛出点15m处时取向上为正方向,则位移x=+15m,a=-g=-10m/s2,代入公式
t1=1s对应着石块上升时到达“离抛出点15m处”时所用的时间,而t2=3s则对应着从最高点往回落时第二次经过“离抛出点15m处”时所用的时间。
由于石块上升的最大高度H=20m,所以,石块落到抛出点下方“离抛出点15m处”时,自由下落的总高度为HOB=20m+15m=35m,下落此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石块从抛出到第三次经过“离抛出点15m处”时所用的时间为:
课后习题
复习全章内容,准备章节测验。
激发创新潜能
根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突破常规,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寻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是求异思维的本质特征。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境,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一般而言,在已形成的定势思维的基础上,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新奇感,鼓励、启迪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果,从而锤炼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譬如,我在高三物理复习阶段,曾经在课堂上设计了如下问题:已知一辆质量为M的高速列车,正沿着水平直轨道匀速前进,假如最后一节拖车的质量为m,但在中途突然脱节,当司机发现这一意外情况觉时,列车已行驶的路程为L,这个司机立即关闭汽门,撤去牵引力。假设阻力与车重成正比,列车的牵引力恒定不变,试求两部分列车完全静止状态后,两者的距离的多少?此时,以学习小组进行广泛的讨论、分析,有的学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进行解答,但计算步骤太繁杂;有些学生运用动能定理和运动学公式来求解,虽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但是解答过程也是比较复杂;此时,我引导学生用运动的观点来分析,结果大部分学生很快到得出了结论。其实,最末一节拖车脱节时,若司机立即撤去牵引力,则列车的两部分完全停止时,两者的距离为零;列车在行驶L路程的过程中,牵引力做的功可认为完全消耗在列车前部分多走S的距离克服阻力做的功上,由于列车开始做匀速运动F=KMg,因此,KMgL=K(M-m)g•s,s=(ML)/(Mm),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在上述师生互动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实现了创新能力的升华。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案物理必修一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