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讲授新课】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到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等,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阅读课本P98历史纵横)
2.内容
项目内容
农业
(重点)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
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米,产量很低。业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工业方面则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1954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开始扩大企业领导的权利,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52%;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如: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度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重。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3.评价
(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2)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合作探究】1: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知识点梳理】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
2.内容
3.评价
【即时练习】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D.斯大林的逝世
【思路解析】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片面发展重工业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A
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思路解析】掘墓人是指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守墓人是指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答案】C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项目内容
企业管理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1960年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工业产量增长迅速。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5070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为1.4134亿吨,汽车的年产量从62万辆增为196万辆。农畜产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1961—1965年间,谷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3亿吨,肉类为930万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的年平均产量,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工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为324亿美元,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在此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2.结果
(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合作探究】2: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结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
③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知识点梳理】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2.结果
【即时练习】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思路解析】此题用排除法,导致苏联解体的改革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而不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
【答案】D
2.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一次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C.改革使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D.改革给苏联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
【思路解析】第一次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是勃列日涅夫改革,而是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答案】A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1.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且导致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面对困境,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2.内容、问题及影响
内容问题(原因)
经济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作为改革的重点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出现合资企业;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
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合作探究】3: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何异同?
相同:改革经济体制。
不同:
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克服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人民公社制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末能真正深入到经济体制的弊端中。
【合作探究】4: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当中获得的训示
(1)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2)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3)任何经济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都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革适应
讨论题:“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成果(后果)问题
赫鲁晓夫农业一度促进农业发展对原有经济
体制的修补
勃列日涅夫重工业、国防工业成为超级大国
戈尔巴乔夫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苏联剧变并最终解体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苏共领导
【知识点梳理】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问题及影响
【即时练习】
1.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思路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民主社会主义”,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实质上是背离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将改革引向歧途。
【答案】C
2.苏联国旗降下已经17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思路解析】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
【答案】A
四、【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的苏联的经济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改革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当然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保证改革的顺利有序进行。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B.斯大林的鼎力支持
C.玉米成为苏联人民的主要粮食
D.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争加剧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时斯大林已经去世,排除B项。C项是赫鲁晓夫的改革内容。D项苏联、美国的争霸刚开始,到70年代才加剧,可以说是改革的影响。故选A项。
答案A
2.赫鲁晓夫改革最深远的影响是()。
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有所提高
C.赫鲁晓夫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10%以上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原因就是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虽然他的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但在实践上却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冲击,这一举措影响深远。
答案D
3.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
A.1925~1953年B.1954~1964年
C.1965~1982年D.1982~1991年
解析提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国家实力加强”“争夺霸权”说明了军事实力的加强,这与勃列日涅夫重视军事改革有关。A是斯大林时期,B是赫鲁晓夫时期,D是戈尔巴乔夫时期。
答案C
4.“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材料中所说改革的情况是指()。
A.斯大林改革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在以上四个人的改革中,斯大林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仅仅是在经济领域,只有戈尔巴乔夫改革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
答案D
5.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的是()。
A.新经济政策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从根本上变革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时期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
答案D
板书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⑵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⑶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列宁号召:“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斯大林抽着烟斗,严肃地下令:“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勃列日涅夫挥舞着双手说:“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最后,戈尔巴乔夫沉思道:“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于是苏联解体了。
2新知介绍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一)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到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等,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阅读课本P98历史纵横)
(二)内容
(三)评价
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2、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一)内容
(二)结果
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起)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一)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面对困境,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二)内容、问题及影响
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出现合资企业;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
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课后小结
3复习总结和作业布置
复习总结
1.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可归纳为“三、二、一”
2.全面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4.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当中获得的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2)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3)任何经济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都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革适应
课堂练习
1.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D.恢复农民对产品的自主支配权
2.有学者认为:“这个强大国家的命运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苏联这座大厦是建立在不坚固和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其内部结构也有许多缺陷。如果基础被冲毁或削弱,如果承重结构被侵蚀和破坏,那么无论看起来多么坚实和宏伟的建筑都会倒塌,1991年正是发生了这样的剧变。”该学者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A.经济体系尚不完善
B.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C.过于倚重军事力量
D.西方和平演变影响巨大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教师应流畅地进行操作
课件制作完毕,便要在教师的熟练操作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它独到的作用了。这组《中古时代的欧洲》课件,共包括39张幻灯片、三段视频和三段音频,在45分钟的时间里,要将它们一一展现,并且要同教学流程的各环节自然契合,水乳交融,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比如,在从骑士篇过渡到教会篇时,由知识点“西欧庄园”切入,设计了这样的引语:“通常,一个庄园筑有一座城堡,同时,必定建有一座教堂。”紧接着,将课件翻至标题“教会篇”,两三秒后,钟声响起,教师诠释:“庄严肃穆的钟声响彻在西欧广袤的土地上空,一个集神权与政权为一体的国家正向我们走来!”话音刚落,伴随着悠远而浑厚的音乐,寥廓的星系中,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旋转着逐步聚焦在“梵蒂冈”。由此,进入到下一知识点的学习。在短短的数分钟里,教师向学生展现了三张幻灯片,一段音频和一段视频,从容不迫、自然流畅,多媒体课件生动、立体地展现着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师对教材和课件熟练地把握和运用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教材或者课件内容的不熟悉,有些教师会在课堂上不时翻看教材,或者中断多媒体课件的放映以转入“编辑”状态来查看下一张幻灯片的内容,这些行为会使学生们正在进行的思索或感知受到干扰甚至中断,破坏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达成。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相关文章:
★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 5068儿童网
相关文章
-
10-26|《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 -
10-26|《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 -
10-26|《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 -
10-26|《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 -
10-26|《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 -
10-26|《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 -
10-26|《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 -
10-26|《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 -
10-2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 -
10-26|《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