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地理必修二高频考点总结
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城市化地理必修二高频考点总结,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②城市土地租金高。
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推力:吸引人群离开农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 | 特征 | 出现问题 | 发展新趋势 |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
初期阶段 |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 发展中国家 | |
加速阶段 |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 |
后期(成熟)阶段 |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发达国家 |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 起步 时间 | 目前速度 | 城市化水平 | 城市人口比重 | 所处阶段 | 原因 |
发达国家 | 早 (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 趋缓 (停滞) | 高 | 高(70%以上) | 后期成熟阶段 |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
发展中 国家 | 晚 (20世纪中叶) | 速度加快 | 低 | 低(不到40%) |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 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
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早(英国1851年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达到70%以上);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出现在英国)。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出现两类城市化特征:
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远超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又称"虚假城市化',多出现在拉美和非洲;
滞后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多出现于亚洲一些国家:印度、印尼。
3、我国城市化四个阶段:1949-1957上升阶段;1958-1965下降阶段"上山下乡"带来的"逆城市化";1966-1976停滞阶段"";1977年后回升发展阶段。
4、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它出现在城市化中期的加速阶段。
逆城市化是由于人口的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部分城市居民向周边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城镇迁移的现象,结果造成中心区的衰落。它是城市化发展到后期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
现象 | 出现阶段 | 人口流向 | 结果 |
郊区城市化 | 中期加速阶段 | 城市向郊区 | 城市规模大、城市化水平提高 |
逆城市化 | 后期成熟阶段(不是城市衰败) | 城市向乡镇 | 中心区衰落,城市化水平不变 |
再城市化 | 后期复兴阶段 | 郊区向城市 | 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 |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人口转化-增加就业机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2)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推动工业发展-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4)推进科技进步——大城市是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促进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提升;
(5)改变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渗透,全方位影响农村,利于城市与乡村间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
(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3)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为了使城市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
四、城市群与大城市带: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外延伸,几个位置接近的城市相互连接起来,形成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具有世界意义的城市群成为大城市带。
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60°N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及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地区。
五、城市环境污染:
污染类型 | 污染源 | 危害 | 整治措施 | |
环境质量下降 | 大气污染 | 工业企业、家庭炉灶、汽车尾气 | 危害人体健康、污染土壤、破坏水质和生物,腐蚀建筑物 |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绿化隔离带 |
水体污染 |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 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水生生物生长 |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 |
噪声污染 | 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 | >50分贝破坏生活环境,影响人体健康 |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 |
固体废弃物污染 | 工业和居民生活垃圾 | 影响人体健康 |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绿化隔离带 | |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 交通拥堵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紧张,质量低劣;影响环境质量 |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 |
增加就业难度, 扩大失业队伍 |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 造成贫困、内城衰落、社会治安等问题 |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 |
社会问题突出 | 人口过度集中 | 低价昂贵、就业困难、犯罪率高 | 综合整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