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分著名的历史典故
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著名的历史典故你知道哪些?今天小编分享一些有关中国十分著名的历史典故_常见的历史典故大全,希望对你有帮助。
临池学书
【出处】《后汉书・张芝传》。
【释义】临:靠近,挨着;池:砚池;书:书法。指刻苦练一习一书法。
【历史典故】
东汉末年,敦煌酒泉这个地方,出了一个一爱一好书法的少年,名叫张芝。在他家附近有一个池塘,池塘边有一块很大的青石。由于家里贫穷,买不起纸,于是张芝每天早早起来,就以这块大青石为桌子练一习一书法。时间久了,大青石被他磨得平平的。
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白色长罩衫的宽大衣袖可用来练字,便脱一下展平在上面写起字来。写满了一只,又换一只。后来,索一性一连前襟后背也展开弄平当纸来写字。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一件大长外罩衫上密密麻麻都写满了字。他抖着长衫,看着写满的字,很是高兴。他写的是当时流行的“章草”。他对自己练写的字挺满意,但想起要回家吃饭,就发了愁,怎么向父母一交一代呢?他怕父母生气,站在这里竟不敢回家。
他一转身,看见自己家屋旁的大池塘,一下有了主意。他拿着长衫跑到池塘边,把长衫浸在池塘里一搓一洗。结果,字迹倒是看不见了,可是白长衫变成了灰长衫。
他提着灰长衫回到了家,做好了挨训的准备。父母见他的长衫变成了灰色,便问他是怎么回事,张芝很诚实地说了实话。不料,父母听完不但没生气,反而夸他刻苦练字的一精一神。母亲当即把儿子的长衫拿过来浸在水盆里,重新一搓一洗。这以后,母亲找一些没用的布帛,给张芝练一习一书法用。
由于张芝的勤学苦练,他的书法进步很大。但他还 不满足,认为不能总是模仿别人,书法同其他事物一样,也应当不断创新。他认真分析自己写过的字,这种字形结构和篆书、隶书等不同,很难记忆,许多笔画勾连不断,不便于拆开辨认。
他想,应该创造出一种易于辨认、易于书写的新书体。从此,他潜心研究、练写,为此花了许多一精一力,一直没有成功。但他并不甘心,无论做什么,他都思索新的字体。
有一次,他与友人在长一江一乘船航行。长一江一水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的气势,触发了他的灵感。他终于克服了章草的弊端,创造出一种新的字体――今草。
今草摆脱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字体笔画形迹,使上下字之间的笔势自然牵连相通,既有章法,又有气势。字的偏旁则相互假借,其笔力纵横,形似神变而无极。这就是他受到浩瀚的长一江一自然景观的启迪而创造的字体。
后来,历代书法家们在今草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最终成了所谓的“狂草”。
张芝的今草对后世历代书法家影响很大。人称张芝为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草圣”,并用“临池学书”来赞誉他。
水滴石穿
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从仓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由这个故事来的。有时也写成“滴水穿石”,含义是一样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危害。张乖崖就是根据这一条杀了小吏,这自然是滥用刑法。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办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水滴石穿”,战胜困难,得到成功。
割发代首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释义】割掉头发代替头颅。比喻以身作则,讲诚信。
【历史典故】
东汉末年,曹一操一为了统一中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招兵买马,积草囤粮,千方百计拉拢人才。
曹一操一手下有两个谋士,分别是一毛一蚧和苟。一天,他们为曹一操一提了两条建议。其一,要利用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这叫“挟天子,令诸侯”;其二,要重视耕种,开荒种田,广积粮。曹一操一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接受了这两条建议。于是,经过仔细筹划,开始实施。
他首先打听到汉献帝的下落,然后亲自去朝见皇帝,把皇帝接到许昌,他自封为大将军,开始了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一条措施实施了,曹一操一心中很是高兴,士兵的士气也很高涨。曹一操一开始实施第二条措施,解决粮食的问题。他派人起草并颁布了“屯田令”,同时,,命令军队也要大量开荒地,实行军屯。并严令士兵保护庄稼,不准践踏禾苗,若违犯,就按军法处治。
一次,正是麦熟时节,曹一操一带兵出征,任务紧急,队伍行军急速。老百姓都躲得远远的,不敢收割庄稼。曹一操一得知后,就传下军令,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请父老乡亲不要害怕。士兵们都小心翼翼地走过麦田,曹一操一骑着马,麦田里突然飞出一只鸟,这只鸟正从曹一操一骑的马头上掠过。战马受惊,一边嘶叫一边四蹄奋起窜进旁边的麦田。当曹一操一用力将马勒住停下来时,低头一看,踩倒了一大片麦子。于是,曹一操一赶紧跳下马,对主管法令的官说:“我的马将麦子踩坏,违犯了禁令,请求按军法议罪。”主管法令的官说:“将军是一军的主帅,怎能议罪?”曹一操一又说:“我自己制定的法令,我违犯了不治罪,怎么能够服众?”主管法令的官又说:“对尊贵的人是不能施加刑罚的。您是一军的主帅,何况踏坏麦田又不是存心违法,而是出于意外,我看就不必议罪了。”曹一操一听了,略略沉思一会儿,说道:“既然这样,那就暂且免去死罪吧,但是,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说完,他脱一下帽子,用剑把自己的头发割下一绺来,用力掷在地上说道:“姑且用割发代替砍头。”曹一操一割发严守军令的事,很快在全军传开了。全军上下,个个敬畏,人人遵守军令,无一敢违犯。当时,在曹一操一的屯田基地――许昌,军民共同发展农业,保护庄稼,这样,使被战乱破坏的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与发展起来。这为曹一操一打败群雄,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口蜜腹剑
出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论才艺,也还不错,一手字,画都很好;但他做官却不真真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还用些不正当的方法结交玄宗亲信的宦官和妃子。
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宠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触。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说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但是,坏人虽然有时可以得达害人的目的,逞奸谋于一时,日子久了,人家就发现了地这种伪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唐朝还有一个做中书侍郎的李义府,平常的行动和表情,显得非常忠厚和温和;而且他不管和谁说话,总一定先自己咧开嘴笑,表现出十分诚恳和善良的样子。其实地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诈,常使用阴险的计策害人。日子久了,人家也发现了他的这种假面具,就在背地裹说他“笑中有刀”。像李林甫和李义府那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也表里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当受害。所以“口蜜腹剑”不但是一句好成语,而且可作我们交友的戒言。“口蜜腹剑”和“笑里藏刀”虽出自两个人的两个故事,但其含义是相同的,都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里不一致;外面表现的很好,很讨人好感,叫人愿意结交,而心里却是尽想些坏主意计算人,谋害人。
脚踏实地
【出处】(宋代)邵伯一温一《闻见前录》第十八卷。
【释义】双脚在地面上踏稳,踏踏实实地做事。比喻做事踏实、认真,作风质朴,不虚浮,不投机取巧。
【历史典故】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司马光自幼便聪明机警,且胆识过人,深得周围人喜一爱一。有一次,司马光与几位小伙伴在一起玩耍,其中一个小伙伴失足掉进了缸中。其他的几个小伙伴都傻眼了,不知该如何是好,你看我,我看你,都吓得哭了。唯独司马光临危不乱,一操一起旁边的石头,便向缸砸去,一下就把缸打破了,水“哗”的一声流了出来,那个小伙伴因此而得救了。
勤学苦读的司马光不到20岁便考中了进士。宋仁宗在位时,他已被提升为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司马光开始着手编年体史书――《通志》。他花了19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部巨著。书成之后,宋神宗非常高兴,将书赐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写作《资治通鉴》的19年中他始终保持了自己的这一治学风格。对于这一点,不仅司马光的朋友钦佩不已,就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深为叹服。
邵雍是与司马光同时代的一位学者。这位老先生淡泊名利,一生不肯入朝为官,曾多次拒绝朝廷的任命。他以毕生的一精一力研究《周易》,并写有很多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便是《皇级经世》。邵雍与司马光一交一往甚密,他们时常在一起品评朝政、切磋学问。在洛一一时,司马光、邵雍、文彦博、吕公著等人经常聚首,大家知道邵雍非常善于观察,特别对面相学有相当的研究,便纷纷向他请教,请他说一说自己的为人。邵雍对文彦博说:“你面相好,是一个为人厚道,但又有些脾气的人。”司马光听了兴趣也来了,便问道:“先生,我是一个怎样的人?”邵雍不假思索地说:“你是个脚踏实地的人啊!”司马光听了,不禁感叹:“知我者,,唯邵雍也!”
中国十分著名的历史典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