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反驳方式顺水推舟将计就计
沉默的人容易犹疑,在大家都说话的场合,总是在等待和寻找“适合发言的时机”,往往带着这样一份压力等了半天,适合你的时候到了,讲话反而神经紧绷、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与借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辩论反驳方式顺水推舟将计就计
这一招与前一招一样,都是借对方之力攻其自身.所不同的是,前面以牙还牙是借对方语言的魅力.而这一把顺水推舟是借对方逻辑的力量.说白了,就是用对方的论据证明我方的论点.还是看一�问道�.
辩题:信息战能取代传统武
阶段:自由辩论.
正方一辩: …… 面对铺天而来的软件炸弹、逻辑炸弹,亲爱的对方辩友难道还能对着敌人说: " 亲爱的敌人啊,我们的祖宗家法不可变,让我们打一场传统武力战吧 !" 你知道敌人在哪吗?
反方三辩:而对方辩友所说的威力无比的软件炸弹、逻辑炸弹不正说明信息网络不可靠,所以我们不能把国家安全系于 " 信息战 " 这一根绳上吗?(掌声)
正方一辩本来是想说有了信息战,传统的武力战英雄再无用武之地;可到了反方三辩那儿,却得出信息网络不安全,不能单纯依靠之的结论来.搞得正方一时无语以对.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关键在于透彻的逻辑分析.如果我们能设计一个二难问题,也就可以 " 顺水推舟 " 了.反方三辩用的实际就是一个二难问题:如果信息战没什么威力,那么从战争选用最有效的手段出发,传统武力战显然不会被淘汰;如果信息战威力强大,而它又是一场网络之争,那么从防御的角度来看,单纯依赖网络本身又是危险的,传统武力战还是不会被淘汰.经过这样的逻辑设计之后,反方当然可以 " 将计就计 " 了.
陈词和辩论的关系
陈词无须多说,各位自然明白,包括立论陈词、总结陈词、自由陈词,但先要对接下来用的一个概念“交互式辩论”做一点小小的解释。我们在分析理论问题的时候必须要借助于许多概念,其中有些是我们为了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在这里交互性辩论就是这样一个意思。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是否有更好的不同的概念,但在这里请允许我暂且这么说。交互式辩论是与陈词相对的,包括一般赛制中的攻辩(盘问)、对辩(互辩)、自由辩论以及质询。之所以如此命名,正是因为这些辩论过程中双方的这种互相交流、互为反驳的特性,没有哪一方可以在不受对方干扰的情况下连贯地进行推理演绎,也没有哪一方不需要根据应对对方的需要而随时调整辩论方法的。攻辩小结和自由人对话不作为交互式辩论的一部分,因为它是针对于已完成的辩论阶段的总结,在整个过程中没有相互交流,也不必随时调整,因此属于自由陈词的一种。
在任何一场正式辩论(比赛)中,陈词和交互式辩论都分别具有其相应的分量,不论辩论的规则如何改变,也只是对于这两种辩论模式在表现形式、所占比重上有所不同而已。例如在法庭辩论中,辩论的一方(刑事中辩护方)总是必须对于事实、证据、程序、法律适用等问题上不断地和对方进行辩论,而在开始和最后的时候又必须向法庭提交(有时候未必表现为书面形式)概括性的完整陈述;在政策辩论中,提出政策的一方必须先就现实问题、政策方案、政策的解决能力等作出完整陈述,然后应对反对方关于各种问题的刁难,在最后又必须提交一份总结性的报告来补充政策和对反对方的质疑提出合理解释。
如何认识陈词和辩论的关系,在具体的立论(辩案)中设计辩论重心的分配,是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般来说,陈词是从概括的、理论的角度对一方立场的完整陈述,因此任何一次完整的陈词都应包含争议事实、我方理由、对方理由、比较分析、价值选择、判断结论六个方面。以“当前民族文化更应注重包容性”为例,比赛中的陈词应当包括:当前因何问题造成我方与对方意见不同,我方认为在这一问题上注重包容性的理由,对方在这一问题上注重独立性的理由,民族文化在这一问题上不同取舍导致的结果有何不同,在这种不同的结果中我方认为应倾向于何者,因此我方认为当前民族文化应注重包容性。看到这里对诸位应该有所提示,为什么辩论中双方经常“平台不同”呢?是因为犯了错把理由作事实的错误。辩论开展的前提是双方在讨论同一事实,而以不同事实为讨论基础的辩论是进行不下去的。在上述辩题中只存在一种双方都认可的事实,就是文化存在“势差”,而有这种势差主导的文化交流会导致“弱势”文化中的部分被“强势”文化取代,其原有的部分可能消失。而所谓“拿来”,所谓“包容的态度”等等,并不能成为辩论的基础事实,这类“事实”实际上是一方的理由,完整陈述即可,何必等对方来和你讨论呢?一方对另一方的理由不加以攻击,就等于承认,因此导致任何辩论只可能是基于理由层面之后。搞清楚了这点并注意分析,就可以尽量避免“不在讨论一个问题”的尴尬。
当然,这是插叙,我们继续说陈词。
在政策辩论中,陈词又被称为申论。根据2001年修正的台湾地区奥瑞岗赛制,比赛为一次申论、一次质询,其中质询者为向后第三轮的申论者,被质询者为上一轮的申论者(如正一申,反二质正一,反一申,正三质,以此类推)。严格来说,申论不允许申论者针对对方提出反驳,而只能就己方的立论做出阐述,而接下来的一轮质询,则针对这一轮申论内容进行辩论。立场应由一辩申论时提出,之后不的补充,而结辩不得再次申论,只可根据比赛情况加以总结。这种赛制的好处在于严格限定陈词的范围,因此将较少出现对同一问题纠缠过多或一方总在进行重复陈述的现象,也有助于迫使双方对陈词下更多工夫,力争在每一次申论完成必要的辩论任务。其缺点在于规则过于死板,限制了辩手的发挥。
在大陆及东南亚地区常用的赛制中,陈词至少包括立论陈词和总结陈词两部分。有些赛制中立论陈词只有一篇,而在另一些赛制中要求分为理论、事实两部分由一、二辩分别作出。前面已经谈过陈词的组成部分,接下来继续谈谈陈词对辩论过程的影响。立论陈词作为双方最先的陈述,在比赛中有极重要的作用。观众对观点的接受过程总是存在听到—听懂—认可—倾向四个步骤,在立论陈词中必须要做到听懂这一步,否则之后的自由辩论很难将接受过程进一步推向认可和倾向(人的思想总是比较顽固的),因此对立论陈词的忽视将导致这一方在之后的交互性辩论中必须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做到让观众听懂,那么更进一步的成功也就很难指望了。所以立论陈词的核心就在于让观众听懂(至少80%以上)你的立论,至于听懂之后是否会马上表示赞同,则不一定要考虑。但必须考虑当观众过早地对他所听到的理论作出赞同/不赞同的判断时,将会影响他对整个理论的理解,所以必须在表达方式上有所注意,以免过早获得其否定的评价(其实在辩论的过程中对于对方也是这样,表述上要尽量让他听懂,当然他懂装不懂是另外一回事)。总结陈词基本上是促使观众产生倾向性意见的过程,当然如果在前面的辩论阶段中一方表现非常出色,已经达到了让观众倾向他方的效果,那么总结陈词不过是锦上添花。但是现实中总结陈词作出之前就能够定论的比赛非常少,在很多的比赛中总结陈词甚至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四辩(传统赛制意义上)必须具备有这样一种煽动性的能力,要求观众根据他们已知的事实,做出有利于我方的判断。所以总结陈词的重点在于:争议事实及争议焦点的实质性分析、我方所陈述理由中可取之处与对方理由中不足之处、我方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和有利性、赞同我方立场所能获得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用说理、煽情等各种手段,也不排斥修辞手段的使用,但前提是能够最大程度地被观众接受和认同。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在于对我方理由和对方理由的总结,绝对不能找一些观众看不出来或者你一时说不明白的,而只能利用那些在交互式辩论中我方已经明显获得优势或者对方明显不利的,否则有“栽赃”之嫌。观众对于总结陈词最常见的反感态度莫过于两种,一种是不合时宜的滥情,另一种就是明目张胆的栽赃,他们会理性地反问:我怎么没看出来你的对方犯了这种错误?如此会给你的陈词效果大大打上一个折扣。所以我们常说,总结不好对方错误的时候,索性不要总结。
想锻炼辩论口才看什么书
首推《演讲与口才》。另外有《一句话说动人》、《口才天下》、《口才训练一百天》、《口才全集》、《魅力口才》、《口才是练出来的》、《口才全书》等等很多的,这些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一、积极心态训练
1、自我暗示:每天清晨默念10遍“我一定要最大胆地发言,我一定要最大声地说话,我一定要最流畅地演讲。我一定行!今天一定是幸福快乐的一天!”(平常也自我暗示,默念或写出来,至少10遍。)
2、想象训练:至少5分钟想象自己在公众场合成功的演讲,想象自己成功。
3、至少5分钟在镜前学习微笑,展示自己的手势及形态。
二、口才锻炼
(一)每天至少10分钟深呼吸训练。
(二)抓住一切机会讲话,锻炼口才。
1、每天至少与5个人有意识地交流思想。
2、每天大声朗诵或大声讲至少5分钟。
3、每天训练自己“三分钟演讲”一次或“三分钟默讲”一次。
4、每天给亲人、同事至少讲一个故事或完整叙述一件事情。
5、注意讲话时的一些技巧。
A、讲话前,深吸一口气,平静心情,面带微笑,眼神交流一遍后,开始讲话。
B、勇敢地讲出第一句话,声音大一点,速度慢一点,说短句,语句中间不打岔。
C、当发现紧张卡壳时,停下来有意识地深吸口气,然后随着吐气讲出来。
D、如果表现不好,自我安慰:“刚才怎么又紧张了?没关系,继续平稳地讲”;同时,用感觉和行动上的自信战胜恐惧。
E、紧张时,可以做放松练习,深呼吸,或尽力握紧拳头,又迅速放松,连续10次。
三、辅助锻炼
1、每天至少20分钟阅读励志书籍或口才书籍,培养自己积极心态,学习一些技巧。
2、每天放声大笑10次,乐观面对生活,放松情绪。
3、训练接受他人的视线、目光,培养自信和观察能力。
4、培养微笑的习惯,要笑得灿烂、笑得真诚,锻炼亲和力。
5、学会检讨,每天总结得与失,写心得体会。每周要全面总结成效及不足,并确定下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