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名师授课教案苏教版
推荐文章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源远流长。为了使教学活动有序有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教学的机制,对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要素的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即教学理论。教案便是其中之一,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苏教版语文五年级名师授课教案。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名师授课教案1
《莲叶青青》
教学要求
1、 抓住课文重点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重点词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一望无边、左邻右舍、念念有词”等词语。
3、学习课文第1段。
教学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1、(出示荷花图,音乐、引入)同学们,盛夏季节,当你看到一池色泽碧绿、青翠清凉的莲叶时,你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2、是呀,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看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一池青青的莲叶,勾起了我无限的思念与遐想,使我的眼前渐渐地浮现出了祖母那慈祥的、淡淡的笑脸,使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到底令作者感动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莲叶青青》,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
3、齐读课题。生:莲叶青青(读出色彩的碧绿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再读 莲叶\青 青)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2、解决上面质疑中容易解决的问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练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反馈学习情况。
3、各个小组修改各段意。
4、重点引导朗读描写“祖国”喜爱莲叶的语句。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定小组朗读第一段。
2、自主学习第一段,并针对第一段提出质疑。
3、我喜欢莲叶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喜欢,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心里急急忙忙地寻找着合适的句子。)
4、那么,为什么作者偏偏找不到自己要的诗句呢?
5、你知道我的心事是什么吗?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为什么看到一池青青的莲叶,就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3、通过课文的学习,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长相,抓住特点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二、整体阅读 把握重点
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部分回忆了祖母那些令“我”心生感动的事?(第5-7自然段)什么事让我如此感动?(祖母拿荷叶给小孩治病)
三、品读2-4自然段 体会喜爱
1、过渡:祖母拿几片普通的荷叶给小孩儿治病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吗?我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因为荷叶是祖母最心爱的东西)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谈体会)
2、学生汇报(读句子,以读答问):
当雇人挑来河泥时,祖母(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
当把一枝枝早已挑好的种藕种下时,祖母(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
当小莲叶快要冒尖时,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
当小荷叶终于长出来时,祖母(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当荷叶长大了,有人夸奖时,祖母(就把人家让进来,倒贴茶水请人观赏。
[相机板书:爱莲]
过渡:最能表现祖母喜爱荷叶的句子是---
相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着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评读,体会“一脸欣喜”。
再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3、无论从荷花种植、还是生长的整个过程我们都深切地体会祖母确实非常喜欢荷叶。因为是十分喜爱,祖母下的功夫才会“令人吃惊”。可她为什么要剪下心爱的荷叶呢?
四、品析5-7自然段 体会关爱
1、(师:下面咱们再来仔细阅读一下课文的5-7自然段)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请生读。
(1)默读课文5-7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内交流自己画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学习, 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适时点拨。
(随机交流。本环节以学生发言为序,不以课文自然段为序,学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象要替那个小孩儿忍受痛苦。” (大屏幕出示)
(1)、请生读。
(2)、交流:你体会到了什么?追问:主要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你能把你的这种体会读出来吗?(个别读)
(3)、看图想象:这个孩子的疮到底有多严重?满头的疮又红又肿,又痒又痛,有的已经渗出了脓血,发出一股浓浓的脓血味,头发粘在一起 夏天 暑热长疮)是啊,小孩满头都是又红又肿,又痛又痒的疮,严重得让人吃惊,可能祖母这么大年纪了,也很少见过这么严重的疮。所以令祖母吃惊得“丝丝地吸着冷气”,想替小孩忍受痛苦。疼在孩子身上,可真是急在祖母心里,可见祖母是个多么慈祥、多么善良的老人。
(4)、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评议,挑战刚才这位孩子。(读的时候,前半句语速稍慢一些,“替”字重读,着急。体会祖母的善良。)
过渡:看到这种情况,祖母是怎么做的呢?
B、“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请生读,谈你体会到什么?(从“醒过神来”体会到了祖母明白了孩子需要荷叶放到中药里煎,以荷叶的凉气驱除孩子的暑气。——很好,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赶快”可以看出祖母动作快。(从动作快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想快点剪,好让小女孩早点用上(早点剪早点用早点好), “咔的一声”可以体会到祖母剪得非常干脆,没有一点犹豫,“的”叶大,作用大,效果好→大方。祖母爱孩子超过爱荷叶,一心为他人着想。师: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朗读?(语速要快,语气坚定,不迟疑)(谈完抽生读,读得好:干脆,毫不犹豫 谁来向他挑战)齐读。(读出祖母想尽快帮小孩治好病,尽快减轻小孩的痛苦,急切的心情。) 板书:剪叶
(2)、推波助澜式的朗读,对比体会祖母对莲叶的喜爱和对别人无私的帮助。
老师来引读,孩子们反复读“您却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这一句,读的时候孩子们请起立,还可加上动作。(出示句子、音乐)第一次由男生读,第二次由女生读,最后一次,全班孩子读。
尽管种藕时,您弄得两手污泥一直到胳膊肘,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尽管小莲叶快要冒尖时,您百般呵护,可为了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尽管您对莲叶的喜爱就像疼爱新生的孙子,可为了治小女孩的病,您却
——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的荷叶。
(3)过渡:不仅如此,而且——(读):每隔几天,她就要给那个小孩儿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为了小孩的病,您舍弃了自己最爱的荷叶,一家人都觉得可惜了这一缸好荷叶,可您却——谁来读读祖母说的话?
C、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大屏幕出示)
(1)(出示句子,加点)注意,祖母说这番话时是怎样说的?(“念念有词”)怎样说才叫“念念有词”地说?(念念有词:老年人语气语调慢 ,低声,自言自语)谁来“念念有词”地说一说。 从祖母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一物指什么?(荷叶)降是什么意思?(降伏制服)第二个一物又指什么?(疮)(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聪明)
派上大用场:莲叶可以观赏,是我家的独特风景。荷叶也曾年年被祖母送给邻居们泡茶喝。可是今年给孩子治病,才叫派上了大用场。(你能联系前文来谈,你真会读书。)
罢了:能换一个词(算了)带进句中吗?(不开花也就算了)(祖母爱莲叶,盼开花,没了莲叶,自然开不了荷花。在祖母看来,孩子的病治好了,比看开荷花还重要。不开花就算了,不开花胜过了开花的价值。
[板书:关爱他人 或乐于助人]
(3)、你认为该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呢?(读出祖母的语气,“大用场”的肯定、“不开花也罢了”的淡然)请生读。评议,再读。
4、看板书,小结主要内容。
师:祖母十分爱莲,却毫不犹豫地拿来给小孩儿治病,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前,孩子们提出的疑问: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就会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相信大家都能解答了吧。
五、学习写法 拓展延伸
1、体会写法。
师:祖母的这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品质一直影响着作者,不时地勾起作者对祖母深深地怀念,所以作者一看到这田田的莲叶,就触景生情,不由得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看看文中哪些段落抒发了我对祖母的怀念之情?(第1段和第8段)(大屏幕出示,音乐)指两名同学读这两个自然段。
齐读首尾段。
师:文章开头有莲叶想到祖母,结尾也是有莲叶想到祖母,像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能使文章浑然一体,主体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不妨借鉴一下。
2、探究课题:老师有个疑问,课文明明一直是在写祖母,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题呢?青青的莲叶给人们带来的是清凉,祖母就是那为大家带来清凉,带来关爱的青青莲叶。 [板书:勾画荷叶]
孩子们,请在深情地读读课题。
3、拓展延伸:孩子们,其实在我们身边像祖母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你能举例说说吗?孩子们,祖母的爱感动着作者,感动着你,也感动着我。让我们每个人都像祖母那样,把爱的火种,撒向人间吧。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名师授课教案2
《天山之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积累相课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育课文。
3、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感觉美的熏陶。同时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读中想象,读中感谢悟,自主学习、探究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如何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三、教学准备:收集相关资料,课件。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江南,江南的山水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北国的新疆风光同样令人陶醉,那里有盛产水果的吐鲁番盆地,神奇的火焰山,还有令人神往的天山。作家碧野描写的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今天就主我们随同碧野,一起走进天山里去欣赏一番那里迷人的景色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是亚洲山系之一,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的旅游胜地。
2.让我们带着对天山的向往来读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本课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天山之夏是否和我们这里一样炎热呢?
(3)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3、学生生字词,理解词语
(1)学习生字:读准下列字音
白缎(duàn) 山涧(jiàn) 俯(fǔ)视 马蹄 溅(jiàn)起
绵延 离鞍(ān) 飞泻(xiè) 峭(qiào)壁 白莲(lián)
萦(yíng)绕 矫(jiǎo)健 荡漾(yàng) 新疆(jāng)
漏(lòu)下 洄(huí)水涡 戈(gē)壁滩
白皑皑(ái) 五彩斑斓(lán) 五彩缤纷
(2)多音字
盛:shèng 茂盛 chéng 盛饭
饮:yǐn 饮水 yìn 饮马
奇:qí 奇怪 jī 奇数
重:zhòng 重量 chóng 重叠
(3)理解词语
峭壁:陡直的山崖。
俯视:从高处往下看。本课指坐在马鞍上看饮马溪。
斑斓:灿烂多彩。本课指溪水中水石色彩绚丽。
蜿蜒:形容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本课用来形容原始森林绵延不尽。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本课形容溪水起伏动荡的样子。
重重叠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本课用来形容森林中树木很多,又很茂密的样子。
五彩缤纷: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 ,非常好看。本课指山中野花的色彩艳丽而繁多。
矫健:强壮有力。本课指马强壮有力。
绚烂:灿烂。
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是按移步换景即地点变换的顺序来写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请你找找课文中的脉络句?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全文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部分(1)全文总述,写了七月间游人最理想的去处是骑马上天山。
第二部分(2)写作者骑马进入天山所看见的景色。
第三部分(3)描写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
第四部分(4-6)描写森林深处的花和牧场。
四、学生再读课文,感悟静美
1、天山之夏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
——作者描写了天山的“静”美。
1、 课文写天山的“静”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寂静”“幽静”、“风平浪静”)
2、 作者具体是怎样来描写的?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具体地描写天山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来突出天山之夏的“静”美。
五、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将本节课的学习所得写下来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文章抓住了天山的什么特点来突出天山之夏美?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情
1.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抓住天山的“静”美,写出了天山之夏独具风韵。下面就让我们仔细地阅读课文,看文章围绕“静”描写了哪写景物?
——雪峰、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牧场等。
2、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呢?
(一)读第2自然段。
1、讨论交流:这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些景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1)描写了溪流、云影、雪水、溪水。
(2)描绘的方法---形象的比喻、巧妙的衬托。让我们来品一品这些语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展现景物的美的:
①蓝天衬着高耸的雪峰,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作者把雪峰比作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还运用衬托手法,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的高大、静美。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多么丰富的想象,多么贴切的比喻,多么巧妙的衬托,多么美丽的景色呀!)
②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练。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击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动人姿态,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作者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多么的美丽,多么的讨人喜爱啊!这雪水和溪水,仿佛一个寂静清凉的世界,也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
(3)谁来总结一下天山的雪峰、溪流有什么特点?
——天山的雪峰:高、大、白。 ——天山的溪流:急、清、活。
(4)作者此时会干什么呢?有什么新发现呢?(饮马溪边)
小结:作者按从远到近,从高到低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了对天山景物的无比喜爱之情。请同学们再次读这部分课文,用心体验语言文字美。
(二)我们再跟着作者的脚步读读第3自然段
1、想一想作者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2、体会语言美“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 “蜿蜒无尽”写出了原始森林连绵不断,用“密密”、“重重叠叠”、“ 斑斑点点”等叠词写出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从缝隙处“漏”下。(精确的用词,把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等天山特有的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三)感受了秋天的凉爽,再往里走,我们又会欣赏到哪个季节的美呢?自由朗读4-6自然段,思考:天山的野花和牧场有什么特点?
1、天山的野花:多、高、艳 天山的牧场:辽阔、奇丽、风平浪静
2、让我们来品一品这绚丽多彩的语言吧,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1)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动人的排比和比喻,突出野花绚烂)作者连用三个比喻而形成排比,突出了野花的绚丽灿烂,五光十色,美不胜收,洋溢着满腔的喜悦与赞美之情。一个“满”字写出了野花之多,漫山遍野,比比皆是。
(2)“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工整的对称,烘托生机盎然)这里写马说“矫健”,写人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了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中一般。
(3)“虽然这时天山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里的无边繁花呢?”(─有力的反问,强调天山美丽)这里巧用反问强调了天山的美无与伦比,不似春天胜似春天,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美读课文,体会写法
1.再自由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把这夏天的天山独特的风光从你的读中表现出来,注意把一些好词佳句读得更有味。
2.师:同学们,我们把这么美的天山读出来了,也发现了作者是如何把天山的美景表现出来的。现在我们再从以下几方面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1)按照一写的顺序来写。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四、阅读整理,写法迁移
1.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段落,感受文中那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
2.课外尝试用想象、比喻和恰如其分的语言来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名师授课教案3
《围魏救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
2.感情读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能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复述故事。
3.联系上下文,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重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教学方法:自我领悟法、口语表达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了解孙膑、庞涓的相关情况;三十六计;教学课件
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故事的起因。
重、难点: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有诗词歌赋、武有兵法韬略。关于中国古代兵法,你有哪些了解?
生回答
师:咱们班同学知识真是丰富,刚才有同学提到“三十六计”,在三十六种计谋中,你知道哪几种呢?
生尝试回答
师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计——围魏救赵。(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读后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
(是谁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去了解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去感受大军事家孙膑的智慧。
二.初读课文,梳理过程: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总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逸痹佯怠兼惶盔溃
(1)带拼音读
(2)去拼音读
(3)找生读、正音
(4)找易错字
词语: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
稳操胜券丢盔齐甲溃不成年落荒而逃
(1)齐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师:同学们扫除了文字障碍,请同学们再读这个故事,完成老师出示的问题:
课件出示: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孙膑投状、齐军大胜。
(1)生A、B回答,并指名起止段落。
(2)师归纳,总结
师:了解了转魏救赵的经过,我相信同学一定会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A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师:战国时期为什么会有围魏救赵这一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问题答案。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故事的起因?这还要从头说起。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生简要讲述)
师:魏国野心勃勃,一向心想吞并赵国,到底魏国的军队是一支怎样的军队?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用美丽的波浪线画出相应的语句,说自己的理解。
生回答
师:魏国的军队如此强大,在攻打赵国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齐国为什么还要决定出兵帮助赵国呢?这不是以卵击石吗?
生:讨论
师:出示魏、齐、赵在国间的位置关系图,引出成语“唇之齿寒”
师小结:严峻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赵而魏军如此强大,已将小小车间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齐国想去解救邯郸并不是一件易事,怎么办呢?只能智取,于是就出现了“围魏救赵”这一计。
作业:
抄写生字词2遍
自主学习课文其它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感情读文
2. 了解孙膑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 深长能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重难点:感受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听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
2. 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要求基本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研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师:齐国要救赵国,把这一使合交给了田忌和孙膑,咱就来了解一下这两位。
师简介:田忌、孙膑及孙膑和庞涓两人之间的恩怨。
师:孙膑和庞涓的斗争又开始了。救赵国而不去赵国都城邯郸,偏要去魏国都城大梁,这是孙膑使的哪一招呢?田忌起初有什么打算?后来又采取了什么办法呢?请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田忌和孙膑的对话:
师:(同学讨论)如果齐国军队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
(邯郸已被包围,危在旦夕,不等齐军赶到就要失守,若那时齐军再去,打了胜仗的魏军必然士高气涨,加上本身就非常强大,而齐军远道而来,军队疲惫,若与魏军硬拼,胜负难料)
师:孙膑主张直取大梁,请同学们再读第7自然段孙膑的话,看孙膑的计谋如何?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形容:(绝妙)
师:以此看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足智多谋且对自己的战术充满信心的人)
师小结: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孙膑是在充分考虑了魏军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乘虚而入、直取大梁”的计谋。他对田忌说的话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难怪田忌会心服口服,立即下令大军直奔魏国。
(2)学习第三部分(4-12自然段)
师:我们从田忌和孙膑的对话中已经了解了孙膑的计谋,那么,他的计谋是如何实施的呢?他是直接将齐国的军队拉到魏国国都大梁了吗?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
课件出示自读提纲:
孙膑是臬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安排两个无名将领去攻打襄陵,一方面可以掩护齐军主力向大梁进发。另一方面“无名将领”的战败,可让庞涓入松警惕。正因为庞涓放松警惕,孙膑的计谋才得以实施)
魏王见齐军向自己的都城逼来,顿时惊慌失措,忙叫庞涓回来救驾,这时魏军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结合课文回答
师:孙膑出其不意的举动令魏军人心惶惶。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里上战胜了对方,魏军与最初攻打赵国时有了天壤之别,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已大大下降。然而,足智多谋的孙膑并未真去攻到大梁,他是怎样的?结果如何?我们继续往下看。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2-14段)
师:请同学自读第四部分
师:1.孙膑设埋伏的地方为什么要选在桂陵?
2.精疲力竭的魏军在进入孙膑的埋伏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
生:据课文回答
师:同学们,孙膑最初“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最后大获全胜;魏军最初“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最后“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动笔写一写
生:反馈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疑问想问大家,按照孙膑的说法,当时的大梁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那么他为什么不让齐军直接攻打大梁,而要在桂陵设伏呢?
生:据理解回答
四.讲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
2.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3.读了这个故事,老师想给大家提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利用成语复述故事。
4.全班交流总结三十六计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
2.课余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名师授课教案4
《开国大典》
一、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介绍时代背景
(放一段《开国大典》电影片断然后介绍。)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
要求:
1.自己读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
1.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场面?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
(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写的。)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
理解重点句
“总数达三十万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向海上的波浪。”
(理解: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到会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布置作业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名师授课教案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材分析
教学要求: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被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初步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在学习过程中。
教学难点: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构想:教学中要根据预习要求布置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可从检查预习开始,了解学生对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是否有所理解。本课篇幅较长,要突出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含义比较深的重点词句,一定要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从课题看,作者是谁?与鲁迅有什么关系?
3、简介:鲁迅及当时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思考: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
(2)回答问题
a、在追悼会上
b、谈《水浒传》
c、谈“碰壁”
d、救助车夫
e、关心女佣
2、默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初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指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一段若分为三层,应怎样分层?你能说初每层的意思吗?
(1)学习第一层,“我”当时对鲁迅先生是怎样的认识?
(2)学习第二层,“我”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什么?
(3)学习第三层,讲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自学课文第2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段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3)“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的?是什么意思?
(4)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书就不再马马虎虎了。)
(5)从这件事,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
4、练习朗读第二段
四、总结课文。学习了这两段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熟读全文。熟读课文,想想课文一、二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继续学习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重视学生阅读时不同的感受)
2、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3段学习第三段,
(1)事情是由什么引起的?
(2)鲁迅先生是怎样谈起“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把鼻子碰扁了”?
(4)从鲁迅开玩笑说的这句话中,从中体会到什么?
(5)“恍然大悟”?“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6)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
(7)指名分角色朗读。
3、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4段学习第四段。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的?找出读读,体会到什么?
(3)帮助受伤车夫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小声把写鲁迅心情的这段话读读。
(4)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
(5)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6)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四段
4、学习第五段,指名读这段。
(1)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说明了什么?
三、总结全文。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人的爱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第三课时
一、熟读全文
1、学生分小组熟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件小事?
2、同位俩互相说说几件小事的内容。
二、领会表达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讨论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再说说第一部分和后面的几部分有什么联系。
3、“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有含义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体会。
4、读有关段落,思考: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表现在哪里?(结合二、三、四段的内容说明。)
5、“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6、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出示投影)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小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 的人,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三、课文中有四个字组成的词要比较多,如“张冠李戴”,找一找,抄写下来,并选其中的两个造句。
作业设计
1、完成思考练习1、2题。
2、查找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名师授课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