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中考语文必备

跃瀚1373分享

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语文当然也不例外,如果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练习中,注意了这些规律和方法,语文也一定会得心应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语文中考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必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初中语文必须掌握的成语

1.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常用来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

2.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3.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4. 黯然神伤:形容心中伤感,情绪低落。

5. 故弄玄虚:本意是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

6.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

7.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8. 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自己来的客人。速:邀请。

9.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鼎:古代一种三足两耳的锅。沸:水开。鼎沸:

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

10. 置之度外:不把它放在心上。度:考虑的意思。

11. 流光溢彩:形容色彩丰富,光亮夺目。

12.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罕:稀少。

13.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14.奔走相告:一边奔跑,一边告诉别人。

15.一张一翕:形容呼吸时一张一合。

16.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17.相映成趣:互相衬托。

18.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9.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20.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21.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22.手足无措:形容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

23.猝不及防:事情突然袭发生,来不及防备。

24.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觑:看

25.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

26.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7.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28.碌碌无为:平庸,没有特殊能力。 29.血雨腥风:指战争的可怕与残忍。

30.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取:选取。义:正义。

31.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十分珍惜。敝:破旧。珍:贵重爱惜。

32.幕天席地:把天空当作幕,把大地当作席。 33.天壤之别:比喻差别极大。壤:地。

34.弹指而过: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弹一下手指头就过了很多年。

35.栩栩如生: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36.才华横溢:形容很有文艺才能,并显露出来。

37.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恶:厌恶。疾:痛恨。

38.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耳聋。

中考语文必考名著知识点整理

1《西游记》

【概述】《西游记》生动叙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尽艰险曲折,胜利到达西天取经的故事。

【作者概况】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主题思想】小说通过唐僧取经的故事,刻画了孙悟空的形象。表现了他蔑视,不畏强暴,除恶务尽的战斗精神,这个形象鲜明地反映了人们战胜邪恶和征服自然的崇高理想。

【艺术特色】①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②善于塑造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刻画得栩栩如生。③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

【精彩名句】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精彩情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

【人物性格】号称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一个桀骜不驯,敢作敢当的英雄,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出生入死,制服无数妖魔鬼怪,为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他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深深赢得人们的喜爱。

2《骆驼祥子》

【概述】《骆驼祥子》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线索,概括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奋斗直到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悲惨一生。

【作者概况】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

【主题思想】表现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揭露和声讨了把祥子逼进深渊的黑暗社会,说明了旧社会凭个人奋斗发家只不过是一种幻想。

【艺术特色】作品的悲剧性色彩,平民化语言,合理的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

【精彩名句】①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②最伟大的牺牲是忍辱,最伟大的忍辱是准备反抗。

3《鲁滨孙漂流记》

【概述】《鲁滨孙漂流记》讲述的是一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由于遭遇沉船,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他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顽强地与各种困难斗争。

后来,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了可怕的食人族,勇敢的鲁滨孙从食人族手里解救了一个土著人,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星期五”。从此,鲁滨孙和星期五在岛上相依为命地生活着,直到二十八年后,被路过的一艘商船搭救,才返回了故乡英国。

【作者概况】丹尼尔·笛福(1660—1731)被誉为“英国和欧洲的小说之父”,他的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对英国和欧洲小说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主要内容】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由于遭遇沉船,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他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顽强地与各种困难斗争。

后来,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了可怕的食人族,勇敢的鲁滨孙从食人族手里解救了一个土著人,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星期五”。从此,鲁滨孙和星期五在岛上相依为命地生活着,直到二十八年后,被路过的一艘商船搭救,才返回了故乡英国。

【人物性格】主人翁有着勇于冒险,百折不挠的精神,勇于追求自由自在的无拘束的生活以及积极面对困难的豁达态度和非凡的创造力。

中考语文知识文言文

知识点总结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

1.但 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而 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3.耳 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4.何 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乎 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6.或 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7.乃 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中考语文必备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考点总结最新

中考语文知识点必备

初中中考语文名著必考知识点

初中语文必背的文化常识大全

2021中考语文必考的文化常识整理

初中语文知识考点整理

初中语文考试必备文学常识

初中语文必背的文化常识大全

初中语文基本文体知识汇总归纳

初中语文必须掌握的文化常识

    128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