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高二会考语文教案设计

学俊1252分享

教师要设计好整节课板书设计。板书应当要呈现出最主要的知识要点,要做到简明扼要,清晰准确,力求达到精练准确的程度。那么应该怎么写好教案呢?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郑州市高二会考语文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2021郑州市高二会考语文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一、学生通过文本研习,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

三、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说明文的一些新的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简介作者(略见教参)

二、 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学术报告,语言通俗易懂。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也是为了适应学术演讲的需要而安排的,条分缕析,眉目清晰,纲举目张。

三、 学生自读课文,抓住文章结构的总体框架,用提纲或图表的方法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取筛选出来。(结合文本研习3)

一、(1-2)交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

二、(3-10)这一计划的意义(六个方面)

三、(11-18)谈这一计划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总分结构,条理清楚,一目了然,特别是对学科以外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归纳总结,分纲列目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

四、 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下定义:"人类基因组计划......重大工程。"

列数字:"人类基因组计划......技术人员参加。"

举例子:"这些细微差异......极为少见。"

这些方法的使用都使得说明更清楚、通俗。

五、 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的特点。提问:本文语言通俗性表现在哪里?

明:除了绕不过去的专业术语外,尽量用大众化、通俗形象的语言,收到很好的科普效果。

六、 小结课文。

七、 布置作业:

1、 完成《评估》上的作业;

2、 思考"积累与运用"第3题;

3、 预习《南州六月荔枝丹》。

版块二 神奇的自然: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的一般知识。

(二)使学生了解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三)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四)让学生体会本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情趣的特点。

【难点、重点分析】

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一)举例子。

来自现实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等。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来自史籍和科学专著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等。(

(二)比喻说明。

直接比喻说明,如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说明荔枝的果形时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优良的荔枝的种子时说"形状很小,有似丁香";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说"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引用古籍或诗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

(三)数字说明。

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我国栽培荔枝的历史,古籍中所载的荔枝的品种时,都运用了数字。

(四)引用说明。

古代诗文、文献资料、谚语等本文引用达十余处之多。这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说明效果,同时又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因而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能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又能获得一种文学享受。文章虽属于说明文,却以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远比诸如"荔枝"、"说说荔枝"之类的题目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文章开头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进行质疑,自然引出对荔枝的说明介绍。文中引用诗句,或介绍荔枝林的景观,或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或印证荔枝的生长北限,或借以表达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与建议,都极富文学情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

贾祖璋,浙江省海宁县人。我国的老科普作家。著有《中国植物图鉴》、《鸟类概论》等专著,以及《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二)课文说明。

教师:本文选自《生物学碎锦》,是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

板书:科学小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三)熟悉课文。

请2~3位学生依次朗读,教师随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读错的字。每个同学朗读后,教师均需对其朗读情况作三言两语的简要评定。次第:一个挨一个地。"次"、和"第"均作次序讲。

(四)分析课文。

教师:下面分析课文。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问题。

大家考虑一下,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你对文章内容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印象最深?

学生略作思索便会答出:荔枝的果实。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对它最感兴趣,同时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所以印象深。

教师:请同学看课文,然后不要遗漏地说出课文介绍详尽到什么地步。

学生看书、思考、作答。

教师明确:

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教师:课文除了上述内容而外,还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哪些知识?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教师: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

学生作答,教师明确:

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 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教师:既然介绍荔枝的果实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后面有关荔枝的产地、书谱、习性、生长北限和建议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请问同学们,文章将后面的次要部分删掉行不行?

估计同学能作出否定的回答。但理由未必圆满充分。

教师分析、明确:

不行。我们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与整篇文章的关系。"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达一篇文章的主旨时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轻而言,而不是指对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对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其次,我们就这篇课文来谈。如果文章题目改作《荔枝的果实》的话,那自然可以考虑删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讲荔枝,因此有关荔枝的知识都应作介绍,而不能只介绍其果实,这样内容才全面。另外,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虑,作者不仅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给了读者,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综上所述,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删掉的。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分析,文章说明的重点清楚了。接下来的是层次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分析,估计同学们对文章的层次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好,就把这个作业留给大家,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编写出这篇课文的段落层次提纲。另外,在课本上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五)列出本文的提纲。

1.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1~10)

(1)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1)(2)荔枝的形态特点。(2~9)①荔枝的外部形态。(2~5)a.荔枝外壳构造b.荔枝外壳的颜色c.荔枝的形状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②荔枝的内部构造。(6~9)a.荔枝的壳膜b.荔枝的果肉c.荔枝的贮藏d.荔枝的果核(3)荔枝的花。(10)

2.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11~13)(1)荔枝的产地分布。(2)古代的荔枝书谱。(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3.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14)教师:理清了文章的段落层次,那么说明顺序也就明了了,请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教师可将黑体的词语,对应地板书在段落提纲中有关内容的下边,并加括号。)

2021郑州市高二会考语文教案设计2

【教学目的】

阅读目标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

2.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

情意目标

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 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 点拔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

媒体设计

1. 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2. 有条件可在课前播放有关介绍达尔文的影视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投影达尔文头像

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进化论之门。

二.解题:

1.板书课题投影辨析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与否。

(1)我们学习《物种起源_导言》。

(2)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3)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序言。

(4)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关于"导言"。导言即绪论。书的前面有一篇导言,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3.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请一位学生读浅释1,教师补充。投影查理・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m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 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的一个转折点。随后骏马征服 《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摘自《辞海》(1999年版)投影:进化论 亦称"演化论",旧译"天演论"。通常指生物办的进货理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进化论一词最初是拉马克提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得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摘自《辞海》(1999年版)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A.速读课文

a.画出文中结论性的语句;

b.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B.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请一位同学回答;

C.教师板书并明确。

整理成书的过程(1)

写作经过 提前发表的原因(2)

(1-3) 内容过简的原因(3)

物种由演变而来(4)

基本观点 介绍研究的方法(5)

(4-7) 家养变异的作用(6)

强调观点的正确(7)

(解说:通过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并初步筛选出文章的关键句及主要观点;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全文;通过简洁的段意概括,意在培养学生提炼观点、准确表达的语用能力。)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请一位学生说出其所画的关键句,而后集体加以确认。

明确:什么是关键句?有哪些类型?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的特点。其类型为:

A、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点示主要事理的语句。

如:第1段"......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第2段"......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原因。"

第4段"......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

如:第4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第5段"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这个过渡句提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

第7段"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C、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层次。

如:第4段、第6段、第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各,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2)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从内容入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入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3.欣赏品味

思考: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

学生讨论,圈点。明确:第1段,从"远航"(1831年)到"现在",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二十几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并结合注释4,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3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虚的精神。

第4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5段,"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7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板书:长期考察,实事求是,谦虚审慎,决不轻率,亲身实践,不避缺陷,毫不动摇。

4.课堂训练

印发以下材料(或投影),课堂讨论完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982年,英国伊丽莎白皇家学院的科学家加德纳提出了一种新的学说,这一学说认为(a),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b)的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而是起源于共的祖先-"哺乳鸟"。这一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是2.25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出来的,因而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比爬行动物更接近。与众不同的是,加德纳提出这一学说时,并不像以往的动物进化研究者那样主要依据古代动物的化石资料,而是依据对不同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比较。

画横线的句子中,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各是什么?

1.认为(a)

2.认为(b)

提示:本题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回答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从本质上说,就是理解关键句的含义,把握两种不同学术见解。要正确回答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可以借助句子结构分析。画线句子是复杂单句,作为谓语"认为"所认定的内容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像伎观点所认为的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而是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哺乳鸟'。""认为(a)"所认定的内容包括"不像"、"而是"两个侧面,也就是从否定和肯定这两个角度说的。"认为(b)"所认定的内容正好是"认为(a)"所否定的内容。可见"认为(b)"所认定的是"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

5.课堂小结

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求得知识,以丰富自己,不断完善看书的知识结构。今天的这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而且通过对作者说明性导言的阅读,使我们在整体感到遗憾知文章内容和思路的基础上,学会了如何发现关键语句,懂得了正确理解关键语句对理解文章的作用,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后的阅读实践。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琐忆》中鲁迅曾说:"进化论牵制过我,但也有过帮助。"怎样理解这句话?请加以思考。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片段。

附:课堂板书设计:

整理成书的过程(1) 长期考察

写作经过 提前发表的原因(2) 实事求是

(1-3) 内容过简的说明(3) 谦逊审慎

物种由演变而来(4) 决不轻率

基本观点 介绍研究的方法(5) 亲身实践

(4-7) 家养变异的作用(6) 不避缺陷

强调观点的正确(7) 毫不动摇

2021郑州市高二会考语文教案设计3

滕 王 阁

唐•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摆。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诗鉴赏

《滕王阁》诗,是《滕王阁序》的结尾。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曾高度评价说 :“初唐短歌,子安《滕王阁》为冠”,“婉丽和平,极可法师 。”这道工整精致的诗,一直被诗论家视作是王勃七言古诗的代表作。

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建造的,号称江南第一阁。王勃十四岁那年,到六合探望任县令的父亲 ,归途经过洪州 ,正值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上宴请宾客。他参加了盛宴并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滕王阁序 》,一时震动了文坛,被作为佳话。按《唐摭言》里记载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以及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公矍然而起曰 :‘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可见《滕王阁序》是王勃即席挥笔写就的。

《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首句“滕王高阁临江渚 ”,点题入诗,描述了滕王阁雄踞赣江之滨,和江心洲屿相对峙,占尽地势。次句“珮玉鸣鸾罢歌舞 ”,是从宴会散罢的场面的反衬宴会的盛况,别具一格:歌舞结束了,宾主相继离去 ,珮玉叮口当,鸾铃和鸣。佳节盛会后,人去楼空。接下来的两句是静态写景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画栋”“珠帘”,表现的是巧夺天工的人工美 ;朝云缭绕,暮雨飘拂,呈现的是亦真亦幻的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美 。“飞”“卷”二字,静中有动。只此二句,瑰伟绝特的滕王阁就矗立眼前 ,令人神往。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就曾赞叹说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续之,以书吾忧。”诗的第五、六两句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表面写景而实为抒情。自在的白云,悬映在深深的潭水里,影影绰绰,迎朝露,送秋辉。季节景物在不知不觉中转换 ,日月星辰在无声无息中移动,诗人在此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 ,抒发白驹过隙 、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而诗的意境宁静高远,引人遐想 。“婉丽和平之风格自见矣!”“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既顺承上句时空久远之意,又照应首句,自然地结尾全篇。当年建造这华丽高阁的滕王如今在哪呢?这是以问代答 ,此时元婴由于奢靡无度 ,被贬到滁州去了 。而如今参加歌舞盛宴的,正如《序》中所说的,“宾主尽东南之美 ”,赞美阎都督德洁政清。设想元婴建造华阁何尝不是为了自己可以时常歌舞饮宴于其上呢?如今却只剩下栏杆外的江水依然如故地向北流淌。

这是一首入律的古诗,王力先生曾评说 :“这首诗平仄合律,粘对基本合律,简直是两首律句连在一起,不过其中一首是仄韵绝句罢了。注意:这种仄韵与平韵的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入律古风的典型。高适、王维等人的七言古风,基本上是依照这个格式的 。”这段话概括说明了《滕王阁》诗在语言上的特点,同时指出了它在诗歌发展的重要地位

和影响。

青 玉 案

宋•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词作鉴赏

此词为作者晚年退隐苏州期间的作品。词中明写相思之情,实则借怀思美人抒发自己的苦闷闲愁和迷惘心境。

上片起首三句化用曹植《 洛神赋》中“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句意,写美人迈着轻盈的步履,正从横塘姗姗远去,美人离去,词人极目远望,只能从见到的一片芳尘之中 ,想象她的美妙姿态 。接下来四句,写美人离去后,深层独处于“月桥花院,琐窗住户 ”的住处 ,虚度青春年华,除一年一度的春光以外 ,无人能至 ,自己当然也无从寄与相思。相惜之情。而词人自己同样幽居独处,对美人的思恋十分殷

切。

下片着重写作者的忧思。过片谓暮云冉冉,舒卷移动 ,正笼罩着长满香草的水边高地,这时 ,词人“ 彩笔新题断肠句。”此句暗用《南史•江淹传》的典故:江淹因得五色笔而才华横溢,妙句纷呈,后梦中见厚笔主人郭璞来讨还 ,“尔后为诗 ,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词人之才不让江淹 ,以生花妙笔题断肠之句,更令人凄楚,这愁苦之情到此已抒写得极为委婉深切,但作者仍继续用江南暮春常见的三种具体物象来烘托浓重的闲愁。先是试问,然后,用三个比喻作答,以景结情,收来全篇。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诗鉴赏

这首诗一题《夜归鹿门山歌》。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 。”孟浩然四十岁后,一度隐居于此。

2021郑州市高二会考语文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踉跄、窒息、辗转、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词语。

2、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3.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象征意味。

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研读品味精彩片段,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领悟课文震撼人心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教学重点】

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2.研讨探究法 在主人公身上寄寓着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引导学生研讨探究, 理解小说的象征意味,激发学生树立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

3.引申比较法 引导学生将课文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进行联系引申,在对照中更 为深刻地体会主人公的拼搏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检查预习

1、导入

有一篇短篇小说,备受伟大导师列宁的喜爱赞赏,他在逝世的前两天,还让他的夫人给他朗读这篇小说,从中汲取战胜病魔的力量。当代学者余秋雨先生在他的《霜冷长河》中建议一位对前途感到渺茫的高中生不妨读一读这篇小说,它就是杰克•伦敦创作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

2、背景介绍

19世纪末,在和美国北方领土阿拉斯加相毗邻的加拿大朗戴克一带发现了金矿。成千上万的人卷入了“淘金热”,可是幸运者毕竟是凤毛麟角,不知有多少人梦断在那冰天雪地的极地荒原里。《热爱生命》讲述的就是这个“淘金热”中的一个故事。

3、作者简介

杰克•伦敦是的美国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部作品,其中最为的有《荒野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和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老头子同盟》《北方的奥德赛》《马普希的房子》等。杰克•伦敦是一个自幼当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 后半工半读才取得成就的作家。

二、圈点勾画,合作探究

1、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学生回答, 教师提示小说情节:

《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学生筛选、概括,教师点拨:

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朋友的背叛、饥饿、恶劣的天气(“接下来是几天可怕的雨雪”)、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这地方的狼很多”)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至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种硬汉精神。

3、硬汉精神的内涵:荒野独行,勇敢坚强;于孤独时,不失希望;于无望时,不忘坚持;金钱面前,不失理智;死亡边缘,不灭天良;野兽爪下,沉着镇定 ……

三、圈点批注,赏析语言

1、作品最富感染力的是细节描写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同时用大量的人物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试对它进行赏析,说说它好在什么地方?

示例:52页第二、三自然段写主人公见到驯鹿骨头的段落:

“这些残骨在一个钟头以前还是一头小驯鹿……难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变成这个样子吗?生命就是这样吗,呃?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

“他蹲在苔藓地上,嘴里衔着一根骨头,吮吸着仍然使骨头微微泛红的残余生命……有时砸到自己的指头,使他一时感到惊奇的是,他并不觉得很痛。”

提示:这是在主人公饥饿难忍、无处觅食之时的思维独白和动作描写,一头可爱的小驯鹿只剩下了骨头,他联想到什么呢?(联想到自己,联想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这说明即使的意志坚强的人也有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环境和困难斗争的时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软弱,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 那他是否消沉,退缩呢?行动就是的证明,即使生肉、碎骨也让他感到欣喜,可见对生命的热爱,对生的渴求。同时他不觉得痛则说明身体的虚弱,反应开始迟钝了。

2、人和病狼最后较量的情节是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人和狼最后的格斗。体会主人公坚毅顽强、勇敢拼搏的生命意志。

指名朗读,思考:

在这部分中,写到了他的感受,突出了心理活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与狼搏斗的动作、过程是怎样的。哪些词语或句子用得最精彩?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最后为什么能战胜狼呢?

牙咬手,手抓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搏斗方式,只有在奄奄一息的人和同样衰弱垂死的病狼之间才有可能发生。牙和手都无力了,可是人终于用另一只手慢慢摸过来,“一下把 狼抓住”了。几分钟后,人把全身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可惜他的双手已无力把狼掐死。可是他还要用嘴咬住狼的咽喉……终于,狼死掉了,像“铅液”一样的狼血灌入人的胃里。人战胜了狼,杀死了狼,喝了狼的血,而不是相反。通过上述对主人公内心世界和细节、动作的刻画,揭示了主人公身处困境却不肯向困难低头,顽强不屈同自然作坚决斗争的坚强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深刻主题。

学生集体朗读,把握语气,体味情感。

四、小组讨论,互相质疑

1、作者用连个名字也没有的“他”来称呼主人公有什么含义?“狼”又有什么寓意?

在小说中,文明社会的人和野性的动物,站在了同一地平线上。在自然面前,社会赋予他的一切特性都失效了,什么理想,抱负都是空谈,只有“活着”,才是生命的最终意义。因此,这个人已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作为一种思想的象征物,他没有名字,狼当然也没有,他们只是两个生物,平等的两个生物,为了“活下去”的信念,而展开了一场残酷的生命追逐。作者没有写出“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一切热爱生命的人的代表,他不是一个单一的人,而是一类人,只要热爱生命就可以是“他”。加上一个名字,反而使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减弱了。小说的象征意味也非常浓厚,这是西方许多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小说主人公没有名字,仅以“他”指代,显然隐含着作者以他作为整个人类象征的用意所在,而小说中的“狼”更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

2、怎样看待文中的“金沙”与“病狼”?

这是一种矛盾,他去的目的是为了那袋金沙,但归路的目的却已经发生了转变,由于身处逆境,这时他的热望是能“活下来”。为了生存与活命,那十五磅粗金沙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现在金沙的取舍决定着生命能否延续。比尔的命运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先倒一半,再全部放弃的描写,体现了他内心世界的矛盾,但最终生命高于一切,他选择了保存生命,舍弃金沙。作家的高明之处正是以“狼”和“金沙”这两个物象来反衬人对生命的热爱!

五、品味课文,感悟人生

1、提问:“他”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他”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1)要勇于面对失败。“他”曾经全身疲乏、伤痛,感到了失败,但这只是气力与肉体的失败,他的信心与希望始终未曾破灭。他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取得了胜利,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

(2)要勇于面对孤独。当一个人去面对眼前的厄运时,就应勇敢地面对孤独,不埋怨,不放弃,最后终于全身而返。

(3)要敢于与敌人斗争。与狼长时间的周旋,表现出这个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显示出非凡的毅力与坚忍的决心,体现出人类战胜强大势力的伟大力量与气概。

(4)要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在与逆境的较量中不时流露出对周围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如吮吸剩骨的甜蜜、享受太阳的暖意、感受周围活跃而健康的生命。正是这种热爱使他充满活力,使他永葆活下去的欲望,并由此不断激发出他的潜能,使他有搏斗下去、战胜失败、面对孤独、超越死亡的勇气和毅力。

2、每一种职业,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有自己的困难,该怎么办?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阅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比较两个主人公的形象。

2、搜集关于热爱生命的名人名言或类似的求生故事,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2021郑州市高二会考语文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2 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3 文言词句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张衡传》主要扣住两点,一是详略得当,二是语言简炼、形象、具体;

2、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

3、在学生对课文获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开展思维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情感价值观

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本文详略的剪裁;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区别虚词乃、于的用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讲读课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用图片导入:先用多媒体显示下面的图片,然后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幅图片,说说图片中的仪器叫什么?是干什么用的?发明这个仪器的是哪朝科学家叫什么?(待同学们回答后,教师继续)

地动仪 张衡

对,这个仪器叫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张衡发明的。(张衡,就是从小喜欢数星星的那个孩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他生平事迹的文章——《张衡传》,让我们一起走进张衡的心灵世界。

二、作者范晔及《后汉书》:

该文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曾任尚书吏部郎、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后来因为刘义康谋反案的牵连,被处死。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后汉书》是纪传体东汉史,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南北朝时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原定编著百篇,仅完成帝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十志未及完成而因密谋拥护文帝弟刘义康做皇帝而死于狱中。后人将梁代所注的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补入,遂成一百三十卷的今本《后汉书》。范晔的《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均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此书内容充实,对考核史实有参考价值。文笔简练生动,议论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气流畅,既具史学识见,又有较高文学价值。刘知几称赞《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王应麟则说“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后汉书》为“前四史”之一。

三、解题。

传,传记,记叙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

传记要突出传的特点,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代表性的事件,叙述其为人及对社会的影响。传记基本特点:详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传记种类: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本文属评传(既记叙人物事迹,有评介与探讨人物思想状况、所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

四、梳理•积累

1.一词多义。

(1)观

观太学(观摩学习)

大王见臣列观(殿堂)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

启窗而观(看)

(2)征

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

咸怪其无征(证明)

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

岁征民间(征收)

(3)因

因入京师(因而)

因以讽谏(就)

因其势而利导之(乘、顺着)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

(4)乃

十年乃成(才)

遂乃研核阴阳(就)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

(5)辟

连辟公府不就(征召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

唇吻翕辟(开,打开)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开设)

辟邪说(排除,驳斥)

疆土之新辟者(开垦)

(6)制

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2.古今异义。

寻其方面(古:方向;今:相处或并列的几点之一)

衡下车(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走下来)

3.词类活用。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4.通假字。

员径八尺(“员”通“圆”)

傍行八道(“傍”通“旁”)

一时收禽(逮捕。禽,通“擒”,捕捉)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2)被动句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3)宾语前置句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4)介词结构后置句

果地震陇西

(5)省略句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再转为太史令

(6)状语后置句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6.文化常识。

(1)文史专名

①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②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学问和技能)

五经十《乐》。(说经的经文和传文)

③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④经、传:“经”批儒家的经典著作;“传”指注释、解说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字。

⑤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⑥史汉:《史记》《汉书》。

⑦《汉书》:纪传体、断代史。

⑧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例如:《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

⑨通史;断代史。(例如:《史记》《汉书》)

⑩《两都赋》和《二京赋》:《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张衡。两都、二京:两个都城,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2)官职专名及相关用语

孝廉: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的官。

大将军:位比三公。邓骘位在三公之上。

公车:官署,总领天下征召事务。设公车令。

郎中:官名。

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国史。

河间王(刘政)的相,类似太守。

国王:指河间王。国,诸侯国。

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举:推荐。(被)举荐任官。(“举孝廉不行”)

行:去应荐。

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连辟公府不就”)

就:就职,任职。

召:召请来授官。(“累召不应”)

应:应职,接受官职。

拜:任命,授给官职。(“拜为上卿”)

迁:调动官职。(“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

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

徙:调动官职。(“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出:离京去外地为官。(“出为河间相”)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下国伊始”“衡下车”)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三年”)

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上书乞骸骨”)

(3)其他

①年号纪年

永元中 阳嘉元年 永和初 元丰七年 元和十年

②地名

三辅(京城附近的三个地区)

京师(京城)

③学校

太学(学俯)(“今诸生学于太学”)

观、游(指游学,考察学习)

庠、序(学校)(“俾入邑痒”)

国子监(明清学府,入监读书称监生)(“老监生”)

教授、博士、直讲、助教(教学人员)(“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④姓名(“名”和“字”有对应关系)

张衡字平子 屈原名平

韩愈字退之 苏轼字子瞻

苏辙字子由 诸葛亮字孔明

刘备字玄德 关羽字云长

张飞字翼德 赵云字子龙

辛弃疾字幼安 班固字孟坚

五、作业:

巩固上述文言知识,并认真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 课文特点探究:

1、本课文详细介绍了张衡一生多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文章的基本思路清晰。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可先让学生思考品味,然后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段。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上的成就。开头两句按历史人物传记的格式,记述张衡的姓名、籍贯与家世。接着介绍其在文学上的造诣。“少善属文”说明他具有先天的禀赋,而“游于三辅,因人京师,观太学”说明他注重社会实践。也正是因为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实的基础,并不断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经,贯六艺”。在叙述了其“才”后紧接着叙述其德。“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具有谦虚稳重、超尘拔俗的品格,而面对统治者的招罗,作者连用“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他的不慕荣利的高洁品德。而《二京赋》进一步证实其文学才能及精研精神。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2~4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重点介绍候风地动仪的结构和功用。第2、3段从整体上概括了张衡在科学上的成就,包括科学发明和理论著作两部分。在介绍其特长时与其职官联系起来,侧面反映了二者互为因果的关系。第四段着重介绍了能代表其成就的候风地动仪。介绍地动仪虽不足二百字,但详尽记述制造时间、质地、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文字精简平实。如介绍构造特点时用“中”“傍”“外”“下”四个方位词为序,便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简要而清楚地写出其构造特点。以“似酒尊”描写其形状非常形象具体,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热烈赞叹着力描写了仪器的准确无误。最后附述了生动有趣的事件验证其功效,使文章于平实中透出情致。

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5、6、7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文章仅选取两件事作为切入点,一是《思玄赋》的由来,表现了张衡心思细密、小心谨慎的形象。一是出任河间相时与_党斗争一事。“阴知_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政绩。这样,笔墨寥寥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

张衡“才”高于世,表现在:一、“善属文”,作《二京赋》;二、“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三、“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四、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张衡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伟大学者。他最杰出的贡献是研制成功史无前例的候风地动仪。课文重点记叙的是张衡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因而对候风地动仪作了详细的介绍。

课文语言质朴简练。如“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短短二十三字,就写出了张衡的学历、水平和特长。“……不行,……不就,……不应。”充分表现了张衡不慕名利的品德。“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_党名姓,一时收禽。”节奏感很强的语言,表现了张衡的态度果断,措施得力。

和《屈原列传》相比,两篇传记的共同点都是按时间顺序,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一生,选材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区别是在表达方式上,《屈原列传》为了揭示屈原的“志”、“行”和寄寓作者的情怀,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而《张衡传》为了表现张衡的杰出贡献,用说明性文字对张衡的发明候风地动仪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2、写作特点:让学生根据上述分析,自己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1)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

本文是人物传记,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张衡一生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时间虽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从表达方式上说,以记叙为主。在第4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

(2)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特别详尽,对其他创造的介绍则较简略。这样详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3)语言凝练平实而又不乏情致。具体表现为:

第一,记叙语言非常质朴通俗。例如,“不行”、“不就”、“不应”、“不慕”等句用语非常质朴通俗,毫无雕饰,却鲜明地表现出了张衡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第二,说明语言十分准确简洁。例如,第4段中仅用140多字就将候风地动仪的有关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可见用语简洁;用酒樽描摹仪器的外形,用“中”、“傍”、“外”、“下”等指明部位,足见其用语之准确。

二、学生合作探究

1.张衡凭什么名垂青史?

明确:文理兼通,基础宽厚,质朴谦逊,不慕名利,潜心治学,态度严谨,德才兼备,这些优秀的品质是张衡取得巨大科学成就、名垂青史的根本原因。

2.作为传记,它的一般写法是怎样的?本文又是怎样写的?

提示:按照传记的体例,开头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柳敬亭传》都是。本文也是开头介绍姓名、籍贯,结尾写到他死的年代。所以本文是完全按照一般传记体例的写法来写的。

3.传记是记述一个人的生平的,是否意味着事无巨细都要写进文章去呢?本文是怎样处理人物材料的?

提示:传记记述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进文章去,而只能记述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同时显示出这个人的品格特点。本文先介绍了张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学才能;重点写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辉煌的科学成就,而在科学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创的候风地动仪,最后介绍了他政治上的才干。文章这样处理材料,就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4.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提示: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2)“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拿_党。其“才”高于世,表现在:一是“善属文”,写作的《二京赋》;二是“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三是“善术学”,著有《灵宪》《算罔论》;四是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5.本文和《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相比,有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提示:《张衡传》以表现张衡的杰出贡献,简要概括其一生为主要目的,所以用说明性文字对张衡的文学创作和科技发明进行介绍,其中着重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而对其品德为人的描写都散见于字里行间,贯穿于文章中,很少直接抒情。笔调沉静,文字质朴。

三、课堂链接:现代传记文的阅读

精仪揭天地 科圣著千秋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他“天资睿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奇技伟艺,磊落焕炳。”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学论断。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文学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名著《东京赋》和《西京赋》,合称《二京赋》,描写了东汉时期长安和洛阳的繁华景象,讽刺了官僚贵族荒_无耻的寄生生活。《南都赋》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南阳郡的社会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间风俗。此外还著有《定情赋》、《同声歌》、《思玄赋》、《归田赋》、《四愁诗》等30余篇。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完备的地形图,并研制出了“记里鼓车”、“指南针”等。在数学方面,他著有《算罔论》,并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间。这和今天大家知道的圆周率虽稍有误差,但在1800多年前就能有这样精确的计算,不能不使人们感到惊叹。他的这一成果比欧洲早1300多年;在气象学方面,他制造出了“候风仪”,是一种预测风力、风向的仪器,比西方的风信鸡早1000多年;在机械学方面,他制造的“独飞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还制造有土圭(日影器)、活动日历等;在艺术方面,他居东汉时期的六大画家之首。张衡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也是留给整个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

张衡不愧是世界上光彩夺目的科学和文学的双子星。1956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1、该文概括了张衡哪些方面的成就?

地震学方面

艺术方面

文学方面

地理学方面

数学方面

气象学方面

机械学方面

天文学方面

2、“张衡不愧是世界上光彩夺目的科学和文学的双子星”和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怎样理解?和上文是什么关系?

科学和文学是对上述多种方面的再概括,“如此全面”又是总概括。这两句是对全文的总结,和上文属于分——总关系


郑州市高二会考语文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优秀的教案设计参考五篇

高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5篇

高二的语文优秀教案设计范本五篇

高二语文教案模板汇总五篇

高二语文必修教案优秀的设计五篇

高二语文备课教案推荐模板五篇

新学期高二语文教学设计5篇

高二必修课语文教案授课模板范文五篇

高二语文理论课教学设计2021

最新高二下学期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13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