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二语文教案例文
课时教学目的要订得具体、明确、便于执行和检查。制定教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学员素质、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考虑其可能性。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2021山西高二语文教案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2021山西高二语文教案例文1
【教学目标】
1、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借助资料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3、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⑴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⑵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2、教学难点:
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这部表现战后青年人幻灭感的作品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一译《战地钟声》)和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能站起来”。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二、关于《老人与海》
海明威是20世纪上半期美国作家和记者,也是当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一方面他继承了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又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进行了革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195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他后期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当年他获得普利策奖,两年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021山西高二语文教案例文2
【结构分析】
根据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情节,可把全文划成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后来它就慢慢地沉了下去),老人与第一次与一头鲨鱼的搏斗:
这是一条巨大的鲭鲨,游得迅速无比,但却非常漂亮,高耸的脊鳍,紧闭的嘴唇,向内倾斜的牙齿,灵敏的嗅觉,使读者读到这里真是为老人桑地亚哥捏了一把汗,他能战胜这样大的鲨鱼吗?
但老人不愧为捕鱼的好手,他用鱼叉十分准确的“攮”中了鲸鱼的最软弱的部位――脑子。鲨鱼“肚皮朝天”“慢慢地沉了下去”。
这一部分,以鲨鱼的巨大勇猛来衬托老人的勇敢,一个高大的形象就在与鲨鱼的搏斗中刻画出来了。
第二部分(“它咬去了大约四十磅”~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写老人杀死一条鲨鱼之后的心理活动:
当马林鱼被鲨鱼咬去大约四十磅肉时老人还不曾沮丧,甚至很英雄地想着:“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就这样借主人公桑提亚哥的话表达了他自己认为在当时人们应有的生存信念。
在这一情节中,老人又插入了棒球好手狄马吉奥勇战对手的一幕,这些都增添了他必胜的信心。后面一系列的情节都是老人的内心表白,一个是与大海与大鱼的对话,一个是自言自语,说给自己听,一个是自己心里的想法。这些都围绕一个中心走,那就是不能放弃信心,按老人说法就是“不抱希望才蠢哪”。
在与鲨鱼的搏斗之后,又是老人内心的激烈斗争,是自己信心与毅力的较量。
第三部分(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钟头~也许结果会很好的),写老人与两条星鲨的搏斗:
一条鲨鱼被打死了,又来了两条鲨鱼,而且是贪婪残暴的星鲨,气氛又紧张起来,我们不禁又为老人担心起来:老人还能战胜这两条凶猛的鲨鱼吗?
你看那老人,身手多么矫健啊!眼光多么敏锐啊!头脑又是多么清醒啊!两条鲨鱼很快地杀完了,可是马林鱼的肉也被它们吃掉了好多。老头又是多么
在与两头鲨鱼的较量中,我们看到了老人的智慧与勇敢。
这一部分的描写与第一部分一样都是详写,从鲨鱼出现写起,写了与鲨鱼搏斗的整个过程,也写了搏斗之后的老人的心理状态。我们注意到老人还是个乐观主义者:什么也别去想它,只等着以后鲨鱼来到吧。
进入了下一个部分。
第四部分(“下一个来到的鲨鱼是一条犁头鲨”~“鲨鱼才又向他扑来”),与犁头鲨的战斗。
这一部分是略写,重点不是写老人与鲨鱼的搏斗,而是写杀死那头犁头鲨之后的老人的自言自语。经过了两番与鲨鱼的搏斗,老人称手的刀子没有了,读者已经注意到,老人在筋疲力尽之后,又失去了刀子,可以说在以后的搏斗中很难再取胜了,可老人不这样想:“我还有鱼钩呢”“只要我有桨,有短棍,有舵把,我一定要想法去揍死它”。你看,这样一个老头儿,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这也正是他战胜鲨鱼的法宝。
第五部分(“老头儿看见两上褐色的鳍”~“即使现在也能行”),老人又与另两条星鲨搏斗:
这是与鲨鱼的第三场搏斗,是斗智和斗力的决战。老头儿的刀子没有了,有用的兵器只剩下棍了。两击把两头星鲨打跑了或打死了。在这里也插入了老人的一些幻觉:当年青力壮的时候,我会把它们打死。如果有棍球棒,现在也行。多么豪迈的老人!
这一部分写得较详细,整个过程写得跌宕起状,但我们也明显的感到,老头儿与鲨鱼的搏斗似乎不那么激烈了!这是作者写法上的变化,在激烈对阵之后,老人并没有休息,看来作者是有意的让读者的神经稍微松懈一下,好看下一场更加激烈的好戏。
第六部分(“他不愿再朝那条死鱼看一眼”~“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呀”),写筋疲力尽的老人的心理活动:
浑身是痛的老人的自言自语,一方面老人希望快快回到家里,“我会看见从新海滩上射出来的灯光”;一方面想起了生活在那个地方的人可能为自己担心,尤其是那个小孩;一方面又鼓足勇气,“我要跟它们斗到死”;一方面它又不希望和鲨鱼斗。这些心理活动与第二部分相似,但更侧重于写老人的希望。
第七部分(“可是到了半夜时候”~“没有其重无比的东西在旁边拖累它了”),与群鲨的搏斗。
这一次更加惨烈,这是一群大鲨鱼啊!用棍子打,棍子丢掉了;又换下舵,用舵向鲨鱼的头打去。群鲨吃完了剩下的一半马林鱼,走了。
这一部分写得相当精彩,作者把老人与鲨鱼搏斗的过程刻画的细致入微,有心理,有语言,有动作;有信心,有勇气,有毅力,有思想。一个可爱的老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老人想,“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但又谁相信老人是失败了?
第八部分(“船还是好好的”~结尾),与鲨鱼搏斗了一夜的老人回到家里:
一切都平静下来了,老人终于回到了港口。但奋战了一夜的老人(加上与大马林鱼的搏斗实际是三天三夜)失掉了所有的力气,歇了五次才走进了他的茅草棚。
2021山西高二语文教案例文3
【教学内容】
分析文章层次,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人物之间的斗争语言及策略,以此来品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汉书》和班固,了解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还积累了一些重点文言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教师提问相关知识,考察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订正错误。)
二、划分课文层次
1.请同学复述文章内容,每个自然段都叙述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由一组回答,ppt逐个展示情节过程的小标题)
初使匈奴,单于受礼——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卫律劝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不二——
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请学生快速划分层次(ppt展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段:记述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三、分析课文,合作与探究
(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教师ppt展示每部分的问题,留一些时间交给学生,每组代表举手回答,教师做必要的补充)
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
讨论明确:
两次。第一次是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参与谋反的事实,苏武敏感地认识到自己定会受到牵连,因为不想国家尊严受辱,所以自杀。第二次是面对卫律的讯问,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引刀自刺。
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为自己而侮辱国家。
第一次是被张胜和常惠阻拦下来,第二次是被卫律请医生救活。从救治的繁琐的程序可以看出苏武是真想自杀,但都没成功。
苏武的举动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2.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
明确:不是,还有匈奴的单于。“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对待苏武和对待张胜是截然不同的。朝夕候问,一来是怕苏武再出事,而来体现自己对苏武的关怀,试图收降苏武。这是对苏武人格的肯定。
3.说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卫律是怎样来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
讨论明确:
①剑斩虞常:震慑苏武
威逼:②吓降张胜:有人带头不动
③强加死罪:寻找理由
大骂卫律
以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做例子
利诱:封官加爵:拥众数万不应
荣华富贵:马畜弥山
总结卫律的劝降策略——威逼利诱。威逼不动摇,利诱不应许。于是卫律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发出最后通牒“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这番话也激怒了苏武,苏武大骂卫律。于是有了第6段的“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越是坚决,单于越是喜欢。于是用尽办法来折磨、摧残苏武,企图动摇他的意志。幽禁地窖,断绝饮食;放逐北海,不至廪食。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毡,数日不死
放逐北海,不至廪食——掘鼠食草,杖节牧羊
苏武这一去已然近十年了。短暂的抗拒固然可贵,但时间是检验一切意志的试金石。十年的艰辛与苦涩,是否会动摇苏武的信念呢?我们再往下分析。
4.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他有事怎样劝降的呢?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样策略呢?
(请同学们细读一下李陵对苏武说的话,其中表达了几层意思?)
讨论明确:是什么支撑着苏武艰苦地走了十年?(换位思考,人共同的生命体验)苏武认为自己可以回到大汉朝,回到自己亲人身边。他心中还有对“国”对“家”的念想,还有对团聚的期待。这就是李陵的突破口。
从李陵的言辞中体察李陵的策略
家——母丧兄亡,妻离子散
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前长君伏剑自刎;弟孺卿饮药而死;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国——郡主昏庸,法令无常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李陵老母被系保宫;苏武两兄弟畏罪自杀,侧面可以看出皇帝的统治严酷。
得出结论:“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苏武的回应:“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心甘情愿
李陵走后,在没有人来劝降过,这一过又是近九年。
小结:“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能为信念坚持如此,却实令人佩服!幸而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气节,作者的欣慰之感和赞美之情显而易见。十九年的年华就这样过去了,如果这十九年苏武在自己的国家,也许会有更高的爵位或官职,自己也许不会妻离子散。如果苏武投降了,也许也享受到不尽的荣华富贵,有了自己新的家庭。但是那样的话,历史不会记载他,人们也会忘记他。十九年是磨难,他诠释了什么才是坚守气节,什么才是忠心耿耿。苏武用一身肝胆照耀了史册。
四、板书设计
副将阻拦,未遂
两次自杀
围炉救活,重伤
出使匈奴北海牧羊
卫律:威逼—不动利诱—不应
两次劝降
李陵:国——统治无道,皇帝昏庸
家——家破人亡,妻离子撒
十九年(须发近白)
五、作业
1.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翻译7、8自然段。
2021山西高二语文教案例文4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⑴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⑵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⑶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能力培养目标:
⑴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⑵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3、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4、美育渗透目标:
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激情。
【学法指导】
1、学习本文应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对两个家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主旨。
2、阅读汉姆莱特的台词,理清他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3、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心灵写照。那种对人物语言简单的、平面的描写,只能使人物个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苍白。
5、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的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6、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仔细品味。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
7、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古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他以《水浒》为例。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_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可见中外古今在这一点上是有共同点的。
8、反复诵读哈姆莱特的台词,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莎士比亚诗化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加以欣赏和品味。
诗化的语言,可从下述特点体会理解:
⑴具有强烈的激情。
⑵典型的修辞特点:排比,比喻。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难点:
⑴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⑵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解决办法:
⑴反复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
⑵可以指导学生排演节选部分,让学生读出其中蕴含的浓郁的诗情和人物的不同感情。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杰出的剧作家。教师应简要介绍莎土比亚的创作活动,然后重点指导学生诵读,通过诵读去揣摩品味剧中人物的深挚感情,读出莎剧特有的浓郁诗情。
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等录像资料,或是利用课余时间排演成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二、整体感知
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喜剧),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2、莎翁悲剧的特点:
⑴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⑵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⑶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3、全剧剧情: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主要剧情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艺术大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最主要的代表作《哈姆莱特》。(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其戏剧创作的特点。
3、概述节选部分紧张的故事情节,明确该剧是悲剧。
悲剧是一部典型的悲剧,其情节曲折多变。
“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每一个悬念都关系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成功、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读者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在大臣来征询哈姆莱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同雷欧提斯比剑的时候,哈姆莱特正和霍拉旭讲到他对雷欧提斯的同情和歉意。对于比剑,他可能把它单纯理解为雷欧提斯要向他报仇,为了平息雷欧提斯的愤怒,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挑战。霍拉旭认为他很可能会输,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霍拉旭劝告他,让他不要参加比赛,他却没有同意。读者因为已经知道克劳狄斯的毒计,因此心里骤然紧张起来。
接下来是比剑。遵照王后的预先提醒,哈姆莱特诚恳地向雷欧提斯道歉,将自己的过失归因于“疯狂”,求得他的谅解。雷欧提斯表示虽然不能放弃“复仇”,却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此时,两人之间的气氛较为友善,但是危险并没有解除。
选择用剑的时候,雷欧提斯根据事先安排换了一把剑,毫无防备之心的哈姆莱特对此没有提出异议。读者对事情的发展担心到极点。
比赛开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拒绝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莱特取胜。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这一部分情节更是变故迭起,波澜起伏而扣人心弦。
4、提问:本剧人物语言的动作化和性格化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
⑴动作化:
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请求谅解的一番话富有动作性。这段话真挚、恳切,打动人心,而在全剧里他一贯的语言风格是尖刻、讥嘲、不留情面的。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因为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对他产生了由衷的同情。透过这段话语,我们感受到哈姆莱特善良、美好的天性。同时,它对此后剧情的发展也产生影响:雷欧提斯被他的话感动了,一意要复仇的心犹疑起来,所以第一、第二回合他都无心进攻,延缓了克劳狄斯的毒计的实现;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决心击中哈姆莱特的时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临死前,他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使得哈姆莱特能抓住最后的时机杀死克劳狄斯。又如,哈姆莱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既有些得意,又对雷欧提斯的状态有些纳闷,因此脱口说了一句:“你怎么说?”雷欧提斯被这句话激起了斗志。他对克劳狄斯说:“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这句话表明他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想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而克劳狄斯对他使用了激将法:“我怕你击不中他。”然而雷欧提斯还是迟疑不决。光明正大、毫无猜忌之心的哈姆莱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终于,雷欧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莱特死命的一剑。
⑵性格化:
哈姆莱特的语言有这样几个特点: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他的一些语言,如“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定会胜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
5、提问:如何看待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
明确:
课文里,哈姆莱特在思想和行为上有两点非常引人注目,二是天命思想,一是无所顾忌地同意了克劳狄斯设下的赌局——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两点之间有着二定的联系。先看天命思想。在这全剧的最后一幕里,哈姆莱特似乎忽然变成了宿命论的信徒。他说过这些话:“……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就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他如此强调天命,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其一,对于罪大恶极的克劳狄斯,哈姆莱特没有信心让他受到应得的惩罚,而不殃及别的无辜的人,因为此前他曾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了奥菲莉娅之死。他觉得自己在除“恶”的时候,同时也在作恶;因此无法摆脱良心上的不安,便把一切归于天意。其二,哈姆莱特接连遭到巨大的灾祸的打击,先是父王被叔父暗害,母后改嫁给叔父,接着是奥菲莉娅落水身亡,他不明白这些残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也只好把一切都视为上天注定。
从去英国的途中逃回来的哈姆莱特虽然意识到事情很危急,他必须尽快对克劳狄斯采取行动,可是在脑子里充满了天命思想的情况下,他似乎无法确定一场周密的复仇计划,也不能很好地应对克劳狄斯设下的圈套。他对于比赛虽然有不好的预兆,但是他对生命、对世界都不觉得值得珍惜和留恋(“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为父亲报仇的念头也根本被抛到了一边。所以,对于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即使他本能地意识到其中有阴谋,也不愿去深究,或想办法拒绝,他毫不迟疑地答应和雷欧提斯比赛,也许是希望一切都尽快结束。临死前,他对霍拉旭说:“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在哈姆莱特眼里,世界彻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显得“冷酷”、狰狞。能和敌人同归于尽,对他而言,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结局。
关于哈姆莱特,一般认为,忧郁、延宕(犹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两大特征。以上所讲的两点,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忧郁、延宕性格在特殊时刻的一种表现。
6、提问:奥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
明确:奥斯里克来征询哈姆莱特的意见时,拘谨守礼,套话连篇,咬文嚼字,而且反应迟钝,根本意识不到对方对他的嘲讽,哈姆莱特本来就很反感他,因此借机大大捉弄了他一番,制造出不少笑料。其实奥斯里克来哈姆莱特这里的任务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作者却饶有兴致地描绘了他自以为文雅知礼实则拘谨呆笨的表现,以及哈姆莱特对他的嘲弄。这种情节是插科打诨性的,具有调节欣赏者的情绪、活跃场上气氛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戏曲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2021山西高二语文教案例文5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串讲法、赏析法。
四、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在我国的历,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②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2、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诗中比较生僻的读音和本诗的句读
噫吁嚱(yixūxi)鱼凫(fú)秦塞(sai)萦绕(yíng)
石栈(zhàn)猿猱(náo)参(shēn)峥嵘(zhēngróng)
抚膺(yīng)巉岩(chán)飞湍(tuan)咨嗟(zījiē)
喧豗(huī)砯崖(png)崔嵬(wéi)吮血(shǔn)
2、在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的基础,有学生齐声朗读本诗,教师检查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读音和句读,在学生有失误的地方予以纠正。在学生朗读的基础,教师对本诗中比较重要的字词予以解释,疏通文意。
噫吁: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3、①在教师串讲重要字词,学生已经能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②在总体把握文章的过程中,以把握文章结构为线索,鉴赏本诗。
(1)、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4、在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全诗结构和对文章有一定赏析的基础上,探讨文章的艺术风格。
本诗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诗句,字数从碱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长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的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变幻莫测,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5、在学生已经深入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再次诵读全诗。
六、作业:背诵全诗
山西高二语文教案例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