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模板
所谓教学目的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的,才能使"教"有的放矢,使"学"有目标可循。那么应该怎么写好教案呢?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2021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模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2021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上下5000多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文化上的,其中我们经常见到“古诗”就是这遗产宝库中一块无价之宝。
同学们:我们以前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学习过哪些古诗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回忆一下,现在请同学们背诵一下自己最喜爱的古诗。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记得,本学期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陆游的诗,《示儿》,谁来背一下, 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指名说一下,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陆游写给儿子的诗:揭示课题:《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课题)
2、简介陆游。指名读一下陆游的个人简历,在让大家一起读一下。
教师再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宽,讲一下陆游一生爱国,作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的多产诗人。
3、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这里要引导学生根据“示”组词)譬如:指示、训示、表示、显示、示众等等,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说“示”的意思,进而说说诗题的意思)这里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体会。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训示自己的儿子子聿
三、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再次范读,学生跟着读
2、布置自读要求:(指名读一下)
要求:(1)学生自己读这首古诗几遍,要求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词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
学生明确要求后自己认真的练习朗读。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要求富有感情的朗读,
检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等等。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作及时的评价指导。
四、学习理解
我们读好了这首诗,是否还想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呢?
1、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第一行,说说关键词并理解一下:如: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留多余的力。换句话说就是“用尽全部的力气”。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读书学习)是不遗留多余的力气的。或者古人学习总是竭尽全力的。十分的努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指名读第二行诗,说说关键词:少壮:年轻的时候;工夫:花了工夫 始:才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做到及时复习巩固。
2、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行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终:终究、到底、毕竟。(可以通过组词理解如;终于、终究等等,通过比较说出终究比较合适)
浅:肤浅、浅显。同样可以通过组词找出合适的答案。
指名读读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很肤浅的。
(2)理解第四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绝:表示程度深,知:知道了解(两者和起来就是“绝知”:理解得透彻、深入地理解)
此事: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
躬行:亲身去实践(“躬”也可以通过组词解决如:从“躬”字字型去理解,再通过查字典解决)
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理解三、四行诗句
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4)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思考:三、四行有什么关系?指名说说
师总结: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五、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读深入体会一下
2、读了这么几遍,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从中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写下下来。学生自己写几句话,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这首诗告诉我们:
(1)读书学习必须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2)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学问的人。
相机出示板书
六、指导背诵,默写。
七、板书设计:
书本知识
冬夜读书示子聿 真正的学者
实践经验
八、作业
1、完成补充教材上的练习。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2021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模板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聿”字。
3、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三、教学难点:
领悟诗中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6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看老师写题目。(师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诗题?
认读“聿”字。
齐读诗题,读懂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
3、提到陆游,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他是()代的()诗人。之前,我们积累过他写的哪些诗?还记得吗?选一首背一背,好吗?希望你的背诵能传递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传递出陆游作这首诗的心情、愿望。(生背诵)
4、那么陆游想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告诉他的儿子什么呢?我们又能从中明白什么道理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1、自己先将古诗多读几遍,看看自己读懂了诗中的哪些字、词、句,把自己知道的写在书中,等待与大家一起智慧共享。
2、谁愿意来读一读古诗?指名多位读。
3、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呢?说一说和大家一起共享。
全班交流。
4、还有自己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让大家帮助你解决。
生质疑。
5、理解了诗意,你认为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的是什么呢?(板书:学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实践)
6、这首诗是作者在冬夜读书时的感想,也可以说是一种灵感,我想问一问同学们,陆游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告诉他的儿子这些呢?你能走进陆游,走进他的内心想象一下,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想象,发言。
7、同学们的想象使诗歌更加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请大家看插图,在一个冬天的深夜,陆游在灯下专心读着书,突然有了一些感想,于是奋笔疾书,之后便叫来自己的儿子子聿,把他想到的告诉他的儿子。他会怎么说呢?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注意你的语气和态度。
(1)指名说
(2)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8、请你也来语重心长地读一读古诗吧。
指名读,评价。
背诵。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积累陆游其他的古诗。
2021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模板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
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a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发怒、生气;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 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前三则。
2021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模板4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1、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四书五经,同学们知道“四书”指的是那四书吗?对,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书中的《论语》。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解释题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什么是“论语”,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注解1,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很好,把它画出来。 “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就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2、作者简介 好,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作者:孔子,请同学们看到注解一,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知道孔子的什么信息?很好,用笔画出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其中,孔子被称为“圣人”。
三、整体感知
1、诵读 全班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2、检查作业(扫除语言障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①读音 论( )语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诲女知之乎( ) 是知( )也罔( )殆( )而内自省( )也 默而识之( ) 何有于我哉 ( )
②字词的解释(投影字词与重要句子的翻译)
a.要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通假字(“说”通“悦”(愉快) “女”通“汝”(你) “识”通“志”(记住)) “知”通“智”(智慧)
b.总结“而”的用法 “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明确: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③重要句子的翻译
④全文的翻译
⑤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精读品味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4.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五、讨论交流
1、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六、总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论语八则》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
2021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案模板5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一个字,掌握文言文的一般语气和节奏,理解八则语录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了解“论语”表达的艺术方法和这些方法所产生的作用(排比的语气气势,比喻的形象意义,对偶的整齐匀称等)。
3.了解古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提示】
1.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奉为圣人。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首开私立学校的先河,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它对我国思想史和文化史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汉以来,儒学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又是先秦文学语言的总集。
3.《论语》八则内容,以“学习”为中心,分别阐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内容。
【语句串讲】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它,不也是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这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要点:“而”顺接连词,相当于“并且、从而”。 “不亦…乎?”反问句式,“不也是…吗?” “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原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要点:后面这个“知”是通假字,同“智”,聪明。
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对于知识)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快乐。
要点:好,动词,爱好。 乐,以……为乐。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三个人同行,一定有(可以充当)我的老师(的人)在里面。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并且顺从它,选择他们不好的(地方)作为自我改正错误的借鉴。
要点:“焉”是“于此”的兼音词,相当于“在这里”。 两个“其”都是代词,相当于“他们的”。 两个“而”都作顺接连词,相当于“并且、从而”。 两个 “之”也都是代词,相当于“它”,分别指代前面的“善者”和“不善者”。 “…者”者字结构,成为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地方、原因等。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可以以这种人作为老师。
要点:“故” 名词,旧的(知识)。 “而”顺接连词,相当“并且、从而”。 “知”动词,“得到”“懂得”。 “新”名词,新的(体会和知识)。 “可以”两个词,“可”是“可以”;“以”介词,后面省略“之”(这种人)。 “为”动词,读wéi。
原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到一年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要点:凋,凋谢,凋零。
原文: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翻译:不要想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作不成大事。
原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翻译: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所有时间)思考,也没有什么好处,(与其这样)不如学习。
要点:尝,曾经。 以,介词,省略宾语“之”。
【课文分析】
第一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乐趣和态度。 三句话各有侧重。第一句“时习”(按时温习)是方法;第二句“乐”(乐于与有学问的朋友交往)是情趣;第三句“不愠”(暂时不被人理解却不怨恨)是态度,更是胸怀。
第二则:阐述了学习的态度(道德)。 一句话中五个“知”字,前四个“知”意义相同,后一个“知”是“聪明”的意思。实事求是,既是学习的态度,更是做人的道德。
第三则:阐述了学习由浅入深的境界。 学习有“知之”、“好之”、“乐之”三个过程,以学习为“乐”是学习的境界。“乐之”必须建立在“知之”和“好之”的基础上。
第四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虚心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唯有如此,才能丰富自己的见识,才能不断进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被后人广泛地运用。
第五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 复习已有的知识,接受新的知识,这是“为师”的基本条件。“温故”是旧知识的巩固和积累,“知新”是新知识的吸取和接受。
第六则:阐述了为学为人的道理。 本句是打比方,写“松柏”不畏“严寒”,比喻为学不怕艰难,为人不惧逆境。类似的比方有:烈火见真金、路遥知马力、板荡识忠臣。
第七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欲速则不达”充满辩证的思想火花。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学习亦然。任何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心态和方法都行不通。
第八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 “吾尝”两字说明这是孔子自述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光“思”而不“学”是没有任何用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