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语文阅读学习方法
推荐文章
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比重加大,分值提高,位置提前,对考生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要掌握好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学生语文阅读学习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年级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1、基础知识的积累。 在高三阶段,需准备好一本基础知识的摘录本。在平时做练习时,或在听老师讲课时,一遇到自己不曾掌握的语音、词语、成语、近义词区别法、标点用法、病句识别法等都随时记录,且时常翻阅,熟记于心,这方法如能坚持半年,定可提高高考中选择题的得分。
2、写作材料的积累
高考作文在高考中占60分,是所有功课中的所有题目里占分最多的一道题。我们对这道题绝不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一定要积极采取主动,平时做个有心人。所以,要准备好一本材料摘录本,平时阅读时遇上好的例子,要做好摘录。那么,什么样的例子才是好例子呢?一般说来,例子可正可反,可以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但常被忽视的细节,但这些例子都必须是能给我们启发的,能震撼我们心灵的。它的内涵越开放越好,应“横看成岭侧成峰”,能以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做人的道理,这样,我们在写作时,碰上不同的话题却可用这相同的材料,只需在论述时,围绕这材料的和话题吻合的那一侧面展开论述便可。在积累材料时还要注意你的材料的多样性,应避免同一主题同一类型的,应尽可能地涉及不同领域,涉及古今中外,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要注意它的新颖、别致,尽可能做到“人无我有”。当这样的材料准备到百个左右,高考时无论它要我们写什么作文,基本上都不会无话可说,无例可举。
3、精练试题
以前曾有杂志登了这样一则信息,说有某位权威人士拿语文高考试卷在四类人中同时进行了测试,这四类人是:杂志编辑、主攻中文的大学教授、高二语文老师、高三学生。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成绩的是高三学生。难道真地是大学教授、杂志编辑的实际语文水平比不上高三学生?我想未必。其主要原因是高三学生正经历着题海战术,熟能生巧了,而编辑和教授们没有练过。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题海战术这方法虽有点土,却是不得不用的。否则,即使你有很高的语文水平也未必考得好,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大学教授、杂志编辑只是其中一例而已。
当然,练也不是盲目地大量地练,必须精挑细选,这方面的任务主要在我们老师,我们会挑选出一些合适的试题给我们学生做。作为学生,再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多练练自己的薄弱环节,已经掌握的就不必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了。
一、调适心态
端正态度:态度决定高度
增强信心:信心决定成败
二、四个坚持
1、坚持阅读:精读----深度
泛读----广度、文言文、诗歌、报纸、杂志、文学类、实用类
2、坚持积累:基础知识积累----字、词、句
写作材料积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坚持写作:长短不限,有感而发
4、坚持做题:题海战术,熟能生巧
三、强化记忆
1、要有“记住”的紧迫感
2、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3、要及时复习,反复记忆
4、系统概括或兴趣记忆
5、读写忆用,协同记忆
6、文理交替,适时休息
四、能力培养
1、科学安排课前、堂上和课后学习的三个环节
抓好课前预习环节、注重堂上听课环节、抓好课后复习练习环节
2、加强思维训练、反复咀嚼解题思路、答题技巧
3、答卷注意信息准确、卷面整洁----数数落实、题题核对、答题规范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一、理解句子的含义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生活所谓“字面+中心+生活实际”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最后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二、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
2、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
3、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
4、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5、说明的阅读多半是提醒我们该怎么做,日后要注意什么,要考虑多一些。
6、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
三、回答问答题的方法
1、回答“为什么”的题型:
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因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2、回答“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要就是“抓手”,然后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四、概括段意(内容)的方法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五、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瞻前顾后
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实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在基础部分复习时大家一定会注意的。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环境类题型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
具体考查内容有:1.环境描写的作用(意图)。2.环境描写的特点。3.环境描写的手法。4.环境描写的寓意。5.环境描写的赏析。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答题常用术语:
1.社会环境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3)揭示社会关系;(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1)突出季节特征;(2)表现地域风光;(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6)奠定感情基调;(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11)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12)烘托、映衬人物形象;(13)表现人物心理、性格;(14)暗示人物心理转变;(15)象征、暗示人物命运;(16)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17)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18)丰富、深化主旨;(19)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
高考语文阅读题评析
就今年名著阅读试题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其一,所占的比重较大,是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第24题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分值为3分;第25题采用主观题(微写作)的形式,分值为10分。总分值为13分,占整卷分值的近9%。显然,这样的比重会对教学实践中经典阅读的开展产生较大的推动力。
其二,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体现了选择性和开放性。今年《考试说明》所明确的考查的范围为《红楼梦》《红岩》《呐喊》《边城》《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就实际情况来看,要求学生读完所有的作品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今年的名著阅读题考虑到了教学实际,比如第25题不仅有三道题可以选择,更重要的是这几道题涵盖了6本书,为没有全部读完这6本书的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其三,考查体现出层次性。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名著内容之后能较深入地理解作品和有自己的感悟,在此基础上还倡导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思考。整体把握、理解、感悟、个性化体验和思考就体现了考查层次的丰富。比如微写作第③题,考查的是人物,但切入点很巧妙。这道题需要学生对所选人物的经历、性格等有真正的理解感悟,但在对雕像的设计上则完全可以有个性化的思考,为学生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
其四,强调名著阅读与“读”“写”的结合。比如第24题和第25题的第①小题与散文阅读结合,即将名著阅读与散文阅读勾连起来;而第25题为微写作题,即将名著阅读与写作勾连起来。这样的结合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深入思考,也有利于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五,立足于引导教学实践中名著阅读健康、有效的开展。今年的名著题倡导学生真读名著、读整本的名著、有体验和思考地读名著,而不是死记硬背作品中的某些细节,或者只读一些缩写本或名著梗概之类。从试题呈现来看,第24题立足于“环境”,第25题第①题立足于“情节”,第25题的②③题都立足于“人物”;很显然,环境、情节、人物是名著的基本要素;更关键的是,试题对这三个要素的考查没有要求死记硬背若干细节,而是着眼于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整体了解,进而考查学生在整体了解基础上的感悟和思考。因此,命题的立意在于引导学生真正阅读和享受名著,在于倡导将经典名著变成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不是把经典名著琐碎化、功利化、试题化,防止将经典名著变成新的应试负担。
高三语文复习方法
高三语文复习方法一、端正态度
尽管谁都知道语文很重要,但就现实来看,真正努力学语文的同学并不多,其原因主要是缘于同学中普遍存在的二种错误认识。
1、认为语文拉分不大。
这些同学似乎很精明,常拿语文和数理化比较,认为语文的拉分远比不上理科。他们看到语文成绩最落后的也能考七八十分,秀的也就一百二三十分,相差五六十分,不大;不像理科,的近一百五,最低的也许五十以下,相差一百,真是悬殊。这种比较从表面看很有道理,但事实上经不起推敲,只看到了一面,没有看到另一面。因为真正称得上拉分的应该是总体水平相差不大的同学之间的比较,看他们是否因为某一门功课的缘故而使总成绩受到了影响,这两位学生应该是具有可比性的。如果两位学生总体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也就不具备可比性,那又何必比呢?再说,我们看拉分,不应局限于个别与特殊,应着眼于整体与普遍,就全体看,在高考中,因为某一门理科而损失几十分的同学并不比因为语文而损失几十分的同学多。每年高考,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语文只考八十来分,也会有一批学生语文考到一百二十多分,之间的较为普遍的拉分是三十至四十分。而一门理科的较为普遍的拉分也就三四十分,这点大家可以通过去看前几届的毕业生的高考成绩而得到证明。
2、认为语文提高不快。
语文的“广”和“深”常令人望而生畏,以致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认为语文要提高比什么都难。语文的学习好比在一湖水里放盐,明明放了很多,依然尝不到咸;不像有的功课的学习,好比在一碗菜里放味精,放一点点就感觉很鲜。然而,盐放几天也许感觉不到,放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是一定可以感觉到的。语文的提高快不快,要看你确立一个怎样的时间范围。如果确定为一星期,那肯定是比不上其他功课的;如果确定为一个月或者一学期,那就绝对不比其他功课慢。
态度决定一切”,只有端正了语文学习的态度,确立了语文学习的信心,下面的学习方法才能对你发挥作用。
高三语文复习方法二、回扣课本。
高三复习,时间有限,但同学们同样需要重视课本,看一看,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背一背,做到“心中有本”。
高三语文复习方法三、总结归纳。
高三要想复习效率高,必须适时总结归纳。总结已做过的题,归纳做题方法及解题思路、设题角度及答题要点。多动手,勤总结。以点带面,化繁为简。
高三语文复习方法四、制定复习计划
制定适合自身的切实可行的语文复习计划,做到天天有事做,时时有目标,不急不躁,保持适当的压力。
高三学生语文阅读学习方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