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嘉红0分享

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竹影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竹影》教案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体会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并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描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思考,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了解一些中国画的常识,领会国画的内在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

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一感知一品读一欣赏一拓展”的教学思路,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猜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自己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看哪一位是班上的浓缩专家。

三、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在组内读一读,然后稍作评判,看它好在哪儿,最后在班上有感情的朗读。或者你认为不好,那么也请你指出并稍作评价或者修改。

四、比较阅读,领略魅力

老师读自己写的一段文字,让学生进行评价,并揭示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

五、拓展延伸,收获精彩

学了这篇文章,看一看丰子恺的几幅漫画,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你说出来,让我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

六、师生接力,余音回荡

借同学们说的话,老师送给同学一句话结尾。然后请学生想象、完成童趣故事的编写。

《竹影》教学反思

《竹影》是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丰子恺的作品,但却是作为略读课文出现的。针对略读课文,自从上课学期开始,我便安排同学们自学。一般情况下,略读课文两个课时便结束:第一课时,出示自学目标,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学;第二课时,针对上节课自学目标的问题,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只是适时地进行点评、引导。

根据本课的特点以及整个单元的大环境的要求,我给同学们出示了本课的三个自学目标:一、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归纳各层的大意;二、找出文章中充满童趣的句子,并淡淡自己的看法;三、结合课文说说中国画的特点。这三个目标中,我特意强调了第二个,要求同学们在自学的时候,尤其要在这个目标上多花点时间。

出示完自学目标,我还将几个难以理解的字词在黑板上解释了出来,然后便开始巡视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同学们的自学积极性倒是挺高的,举手提问的同学争先恐后,让我忙得不亦乐乎。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同学们的问题更多的集中在字词上,而关于课文内容、句子理解的少之又少。

第二课时的交流、讨论进行得很热闹。第一个问题基本上没有什么异议,大家异口同声地认为分为三层,并且都能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三个层次的意思。第二个问题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插曲——一位同学很自信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叶子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两句话把华明的那种调皮的个性写了出来,充满了童趣。我的称赞还来不及说不出口,一个同学便煞有介事地反驳道:“我认为华明是脸皮厚,根本就不是什么调皮。”此言一出,同学们笑得前俯后仰、乐开了花。从他们如潮的笑声中,我知道自己没有必要再解释了,便顺势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你们认为历史上的汉高祖刘邦是不是脸皮很厚呢?这个问题刚一说出,同学们就讨论开来,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我的目的基本上已经达到,便叫停道:“如果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话,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查点这方面的资料,然后写到周记本里!”看着一些同学那意犹未尽的眼神,我也只能忍痛割爱,结束了第二个问题的讨论,进入到了第三个问题。

关于中国画,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并没有多少研究,一些基本知识还是课前备课的时候临时充电、补上的。还好,同学们的悟性比较高,根据课文内容,居然提炼出了三个特点:注重神似、颜料单调、线条明显。同学们之所以能得出这样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我觉得自己事先的提示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我让同学们将课本最前面的几幅插图——《贝多芬画像》和《社戏》、《风竹图》进行对比,看有什么不同之处,然后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这节课进行得非常流畅,因为时间的关系,自由质疑的环节就只能缩减了,但我承诺:利用本周晚修的时间,我们一起来交流同学们余下的问题。

这节课看起来还是比较成功的,但一个老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自学目标的制定需不需要学生的参与?或者说自学目标的制定是不是应该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这个问题其实从上个学期开始,就一直困扰着我。如果说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由我们教师来确定天经地义,那么略读课文的自学目标再由我们来定夺,就显得有点儿越俎代庖、专制包办了。退一步讲,七年级的学生可能因为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成型、对中学语文学习不够熟悉等原因,还不能担当这样的重任,那么八、九年纪的学生应该可以胜任。为此,到了八年级,我一定让同学们参与到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来。而到了那时,另一个课题又会摆在我的面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来,究竟应该如何操作?

《竹影》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给加点字注音

参差___、___ 收藏___ 惬意___ 口头禅___

徘徊___、___ 弥漫___ 姿态___ 水门汀___

二.形似字注音组词

梢( )___ 禅( )___ 瓣( )___ 燥( )___

稍( )___ 惮( )___ 辨( )___ 躁( )___

俏( )___ 殚( )___ 辩( )___ 噪( )___

消( )___ 掸( )___ 辫( )___ 操( )___

三.解释词语

1.惬意:

2.徘徊:

3.坐不牢:

4.口头禅:

四.说说你对下列比喻句的理解

1.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2.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题目“竹影”在全文有何作用?

2.课文题目是“竹影”,但开头并不谈竹子,却从“太阳落山”写起,为什么?

3.怎样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

4.作者在本文中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体验·探究】

六.课内语段阅读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即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1.“依样画葫芦”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最后一句的“如此”和“这样的看法”分别指代什么?

3.写“竹影”为什么又写“画竹”,是否多余,为什么?

4.选文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5.第一段和第二段有联系也有区别,说说区别是什么?

6.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

七.童年的游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快乐,也有思考。结合课文思考:游戏与艺术有什么关系?

【实践·拓展】

八.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一片枯叶,一叶残贝,一抹斜阳,都能让你激动流连,受益匪浅。请拿起笔,用心回忆,以“童年趣事”为题作文,把你美好的记忆展示出来。

参考答案

18.竹影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1.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夕阳渐渐退去的景象。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代替日光,月亮渐渐升起,竹影的形状由大变小。

五.1.是行文的线索,是孩子们和爸爸绘图的实物,也是爸爸借以传授绘画知识的一个媒介和引子,文章通过爸爸的讲解,展示了对我们绘画知识的启蒙。 2.先写环境,写光线,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竹影。

3.形象地说明了中西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图方式的不同。中国画重写意,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即重形似。

4.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儿童也可以有艺术上的发现,进行艺术的创造,关键是要培养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六.1.照着真竹描画竹子。

2.不注重像不像,而注重神气。评价中国画时,不要看它像不像实物,而要看它是否画出了美的姿势、活的神气、特有的品格。

3.不多余。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以画马来写画竹,突出表现了竹画的不容易。

4.通过对比,突出了中国画神似的特征,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5.第一段侧重于父亲谈画竹子与画马的区别,第二段侧重于父亲谈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6.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只求神似,像符号;西洋画要像真物一样,不管是色、形,都求一样,像照相。

七.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有人认为艺术产生于游戏中。孩子们游戏之中往往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八.略。


竹影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备课教案模板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材备课教案五篇

2021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简案五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编教案解析五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优秀教案汇集五篇

初中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样本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电子版免费的教案五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复习的教案文档参考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简案五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讲评电子教案五篇

    195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