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雪》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 以“我所了解的鲁迅”为话题导入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华盖集》《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等。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重要一首散文诗《雪》。
散文诗《雪》写于1925年1月18日,那时鲁迅正生活在北洋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京。在旧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当然没有什么言论自由,但鲁迅就是鲁迅,他不会屈服于谁,所以他要把心里想的在他的笔端流露出来。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qìng) 忙碌(lù) 脂粉奁(l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 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 liè)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溶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3、你所知道的文雪作品中有哪些是借描写雪来抒发情感的?
《湖心亭看雪》 《江雪》 《沁园春•雪》
三、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
1、教师有感情范读课文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思考:
文章的题目是《雪》,在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雪?分别体现在文中的哪些段落?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江南的雪(1、2、3)和朔方的雪(4、5、6),第四自然段的开头用了一个“但是”来转折。
3、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
朔方的雪 如粉如沙 孤独
四、同学再次有感情朗读1——3自然段思考:
1、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着怎样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江南的雪具有滋润美艳、绚丽有趣、但不能持久的特点。文章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品味这一幅江南雪景图,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① 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
② 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
③ 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白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
④ 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瞬间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蜜蜂在花丛中纷飞与喧腾,用记不真说明仿佛看见,以记忆的模糊反衬眼前景物的鲜明,表现的自然、真切,使整个画面因这想象中的蜜蜂的存在充满了生机。使一幅美丽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江南雪景图跃然于纸上!
2、写雪,为什么要写塑雪罗汉,写它的消释用意何在?
①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生活气息浓厚,写出了江南雪的可爱可亲,扩展了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是美的象征。它的消释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的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3、写江南的雪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喜爱、怀念——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遗憾、惋惜——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五、诵读最后三段
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有趣。但她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那么北方的雪是不是能洗却作者心中的遗憾呢?
1、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
因为她“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蓬勃的奋飞”。从这里还能看出她独立的个性,斗争的激情和献身的精神。
2、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看出作者对北方雪的什么态度?
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对北方的雪的喜爱
3、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具体描绘朔方飞雪的?
第四自然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产生了内在联系。 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这里作者不仅如实地反映了朔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我们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4、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六、品味语言
这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对于散文诗诗化的语言之美要靠反复诵读去体会。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本文,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之美美在何处?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三个修饰语,从温度、硬度和颜色三个不同角度写出雪花“冷”“硬”“白”的特点,显示了雪花不向严寒屈服的品格。
2、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说明在春天还没有到的季节里,已经闻到了春天的气息,“极健壮”说明充满生命的活力,“处子”表现青春的美丽。这些修饰语,表现了江南的雪中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3、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无边”突出“旷野”的“旷”,“凛冽”突出天气寒冷,前两个短语突出北方雪花环境的险恶,“闪闪”既是对雪花在空中飞舞的情形的描摹,也是对雪花抗争精神的表现,而且符合雪花的特点。这些修饰语,充分表现了雪花同严寒战斗的品格。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七、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朔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八、拓展训练
①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片段文字描述出来。
②尝试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写300字的片段。
九、板书
总特征 滋润美艳之至
江南
雪景图 具体描绘 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梅花 静态美
柔和宁静 深黄磬口的腊梅
富于生机 冷绿杂草在雪下
孕育生命 想象丰富 确乎没有胡蝶
易于消逝 蜜蜂嗡嗡闹着 动态美
塑雪罗汉的孩子
(喜爱中有惋惜)
总特征 冰冷的、坚硬的、孤独的、灿烂的
朔方
雪景图 具体描绘 形:如粉如沙不粘连
孤独 景:屋上地上枯草上 孤独的雪
壮美 神:旋风里蓬勃奋飞 死掉的雨 曰光里灿灿发光 雨的精魂
天宇下旋转升腾
《雪》研读赏析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鲁迅笔下“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除了下面两点,请再写一点。
⑴如粉,如沙。
⑵决不粘连,奋飞。
⑶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对这使雪花永远“如粉,如沙”地旋转飞腾的朔方的冬天寄予什么感情?对朔方的雪花表达了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对画线语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说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那么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鲁迅用粗犷的抒情笔调写了“朔方的雪”的景象,其中包含了什么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旋转,升腾。
2、憎恶。赞扬。
3、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用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科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
4、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
5、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的美好的世界。
《雪》教学杂谈
〖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去。本课教学重视朗读训练,大力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是:品味语言;体验情境和形象;评价思想感情倾向。
《雪》这首散文诗,既有散文的自由灵活的特点,又有诗歌的含蓄深邃。宜于朗读,适于欣赏。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受到思想的熏陶、哲理的启迪,读出自然、社会、人生的真谛。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阅读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唱、说兴趣中学习《雪》〗
《雪》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抒情散文,首次选入中学教材,编排在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虽篇幅不长,但内容蕴意深奥。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偏离,要使学生真正学懂这篇课文,需要教师的一番讲解工夫。我原计划按朗读、感悟、赏析、拓展几个环节教学这篇课文,结果,课堂上的实际情况,不得不使我改变计划,投学生所好。
本人认为,这一堂课的可谈之处主要有四:
1、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唤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2、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一反既往,教师充当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
4、放飞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兴趣中说话训练。本堂课,随机选唱的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内容与课文《雪》恰好有相通之处,学生在动听的旋律,优美的歌词的熏陶中,领悟塞北的雪的特征,在唱、说的兴趣中感受语文课带来的快乐。
农村基层中学的学生、尤其一部分被列入“慢”班的学生,往往对学习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课文情景,这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这堂课,或许未能按教学计划展开各个教学环节而缺之完整,或许未在课文上花时间而有学生对课文不把握之嫌,但是,我不忍心强迫学生在不愿意的情况之下,跟着老师亦步亦趋,钻进老师设计好的“圈套”。至少我应该使学生感到:老师是爱他们的,是尊重他们的,是为他们利益着想的,他们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也至少使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学生为主体”,什么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对比学习〗
《雪》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不同情调的雪景,营造出两种不同的氛围,在比较中寄寓作者的情感取向。全文两部分内容自然独立而相辅相成,写法圆熟精致而各具特色。教学可以此为突破口,将文章自然切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板块比较鉴赏,有助于感知文中形象,感受作者情感,进而感悟作品深邃寓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开发语言学习的课程资源·片段读写〗
让学生熟读课文,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片断读写训练:
这个设计旨在开发语言学习的课程资源,从语言学用的角度,品读、仿写文中富于语言表达的精妙手法,以写促读,读写互动,使阅读与写作自然衔接,相得益彰。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艺术创编〗
作为一篇精典散文诗,本文具有音乐的美感,且画面鲜明,很适于以艺术创编的方式,让学生展开想像,在活动中尽展才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文学艺术修养。
熟读课文后,提出创意设想:请根据课文内容,添配音乐,想像画面,构思镜头,以“电视散文”的形式,以导演的视角,总体设计制片方案。
1、关于音乐的配置:
可选择起调平和,渐次欢快,经历了沉郁的过渡后,转而高亢、激越的单曲;可组合几首风格不同的乐曲片断,力尽突现南北雪景的不同情韵。
2、关于镜头的构思:
可立足文中几幅画面,可以此为基点,展开合理的联想想像,添加画面,要求给画面命名,给镜头定位。
3、注意朗诵、画面、音乐的整体调配。
分组合作,集体完成,全班交流。有条件可选择优秀方案,师生合作制作电视散文片《雪》。
〖运用电教媒体,激趣导入,弹奏出引人入胜的“序曲”〗
爱因斯坦认为成功的教育在于激发学生“对于对象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兴趣是学生学习与研究的直接动力,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地去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但是在进行新课的学习时,尤其是在导入这一环节上,枯燥的讲解或者是煽情的演说,往往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的认知工具,以其新颖、生动、有趣、富有美感和吸引力的优势,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好奇心。
我执教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这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导入:运用多媒体课件,伴随着女歌唱家殷秀梅一曲《我爱你塞北的雪》的音乐声,屏幕上自动换化出几幅北国雪景和江南雪景图,老师未曾开口,学生已被这甜美的歌声和唯美的雪景深深吸引了,仿佛已身临其境置身于茫茫的雪原中,并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对南北雪景的差异进行着比较,这样课本还未打开,学生已带上了好奇心和问题开始走进鲁迅笔下的雪中,这样生动巧妙地导入课文,比以往枯燥的解说更能感染同学,自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运用电教媒体,加大课堂容量,为提高课堂效率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文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常常要提供许多背景材料,常规导入容易枯燥乏味,而多媒体可以大容量、高速、省时地提供背景材料,而且提供的时机比较自由灵活,让学生由抽象的认识,变为生动的感性的理解和体会。例如,阅读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时代背景、前人评论等等,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很方便地提供给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你的教学如鱼得水,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背景,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在教鲁迅的《雪》一课时,在上面的激情导入之后,及时将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以及各大名家对本文的评价,用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很快的在品读文章的时候能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帮助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思考、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教《雪》一课时,在启发学生寻找描写南北方雪景各自总的特征和具体表现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投影显示,这样两者之间的差异就很形象的比较出来了,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是 “美艳、绚丽、有趣富有生机的,但她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而北方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体现出了独立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鲁迅先生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具有不甘沉沦、昂扬向上、执着抗争的人生观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这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再利用节省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可以让学生仿写一段家乡的雪景图,要写出家乡雪的特点。写完后,让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能多方面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让学生自主质疑,与文本对话·培养学生自立质疑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深入文体与文体对话的积极性,必须要开放阅读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自主质疑。然而课堂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自主质疑会引发诸如与学习目标不一致,抓不住课文重难点,浪费课堂时间,影响教学进度等现实问题,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能力。
我在教授《雪》这一课时,学生自由质疑时共提出了20余个不同的问题,教师当堂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整合成为:
⑴ 为什么作者要在第一句开头就写雨,课文不是在写雪吗?
⑵ 作者写雪要表达他什么样的感情呢?
⑶ 课文写雪为什么要用“他”而不是用“它”?
⑷ 为什么把“孤独的雪”移作“死掉的雪”和“雨的精魂”?
⑸ 为什么说“雪花”即是“冰冷”又是“灿烂”的呢?
⑹ 作者为什么不喜欢江南的雪而更喜欢北方的雪?
⑺ “我眼中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中“仿佛”一词能否删去?“闹”字可否换成“叫”字,等七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读,既调动了学生自主课入文体阅读的积极性,又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读”领风骚,溢美怡情·朗读的美育作用〗
美读能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自我享受,达到溢美怡情的效果
再拿我教鲁迅的散文诗《雪》来说,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真正领会这篇文章的题旨是不容易的,我除了在课前让学生了解散文诗集《野草》的内容,讲解《雪》的写作背景之外,更多的功夫就花在指导朗读上。在上第二课时的时候,我一开始就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而且是让男女同学分别读北方的雪和南方的雪,并提示学生,女同学要读出南方雪“滋润美艳”的柔情,男同学要读出北方雪“刚毅坚强”的粗犷。齐读过后,学生的感情基调已经基本形成,接下来在简单分析过南方雪的特点后,我把重点放在了课文的后半部分,还是一个字──读。
在这里,我先作指导,再作范读,然后让学生跟读、试读、比读、自由朗读。我的具体指导是这样的:我告诉学生,“但是”表示转折,要重读并作刻意的停顿,表明朔方雪与南方雪的不同。“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几个词中,“如粉”“如沙”读得语气舒缓、平和,读出开阔的感觉;“决不”要加重语气,体现出雪的独立。“旋风忽来”,“蓬勃地奋飞”,“灿灿生光”中,“忽”字要用气声读出力度与速度,“蓬勃”语调要上昂,“奋飞”要加重语气;“灿灿”两字重叠要生出色彩之光,“旋转”“升腾”“闪烁”三个词的力度要逐渐增强,一词一顿,到“闪烁”为最强音。到文章最后,“无边”、“凛冽”、“孤独”、“死掉的雨”、“雨的精魂”几个词语更是指导学生反复把握要领朗读,“无边”一词要读出广阔、苍凉之感,“凛冽”一词两字之间要有间隔,读出严酷之感;“孤独”一词要顿开、加重语气、语调平直后上昂;“死掉”要强调“掉”字,以突出雪的自我牺牲精神;“雨的精魂”是全文的魂,作者全部的思想意志都体现在这四个字上,要读的凝重雄浑而悠长,建议一字一顿,渐次增强语势,“魂”字用气发声,语调拉长。学生经指导后饱含感情的朗读,读出了炽烈的感情,感受到了作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下蕴藏着的磅礴的气势,然后教师再引发学生想象,由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与太空的壮举,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做的种种不屈斗争,进而理解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尤其体会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的雪蓬勃奋飞的意境。此时学生竟能理解: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惟有死掉,才能得到升华,这就是完全的献身,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也显示出作者的个性精神:朔方的雪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甘于不被理解,义无返顾,决意向死而生,“直面惨淡的人生”。这种深层次的理解,如果不是通过朗读,完全依靠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可及的。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朗读调动了学生听说的审美功能,使作品中遣词造句妥帖流畅、高雅平实、含蓄明快、凝炼奇巧诉诸听说,让学生受到双倍的感染。这种美育作用是任何其它教学手段都达不到的,因为它是学生自己的体验──直接、实在。
还是想引用米作仁先生的那句话:“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这种感受,是心灵的体验,是读者与作者的精神共鸣。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中语言文字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的感受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言的节奏韵律也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用心读、用情读、用技巧读,读出作者的意图、读出美好的感受、读出深沉的情趣。所以我要说:还语文教学一个原汁原味,尽情的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