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演变人教版语文高三下册教案

嘉红0分享

语言的演变与社会的变化、人们的交际息息相关,但是语言发生怎样的变化,还是由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决定的,难以从社会或人际交流的因素中寻找直接的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言的演变人教版语文高三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语言的演变》教案

【教学目的】

1,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课文——古今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差异。

2,理论联系实践,积极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的语言现象,促进文言文的学习。

3,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

2,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变化。

3,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的变化。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阅读法等。

媒体设计

教师可将语言演变各种具体情况的实例、素材提前准备在powerpoint幻灯片中,以便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学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哪些困难?特殊读音多,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情况复杂,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等等。这是为什么呢?语言从古至今经历了哪些变化呢?我们来听听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是如何破,解这些问题的。

(解说:从学生的亲身体会入手,更容易使学生关注这些问题。再者,吕叔湘先生的这篇文章也是用学生学过的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开篇的。)

二、解题

吕叔湘,1904年生,江苏丹阳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古今言殊》。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查阅工具书,消除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与形式。

(解说:这一步骤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鉴于课文是一篇学术论文,且篇幅较长,学习时,学生在头脑中先搭一个架子,是很有必要的,架子搭好了才能往里面填充具体的东西。)

2,具体研习。

(1)全文由三部分组成,能不能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学生回答,师生讨论,共同确认。)

明确:

①语言是变化的。

②语汇的变化。

③语音、语法的变化。

(2)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依然是议论文的范畴,对议论文而言,论证思路是很重要的。请大家结合课文题目、三个小标题和具体内容,分析这篇课文的论证思路。(学生思考作答,师生探讨,得出结论。)

明确:本文题目是《语言的演变》,作者先用一个大家很熟悉也相对浅显的素材证实了语言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变化的。这是一个前提,即我们先得确定“语言是演变的”,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探讨“语言是如何演变的”,作者正是依照这个思路来谋篇布局的。

(解说:理清思路是当务之急,况且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很规范、很符合人们思维习惯的。老师要引导得法并适量给予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经过以上这两问两答,思路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3,着重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列出结构提纲。

①默读课文,找出每一段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

(解说:第二部分的写作思路基本上是先指出语言变化的情况,然后列举大量的实例。因此,找出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对于列出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是很有帮助的。)

②依据这些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相互讨论,完善课后练习第二题的答案。

(解说:这一课时并没有直接告知课后练习答案,有三个原因:一是借这个机会让学生再次熟悉课文,二是养成学生严谨的作风,不断完善思维,三是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③学生发表意见。

④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

(2)质疑答疑。

吕叔湘先生对语言演变的每一种情况都列举了大量实例,学生对不理解的例子提出质疑,可以由已理解的学生解答,也可以由教师解答。

(解说:吕叔湘先生举了很多例子,其含义学生未必都能准确理解。这个例子为什么能验证这种语言演变,有的学生会想不通,师生在课堂上相互探讨,是必要的,是一种互动,也是一种民主。)

四、课堂小结

学生合上课本,教师结合板书中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回忆、大胆发言,逐个为语言演变的每一种情况举出实例。

(解说:学习一篇学术论文只搭架子、列提纲是不够的,特别是这篇学术论文对中学生的学习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对作为例子的语言现象也要予以一定的关注。)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近年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词语,有的是与新事物相伴而生,如“随身听”;有的是从国外引进的,如“作秀”,想必同学们都有体会。可是,语音的变化好像很难察觉,语音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二、研习课文

1,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2,师生问答,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1)语音的变化似乎是不易察觉的,但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在三种情况下可以发现语音的变化,是哪三种情况?

明确:

①古诗不押韵了。

②古诗“平仄不调”。

③形声字的读音跟它的声旁并不相同。

(解说:结合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把押韵、平仄、形声字的有关知识复习一下,以便下面的内容顺利进行。)

(2)语音是由哪三个部分组成的?

明确:声母、韵母、声调。

(3)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的三种情况,分别体现了语音哪一部分的变化?

明确:用普通话读古诗,有些已经不押韵了,说明从古至今韵母有了变化;有些“平仄不调”说明从古至今声调有了变化;有些形声字的读音和声旁不相同说明从古至今声母有了变化。

(解说: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清楚,教师在和同学们一起归纳时,可以结合具体例子讲解。)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大家可以发现,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的三种情况,不是没有目的的。语音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的,只要证明这三部分都是变化的,也就证明了语音是变化的。而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的三种情况恰好证明了声母、韵母、声调的变化,有的放矢,在看似不经意间说明了问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方案二(适用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同“方案一”)

二、解题(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同“方案一”)

2,具体研习。(同“方案一”)

3,课堂训练。

选择一段浅易文言文,让学生尝试使用吕叔湘先生在第一部分中的三种分类方法,亲自分析、体会语言的演变。

(解说:这一练习的难度稍大,耗时也会较多,教师也要作细致、认真的准备工作,以免归类有误。)

4,着重研习课文第二部分。(同“方案一”)

四、课堂小结(同“方案一”)

五、布置作业

这些年,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我们的语言中又出现了哪些新词语,可以尝试写一篇小论文。

第二课时

(同“方案一”)

《语言的演变》同步练习及答案

1 下列词语中黑体字的正确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朱熹(Xǐ)②昳(yì)丽 ③引擎(qíng)

④平仄(zhè)⑤雪茄(jiā)⑥冰淇(qí)淋

⑦荚(jiá)果 ⑧忌讳(huì)

A ①②④⑤⑦⑧ B ②③⑤⑥⑦⑧

C ①②④⑥⑦⑧ D ①③④⑤⑦⑧

2 下列各组字第三笔笔形相同的是:( )

A 世 女 龙 皮

B 由 山 中 长

C 片 业 发 太

D 手 田 米 主

3 按汉字形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大篆 隶书 楷书

B 金文 甲骨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C 金文 甲骨文 小篆 大篆 楷书 隶书

D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4 下列单纯词属于同一类的是:( )

A 朦胧 逍遥 叱咤 峥嵘

B 崎岖 踌躇 酩酊 翩跹

C 妖娆 玫瑰 徘徊 蜿蜒

D 龃龉 悱恻 玲珑 蹉跎

5 下列词语中黑体字的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A 清晰 翕动 栖息 熟悉

B 镶嵌 倩影 壕堑 拉纤

C 机杼 贮藏 穿著 铸造

D 昳丽翌日后裔摇曳 ( )

6 下面黑体字注音下确的一组是:( )

茶几 炕桌儿 着席 蒲服 乞食

A jī zhuōer zhāo pū qì

B jī zhuōr zhāo pú qǐ

C jǐ zhuōer zhuō pǔ qì

D jǐ zhuōr zhè pǔ qì

7 下面几个字中,构造特点与其他几个不同的一个是:( )

A 椅 B 蒲 C 休 D 姿 E 摆

8 下面几个词中,构词方式与其它几个不同的一个是:( )

A 椅子 B 姿势 C 充满 D 踌躇 E 语言

9 下面几组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A 赍 稽 羁 绩 跻

B 祗 卮 脂 芝

C 销 宵 削 哨 霄

D 惮 艟 僮 瞳 潼

10 下列几组字不全是同音字的一组是:( )

A 脾 啤 婢 睥 裨

B 芯 昕 歆 馨 鑫

C 桔 桀 拮 讦 碣

D 裴 翡 菲 诽 蜚

11 下列词语中黑体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盘根错节 繁文缛节 高风亮节 卑躬屈节

B 分斤掰两 一分为二 五马分尸 四分五裂

C 文从字顺 文不对题 不名一文 文过饰非

D 负荆请罪 负隅顽抗 忘恩负义 忍辱负重

12 下列词语中黑体字的意义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饥寒交迫 远交近攻 交浅言深 犬牙交错

B 疾风劲草 疾恶如仇 手疾眼快 讳疾忌医

C 华而不实 春华秋实 含英咀华 雍容华贵

D 无济于事 扶危济困 假公济私 同舟共济

13 对黑体字字义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三岔路口 ②十字街头

A “三”和“十”都是数目字,用的是本义。

B “三”和“十”都是数目字,用的是比喻义。

C “三”用的是本义,而“十”用的是比喻义。

D “三”用的是比喻义,而“十”用的是引申义。

14 对下面黑体字义的变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吃茶 ②行将就木

A “吃”、“木”的字义无变化。

B “吃”的字义扩大了,“木”的字义缩小了。

C “吃”的字义缩小了,“木”的字义扩大了。

D “吃”、“木”的字义均缩小了。

15 “把这一段(《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段)用现代话来说一遍,就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别。不能光看字形。光看字形,现代不用的字只有四个:、曰、孰、吾。可是联系字的意义和用法来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十二个字:八、我、能、城、国、不、客、从、来、坐、谈、问。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大致说来,有三种情形。”这一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

A 举例说明 B 对比说明

C 分类说明 D 引用说明

16 “在语法方面,也有不少差别。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就是古代特有的句法,底下的‘吾与徐公孰美?’才跟现代句法相同。‘群美甚’现在说‘漂亮得很’,当中必须用个‘得’字。……”这一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

A 举例子 B 下定义

C 分类别 D 作比较

17 “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其中“同一种语言”指的是:( )

A 同一国家的语言

B 同一民族的语言

C 同一民族、同一时代的语言

D 同一民族、同一时代、同一地区的语言

18 将下列句中黑体的词归类,将序号写在相应的说明文字后面的横线上。( )

①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②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③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④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⑤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⑥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⑦不争折损了,深为可惜。

⑧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A 有的词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或意识形态的变化消失了。

B 有的词只在现在的复合词里出现,不再单独使用。

C 有的词古代所用的某些意义现在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用。

D 有的词只见于古代方言口语,现代普通话不用。

19选出下面这段话标点符号用得正确的一项:( )

A 连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是按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B 连“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是按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C 连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是按现代:“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D 连“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徽》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按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20 选出是复句的一句:( )

A 汉字的读音,无论是声母、韵母,声调,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了。

B 字眼的变换有时候是由于忌讳:或者因为恐惧、厌恶,或者因为觉得说出来难听。

C “床”,古代是坐卧两用的,所以最早的坐具,类似现在的马扎的东西,叫做“胡床”。

D “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要是按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21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一)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的事儿。可是他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其实这三件事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的特征。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会烧熟了吃。别的动物走路都是让身体跟地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只有人类直起身子采用两条腿走路,把上肢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同样,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

(二)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②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③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④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①文中甲、乙两处空格,应分别填入哪个词语最恰当?甲( ) 乙( )

甲 A 普普通通 B 难能可贵

C 司空见惯 D 稀松平常

乙 A 发现 B 觉察

C 发现 D 分辨

②第二段文字共有四句话,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以下哪种图示法最准确?( )

③以上两段文字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 )

A 因果式 B 总分式

C 递进式 D 并列式

④给第二段中第③句话划分层次,并注明层次之间的关系:( )

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作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答案

1 B 2 D 3 D 4 C 5 B 6 B 7 C 8 D 9 B

10 A 11 B 12 A 13 C 14 B 15 A 16 A、D

17 C

18 A⑤⑧ B①③⑥C②D④⑦

19 D

20 C

21 ①甲D乙B②C③C

④比如……注解,|可是假如……闯了进去,‖

转折 假设

管保……听不懂的。

《语言的演变》自我测试

一、辨别下列词语属于形似字,还是同音字,并把序号填在后边。

(1)辛幸(2)换焕涣(3)竟兢竞(4)崇崇(5)译择(6)载戴(7)驶驰(8)尝偿赏(9)葺茸(10)仿妨防访(11)笼宠(12)泛贬眨(13)烁砾铄(14)厉历励(15)縻靡糜

1 形似字有: 2 同音字有:

二、联绵字中分双声字与叠韵,在下列词语中选出并归类:

①逍遥②堂皇③慷慨④娓娓⑤玲珑⑥叮咛⑦雷达⑧仿佛⑨参差⑩哆嗦

1 双声词有: 2 叠韵词有:

三、选出分类完全正确的一项( )

牛、舟、本、苗、固、再、村、闷、众、牧、暮、晨、益、郁

A牛、舟、苗、众,是象形字;固、村、闷、暮、晨、郁,是形声字,其余是会意字。

B牛、本、苗、众、暮、晨,是象形字;固、村、闷、郁,是形声字;其余是会意字。

C牛、舟是象形字;固、村、闷、晨、郁,是形声字;其余是会意字。

D牛、舟、本、闷,是象形字,固、村、牧、郁,是形声字,其余是会意字。

四、朗读要注意轻重音。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它随语义表达而改变。为了表达括号里的意思,下面这句话的重音应怎样确定?请划△

1 明天我不想去看电影。 (以后再去看)

2 明天我不想去看电影。 (别人可能去)

3 明天我不想去看电影。 (别叫我去了)

4 明天我不想去看电影。 (我想去看话剧)

五、有人说我是一个医学界的泰斗,这有点言过其实,我不过是个普通的医生,选出停顿正确的一项( )

A有人/说我是/一个医学界的泰斗。

B有人说/我是一个/医学界的/泰斗。

C有人说/我是/一个医学界的泰斗。

D有人说/我/是/一个医学界的/泰斗。

六、对于一个有歧义的词或词组的解释,语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把它置于一定的语境中,加些话,歧义就不存在了,请明确下边两个词组的意思。

1 爱护人民的政府 2 开刀的是他父亲

七、阅读第1部分,回答问题。

1 阅读第1自然段;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这句

①从语法角度看是什么复句?

②从思路上看?

③“《这样”一词指代?

④“在那儿”是什么词汇?

⑤它的含义是?

⑥朱熹听不懂孔子及其弟子的谈话,这一设例说明了什么?哪几项分析是正确的?( )

A春秋时代的话,宋朝人听不懂。

B古代的话,后世人听不懂。

C他们说的是各地的方言。

D语言的变化,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⑦本段是从 和 两方面讲语言的变化和发展。

2 阅读第2自然段;

①“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文字”中的“文字”指( )

A作品 B汉字 C古代汉语 D书面记载

②“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获得一定的认识”中的“这些”是指( )

A那些离语言不太远的文字。

B那些离语言较远的文字。

C那些以语言为基础的文字。

D那些至令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字。

③“把这一段用现代话来说一遍,就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别”中的“差别”是指( )

A古代文章与现代文章。

B古代文字与现代文字。

C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D古代作品与现代作品。

④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 阅读第3 4 5自然段:

①“有的只在极少数词语里出现”这句话所指的现象是( )

A字的意义没有改变,但现在不能单用。

B字的意义没有改变,但使用受很大限制。

C字的意义没有改变,现在也不能单用,但构词能力还较强。

D字的意义没有改变,现在也不能单用,但构词能力比较弱。

②文中提到的“服(穿戴)”,“谓(对…说)”两字的意义,现代汉语中是( )

A已经不用。 B仍在使用。

C不能单用。 D虽然使用,但意义有了变化。

③在第2自然段中的引文里的某些字,其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不能单用,请一一列出:

古汉语是:形、貌、衣、镜、妻、自、信、外

现代汉语是:

④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⑤“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说管别的意义还用”这一种情形,以“修(长)”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4 阅读第6自然段: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比,谁美?

“君美甚”—“漂亮得很”

“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三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A古代与现代句子的顺序不同

B古代与现代的句法不同

C古代与现代句子的详略不同

D古代与现代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同

5 本文论证古今汉语的不同,广泛地运用了比较说明的方法,下列五项中有一项不属于比较说明,它是( )

A假如孔子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来,管保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B“八尺有余”现在说“八尺多”。

C君美甚,现在说“漂亮得很”。

D“忌不自信”,现代说法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E“不若君之美”的“之”按照现代语也是多余的。

6 这一部分开头谈的是语言的变化发展,而文章的第7自然段却落在“古今字”和“文字”的差别上,是因为( )

A语言的变化,由文字开始。

B文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变化,反映了语言的变化。

C语言的变化,全部反映在文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变化上。

D先比较古今语言,再比较古今文字。

7 填空:这部分开头从 谈到 ,然后分别从文字和语法两方面概括地说明了古今汉语的 和 。

八、阅读第二部分

1 “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块、最显著”这句是( ),选择正确的一项。

A单句 B因果关系的复句

C并列关系的复句 D条件关系的复句

2 辨析下列字眼属于哪一种变化情况?

(1)驈、骊、皇、黄、骐

(2)椅子、钡、氖、硅、四化

(3)巧克力、沙发、休克、拖拉机、民主

(4)几、床、坐、钟、肥皂

(5)江、河、菜、中国、天下

(6)肉、谷臭、金

(7)涕、信“牺牲玉帛”中的“牺牲”

(8)很、普遍

(9)耳—耳朵;鼻—鼻子;眉—眉毛

(10)首—头;口—嘴;足—脚

(11)老虎—大虫;受伤—挂彩;蛇—长虫

九、阅读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 “……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语汇变化那么大”原因是( )

A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易觉察。

B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要素。

C语法是语言组合的规律。

D语法现象古今基本相同。

2 阅读第2自然段

①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②文中最后一句“从上面这些事例看”中的;这些”指代什么?

③这段文字用了三十多个引号,请根据作用归纳为三类:A B C

3 根据这部分内容,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①汉字不是表音为主而是表意为主,但有表音成分。

②作者说白居易的那首诗现在念起来不押韵,可我们读时却觉得还有点“韵”,这是由于“荣”、“生”、“城”、“情”有相同的韵尾。

③文中所举的白诗、李诗,都属格律诗。

④白诗无法判断是否属格律诗、李诗可以肯定属格律诗。

⑤普遍话的声调没有“入声”,只有阴平,阴平,上声、去声。古代的“入声”到现在不是读阴平,就是读阳平了。

⑥普通话的阴平、阳平应归入平声,上声、去声、应归入仄声。

⑦文中说到的“形声法”只是汉字选字法之一。一个形声字总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和全字的意义有关,声旁和全字的读声有关。

⑧所谓“江”从“工”得声,是说“江”字的声母和“工”字的声母相同。这里的“声”指声母。

A①③⑤⑦⑧ B②④⑤⑥⑧

C①②③⑥⑦ D①④⑤⑥⑧


语言的演变人教版语文高三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最新的详案五篇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样本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选读课文教案2021五篇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新课标教案五篇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新修订教案案例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五年级2021设计五篇

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2021年下册教案四篇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备课首选教案设计五篇

新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详案五篇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案五篇

    196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