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园苏教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于园是张岱所写的一篇文章,选自《陶庵梦忆》。文章中的于园因里面石奇而闻名。作者张岱不仅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大文学家,更是一位有名的大鉴赏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于园苏教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于园》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精致奇巧和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吟诵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今天,也让我们一起到扬州瓜洲镇上的于园,去品赏中国古典园林的绝妙景致。

二、作者简介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于仕宦家庭。明朝灭亡后,他隐居山中,在国破家亡之际,回首二十年前的繁华靡丽生活,写成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书,抒发了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

今天,我们学的《于园》就出自于他的《陶庵梦忆》。

三、初读课文

1、散读课文。

要求:请注意课文中个别字词的读音。

2、请读。

学生正音。教师范读。

板书:槛jian

3、全班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四、再读课文

1、分组讨论交流课文的解释。

2、学生解释,重点字词教师点拨。

①富人于五所园也园:动词,建筑园子。

②非显者刺刺:名帖,这里作动词,投名帖。

②奇在磊石磊:垒,堆砌。

③缘坡植牡丹、芍药缘:顺着,沿着。

④以实奇以:因为。

⑤以幽阴深邃奇幽阴深邃:阴暗深远。

⑥颓然碧窈颓然:舒坦的意思。碧窈:碧绿幽远。

⑤俱以假山显以:凭借。显:显扬,有名声。

⑤胎于石胎:这里是形成雏形的意思。于:从。

⑤至于园可无憾矣于:到。

3、在此基础上思考:于园并非人人都能进去,从文中那一句话可以证明?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一句告诉我们:只有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这座园子,一般人则不能。可以看出这座园子不同寻常,主人不肯轻易示人,给人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

这一节中,还有哪一句也照应了“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这句话呢?

五、细读课文(第二段)

从第一节中,我们还了解到于园是一个名叫于五的有钱人所建造的园子。它可以算是一座私家花园。据我了解,私家花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它们大都模仿自然,推崇山水野趣,叠石掇山,楼阁重复,具有山水画意。

下面,让我们重点学习第二节,看看它究竟奇在何处?

1、找出关键句:“园中无它奇,奇在磊石”。

板书:园中无它奇,奇在磊石。

2、文中从哪几处描绘了磊石呢?

找出方位名词“前堂”、“后厅”、“卧房槛外”。朗读这三句。

它们各自奇在何处?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谈感受。(可抓住文中具体字词,想象一下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师随机贴相关景点图片。

板书:(磊石)以实奇

(磊石)以空奇

(磊石)以幽阴深邃奇

3、作者除了介绍磊石之奇外,还写了哪一处景致?你喜欢吗?为什么?

“再后一水阁”,它让人产生一种怎样的意境?(置身山林之中,回归大自然,惬意,心旷神怡)

4、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加以背诵。

5、“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作者在全文的结尾处也写到了瓜洲众多的园林亭榭。它们都和于园一样,是凭借巧夺天工的假山而闻名。原因在哪儿呢?

齐读最后一句。

三个方面的因素:来源于自然之石、能工巧匠的一双手和园林主人高超的艺术构思。

从于园到扬州众多的园林,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精致奇巧,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总结

全文主要按照由前而后的空间顺序来写于园的山石和建筑特征,层次井然,给我们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意境。

齐读全文。

七、拓展

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了于园的绝妙景致,我感到很愉快。在此,我也发出邀请,希望我们泰兴的同学们能到上海来,看一看上海的豫园。那又是怎样的一座园林呢?

课后阅读《走进东南名园——豫园》。

《于园》原文与译文

明代:张岱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于园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叫做五里铺,它是富人于五所建筑的园子。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那么就不会用钥匙打开门来迎接客人。葆生叔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的主人处处殷勤招待我们。

于园中没有其他的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堂屋前有两丈高的石头假山,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到上面去,因为这里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后厅临近池塘,池塘里有奇异的山峰和陡峭的山沟,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起头来看莲花,反而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卧房的栏杆外面,有一条沟壑盘旋而下,好像螺蛳盘旋形的外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再往后还有一座水阁,长长的形状像小船,横跨在小河上。水阁的四周,矮小的灌木生长茂盛,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人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坐在阁子中,这里的境界使人感到舒坦、碧绿、幽深。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细构思中诞生,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注释

瓜洲:在今江苏扬州市邗(hán)江区南,临长江。

步:同“埠”,水边停船之处。

葆生:张联芳,字尔葆,山阴人,官扬州司马。葆生叔父,善画好收藏古董。

同知:知府的佐官,分掌督梁、缉捕、江防、水利等,分驻指定地点。文中为担任同知。

园:建筑园子。

所园:所建筑的园林。

显者:指有名声有地位的人。

刺:名帖。这里做动词用,投下名帖。

携:带。

余:我。

款:殷勤招待。

之:人称代词,我们。

奇:罕见的,稀罕的。

磊:堆砌。

磊石:用各种各样的石块堆砌成假山。

植:栽种。

数:几.

缘:顺着,沿着。

以:因为。

实:满满当当,没有空隙。

临:临近,靠近。

绝:极。

壑:山沟。

绝壑:陡峭的山沟。

空:空旷。

槛:栏杆。

幽阴深邃:阴暗深远。

艇子:小船.

蒙丛:覆盖,丛生,草木茂盛的样子。

啾唧:细小而碎杂的声音。

其:代"水阁"。

颓然:柔顺的样子,文中指舒坦。

碧窈:碧绿幽远,幽深的草木丛中。

诸:众,各。

俱:都。

以:凭借。

显:显扬,有名声。

至:到了/放在

矣: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憾:心感不满。

《于园》赏析

此文《于园》已被收录于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课本中,选自《陶庵梦忆》。编委选编此文时把“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删除了。

从写作意图看这篇短文重点是介绍于园磊石之奇及其建筑的幽远意境.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无论是写用石块垒成两丈高的石坡,突出它的“以实奇”;还是写“奇峰绝壑”堆砌在后面厅堂旁的大池塘,突出它的“以空奇”;抑或是写形状像螺蛳回旋形贝壳盘旋而下的沟壑,突出它的“以幽阴深邃奇”。作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把重点放在写于园“奇在磊石”的特点。作者又由于园说到了瓜洲众多的园林亭榭,这些园林亭榭跟于园一样,是凭借巧夺天工的假山而闻名的,而假山是依据自然之山石而创作的。它“胎于石”,有了自然之山石为蓝图还不行,还要“磊石者”一双巧手才能使它成为现实。所以说“娠于磊石之手”。“磊石者”手再巧还不行,还要有主人的精心构思,主人精心构思了,假山就诞生了,就像孩子出生或男或女一样。这种假山或雄伟,或秀丽。这样就不仅写出了假山建筑的全过程,还赞颂了能工巧匠的一双手和园林主人的高超的艺术构思。删除掉“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后就无法表达出作者这一写作意图。

从行文连贯看删掉“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一句后,因为前一句是“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所以学生一致认为“至于园可无憾矣”应该这样读:“至/于园/可无憾矣”。理解为到于园就没有什么不满意了。其实,课文这一部分从于园介绍到瓜洲诸园亭,进而说明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闻名。假山“胎于石,娠于磊石人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紧随的 “至于园可无憾矣”是“至()于()”的省略形式。在文中就是“至之于园”。于:作介词,表处所。之:表示指代,具体内容为前面的假山。文句应译为:“把假山安置园林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而由于编委把“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删除掉而打乱了上下文的衔接,致使学生发生误解。

从语言特色本文语言是雅语、俗语兼用,十分传神,极有表现力。如“四围灌木蒙丛”中的“蒙丛”一词,就写出灌木丛生覆盖地面的状态。又如“一壑旋下如螺蛳缠”这一通俗的比喻,很形象地写磊石而成的沟壑盘旋而下的形状。而删除掉的一段文字是介绍假山建筑的过程的.使用极其通俗的市井语言,极形象地写出建筑假山的几个步骤,编者把如此通俗形象的语言删除掉又是为了哪一般呢?


于园苏教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语文授课同步教案文档五篇

苏教版优质免费教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21年

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文档分享五篇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下册五篇

2021年初一语文下学期参考教案五篇

初一新编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五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五篇

语文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设计样板五篇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21五篇

苏教版2021年新修七年级语文教材教案五篇

    198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