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歌两首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推荐文章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彪炳千古的壮举。长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单元的课文,有的是诗歌,放声讴歌长征的壮举和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征组歌两首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长征组歌两首》教案
一、学习目标
⒈再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
⒉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
⒊学会长短句式相结合运用;
⒋品味、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三、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学法设计:
以学生自学为主,自行解决生字、词。品味语言时,也以学生自找喜欢的词句,或互相质疑,解答为主。为了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与节奏,师组织活动:学生朗诵比赛,教师指导,点评。其余由学生自主评论。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再现:
长征的路线:瑞金→乌江→赤水→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岷山→陕北(1935.10)
二、介绍《组歌》的创作背景
简介背景:作者萧华,江西人氏。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创作。
三、正音、正字、释意
⒈正音
皑 ( ) 黔( ) 毡( ) 草毯( ) 扎( )
2释意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四.朗读歌词,体会情感
听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选段:《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
五、释疑:
㈠《四渡赤水出奇兵》 齐读
⒈红军面临的困境有哪些?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⑴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⑵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⒉对这些困境的渲染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突出红军的神勇作了铺垫)
⒊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红军的胜利的?
⑴红军涉赤水渡天险的英勇,又写了军民鱼水般的感人亲情;
⑵毛主席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神奇出兵;
⑶讽刺的手法把敌人溃不成军的丑态展示在我们面前。
⒋读了后,你们体会最深的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用凝炼的语言、丰富的画面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六、比较本课与《七律 长征》语言上有何不同?(讨论交流,若时间不够可视为课后作业)
提示:本课内容是歌词,通俗易懂;《七律 长征》中的语言艺术化、较深刻,需要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体会红军长征精神。
提示:
⒈ 中心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画龙点睛的盛赞毛主席的用兵如神。
⒉ 如开头三句,用短句有气势,突出当时的局势严峻,写出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再如:“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生动再现天气的酷热和缺水的景象,从而渲染红军行军的艰辛。
再如:又来四句三字短句,再现红军不仅面临严酷的环境,而且处于被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艰难处境,从一个“压”字即可看出来。
从第10――16行,这几行文字生动形象的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场场敌我之间的运动战。让人深刻的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顽强、勇敢、机智的英雄形象,也表现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总课时:
一、情境过渡:
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之后来到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即雪山)和荒芜人烟、危机重重的草地。如果说前面的困难靠智慧克服,那么下面他们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二、授新课
⒈读《过雪山草地》,红军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提示:路难走,没有吃,没有住。生存危机之严重。如开头四句。
⒉问:怎样克服的?靠什么?
提示:千锤百炼的红军靠着坚强的意志,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终于踏过雪山,走过草地。如“钢铁汉”、“不怕”、“千锤百炼”、“迎”、“扎”、“骨更硬”、“志越坚”。
⒊如果要造一座红军过雪山草地的纪念碑,请你在碑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总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比较阅读
⒈比较一下两首歌词的异同
同:两首歌词都歌颂了红军战胜严寒酷暑、克服险恶环境与生活险状的战斗精神和乐观态度。
异:中心不同。
第一首表现了军民鱼水情和毛主席神奇的用兵之道;
第二首表现了红军部队上下团结、同甘共苦的追求理想、战天斗地的崇高精神。
⒉两首歌词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异同?这样的比较有什么好处?
同:都描绘了部队所处的险恶环境;
异:第一首:⑴横断山阻挡路途,道路难行,部队条件艰苦,天气炎热无比;
⑵敌人围追堵截,重兵把守,意欲消灭红军部队,部队面临生死攸关的生死关头;
第二首:⑴雪山挡道,草地茫茫,荒无人烟,高原奇寒,风雨交加;
⑵部队断粮断炊,忍饥挨饿,以野菜充饥,共度难关。
⒊两首歌词在句式上有什么特色?
⑴以七言为主。 结合组歌来分析,总结: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战士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
⑵三言句为辅。 结合课文,这些句子都描绘了红军部队所处的险恶环境(酷暑如火、雪域厅寒、道路艰难、敌兵围堵、断粮断炊),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庄严残酷的气氛,对塑造红军战士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
⒋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又有哪些特征?语言精炼形象(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
下面让我们通过朗诵比赛,再次领略歌词的气势与节奏,体会红军那不畏艰难的长征精神。
四. 拓展延伸,合作探究
活动目的:更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活动形式:朗诵比赛
活动准备:先听录音,再自由朗读,选出一名主持人,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其余同学作为裁判。
活动过程 :
⒈主持人报幕 2.按小组顺序,依次朗诵 3.裁判简评 4.评出等地
六. 布置作业
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看法。(整理成文)
【教学总结】这篇课文有《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两首诗歌。说实在的,以前教学这篇课文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读、说、思、议,逐步理解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的。学生掌没掌握心理比较有底。现在利用导学案来上这样的课,我的心里有点黄。于是,我在课前预习时着重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并把课文熟读成诵。我个人也查找了许多的相关资料,如“四渡赤水”、“乌江天险重飞渡”等等,在充分了解了这些背景资料后,通过导学案练习发现学生能更准确地从文中找出表现红军“难”和表现毛主席用兵“神”的词句。通过欣赏和和学唱这两首诗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很快背熟了课文。
《长征组歌两首》节选语段训练
阅读《长征》节选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草地上的担架:一条腿的周团长倒在担架上,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坐在地上,饿得连头都抬不起来了。
周团长拿起身边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看着低头坐在担架前边的那个战士,无力地:“小同志,你吃一口吧?”
担架前边的战士依然无声地低着头。
周团长自语地:“他可能睡着了。”他吃力地转过身,看着坐在担架后边的那个战士:“小同志,你把它吃了吧?”
这个战士无力地说:“周团长……我,不行了,你吃了它……还能走出草地……”
周团长生气地:“我是个残废,吃了它也走不出草地去。”
这个战士:“不!不……”
周团长痴痴地看着担架旁边的水塘,似在自语:“他们都是因为我呀……”
这个战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微微摇头。周团长依然在自语:“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来……”沉吟片时,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毅然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战士微微地睁开眼,看见周团长吃力地爬向水塘,他本能地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蓦地站起,又倒在了担架旁边。
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
《长征组歌两首》节选·同步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刘少奇俯首一看,下意识地大叫一声:“小同志!”遂轻轻地把他放在了草地上,旋即也取下了军帽致哀。
旁边的战马通人性地伸动前腿刨地
警卫员低声哭泣:“首长,粮食……”
彭德怀缓缓地抬起头,望着战马
刘少奇俯身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自语地:“多好的同志,都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别人……”
警卫员:“这点儿炒面太少了……”
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随着撕裂人心的枪声,战马缓缓地倒在草地上
警卫员疯了似的扑向战马,双手抱着战马的头大哭
彭德怀紧闭的双眼渐渐溢出串串泪水
刘少奇震惊地:“老彭、老彭……”
彭德怀哽咽地:“把马肉分给战士们。”遂大步向前走去
夕阳西下、如血的晚霞染红了无边无际的草地
1.分析划线句的含义。
2.想一想,最后一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3.谈谈你对彭德怀的认识。
(十五)(淮安中考题)
生死攸关的烛光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瑙德夫人,她丈夫被德国人俘虏了,身边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12岁的雅克和10岁的杰奎琳。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
每周星期四晚,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管内装有特工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瑙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瑙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尽管安全地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但她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当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名德国军官,其中一名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名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放在黯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那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瑙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烧到铁管处后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她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看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小儿子雅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把。”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走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手把烛台夺回。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然,小女儿杰奎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你再来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三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年第3期)
1.联系课文内容,对标题中的“生死攸关”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描写的特定情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子三人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小说人物刻画的方法、情节安排的技巧等方面,任选一点,作简要赏析。(赏析精当,语言流畅,可获加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再解答。赏析时,找到任意一个自己体会的亮点,简洁表述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周团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反映了他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3.为了挽救战士的生命而射杀了自己的坐骑,一方面他关心爱护战士,为了战士的生存他不得不这样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射杀陪自己南征北战的“战友”时痛苦心情,表现了他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伟大的人格。
1.那支藏有情报的蜡烛同母子三人的生命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意对即可)
2.烘托母子三人的紧张心情:渲染恐怖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3.母子三人中任何一个都可以,只要能说明原因,符合人物的个性特点,言之成理即可。(母子三人的共同点:爱国,沉着冷静,勇敢机智;母亲:关爱子女;孩子:聪明可爱。意对即可。)
4.能选点并作简要赏析即4分。(赏析精当,语言流畅,可获加2分)
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