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巴特勒的信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给巴特勒的信选自雨果文集,雨果的难能可贵之处,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颠倒黑白,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给巴特勒的信初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给巴特勒的信》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作者及写作背景。2、掌握本课恍若、惊骇、浩劫、晨曦、不可名状、荡然无存等词语
2、体会这封信中所流露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学习重点:熟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感情
预习导学
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体是“信”,请你就本课内容,为本节课设计一段导入语。(请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写出精彩的导入的语。小组长在课前检查,完成为给分,没完成不给分)
二、请用你手中的资料,查找一个本文作者雨果的介绍。(小组长要在课前检测,检测结果在导学案上评分)
三、本文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请你查找历史,了解一下本课的背景。(小组长检查并给以评价)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以圆明园的神奇壮丽,衬托侵略者对其焚烧洗劫的丑恶行径的手法。
2. 体会这封信中所流露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18 世纪的中国历经康雍乾等数代帝王的苦心营造,一座辉煌的“万园之园” 展现在世人面前。但随之而来的一场浩劫却使这座名园化为灰烬,仅留下这几根 石柱见证这段屈辱的历史(展示圆明园残迹的照片),造成这一浩劫的是当时的 英法联军。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两国不满足在华的既得利益于 1857 年发动第二 次鸦片战争。1860 年 9 月,于天津登陆的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城下。10 月 6 日英 法联军冲入圆明园,洗劫并焚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接着,英法联军强 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此条约中,将香港九龙司一区割给 英国。这时候,欧洲有一位伟大的文豪站出来愤怒谴责这两个国家制造的这一暴行,义正词严,大义凛然,发出了正义的呼声,举世震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 读雨果的这封《给巴特勒的信》。
《给巴特勒的信》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写汉字:
予_______以分享 恍_______若 惊骇______ 洗劫_____ 箱箧_______
赞誉_____ 晨xī___ piē 见 制cái_____ zhuì_____满 掠_______夺
2、释词: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五、精读课文,讨论研究:(熟读课文后,先认真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
1、巴特勒让雨果写信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2、作者在信中是怎样回答对远征中国的意见的?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和感情?
3、第一节’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是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您认为’’在您看来’表示作者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实录
今天,又上了一个冰火两重天的课,这又是自己深思后积极备课的一堂课。昨天做好了课件,备好了教案,今天上课时却感到莫名其妙地紧张,或许是有付出,就期望有收获吧。在8班的效果远远好于7班。
课堂流程:
(先是在音乐背景下,展示PPT,忧婉的乐曲,让学生静静的收心,看书。)同学们,开始上课吧。1840年到1949年,一百年间,是中国最(有学生补充到:黑暗、屈辱的)一段历史,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1860年有一场令人发指的文明灾难,是?学生说到:火烧圆明园!老师接着轻声问,这事谁干的?学生纷纷说到,英法联军、巴特勒带领的英法侵略者。好,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是如何来看待这场灾难的?
(出示PPT,)介绍雨果,进行朗读,并将重点内容用红字标出:法国,浪漫主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下面就跟随着雨果动人的笔触,去感受他的文字魅力,并体会这位人道主义者的高尚人格。
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阅读,回答屏幕上的三个问题:1、这封信写了一件什么事?2、作者对这次远征的观点和立场?3、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自我默读全文,思考,老师巡视。几分钟后。)
老师指着身边的一个近的同学说,你说说,这封信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雨果对火烧圆明园的看法。让他坐下后,老师问,本文是写火烧圆明园吗?有些同学说,不是,那再想想,写什么?你说说,老师指着一个欲言的同学,这位同学说,写了雨果对巴特勒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意见,老师说,是对远征中国这件事的看法。老师接着问,作者对这次远征的观点和立场是?你说说,老师指一个学生,让他回答。是批评。老师评价到,批评太轻了点吧?“批判“有学生说,教师说,对,还有?有学生在下面嘀咕了:控诉、指责、厌恶、讥讽……老师干脆说,大家将这些情感词语做记录啊:然后,老师重复:控诉――指责――谴责――讥讽――愤怒。那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的是?抽了一名女生回答,她说得有些不流畅:是,是说雨果对火烧圆明园的看法,老师追问,是对火烧圆明园的看法?这是一封信啊?第一段写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再抽一个女生回答,这女生说:写了雨果为什么要写这封信?教师说,不错,最好用陈述语表示,这位同学马上有所省悟的说,是雨果写这封信的原因?老师补充到,具体是写巴特勒请雨果写一篇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
教师说,请问同学们,大家预习了全文以后,有无问题要提?(这个问题在上个班无人吭气,而在这个班却有许多人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巴特勒是谁?巴特勒看到这封信后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好问题,可当时,我回避了,却说,这些问题只表明你们没有深入读,只是提出了自己感到好奇的问题?若能就些为契机,让学生说说,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联系文章来说,会不会更激起学生的联系体验性思维呢?可是自己还是要按自己提前的课案流程走。)……老师中止了学生的提问,说到,同学们提到的问题都仅仅出自于自己的好奇心,没有从作者写课文的角度来提,老师从作者的思路来提个问:为何雨果没有写自己对你们所提出问题的解答,却用大量篇幅来描绘圆明园的美?学生们马上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老师笑着引导,别说了,我听不清楚,大家要深入思考,这样吧,我们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先看看作者是如何来写圆明园的?
(PPT显示第三段的“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一遍后,老师问,如何来欣赏?同学们说,好的词语、修辞、写作手法等,老师将其用PPT显示出来,然后说,请同学们圈点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或手法,看看哪些写得最动人,最能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学生开始静静地找,老师巡视、指点)。
老师说,来你说说。这个学生似乎还没回过神。坐下,老师说,来,你说说。这名站起来的学生说,“典范”。说明圆明园是仿效的标准,是有着极高的建筑艺术水平的。你找的是词啊!那典范是什么意思?老师问,他又说了遍,对!这表明作者的什么情感?学生说,赞美和自豪!在看看,在典范前有个修饰语是什么?(显示PPT),同学们说:“巨大的”,对,这又表明什么?学生说,更加好上加好,更加出色。老师说,这表明?对作者对圆明园的高度赞美。老师说,有没有找句子的?一名学生说,还有对比,读了句子后,说和巴特农神庙对比,突出了圆明园的价值高。我强调说,是类比,因为巴特农神庙也是世界建筑的文化奇迹。老师接着说,同学们找找,在这段里有没有一对近义词?学生说,幻想和理想。老师说,那他们有区别吗?一名学生说,有,老师让其站起来说,但他却表达不出明确:幻想是超过想象力的幻想艺术,理想有点、有点……现实?可能学生有点着急,老师帮着他说,理想,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努力去?学生马上知道了:实现,对,理想可以实现。老师明知故问地引导:那幻想呢?幻想不能,但圆明园难道不是实际存在的吗?为何是幻想艺术,然后,老师引导,幻想比理想更难于实现,但它在东方的圆明园实现了,这说明幻想比理想更加能创造奇迹。这不正表明作者对圆明园的高度赞美吗?看到同学们似乎还不能体会到作者笔下的美,老师进步引导,你看:幻想、巨大的典范、独一无二,这些全用在了圆明园建筑上,这是多么由衷的赞美,来,同学们,再读读,用心读,不课要齐读,读出自己的感情。(学生读得投入多了。)
(出示PPT:“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那就是这座名园。”),请一个同学们朗读一下这一部分内容,其他同学认真思考,感受,好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或手法?一名女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这段内容。然后同学们开始批注。过了会儿,老师开始问了:有谁来说说?有位学生读了句子后说,用了比喻,月宫似的,说明圆明园的梦幻美。老师说,同学们再想想:这段用了什么手法?有学生说,比喻,老师说对的,同学们再从另个角度想想,可能老师的问法针对性不强,所以学生有些不知所措,我说,雨果没到过圆明园,它这里写的圆明园其实是?一个同学惊喜地喊道:是想象。对,同学们,作者完全用想象写出了圆明园的美,那你觉得想象和写实手法,用哪个好?学生当然不假思索地异口同声:想象!这可不是老师的目的,下个才是,老师说,这个问题才关键,要对自己的观点找理由:为什么用想象好?同学们有的跃跃欲试,有的开始沉思,学生们开始思考了,老师开始发难了,你说说?这位举手的女生说,因为圆明园被火烧了,只能是用想象去描绘。没错,是烧了,老师追问一句:也就是说,若没有烧的话,雨果早点写的话,那他定会用写实的手法了。是呀,学生想表达的或许不是老师的意思,可老师说的似乎也是自己刚才要表达的意思,但老师的说法明显有问题,问题在哪?有些爱动脑的孩子坐不住了,要求举手发言,学生说,因为圆明园是幻想中的艺术,所以用想象更好。有点意思了,可老师知道学生并未完全深入理解,就又追问:可圆明园的确存在于东方的一个神奇国度啊。是啊,圆明园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啊,不是月宫的缥缈仙境呀!更多的学生要求发言,大家越说越明,最后,老师引导出:用想象,似乎除了更能表现出这梦幻般的东方幻想艺术外,这样也更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因为幻想艺术是缺少不了想象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加体现它的奇妙美和价值。这更能体现作者对圆明园的热爱和由衷的喜爱。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似乎能感受点雨果大作家的魅力文笔了。停顿了会儿,老师让同学们闭上眼,让自己的情感去体悟作者的情感。开始深情朗读地:(“PPT显示:为了创造圆明园……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这一段。读完后,静静,让学生张开眼,问:雨果为什么会对圆明园拥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学生说,为谁而建?为了国人民。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老师说找的很好,但学生似乎并不能深入理解,老师开始引导:圆明园看来不仅是中国的,是东方的,更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从中可以看出,雨果不仅爱人,爱人民,更爱全人类。他不会因为民族的落后就歧视什么,上课前我不是说了,说此文,我们不仅要作者优美的文笔,更要领会?学生补充了:作者高尚的人格。为了表达这种情感,用了哪些比喻?学生也很快找出了排比、有人先说对比,但马上改为类比。作用是,干脆老师将答案显示在PPT屏幕上:突出了圆明园在人类艺术史上极高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价值。作者的热爱。
(显示PPT,美丽的圆明圆、巴特农神庙、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最后再次定格在一张想象圆明圆的美图上)老师深情地说,可就是这人类幻想艺术的奇迹,结局是?有同学深沉地说,烧了。同学们,我们看一段视频:(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播完后,教室里一片寂静。静静的,再静一会儿,老师指一名同学说,说说你的感受:我感到政府的无能。老师声音严厉的说,无能,你就能烧别人的奇迹吗?你来说,又喊一名学生,这名学生说,我知道了清政府的腐败落后。老师再次加重声音,落后是要挨打,可落后你就有冠冕堂皇地烧毁人类的精神财富吗?!同学们,看来,你们看片段时,并没有太多的感受,到底该有怎样的感受?!马上有同学说了:愤怒、悲伤、惋惜、……老师强调说,对,同学们将这些词写在旁边啊,好,现在让我们看看文章的后半部分,看看雨果是如何来写自己的愤怒的?请同学们默读,批注圈点出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哪些手法,最能表现出了雨果的愤怒,还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默默地读着,画着,想着。
你说说。这名同学似乎没反应过来。老师让他坐下继续想。你说说,老师又随便指了位同学,他读了“两个强盗”这句后,说,把英法说成是强盗,表达了作者极其愤慨的心情;很好,雨果是法国人,却为自己的国家而感到羞耻,这是多么高尚的人格。另名同学读了“更彻底、更漂亮”那句,说这是反语,老师说,说得好,同学们,要认真倾听,做好笔记啊!这名学生继续说,有讥讽在里面,有愤怒在里面。还有词句吗?一句学生又说: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何等的愤怒和嘲讽!老师再引,这是个什么句子?感叹句,对,语气更强烈,还是?!有同学补充了,短句!老师说,对,短句的效果是?学生说,感情强烈,掷地有声。这更能表明雨果极为愤怒的讥讽。老师说,还有吗?学生又读了“手挽手,笑嘻嘻”一句,从反语中,更加增添了讥讽,老师追问,这描绘出了英法联军的什么?学生说,丑态。对,写下来,用“”将丑官圈起来。这下可以看看刚才用了那么多篇幅写圆明园的的美了,来用“○”圈个美字,写在第三段旁边。美与丑形成了反衬,越是写得美,就越能体现英法联军的丑态和他们犯下的罪行深重,行径之可恨。
(PPT,显示圆明园的不断地变化的美景图片,配上音乐,随着画面不同,老师指点着屏幕上的画,)深情地朗读:“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为各国人民。”这一部分。
老师读完后说,就是这么美的园中之园,万园之园,人类幻想艺术的奇迹,最终消失了。同学们这是所谓的文明人的强盗干的!但记住!那是政府,不是人民,让学生读第七段,然后齐读第8段的“今天,帝国……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一部分,分析,“富丽堂皇”和“破烂”的矛盾点。矛盾吗?不矛盾!圆明园中都是人间奇宝,是富丽堂皇的,可只有它有圆明园才有灵魂,一旦它到了西方,被掠夺到那时的卢浮宫、博物馆展出,你觉得它盗品的身上还会有东方的灵魂吗?那不就是一堆破烂吗?
老师说,同学们,最后一句,“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其中,你觉得远征可以改为:学生说道:侵略,太好了!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