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

业鸿3932分享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必备文言虚词

一.而

1.图穷而匕见《荆轲刺秦王》——连词,表承接,“来”、“就”

2.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连词,表承接,“来”、“就”

3.温故而知新《论语》——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连词,表转折,“却”

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连词,表转折,“却”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而且”

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连词,表递进,“而且”

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连词,表递进,“而且”

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

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伶官传序》——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

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因果,“因而”

二.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作定语。译作“什么”“哪”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9.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构成复音虚词,“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

10.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构成复音虚词,“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

11.何以战《曹刿论战》——疑问代词,“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

1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疑问代词,“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

13.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复音虚词,“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1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复音虚词,“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三.乎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

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

4.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

5.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介词,相当于“于”。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介词,相当于“于”。

7.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形容词词尾。

8.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形容词词尾。

四.乃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表示顺承,可译为“就”“于是”等。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副词,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副词,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只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只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五.其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六国论》——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

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

5.独其为文犹可识《游褒禅山记》——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

6.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第一人称代词“我”。

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指示代词“那”“那些”。

8.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那”“那些”。

9.距其院东五里《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那”“那些”。

1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那”“那些”。

11.“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解释加点“其”) 《祭十二郎文》——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

12.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

1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示祈使语气“应当”。

14.竟以此而陨其生乎《祭十二郎文》——代词,他的。

1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

16.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形容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17.苍天者,曷其有极《祭十二郎文》——形容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18.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句中无实义,凑足音节。

19.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句中无实义,凑足音节。

六.且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况且,表补充说明。

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表并列。

3.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古诗十九首》——表并列。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尚且,表让步。

5.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复音虚词“犹且”,还。

6.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将要。

7.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已经

8.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暂且

七.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如同、像、相似。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如同、像、相似。

3.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比得上。

4.以为莫己若者《庄子秋水》——比得上。

5.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你的。

6.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你的。

7.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你、你的。

8.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表假设,假如,如果。

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表假设,假如,如果。

10.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表假设,假如,如果。

1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

12.望洋向若而叹《庄子秋水》——海神的名字。

八.所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经》——名词,场所、位置。

2.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名词,场所、位置。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

4.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信陵君窃符救赵》——“所”字结构做定语。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为……所”表被动。

6.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为……所”表被动。

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8.所以遣将守关者《鸿门宴》——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9.所以游目骋怀 《兰亭集序》——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

1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

11.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

九.为

1.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动词,做、干。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献。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第一个动词,治理,第二个,被。

4.古人以俭为美德《训俭示康》——动词,当做、作为。

5.霓为衣兮风为马《梦游天姥吟留别》——动词,当做、作为。

6.君既为府吏《孔雀东南飞》——动词,身为、成为。

7.十七为君妇《孔雀东南飞》——动词,身为、成为。

8.自名为鸳鸯《孔雀东南飞》——动词,叫做。

9.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动词,叫做。

10.非为织作迟《孔雀东南飞》——动词,是。

11.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介词,表被动。

1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介词,表被动。

13.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语气助词,呢。

14.公为我献之《鸿门宴》——介词,替、给。

15.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介词,替、给。

16.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介词,为了。

17.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连词,因为。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

文言实词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文言虚词

⑴而

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⑵何

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

②副词:“多么”。

⑶乎

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

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

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

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

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

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

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

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

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

③构成复音虚词

⑻所

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⑼为

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 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

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

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

③兼词“于之”

④作形容词词尾

(11)也

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

②表疑问语气

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

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

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

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因

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

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于

介词①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②表比较,“比”; ③被动,“被”。

(15)与

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

②连词,“和”、“及”

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

(16)则

①副词:表判断,“就是”

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17)者

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

②用在句中,表提顿”。

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

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18)之

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

高中常考文言文实虚词整理

一、常见实词归类:

《过秦论》

致万乘之势〔势力,权势,名词。)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形势,名词。)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名词。)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便利的机会,名词。)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宽厚而爱人(爱护,动词。)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

追亡逐北(败北,动词。)

内立法度(读dù,制度,名词。)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读duó,量长短,动词。)

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2.《鸿门宾》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像。)

弟子不必不如师(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到,往。) 公屡促之,必如约(按照……办。)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惟恐。)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如果,假使。)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而。)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古人盘膝席坐。)

王曰:“何坐?”曰:“坐盗。”(犯……罪。)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株连受罚。)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由于。)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打、砸。)

秦王不肯击缶(敲击。) 因击沛公于坐(刺杀。)

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攻打。)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安放,放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设置。)

客至未尝不置酒(摆设。)

郑人有且置履者(置办。)

置园邑三百家(设立。)

大行不顾细谨(读jǐn,此处指微末细节.)

张良曰:“谨诺。”(读jǐn,表恭敬语气.)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读jǐn,恭敬。)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

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致词.)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读shēng,力能担挡,经得起。)

①形人如恐不胜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读shēng,尽,完。)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胜过,占上风。)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战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好。)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有才智的,高明的。)

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读fèng,献给。)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读fēng,敬献。)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读Pěng,通“捧”。)

3.《兰亭集序》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顺序。)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修,长,直而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整修,修建。)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修理,维修.)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站在高处。)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接近。)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

罗敷前致词(表达,传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到达。)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罗致。)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尽,极。)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读jī ,一整(年、月)。

父与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4.《归去来兮辞》

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

策扶老以流憩(扶着。)

退而论书策(古代写字用的竹简,借代文章。)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政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李白乘舟将欲行(远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

5.《师说》

从 惑而不从师(跟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文,解释经书的著作.)

术业有专攻(研究。)

攻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攻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雕琢。)

6.《阿房宫斌》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

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类。)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索取。)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部。)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二、常见虚词归类

其皆出于此乎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②其制稍异于前(比。)

而耻学于师(向。)

不拘于时(被。)

①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②或曰:此东海也(有人,代词。)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也许.)

或得日,或否(有的,代词。)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

回视日观以西峰(和“上’,“下”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自唐显庆以来(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是时以大中承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凭借,…身份。)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并列关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顺承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方式或手段。)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连词。)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因为,介词。)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来。)

①虽董之以严刑②方其系燕王父子以组(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名词词尾,“……的样子”。)

然五人之当刑者,意气扬扬(不过,但是)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这样,那样)

沛公然其计,从之(认为……是对的。)

佯狂不知所之者②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到、往、去,动词。)

吾妻死之年(那。)

抚之甚厚(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人皆得以隶使之(代词,他们。)

①非常之谋难于猝发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的,结构助词。)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它,即掷弃的珍宝,代词.)

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既克,公问其故(原因。)

①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②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旧,形容词。)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因此,连词。)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无义,语气词。)

①硿硿焉②盘盘焉,困困焉(同“然”,相当于“地”“……的样子”,作词尾。)

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

或师焉,或不焉(语气词,不译。)

且焉置土石(于何,在哪里。)

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哪里。)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前一个“为”是“治理”,动词。后一个“为”是“被”,介词。)

邯郸为郡(成为,动词。)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有,动词。)

于人为可讥(是,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做过。)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wéi,与“时”或“期”搭配,译为从时间的长短上看。)

老臣以姐为长安君计短也(wèi,替,介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地方。)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所”与“手植”组成名词性词组,是“……的”。)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十动词,表名词意思,所施加的。)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被动。)

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日初出大如车盖(物,用来遮盖的东西。)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表原因,可译为“大概”,连词。)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超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副词,表推测。)

吾其还也(还是,语气词。)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岂,难道,表反问.)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推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用在句中,表期望。)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其中的,代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那些。)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自己。)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在句中,舒缓语气,译为“啊”或不译.)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陈述句句末,“啊”。)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句末,反问,“呢”。)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人。)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句末疑问助词。)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用在时间副词后,助词。)

亚父者,范增也(句中提顿。)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代词。)

水何澹澹(多么。)

豫州今欲何至(哪里。)

不然,籍何以至此(什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


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相关文章:

北京高考语文重点知识点总结整理

高中第一学期语文教学计划202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计划2021

2021高一语文教学计划5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2021年

关于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高中高三语文教学计划表2021

高三语文复习计划表必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计划2021

2021邹忌讽齐王纳谏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

    20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