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推荐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体现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表达了他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味语言,赏析意境。
3、读懂苏轼,感悟哲理。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2、译读课文,积累词语并理解文意。
3、品读课文,赏析文章意境。
4、背读课文,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一、 检查预习
1. 生字词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2.作者简介:(学生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苏东坡(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唐宋八大家”之美誉。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盖竹柏影也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
(2)念无与为乐者 (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 )
2.翻译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附答案】:
【一】1、念:考虑、想到 步:散步、漫步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3、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
【二】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盖/竹柏影也 3、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4、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三】1.高兴地 。想 。 形容水的澄澈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3.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这堂课从最初设计到最后的呈现,感想良多,下面就选择其中最深的三点谈谈: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两天教学文言文的老师在这一点上都无一例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成效只有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肯定离不开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掌握了些什么。这次活动是将八上的内容放在初一学生中教学,这就更需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了。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概括现在文言文教学的极端。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之嫌。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当我看到钱梦龙先生回忆改变人生的一节课——《愚公移山》教学的时候,他介绍自己的文言文教学主张:一般都在学生自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而不是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去孤立地解释字词的知识。这个主张就是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表现。试想一下:教学创意再完美,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那么正如陈小英老师所言:“再好的创意也只会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创影。”
3、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一点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最初我本想通过探究“闲”的含义来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但试上了之后却很难把握,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思路混乱,成了一锅糨糊。教研组的老师马上给我指出了这个问题,告诉我一堂课的思路必须有条理,否则课堂重点就不突出了。在历经几次调整之后,我就把重点定位在赏析景语,体会情语。
总的一点感觉,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对我而言,我要说一句:本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再次感谢语文组的全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