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作者曾两次到过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这个时节看壶口瀑布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壶口瀑布的危险与美丽也油然而生,油然而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壶口瀑布初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壶口瀑布》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阅读游记的方法。

2.赏所见,品读语言体会黄河刚柔并济之美。

3.悟所感,体会黄河的伟大之处。

一、导入

由《望庐山瀑布》引出学习游记的三个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把握了所至、所见、所感,也就把握了阅读游记的方法。而我们今天就通过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壶口瀑布》这篇游记。

二、新授

环节一 理游踪(所至)

通过预习我们可以把握,作者一共去了(两次)壶口瀑布,分别是(雨季和枯水季)。而枯水季的视角较之雨季更为独到,谁可以说一说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观察角度,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壶口瀑布》立足于河心,不断变换视角,这也是游记的游踪之一,即定点观景。而抓住方位变换和视角转换的词句,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把握游踪。

环节二 赏所见

1.请大家小组合作,循着游踪,说一说你发现了壶口瀑布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语句品读出来的?并进行圈点批注。

明确:①老师示例:“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在这里,刘老师最喜欢这一系列的动词,一个字的挤、撞从横向上写出了黄河水量之宏大,四字词推推搡搡、前呼后拥则从纵向上写出了黄河水流之湍急,而随着句式逐渐变长,文章的节奏并没有减缓而是愈发的紧张。河道上排排黄河水在这排山倒海、争先恐后涌来的磅礴气势下碎成了堆堆白雪。戛然而止,让人不禁为这份气势折服!好一个雄浑壮阔的黄河!好一个雄浑壮阔的壶口瀑布!

②学生自主分析:

示例一:“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五个“跌”,这里不仅从高处急速下落,而且还多次地急速下落,三跌四跌,无法反抗,只能晕头转向地碎成点,碎成雾。隆隆而来的浩瀚黄河水最后竟被跌碎成了雾。这壶口瀑布该是如何的险峻啊!

示例二:“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比喻修辞和否定句,强调突出了壶口瀑布凝重猛烈、汹涌澎湃的特点。为什么不能是飞毯而必须是钢板?他们有什么不同?飞毯柔软而钢板强硬,尤其是刚出轧经过淬炼的钢板,更能展现凝重猛烈的特点。

示例三“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静”态的巨石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切、剁”这样夸张强硬的词竟是与石头相比更为柔和的水所发出的动作,体现出壶口瀑布柔中带刚的特点。

环节三 悟所感

梁衡先生曾说:“大凡看景只看人为的热闹,是初级;抛开人的热闹看自然之景,是中级;又能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迷眼繁花而看出个味和理来,这才是高级。”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作者的味和理。

请略读4-6自然段,说一说你在文中读到了怎样的情感与思考?(请勾画出抒情议论性的语句)(3分钟)

明确:“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她可以是一条河;她可以是一个人;她可以是一种精神……

黄河西出昆仑,源远流长。壶口瀑布更以它气吞山河之势,声绝九霄之壮著称于世。如果说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魂,那壶口就是黄河精魂的集中体现。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壶口瀑布,通过所至、所见、所感三个角度,学会了品读游记的三种方法:

抓方位变换词 理游踪

品描景语句 赏所见

抓抒情议论句 悟所感

世界那么大,我们都想去看看。但当我们的脚步还未来得及丈量这个世界之时,不妨多阅读游记,借着作者的妙笔,领略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

四、作业

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预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并试着与《壶口瀑布》进行比较。

《壶口瀑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理解(44分)

(一)阅读《壶口瀑布》选段,完成题目。(14分)

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旋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10.作者在枯水期观壶口瀑布的感受如何?又是怎样表现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着力描摹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的壶口,又说它“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3分)

“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纵观全文,文章绝大部分是围绕着水来写的,而选文第三自然段却写脚下的石头,请问这样写是何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感受:雄伟、壮阔,既壮美又优美,刚柔并济。表现:上游的水势;龙槽的水势;河水的力量。

11.作者写黄河并不仅仅将它作为黄河来写,更是赋予它情感,将它当作人来写。

12.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河坚忍刚强、一往无前的气势。

13.用石头来衬托水与命运抗争的意志力之坚强。

《壶口瀑布》练习题

一、语言运用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驰骋 推推搡搡 震耳欲聋 奋力抗争

B. 旋涡 如丝如楼 挟而不服 汩汩如泉

C. 雾霭 怒不可遏 窟窟窍窍 搏大宽厚

D. 番身 钢板出轧 浪沫横谥 潺潺成溪

2.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B.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C. 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

D. 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培训以后,他思路开阔,大不同于往,真当另眼相看。

B.美国对别国的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对本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却讳莫如深。

C.目前,我们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当其冲要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D. 为了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这个贩黄窝点曾两次停业,待风声一过又东山再起。

4. 对以下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A.这首诗歌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B. 第二句“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

C. 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将诗中仅有的景物──水和月巧妙结合。

D.此诗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5. 把下列句子的中心事物“水”改成“落叶”为话题, 仿写下列句子。

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二、语段阅读

①黄河在这里由宽变窄,由高而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②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③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④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

6. 文章第一段中原有一句“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这句话,将它插入原文,正确的一处是(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7. 对下列句子的表达方法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1)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黄河在这里由宽变窄,由高而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3)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4)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A. 说明 描写 记叙 议论 B. 记叙 抒情 记叙 议论

C. 记叙 抒情 抒情 描写 D. 说明 描写 抒情 议论

8. 作者为什么说壶口“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

9. 作者想通过描写壶口瀑布的壮美和柔美,表达怎样的心声呢?

10. 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请谈谈我们中华民族哪些事例能体现出黄河的这种个性。


壶口瀑布初二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教案电子版文档五篇

初二语文教案下册文本五篇

2021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参考教案范例五篇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样本

八年级下语文人教版精编教案解析五篇

初二语文教师授课教案详案板书五篇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2021年新编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复习必备教案范例五篇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最新文档五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师备课教案解析五篇

    213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