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证据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推荐文章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刘亮程写作的散文, 文中作者没有反复吟咏人对故乡的依恋,而是越过这一层面去探究思乡之情何以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家园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今生今世的证据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反复阅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观点
2、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布置:
1、给加点字注音。
2、自渎课文回答问题
A:文章的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那么证据有哪些?
B:为什么要留证据?(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C: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证明了什么?
D“没有了这些证据会这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假如今天我们全班同学跟你回你老家玩,你会怎么给我们介绍你的老家?你将怎样来证明你确确实实在这里生活过呢?首先申明,光说我们可不信哦。
生介绍
师:看来要使我们相信那时他生活过的家的话,需要找出一些实实在在的物质证据,也就是今生今世的证据。
二:作者介绍
现在老师出示给大家能证明作者刘亮程这个人存在的证据,大家请看屏幕:(多媒体展示)
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现在新疆文联工作。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散文集有《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
三:学习文本,检查自读情况
对于这篇文章,老师已经给了大家预习提示。现在来检测大家自读课文的成果如何。
(多媒体展示课前预习题)
1、证据上什么?
(估计学生很容易注意到第2段最后一句话——“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找出本段的相关内容)
其实关于证据,其他段落中也有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找,如
第1段:院墙、树、圈棚和炉灶 (曾经拥有的事物)
第4段:视觉形象:看见过大地深处的大风
听觉形象: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
亲身经历:沿着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
第6段:旧房子、路、人、牲畜、风
第8段:大红公鸡、黑狗,一缕夕阳
综上所述,所谓的“证据”,就是家乡的一草一木。
2、为什么要留证据?(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第3节——“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师进一步追问:你是如何理解的?
参考答案:人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3、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证明了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在前面的理解之中可以知道,它可以证明你个体生命存在过的痕迹,那么现在我们进一步思考: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证明了什么?在哪一段表明的?
——第6段。“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关于“证据证明了什么”这个问题,谁来总结一下?
——作者用那么多的证据来证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命的痕迹,一是丰富的精神生活。
4、当证据消失了的时候,结果怎样?
——第9段:“踏踏实实地踏上虚无之途”。
师:如何理解这句话?
——家园指留存的旧物,也指附着其上的记忆和情感。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物质的故乡,特别是失去了精神的故乡,那他将永远失去精神的根基和慰藉。
所以,故乡是恒久的烙印,是精神家园,是精神的归宿地,是根!
四、课堂评点
刚才我们整体分析了文章,下面我们来评点这篇文章,也可以质疑。
评点是做读书笔记的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读书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大家最好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关于评点应该注意的问题,课本70页“文本研习”只是很抽象地说了“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老师在这里将其稍作细化,同学们请看屏幕(多媒体展示)
评点方法与过程
A、画出评点的原文;
B、从语言、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进行评点。
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对文章进行评点,待会我们小组间交流。
(小组交流附后)
五、课堂小结
《今生今世的证据》越过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故乡,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
六、课外拓展性阅读及作业
1、阅读刘亮程的散文,进一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精心构筑的精神氛围。
2、请同学们讨论讨论在你十几年的生活,哪些最值得你回忆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和同学做个交流。
《今生今世的证据》同步练习
1.第四段“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在这一段中对以往的哪些东西会产生怀疑。(不超过35字)(5分)
答:
2.第六段“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谈谈你对“内心的生存”的理解。(3分)
答: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刻含义?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世俗的,又是精神的与超越的。
B.文章第二段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作者与草、土墙和房子的对话,既刻画出自己熟悉的环境的顽强生命力,又充分体现了自己对熟悉的生活的留恋。
C.本文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反复强调,当一个人的家乡变成了故乡,一切都面目全非的时候,我们不必太留恋过去,而是勇敢地向前走,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
D.这篇散文与许多乡思作品反复抒写思乡之情不同,它从一个人的迁徙写起,没有过多的抒情,而是把感情深藏在具体的故乡场景描写之中。
E.本文写人们“挖土打墙”,是为了说明,无论墙打得多么坚实,终究会有倒塌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摒弃奢华,返朴归真。
答案:
1.地深处的大风、夜晚鸣叫的大鸟、黑寂的村巷、自己的大榆树、恒久明亮的月光,共五个要点,答对一点给1分。
2.“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人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因而人要有一个精神的故乡,这样精神就不会流浪。答到“精神生活”可给1分,能加以阐述给2分。
3.含义: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能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如果内心的证据也散失殆尽,那么人们只能在“虚无”中永无归期了。
作用:强调一个人不能丢失“今生今世的证据”,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4.AD(B项“刻画出自己熟悉的环境的顽强生命力”与文意不符。C项“我们不必太留恋过去,而要勇敢地向前走”在文中找不到依据。E项结论“所以我们要摒弃奢华,返朴归真”不正确。)
《今生今世的证据》练习题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炉灶(zào) 拆毁(huǐ) 烟垢(gòu)
B.骨骸(hé) 瘸腿(qué) 渗浸(jìn)
C.即使(jì) 抹泥巴(mǒ) 打夯(hāng)
D.清脆(cèi) 门框(kuāng) 嘹亮(liáo)
解析:B项中的骨骸(hé)应为(hái);C项中的即使(jì)应为(jí);D项中的清脆(cèi)应为(cuì),门框(kuāng)应为(kuàng)。
答案: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具备 万事俱备 风声 谈笑风生
B.求实 实事求是 世故 人情事故
C.陈规 墨守成规 精心 漫不经心
D.直接 直截了当 剧增 与日俱增
解析:B项中的\'人情事故\'应为\'人情世故\'。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交楼标准与销售时的承诺无法兑现的问题则多数因为开发商在销售时的宣传广告过分夸大和美化了自己的项目。这样虽然可以使销售周期缩短,资金回收加快,但这种短期行为却为今后的交房酝酿了极大的风险隐患。因为,\'丑媳妇\'早晚是要见\'公婆\'的。
B.谁再也不吊胃口了,因为那个靠帮派势力上台的党委书记被撤了职……
C.青岛队主教练汤乐普根据这种情况,决定让这员新丁\'吃小灶\',先单练一周,然后再随队训练。
D.别\'闯红灯\',这不仅是对我们党政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对于我们体育健儿来说,同样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使自己树立别\'闯红灯\'的意识。
解析:B.吊胃口:用好吃的东西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某种欲望或兴趣。A.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比喻不好的东西迟早要让人知道。C.吃小灶:比喻享受到特殊照顾。D.闯红灯:比喻超越现有的规则办事。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作为爱国诗人,闻一多的确是独特的,正是如此,朱自清对他的评价才显得如此具有洞察力。
B.中国剪纸的题材有经史故事、神话、风俗人情……等等,真是包罗万象。C.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运动速度本身也在\'运动\'着,即变化着。
D.太苦的笋难以入口,微苦则亦别有风味。如食苦瓜、苦菜、苦酒,并不嫌其味苦。
解析:A项第二个逗号应为句号。B项省略号不能和\'等等\'连用,删去一个。D项第一个句号改为逗号。
答案:C
二、阅读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经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着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5.说一说加点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1)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
(2)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
解析:动词的运用最需要费一番脑筋的,作家往往力避俗语,力求使用最新鲜的动词,以求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回答问题时,要指出这样的动词写出了什么。
答案:(1)\'捣\'字形象地写出了那个瘸腿男人追我时的跑步姿势。(2)\'渗浸\'一词写出月光浓如乳而且照的时间恒久。
6.作者写了哪些乡村事物,根据这些描写说一说乡村的生活有哪些特征,
解析:首先要逐一分层梳理作者所写的乡村事物,不要漏掉一个。村庄里虽有瘸腿的男人在追我,虽然风挺大,但作者并不是在表现其野蛮。而恰恰展现了村庄朴素的一面。阅读时要认真琢磨。
答案:作者写了村庄的风、鸟、瘸腿男人、大榆树和月等一些事物,写出了村庄的素朴、纯净、天然、安详。
7.文中的问句是反问句吗?它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解析:反问必须是无疑而问,而且参考答案就是问句中,设问句是自问自答。这里的问句是一种特殊疑问句,既不是反问也不是设问。
答案:不是反问句,表现出作者在回忆往昔生活时一种难以肯定的心理状态,正说明过去的一切和现在有多么大的变化,这正说明需要有东西来证明。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不需要了,惟要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庭在隋未遭受重大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到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族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地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
③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伟大的天才相遇。
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⑤异国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的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⑥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愁、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即使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
⑦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昔日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裹的大地为游牧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成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了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⑧游侠使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
8.作者在第一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李白与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其缘由何在?
解析:要善于从各段中找到关键句子,这一题是考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把握的。
答案:李白是游侠诗人,把生命看作是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含有游牧民族的血液,具有西域骑士剽悍、洒脱的特性。
9.第三段\'历史在此与伟大的天才相遇\',和第四段\'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两句中的\'此\'分别指什么?
解析:代词的指代内容要从上下文中找。
答案:前者--天才李白的横空出世;后者--包含异质的李白与开朗雍容的大唐相遇。
10.第八段中的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该怎样理解?
解析:关键词--双脚、诗笔、生动。
答案:李白漫游大唐各地,发现并用诗歌播撒了各地的风情与美丽。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说李白是\'连死都是一首诗\',是说他醉酒落水而抱月长眠的生命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B.李白摒弃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他的诗都是剽悍、纯粹、猛烈的。
C.作者认为,没有大唐,就没有包含异质的李白;没有李白,大唐王朝也很难变得开朗雍容。
D.第七段\'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中的\'另一个方向\'指文化精神方面。
E.从文章可以看出,李白一生表达出了平等、自由、青春、激情的生命夙愿。
解析:B项,说得绝对了,李白有一些诗作并不是剽悍的。C项,有胡乱联系之嫌。
答案: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