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推荐文章
《石头城》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全诗着眼于石头城周围的地理环境,以一种内在的对比结构暗连出六朝古都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虚实相生,极富张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石头城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石头城》教案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
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造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学习《山居秋暝》,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都。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背景知识了解
1、近体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2、王维与《山居秋暝》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
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三、听录音朗读课文 (略)
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节奏: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以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是一致的。本诗节奏如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五、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
六、品位鉴赏
1、学生思考: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诗人什么样的理想境界?(可适度展开)
明确: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
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 以物芳而明志洁 归
山居之人:浣女、渔人 以人和而望政通 隐
2、学生思考: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
明确: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其之清新,景色之美妙。这二字既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这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
3、学生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悦目悠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明了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七、课堂小结
《山居秋暝》中,诗人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俗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生活的情趣。
《石头城》原文和译文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韵译 山围绕旧国都一一全还在,潮水打着空城寂寞又折回。 秦淮河的东边从前的月亮,夜深时还过那城上短墙来。
译文
1:选自《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刘禹锡,中唐诗人。这首诗借描写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石头城,古城名。本是古金陵城,三国时孙权重筑用此名。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今为南京市。
2:石头城:在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后人也每以石头城指建业。
3:故国:即旧都。石头城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
4:周遭:环绕。
5:淮水:指贯穿石头城的秦淮河。
6:旧时:指汉魏六朝时。
7: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城。
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
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
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石头城》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是按魏晋诗歌、唐诗宋词、中外现代散文以及古代散文来编排的。《石头城》属于唐代诗歌。具体位置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近体诗六首》中的第四首。它和其他五首一样都用融情于景的方法,充分的展现诗词的声韵美。
教学《石头城》这首诗歌,目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近代诗歌的特点,巩固近代诗歌的知识体系,为以后诗歌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大纲教学目的和要求,再联系学生实际,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力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近代诗歌的特点;并通过意象分析近体诗的意韵,体味寓情于景的手法。
能力目标:能初步地从意象中分析出所韵含的情感。
情感目标:培养爱国情感,接受爱国精神的熏陶。
三、 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物象展现的意境,并感受其情感。
(对于高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基础,但是只是停留在诗歌意象的表层,审美意识有待加强,要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所以,我就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物象展现的意境上。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高二的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对情中景,象中境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我拟教学难点为:感受意境中的情感。)
四、 说教法
启发式、情境法、比较法、目标导读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陶行之说:“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
为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准备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比较法、目标导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新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