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渡觅渡渡何处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嘉红1165分享

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纪念瞿秋白的文章,梁衡先生曾三临常州拜谒秋白纪念馆,并于1996年挥就写下了《觅渡,觅渡,渡何处》这篇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觅渡觅渡渡何处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觅渡,觅渡,渡何处?》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瞿秋白这一人物形象2. 筛选文中信息,有效阅读

3. 培养学生探索真理,追求真我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瞿秋白的人物形象,领悟他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前进的漫长岁月中,有那么一些人,是被人们所牢记,所赞颂,所喜爱的。大家先看几张图片,看看你是否了解这些人物(毛泽东、爱因斯坦、乔丹、鲁迅、周星驰、瞿秋白)

二、瞿秋白简介我们对瞿秋白的了解,可能仅仅是历史书中的那一段简短评价。

1、《中国近代现代史》: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会议,即“八七会议”。瞿秋白代表中央在会上作了《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的问题的报告》。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2、瞿秋白(1899—1935),著名作家,文艺批评家和翻译家。又名霜,江苏常州人。1917年人北京俄文字修馆学习。1920年以《晨报》记者身份访问苏俄,向国内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后的真实情况。1922年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初回国,同年6月在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从此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曾在上海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红军长征后,1935年2月突围转移途中不幸被俘,同年6月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遗著编有《瞿秋白文集》、《瞿秋白选集》等。

《觅渡,觅渡,渡何处?》说课稿

一、切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英雄人物数不胜数。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这样一幕: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罗汉岭下站满了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军队,他们的枪口都对准着一个文弱书生模样的人,但这位书生手挟香烟,顾盼自若,他选了一块草坪盘膝而坐,对那帮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就在这里,你开枪吧!”

刽手们杀害的就是中国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今天,随梁衡《觅渡,觅渡,渡何处?》认识人物瞿秋白。

二、作者简介: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瞿秋白简历

1899出生于江苏武进(现常州)。 1917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

1919参加“五四”运动。与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1920任《晨报》特派记者,赴苏联。 十月革命后中国人第一次在苏联向国内发出各种现地报导。 1922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从苏联回国。担任《新青年》、《前锋》、《向导》等刊的编辑。参与筹备上海大学,任社会学系主任。 1924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 1927主持召开中共“八七”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路线。 1928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六大,当选为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等。 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31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王明等人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此后,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与鲁迅交往甚密。 1934在江西根据地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教育部长。1935二月在向香港转移途中,在福建长汀水口乡被国民党军队逮捕。 六月十八日在福建长汀中山公园被枪杀。

作者的事迹概括:“秋白就是从这里出发,到上海办学,……主持教育工作。他生命短促,行色匆匆。”(文中语句) 但是,历史并没有把他忘记,1986年常州建立了瞿秋白纪念馆。作者梁衡去了三次。“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第一次就想写篇文章,“但是6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为什么?“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瞿秋白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展示图片)。

“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

一位作家在拜谒瞿秋白故居时,身后一群十七八岁的学生走了进来,“哇!瞿秋白好帅啊!”男孩女孩都叫了起来。作家不由地感慨:“秋白先生何止是帅!好好地读他吧,他是洪章巨著,他是峻岭高峰,能读懂他,一生将受益无穷。”用梁衡的话说:“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探究]欣赏“名画”,解读秋白

(一)、根据文章第三、四、五自然段,概括出作者解读的角度。

对生、对死、对名的态度。

(二)、联系课文第六自然段,把握第三、四、五自然段,分析写法,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人生感悟,具体解读人物——为什么人们不会把他忘记?

1、对生:

第三自然段

(1)文中写了丁玲、郑振铎、鲁迅等,也谈到了梁实秋,分别起什么作用?

衬托、对比中体现瞿秋白选择的伟大。

(2)为什么人们没有把瞿秋白忘掉?

他富有才华(衬托),更重要的是他选择了以天下为己任(博大的心胸)。

引导:投笔从戎(班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杨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

资料:(1)、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的里面,假使他天天在为这世界干些什么,那么,他总是在生长。虽然衰老病死仍旧是逃避不了,然而他的事业——大众的事业是不死的,他会领略到“永久的青年”。(瞿秋白《儿时》)(2)、瞿秋白《赤 潮 曲》

赤潮澎湃,晓霞飞涌, 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

远东古国,四万万同胞, 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

猛攻,猛攻, 捶碎这帝国主义万恶丛!

奋勇,奋勇,

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 无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

从今后,福音遍天下, 文明只待共产大同。 看,光华万丈涌!

【注释】1、赤潮——红色浪潮,指苏维埃革命。2、晓霞——“晓霞”喻示着革命事业生机勃勃。3、福音——本意为“福音书”,在这里意为等到革命成功,将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幸福。

(3)、1931年5 月瞿秋白因上海党中央某机关被破坏而避难到茅盾先生家中,与茅盾谈起了创作问题。之后,他与妻子杨之华扮作乡村新来到上海的人租了南市紫霞路68号——一个爱好文学而又同情革命的谢詹如的两间楼房,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自此直到1932年冬天,他完成了大量翻译作品和许多重要的论文和杂文。他并且与鲁迅先生建立了亲密的战斗的友谊。鲁迅为了表明他特别看重他们的友谊,将清代何瓦琴语书写成立轴赠给秋白:“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期世当以同怀视之。”

(4)、鲁迅编辑的最后一部书——《海上述林》

从1935年10月开始编辑工作。一个月之后,30余万字的《海上述林》上卷编就。《海上述林》这部书,鲁迅是以“诸夏怀霜社”的名义,送交开明书店出版的。表达了华夏人民怀念瞿秋白的深刻含义。为人民的人,人民不会把他忘记。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响在耳畔。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就意味着要流血牺牲,不幸的事情真的发生了,那就是1935年,在这生与死的抉择中,瞿秋白何去何从?

2、对死

第四自然段

(1)文中写了向忠发、顾顺章等,也谈到了文天祥、鲁迅、朱自清等,作用分别是什么?

美丑对比中体现体现瞿秋白在死的考验面前的崇高,烘托中可见伟大人格的可贵。

(2)为什么历史没有忘了瞿秋白?

维护的是做人的尊严。

引导: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为人进出的门紧缩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囚歌》)

资料:(1)、《多余的话》:

何况我是在绝灭的前夜,这是我最后“谈天”的机会呢?

我去休息了,永久去休息了,你们更应当祝贺我。

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瞿秋白《多余的话》

(2)、早期共产党人夏明翰吟出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千古绝唱,以“我是中国人”而自豪的共产党员、民族英雄吉鸿昌面对刽子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可谓壮怀激烈,气冲云霄。而“此地甚好”,似雨洒江南,雪落塞北,留下的是一曲凄美的绝唱。

(3)正如瞿秋白在长汀狱中所作《卜算子•咏梅》所言:

寂寞此人间,且喜此生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他的一生完全可以画一个圆满的句号,可他还写下了《多余的话》。

3、对名

第五自然段

(1)秋白的一生完全可以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但他又写了一篇《多余的话》,但人们还是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为什么?

(2)怎样解读《多余的话》?

“《多余的话》,拿着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严格地剖析自己的灵魂,剖析着从绅士家庭走出的自己是怎样在新与旧的斗争中受的煎熬,在文学爱好与政治责任的抉择中受的煎熬。以致在一度时期这篇解剖书成了定他为叛徒的罪证……”(文中语句)

鲁迅的《野草》——心灵的探寻。《呐喊》《彷徨》展示的是心灵的印痕。

探索比到达更可贵。

引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为虚名,君子坦荡荡。

资料:1、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然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须谁指引。问题是在从此到那的路。那当然不只一条,我可正不知哪一条好,虽然至今有时也还在寻求。鲁迅《写在〈坟〉后面》:

2、《觅之渡》

人生之河流, 我欲泅渡何处?何方? 岁月的长河

波涛泛起了 沉浮的故事

泅渡了千年、万年 一枝寻梦的竹篙

觅寻着 永久的期望

沉没的 都将沉默

浮起的 必然肤浅

我是一块石 被挟裹着

向前、向前…… 但我却上溯

河之源头 逃离了 你的方向

逃逸了 我的踪影

思念 插上了翅膀

却翔不过 心的河流

水样的温柔里 铰不断的

是牵挂 是留恋

还是…… 停留

我站在岸的这边 你在我的彼岸

觅渡、觅渡 渡之何处?

渡之所在? 一羽漂浮

魂牵着 对你永恒的约定

超越了梦想 时间的阻隔

已没有距离 觅之渡

就在 你心的河弯

我心的港湾 匆匆莫匆匆 匆匆太匆匆 我将你 挽留

4、概括总结:为什么人们没有把他忘记?

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名画解读总结:大写的“人”。

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秋白不朽!

附板书:

书生 生 心忧天下

柔弱 死 坚强从容

完美 名 坦荡真实

五、思考:文章为什么以以《觅渡,觅渡,渡何处?》为题?

1、祠堂前,原有一条小河,叫觅渡河。 2、很好地概述了瞿秋白探索的一生。 3、同时,是对瞿秋白精神世界的一次探索。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瞿秋白用在《多余的话》的篇首。

无怪乎秋白的女儿独伊读过《觅渡》之后,在致梁衡的信中说:“父亲一生磨难多,争议多,先生的一支笔概括了父亲的一生,提炼了他生命的精华。让没有读过的人,也能清晰地感到父亲的思想脉络,和他对党对国家的赤子之心。”“静夜沉思,咀嚼先生美文,我常心存感激,感谢先生将个人的思考变成了亿万人对父亲的追思”。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时间终究会还历史以真实。

六、历史反思:有才——惋惜、悲剧(将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瞿秋白的死无疑是悲剧,悲剧的原因何在?

“秋白死在国民党的枪下,却是为‘左’倾路线所杀。”(文中语句)

资料:1969年11月12日,河南开封,刘少奇弥留之际,喃喃自语: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所谓的“叛徒、内 、工贼”即使在最为严酷的时候,他想到的并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党和人民的利益,他说,要打倒就把我一人打倒,广大党员干部没有错,他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荣辱换取国家的太平,对党忠诚,对人民信赖,对真理的追求,至死不渝。)希望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祝愿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一帆风顺,国泰民安,国富民强。


    224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