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不能回国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听听那冷雨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听听那冷雨》教案

【活动内容】

1.熟读文本,疏通文本大意。

2.品位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赏析文本精彩的语段。

4.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描述“我心中的冷雨”。

5.找出文本中直接引用或化用的有关写“雨”的诗句,查找原诗背诵,并说说作者这样行文的好处。

6.搜集古今中外写“雨”的诗歌或文章片段,并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与雨相关的诗歌或散文。

【活动过程】

〖自主学习内容〗

熟读课文,完成以下各小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料峭( ) 裾( )边 黔( )首 仓颉( )

滂沱( ) 空濛( ) 蠕( )动 咬啮( )

氤氲( ) 岑( )寂 幽黯( ) 羯( )鼓

千口寻( )海底 寒濑( ) 舔舐( ) 啁啾( )

2.选出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

A.淋漓 蠕动 琐屑 安慰濡慕 潇潇雨歇

B. 淅沥 万籁 苔藓 忐忑不安 惊心动魂

C. 霹雹 缭绕 咀嚼 冥思苦想 皑皑白雪

D. 惊蛰 铿锵 弥漫 蠢蠢欲动 沟壑纵横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料峭:

②氤氲:

③岑寂:

④蓊郁:

⑤寒濑:

⑥石破天惊:

4.在充分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品位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参考语句:

①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②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的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③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④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⑤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发和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唇上颊上尝凉凉甜甜的雨水。不过那要非常年轻且激情,同时,也只能发生在法国的新潮片里吧。

⑥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自选语句:

5.选择文本中你所认为精彩语段加以赏析。

参考语段:

①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赏析:

②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咱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

赏析:

③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

赏析:

自选语段:

6.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描述“我心中的冷雨”。

7.找出文本中直接引用或化用的有关写“雨”的诗句,查找原诗背诵,并说说作者这样行文的好处。

8.搜集古今中外写“雨”的诗歌或文章片段,并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与雨相关的诗歌或散文。(作文写在稿纸上)

〖合作交流内容〗

分小组,交流探究自主学习中的各小题,将你认为最优秀的结论整理出来。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9-题。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夏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它,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和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20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臣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河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情调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25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20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

18.文章结尾处说“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记忆”前加“青苔深深”,对表现“记忆”有什么好处?(4分)

19.从文章一、三段中看,作者是从几个角度(侧面)来写雨的,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举例要简要,能说明问题即可)。(6分)

20.“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等句子,被评论家称为诗化之笔,请说说这些句子的诗味在哪里。(4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听听那冷雨”中的“冷”,一是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的外在感受,一是表现因“发上下一点白霜”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B.第二自然节中作者由“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C.“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经过提炼了的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离怨乡愁。

D.本文围绕着春雨,创造了一种既朦胧又明丽、既沉郁又旷达的独特的意境,意象众多,“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

E.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得更形象。

〖课内阅读〗

【链接阅读】

1.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微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台湾1970——1989《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余光中诗选》于其中。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灿的五彩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5种。传记有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2.余光中诗文选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

活动一:听听雨声,初步体验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静静地倾听,(播放雨声音频)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雨的声音。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来听听雨声,它让你想起了什么?

生(1):我想起在一个下雨天,妈妈送伞给我,雨勾起我温馨的记忆。

生(2):这是烦恼的雨。我不喜欢雨。一下雨,我骑车很不方便,雨透过我的雨衣,把我整个人全打湿了,有一次我还因此得了重感冒。

生(3):我发现很多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浪漫的雨中。

生(4):这是悲伤的雨。一听到雨,我就想起我外公去世的日子。地湿湿的,我踩着泥泞上山,雨打在我的脸上,和着我的泪水。我忘不了那一天。

师:是啊,同学们,听着淅沥的雨声,很多生活片段蓦地浮上心头,勾起我们的种种感受。雨声中有我们对生活的回忆,有我们的精神天空。

活动二:品读美文,体验“听雨”感受

师:大家一定想知道余光中先生听听那冷雨有什么感受吧?我们先来找一找课文具体描写听雨感受的段落。

生:自读,圈划。

师(请同学发言):你来说说集中在哪几段?

生:集中在第五到第十段。

师:让我们围绕“听雨”,来品读第5—10段,具体体验作者对听雨的丰富而复杂的感受。请每位同学都选取自己最有感触的一段或几句话,投入地读。

生:自由读。

师:有人说,文字是声音的漏斗,它留下了白纸上的黑字,把表达情感的声音给漏掉了。现在咱们还语言以声音,用你们的声音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吧!

生:大声读。

《听听那冷雨》练习题

1.有人评价《听听那冷雨》是“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细读全文,找出你把握不准音形的字、词,查字典,并整理到下面的横线上。

音:如:黔(qián)首

形:如:孺慕

2.对古典诗文的运用,余光中仿佛信手拈来,而毫无斧凿痕迹,娴熟的技巧令人叹服。从文中找找巧妙引用或化用古诗文的语句,写出原诗句或整首诗,并与同学交流一下。

引 用 古 诗 文 化 用 古 诗 文

原 句 诗 句

3.读余光中的散文,对于爱好古典文学的人来说,则常有会心,时而颔首;对于发蒙于新文学的青年来说,则知、美兼得,受益匪浅。快从文中找出你喜爱的文段,背一背,写一写吧。

4.本文的题目是《听听那冷雨》,其实文中并非仅仅从听觉一个角度去写雨,作者还从哪些角度去写?他借雨声雨景要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5.作者在文中艺术地运用了通感技法,用声光色味绘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雨景图。请从文中任选两个运用通感的句子,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引用或化用古典诗词入文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9题。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7.你认为第1自然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试举例加以分析。

8.第2段中“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一句中,“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9.“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作者为什么说是“嘲弄”?又怎么说是“安慰”呢?请和同学讨论一下,并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①假如春季是大地的再生,那么凋零的冬季不正是一种孕育吗?

②时序更迭,四季循环,像极一个生命的历程。由明媚清纯的春进入热情活力迸发而理想高燃的夏季,然后自盛放的夏转入成熟的秋,由恬美成熟的秋进入沉思的冬季。凛冽的冬季,像极走完了人生的一个历程,正期待另一次新的超越,正企望另一次新的突破,再展开另一种生命的新境界——期待另一个生命春天的来临。生命就是需要不断地超越,也需要不断地突破,才不致枯滞的。

③冬季真是属于沉思而非凋零的季节。田野上,成熟的稻子已收割,田野裸裎自己的胸膛,没有稻穗摇曳,更无从听群蛙齐鸣,往昔有着青春绚丽如今倒像进入禅境。这时农人正忙着堆肥,成车成车的堆肥正肥沃着贫瘠的土地;在冬季,泥土正吸收着新的养分,当明春来临,牛犁翻松了新土,那土地就再洋溢无限的生机。我们所熟知的自然界,有些动物正在冬眠,冬眠并非死亡,而是一种新蜕化,有些树木花草也弃绝了红花绿叶,但是也不是枯死,明春嫩绿的新芽,将展开一个新的绚丽的梦境。

④而守候一季的寒冬,你心里孕育着什么?正想做何种的突破?

⑤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贫瘠,原因往往不是放弃了工作,便是因工作而放弃了沉思;要不断工作,也要不断地沉思。生命原是一个不知来自何处去至何方的奇迹,存在也是一个时空的偶然,我们需要不停地奋斗,高燃理想的赤子之心,来印证我们生命真正的存在,这样我们便需活跃我们的思维,点燃灵台的明灯燃亮我们该走的路,以便我们继续跋涉。生命也是需要不断跋涉的,不管昨日你有多少功绩,不管昨日你生命里开了多少花朵,那是属于昨日,若你一味沉湎昨日的喜悦,就难享今日更清纯的欢欣。今日,一个新的开始,更需要我们前进,更需要我们孕育,人生是一条走不完的旅程,需要生命的火把,直至成灰而泪尽……

⑥在这冬季,原不是告退的季节,守候一季寒冬,原在孕育明媚的春天,诗人意味深长地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冬季,让沉思丰盈你的生命,也孕育更新你的疲惫或已充满创伤的心灵,来孕育一个崭新的春天。冬季原来是沉思的孕育的季节啊!

⑦别放弃,别叹气,别忘了,冬季是沉思孕育的季节。

10.给加点的字注音。

凛冽( ) 贫瘠( ) 蜕化( ) 沉湎( )

11.作者在第①自然段中写到春季是大地的再生,凋零的冬季则是一种孕育。

(1)“春季是大地的再生”是因为 。(10字以内)

(2)“冬季正是一种孕育”是因为 。(15字以内)

12.文中认为生命贫瘠的原因是 。

13.作者在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分别引用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和“别放弃,别叹气,别忘了”的短语,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引用诗句的好处是 。

(2)短语排列使用的好处是 。

14.文坛巨子余光中不仅为我们开辟了一块散文绿洲,更被誉为“以现代文学为轴心的扛鼎诗人”。与同学合作,共同办一期手抄报吧,把你熟知的余光中的优秀诗文推荐给大家。

答案:

.(略)课文篇幅较长,涉及的生字词较多,希望同学们认真查找,做好语言的积累。

2.引用:例如:“荡胸生层云”,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化用:例如:原句“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化用元代虞集的《风入松》原诗:“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3.背诵并默写优美的文段,可以提高鉴赏能力,也更便于积累和模仿。如:文章的第七自然段,“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 ┅窗外在喊谁。”

4.本文充分调动了人的五官感受,将雨描绘成糅合了听觉、触觉、嗅觉、视觉、味觉的一种全方位的感性的存在。作者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和倾慕之情。

5.例如:“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 …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这是一幅有光有色、有形有声的屋瓦雨景画。这里的“湿湿”“温柔”是诉诸触觉的,“流光”“灰”“微明”“幽黯”是诉诸视觉的,“轻轻重重轻轻”“潺潺”是诉诸听觉的。作者把这几种感觉艺术地交融起来,使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的感觉不能独立,造成浑然一体的心象。这种通感技法,使“雨”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人以新颖奇特的美的感受。能够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丰富的审美情感。其次,作者在这里还运用了转位的手法,使原本诉诸听觉的刺激,却让视觉感官去接受,诉诸味觉的刺激,却让触觉感官去接受。同时利用譬喻,改变描写事物的性态,从而造成感官的矛盾,引起读者的鲜明印象,更便于引起多种感官的刺激。

6.文章运用古典诗文拓展了散文的思维空间。例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作者将原汁原味的唐宋诗歌组接在一起,引读者自然地进入古典的情境,而又从另一扇现代情感的门庭里走了出来。古典诗词的巧妙引用,既对文章的意境营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艺术底蕴。

7.①新鲜生动的比喻,整齐匀称的对偶。如:“想这样子的台北……黑白片子”用一个准确、简洁而奇妙的比喻,把作者对现实的真切的感受表露无遗。“时而淋淋漓漓……也似乎把伞撑着。”读来朗朗上口,有醉人的韵味。②重重叠叠的字句,参差有致的韵语。作者充分应用双声叠韵,讲究平仄,转换同音异字,创造了音乐美。如:“惊蛰一过……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8.“这样”指代“不能扑进她的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9.①是厦门人,多年来却不能居住在厦门,想到台湾与大陆的不能统一,那种有家不能回的感觉,真的是一种“嘲弄”。②尽管不能住在厦门,但一想到厦门街,还是能感受到台湾与祖国丝丝缕缕的联系。山山水水,隔断的是交通,割不断的是那浓浓的乡情,想到这,所以作者说“也算是安慰”。

10.lǐn liè jí tuì miǎn

11.(1)春季万物复苏,万象更新。 (2)通过冬季的新陈代谢,迎来生命的春天。

12.放弃了工作,放弃了沉思。

13.(1)说明春天由冬季孕育而生,增强了说服力。

(2)突出强调了冬季既是孕育万物的季节,又是人生的沉思的季节。

14.通过与同学合作,办一期手抄报,目的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余光中的窗口,也为同学们搭建一个展示自己才华(书写、知识积累等)的平台。



听听那冷雨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2021听听那冷雨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5068教学资源网

2021听听那冷雨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5068教学资源网

2021听听那冷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5068教学资源网

    224980